-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福州府志乾隆本
福州府志乾隆本
双髻山 在县南安香里,去县五十里。巅有石坛,高二丈许,四面如削,有自然石为级道。宋乾道二年,雷震为二,状如双髻,故名。傍有石自鸣,曰石罗。有峰,曰灵峰,曰雪峰,曰鹧鸪峰。岩曰白泽岩,有大石下覆,中有石门,可坐数十人。山西有瀑布,高数千尺,下潴为三潭,清澈可鉴。又南为草堂山,有隐者筑草堂于此,故名。旁有小瀑布,坛高数十丈。又名蒜岭,以山形如蒜瓣,登其岭可望海。旧有照海亭,及唐翁承赞庄。今废。又有回头山,石尖如枪势,皆北向。北为翁陂山、福胜山、田源山、蒜岭。西有石马峰,海中有石马,高数丈。又为卢焦石。宋刘克庄《蒜岭夜行》诗:“岭头无复一人来,渔店收灯户不开。松气满山凉似雨,海声中夜近如雷。拟披醉发横箫去,只寄乡书与剑回。他日有人传肘后,尚堪收拾作诗材。”
白屿山 在江阴里,去县六十里。又名陈山,亦名琼田。绝顶有鸿休岩,岩窦天成。下瞰沧溟,浩无涯际,往往见蜃楼海市焉。西为乌窠岩,累石为之。傍有壁头山,内为双屿,古井甘冽,大旱不枯。有道人岩及百年洞。又有柯屿。北为青屿、苍屿、乌屿、厚屿、北屿。
万石山 在六十都,去县百余里。水曰宏溪。峰曰翔凤。洞曰石宾,曰飞来,曰佳塘。岩曰灵棲,曰宜远,曰仙掌,高丈余,酷似仙人掌,下一石承之,如龟趺然。庄曰花林,曰茶园,多石洞。东北为东金山,绝顶可观海日初出。
海坛山 在县东南大海中。其山如坛。又以有岚气往来,曰东岚山,周七百里。唐时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寻罢。山旧产马,毛鬣有异文,相传为龙种云。山南曰黄崎,曰紫澜,曰牧上,曰砦头,曰沆头,曰大鳌网、小鳌网。为三十六派湖环绕,峰峦如画。近坞有大小场及铁藏。东最高者,曰君山,又名军山。其南曰后门,曰獭步,曰广州埕。西曰水马山。有石如舟帆,曰石帆,石上泉甚甘。又有霸前,金崎头。北曰苏澳、沙溪。曰照镜山,大石纵横,望之团栾如镜。曰牛山,山具牛形,身首毕备。曰文岐山,有石井,深百尺,潮至则鸣。曰钟门屿,玲珑如钟,又闻古有钟溺此。潮退后,犹露蒲牢,四围斥卤,而此泉独淡。有石井通海,深不可测。明陈仲完《东岚秋思记略》:“玉融南行二十里许,距大海东南望,有峰若浮海上。舟行五十里始至。至则大地广袤,周遭可数百里许。民户以万计,多渔业。里中有湖曰西湖。宋元间,常产龙驹。湖之东,又有山高若千仞,环互盘礴,迥出海上。峰林蓊郁,岩穴深邃。其山有岚气往来,昔人以东岚山名之。山之下,故家谢宗英氏实居焉。洪武丁卯,皇上以海上民屡困于倭,有诏移内地,遂挈家来江田。常南望而叹曰:吾先世田庐、坟墓,悉在东岚。每属秋霁,商飚肃空,万里绝云,而海上数峰迭隐见于目睫间。未尝不为之泫然流涕也。翰林待诏高君廷礼于是为《东岚秋思图》赠之,而以文属余。余闻东岚为海中名胜也。当时人物富庶,第宅相望,连樯巨缆,与波光上下,尚可记忆也。今既毁于官,人迹罕到。迨秋来,惟黄芦败苇瑟瑟,朝暮闻寒鸦落雁,口敫啸于风林日下耳,是可叹也。鸣呼!东南之壮丽,计相万于东岚也,紫烟舟水为狐兔之墟,而金城五千步与连宫绣岭相蔽亏,亦堕坠而不存。此古今盛衰之变,奚独兴叹于东岚哉,然东岚所在,邱垄所在也;邱垄所在,则当靡日不思矣,奚有于秋乎?盖四时之中,惟秋气为最肃,于人心为易感,非谓人子思邱垄之情,因秋而后发也。”
小练山 在永宾里,山周十里。旁有大练门、小练门。五代时,卢皓、林甲自光州从王氏入闽居此,后世以文显,号小瀛洲。又当南北要冲,商舶多会于此,复号小扬州。
大姨山 在县东大海中。舟楫罕至,每光霁时,极目东望,一点空青,微浮海面,即小琉球也。相传望见其际,则三日必有大风云。南曰南日屿、草屿、堂屿。屿有余坑山。
海 在县东五十里。《县志》:“东南至海百五十里,南至海百二十里。又县东近境之海,谓之九海,以港屿曲折也。其外为大海。详见《海防》。
龙 江 在县东二十里。初名螺文。宋邑人林栗改今名。上流接城南龙首河,汇诸溪而东南,下流合海口江。
海口江 在县南十五里。源出旧兴化县城,为百丈溪。至县西三十里金应铺,合无患溪,东流二十里,合石堘溪,又东至水陆寺,合东溪,至河头潴,为琵琶洋,龙江入焉。又东十余里入海。江近海坛山北,源出长乐县界石尤岭,分水而下,注江达海。
南匿江 在县东南二百九十里海坛山下。流出兴化莆田县界,东流入海。
迳 江 在县南三十里。江源有二,一出故兴化县界金支大泽,合渔溪,一出黄蘗山北,过铁场边北流,并渔溪合迳港,南至绵亭,东抵乌屿门,又南至双屿头,复歧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南流复合,由迎仙港入于海。
松林江 在县东,海口镇五里。东流入海。
渔 溪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源出黄蘗山,里洋屿苏溪合流。
苏 溪 在县西南四十四里。源出莆田县界,流入境,合渔溪汇于迳江。
蒜岭溪 在县西南蒜岭下,亦曰蒜溪。
迎仙港 在县南。源出旧兴化县,有桃源水流合焉。至迎仙市为子鱼潭。历县西南黄茅墩,合蒜溪,又东会迳江,出江口入海。
交 溪 在县西十里。有二源,一自常思岭而来,一自清源里盏窑而来。二水交流,故名。东流合焉,经城西为西溪,南入龙首河。
无患溪 在县西宏路驿前,亦曰大溪。源出石竹山,流合交溪。
芦 溪 源出县西北台岭,南流经芦山,合螺岭、云洞、漳林数处之水,会于关溪。
关 溪 亦有二源,一自七仙岩,一自青阳岭。至桥下二溪相合,如门之关。与鹿角溪东流,皆为龙首河之上源,并注于龙江。
卷之七
水 利
福郡水利与他郡异。他郡滨海,苦潮啮,福郡反赖潮以激涌江水。且磳田仰给山泉。与事疏凿者,深患大山横截相悬矣。昔欧阳永叔作《唐书·地里志》,凡一渠之开,一堰之立,无不备记。曾子固作《广德湖记》,后人称其首尾详悉。二公皆尝典郡,子固又守福州,读其文,想见其人。夷考福郡旧志,水利犁然。今求之各境,多湮塞不可得,然存而不忍佚。诚以济水虽枯,九河故道虽失,汲古之士犹乐道之。况在封域以内乎?惜乎不及与晋严高、宋蔡襄经理于其间也。抑犹有待也。志水利。
万历《府志》:“郡之水资以溉田。通潮于江河者,曰溪,曰港,曰浦。潴而大者,曰湖;小者,曰塘,曰池。壅而积之,曰陂,曰坝,曰堰。防而障之,曰堤,曰坝,曰埭。山泉之注,曰坑。引泉而通之,曰沟,曰渠,曰圳。凿石刳木引泉,曰槽。旱涝以时启闭,曰闸。凿泉以资汲饮,曰井。”
江
马头江
在郡城东南。隶闽县。通大海,受海潮汐,达于河,达于溪,达于浦。三百里达于马渎江。详见《川》。
马渎江
在郡城西北。隶侯官。受延、建、汀、邵诸溪之水,分为二:自北而东者,循岊山南至于洪山,又东南至于鼓山,会于马头江;自南而东者,循洪塘南至于仙崎,又东至于螺洲,过西峡会于马头江。入于海。详见《川》。
按:二江,天地自然之利也。马渎纳四郡之水,入于海,势如建瓴。海潮逆上,相拒而势敌,江遂反流以四达,故江亦有潮。其水味特淡,可资灌溉。闽县在东南,滨江,凿渠引之,田皆膏腴。侯官唯西南二隅受江之利而已。
城内河
《三山志》:“城东南地势卑,潮上大江,自南台东北入河口津,经通仙门、美化门之东至临河务,入南钅巢港。水门。北通德政桥至去思桥,即澳桥。北出钅巢港,散入东湖。自德政桥之西南至河西桥以西。置闸,旧名清水堰。嘉祐二年,蔡襄开河有记。自清水堰口至兼济门桥,南岸百五丈九尺五寸,北岸百五丈七尺,泥面三丈六尺,底二丈四尺,深三尺。兼济门至利涉门桥,南岸百七十六丈,北岸加一丈六尺,泥面三丈三尺,底二丈二尺,深四尺。利涉门至清远门桥,南岸百四丈一尺,北岸加八尺,泥面三丈三尺,底二丈二尺,深三尺。清远门至发苗桥,南岸四百八十一又六尺,北岸四百六十八丈三尺,泥面三丈,底二尺,深六尺。发苗桥至清泰门桥,南岸四十八丈五尺五寸,北岸四十二丈六尺,泥面二丈,底一丈四尺,深六尺。清泰门至后河口,开元寺前小石桥,南岸九十二丈九尺五寸,北岸百八十九丈二尺,泥面二丈,底减六尺,深五尺。小石桥至经院前桥,十八丈八尺,泥面三丈,底二丈,深五尺。经院桥至南禅寺斗门桥,南岸百七十六丈二尺五寸,北岸百八十七丈七尺,泥面三丈,深四尺。发苗桥至乐输门桥,百六丈五尺五寸,泥面二丈,底丈有四尺,深六尺。乐输门至鹿顶门墙,九十八丈四尺,泥面二丈,底丈有四尺,深六尺。清泰门至宜兴门桥,东岸九十五丈八尺,西岸加五寸,泥面丈有五尺,底丈深六尺。宜兴门至州衙墙,七十八丈,泥面丈有五尺,底丈深六尺。小石桥至定安门,六十三丈六尺,泥面八尺,底六尺,深六尺。定安门至东康门桥百丈六尺,泥面丈有五尺,底减三尺,深六尺。”
龙须河
万历《府志》:“一自谯楼左畔屯田道,西经开元寺前剃刀桥入河;一自谯楼右畔登云坊边,经大中寺边入河。”
水 关
万历《府志》:“水步门,曰南水关;汤门,曰东水关;西门,曰西水关;北门,曰北水关。西南二关引潮入河,通舟楫。东北二关纳诸山之水以入河。”
城外河
《三山志》:“通仙门西分为三:一自通仙门之南,入通仙桥,西行经洗马桥,别分一支南横通韭菜桥。又东西分为两支而南,名玉箸水。西会于夹城壕之西南隅;一自美化门之西,入教场,南过宁越门外九仙桥,西逾宿猿洞趾,过西门迎仙桥,乃北通西湖,至遗爱门池桥;一自通仙门之东,北行至临河务水门,分支壕绕外城,而北过行春门外乐游桥,又绕而西至汤井门,接去思桥河尾。”
闽县东南
《三山志》:“嘉祐二年,蔡密学襄命三县疏导渠浦,权闽县朱定开淘负城河浦百七十六,计一万一千九百七十六丈。均用民力,凡八万九千,溉田三千六百余顷。”
崇贤里
康山浦九百五十丈。
钅巢港边浦七十丈。
石浦桥浦百六十丈。
西石浦小桥四百丈。
后王浦七十丈。
后 浦六百七十丈。
汤门外浦七十丈。
茶焙浦三百十一丈,阔一丈二尺,深六尺。
石浦南浦八十丈,深四尺五寸三分,阔一丈五尺八寸。
官河北头小浦九十丈,阔八尺,深三尺。
南头小浦二十丈,阔五尺,深二尺五寸。
税务前浦一百三十丈,阔八尺,深三尺。
易俗里
石浦桥浦接崇贤里界至台头八百二十丈,深六尺。
石浦桥里第一小港至牛路二百三十丈,深六尺。
第二小港七十三丈,深五尺五寸。
无量寿院前第三港浦四百三丈,深六尺。
第四小港至岳前四十丈,深五尺五寸。
宝月院前浦三百十丈,深五尺五寸。
宝月院前洋中湖塘一百五丈,深五尺。
统军塘浦一百五十丈,深五尺。
中间接曲五十五丈,深五尺二寸。
圳乾浦百二十丈,深六尺。
塘尾浦百二十丈,深五尺。
湖塘浦五段开一桥外瑞圣里十丈,开阔十七丈;一桥内七丈,阔如之。二段共四十丈,阔九尺,一段十六丈,阔二丈五尺。
林娘塘四十五丈,阔六尺。
西 塘二十丈,阔八尺。
宝月油车浦道头及小浦七条一长五丈,一长四丈,一五丈三尺,一二丈,一一丈,一三丈。
牛路口圳五条十六丈,浦西圳四十丈,浦东圳二十五丈五尺,小圳四丈,大圳三十丈。
大浦畔二十五丈,阔四尺。
华严墙角圳二十三丈,阔四尺。
统军塘地十六丈,阔四尺。
岳边洋中圳二丈,阔五尺。
岳边大圳十五丈,阔五尺。
岳边圳三十一丈,阔五尺。
古山圳三十五丈,阔八尺。
瑞圣里今遂胜里
南塘浦一百五丈,深五尺五寸。
塘 浦二百三十丈,深四尺五寸。
潘洋浦九百五十丈,深七尺。
前洋浦北面一百五十丈,深六尺。
小桥浦七十丈,深四尺五寸。
孝义里
怀安界上浦四百四十丈,深六尺三寸。
桑溪里
叶屿古下浦六百四十丈,阔一丈七尺,深五尺。
湖西浦三百三十丈,深四尺五寸。
湖塘浦百二丈,阔八尺。
南塘浦三百十丈,深四尺。
湖 井一百三十丈,阔九尺。
林都衙小插浦二百一十丈,阔八尺。
吴石小浦七十丈,阔七尺。
圳尾插浦五十丈,阔一丈。
湖 塘二十丈,阔八尺。
归善里
桥外方家前小浦二百丈,深五尺。
龙 浦二百丈,深五尺。
西面曲浦百五十丈。
康山小浦二百五十丈,深八尺。
湖浦南面二百一十丈,阔三丈二尺,深六尺五寸。
潘浦南阔一丈,深五尺五寸。
镜 浦与崇贤里共开一百十丈,阔八尺,深五尺。
尾 浦二百十丈,阔一丈五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