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府志乾隆本

  塔峰山 一曰塔林,在方山东永庆里。突起平地,山巅有石塔,故名。上有平霄台、长林古洞诸胜。其地曰尚干。缘宋乡人林津龙官尚书干,为名。又有木屿山,脉连塔峰,周遭有江。
  葫芦山 一名梁山,在还珠里,方山之支也。上有紫台,为邦人胜游处。又名紫薇岩,唐末有紫薇公隐此。有屿曰扈屿、横屿、刘屿。又有五仙岩,俗传五仙人围棋于此,五石并列,中一石高二十丈许。又为文笔峰,为三琅峰,为百六峰。自方山至此,为峰凡百有六十,其可纪者,曰玉水,曰富山,曰贪狼,曰莲花,曰方岩,曰白鹿,曰古城,曰飞蓬,曰紫苔,曰太平,曰金仙,曰天柱,曰朝阳,曰金栏,曰起云,曰宝台,曰大座,曰玉蕊,曰双童。其傍小山为石鼓、石壁、岱顶。岱顶之南,峭壁数仞,下有群潭。
  常思岭 在方岳里,城东南一百二十里。界于福清,高数千仞,袤二三里。又名相思岭。
  白田山 在钦仁里。即晋太康三年,郡守严高欲徙郡治处。山产蕉,可为布,岭曰蕉岭,坑曰蕉坑,溪曰蕉溪。
  琅琦山 在绍惠里。《通志》:“山高耸。登之可观日出。东有龙井,水甚甘冽,亢旱不竭。”按嘉登里亦有琅琦山,与此名同。
  浮峰山 在光俗里。俗传潮盈则山浮,故名。其西曰筹岐,有乌石岩。东为玉壶山,上有三台石,传自武夷飞来。山之别支,曰文笔山,大江绕其下,地曰瀛前。“瀛”今作“营”。明王恭《浮峰》歌:“海门迢递江水东,江心绝□青芙蓉。横空积霭几千丈,绿萝袅袅花蒙蒙。深沉玉镜浮仙岛,黛色苍苍不堪扫。芳草矶头望欲深,夕阳渡口看还好。翠壁红泉高际天,闲云古木相连延。岚烟瀑甬猿声里,僧舍人家鸟道边。仙舟江上何潇洒,此地那能驻君马。思尔青云得志时,莫忘幽期绿萝下。”
  九龙山 在至德里,城南七十里。高插天表,有狂牛岭。南为毗济潭,潭下有穴,通马头江,深邃莫测。明成化中,乡人车水溉田,见下有石,大书“毗济潭”三字。[HT]其支为唐屿,西曰洞山,有狮子石,下为洞江。
  云门山 在江左里南洋屿,城南七十里。多松竹泉石之胜。有弥陀岩、观音岩、泗洲岩、狮子石、坐禅石、五里泉、望拜石、仙掌石、吸江亭、石门箑。南连芹岩、浦峰、后湾、石龙诸山。长江前绕,江中有琴屿、双鱼屿。宋黄裳《云门山》诗:“不须扶我自登山,脚力能胜十八盘。一字雁低头上过,两城人细掌中看。谁知比户缘犹在,却笑南柯梦未阑。忽见归云应是信,满襟先得洞天寒。”明林鸿《云门山》诗:“龙宫临水国,鸟道入烟萝。海旷知天尽,山空见月多。鹤归僧自老,松偃客重过。便欲依禅寂,尘缨可奈何。
  以上山俱城南。
  海 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详见《海防》。
  闽 江
  按:郡受上游汀、建、延、邵四郡水,南流经古田囦关,并闽清口二县界,雪峰山以东诸溪之水皆流合焉。复东南流至府西北之白沙驿下,曰马渎江。南流分二派:一派自北而东,由芋原驿石岊江至洪山江,又经南台江,又东南经鼓山下而东出,汇为马头江;一派自西而南,经洪塘,由金锁江,阳崎江,淘江,复折而东流二十余里,曰峡江,经府东南五十余里,接马头江。又东为琅岐江,至五虎门入海。又按:闽、侯官二县江名虽多,实则一支,岐为二派,萦回注泻于两县间,以入于海,此其大略也。至某江之隶某县,及其他陂、湖、溪、涧,仍分县详著之,以备考览。
  南台江 在城南九里,亦名白龙江。即闽越王余善钓白龙处。江中潭深不可测。旧传有龙居之,祷雨多应,名龙潭。明陈亮《泛台江》诗:“千古台江胜,三吴上客游。醉乘闽海月,如泛洞庭秋。木落山逾静,天寒水急流。高怀凌浩渺,长啸振林丘。吊古情何远,挥杯乐未休。兴归非雪夜,人望是仙舟。乐事何年再,雄词此日留。无因陪逸赏,操翰思悠悠。”林世璧《台江竞渡》诗:“共喜朱明日,言从画舫游。山川新雨歇,云树夕阳留。夹岸垂萝袅,数家丛竹幽。芰荷迎舞席,箫鼓拥中流。”“传说怀沙恨,犹存吊古愁。岁华聊自遣,风俗尚堪酬。积水清无暑,飘风飒似秋。楼台宜霁景,罗绮艳芳洲。棹若天边下,人疑镜里浮。渡头菱唱晚,归路独夷犹。”
  螺洲江 在方山下。江水自西而南,经此。
  大定江 在南台江南岸。
  淘 江 在方山下。中有塔林山。
  濑 江 自淘江至大义渡总名,中有三十六湾。
  西峡江 在永福里,距城南六十里。受永福县印溪之水,流经此。接侯官仙崎江,又东流十余里,东峡江亦流合焉。宋林亦之《过西峡渡》诗:“白鹿山头云欲颓,峡门滩下水如雷。锦囊破裂元无用,席帽嵚崎还更来。我自未能逃世俗,人谁便解脱尘埃。扁舟且趁牛羊渡,莫问于今第几回。”明郑善夫《渡峡江》诗:“凛秋行日夜,短别去故里。倦此有所思,陟山复临水。重峡亘天堑,下足顿逸轨。回飚激伏澜,绝流渡蒙氵已。西掩积暝色,翳翳敛夕靡。所忧风波集,击楫志未已。至人乘虚无,君子虑终始。蹈险乃真见,履顺有灭趾。矢言涉大川,勿负横江耻。”顾大典《渡峡江》诗:“岸迥潮痕出,江回峡路长。云帆不可辨,海气更微茫。”陈翰臣《渡峡江》诗:“云来峡气长,朝旭动海树。地穷天堑见,下马问古渡。舟凌寒潮征,帆带孤鸟骛。苍茫南北面,烟岸渺何处。中流破急浪,恍若经滟滪。风波销客魂,惨淡起百虑。岂不戒垂堂,勉强趁归路。登岸慰脱险,回首尚余怖。”杨德政《渡西峡》诗:“岂忘垂堂戒,何因涉险行。青山吹欲动,白浪涌如崩。鸥鹭惊飞尽,蛟螭结阵行。谁云舟楫好,未若羽毛轻。”孙昌裔《雨中渡峡江》诗:“一苇凌空渡,风生万里烟。山形雄障海,水势远浮天。急雨蛟龙斗,盘涡鸥鹭旋。有情难自遣,愁见此茫然。”
  东峡江 跨归仁、高详二里。两山夹峡,上纳汀、建、延、邵之水;下受兴化、泉、漳潮汐。阔十余里,其深叵测。中流有石如砥柱,名浮焦石。下有潭,龙潜其中,岁旱,祷雨辄应。江南北各有亭待渡,官募大小舟十数,往来如织。俗谓之乌龙江。
  马头江 在江右里,亦称马江。县之极南。东西北众流悉入焉。其浦溆东南有投桃洲,以形似名。上有田数千亩。风涛汹涌,中有巨石形如马首,随潮隐现,为行舟患。东下为罗星塔,其南为营前,又东为洋屿,出闽安镇,中流为琅琦江,入于海。明林世璧《渡马江》诗:“横江渡头云水东,波回白马撼秋风。连山喷雪何如此,好似钱唐八月中。”“一水横流沧海东,千峰倒映玉芙蓉。猿声两岸秋风起,无数江花带雨浓。”“日落风清江水涟,片帆遥下月明边。君听满棹歌声起,何似江南竞采莲。”“山色西来若画屏,长江一带抱沙汀。扁舟日暮东流下,疑是秋风过洞庭。”谢肇淛《夜渡马江》诗:“新宁过不远,大江若天划。盈盈百余里,待潮复待汐。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石马不可见,浪花三千尺。时闻款乃歌,中流汛空碧。晨鸡喔喔鸣,依稀辨城陌。风波愁人心,安能久为客。”又《渡马江》诗:“秋水净于拭,扁舟镜里行。月当山罅出,云近海门生。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棹歌中夜远,渔火不分明。”
  上洞江 在至德里,马江之左,次港也。舟人候潮,咸集于斯。
  下洞江 在江右里,马江之左,一港也。中有狮子石,与方山对峙,巨浸不没。俗谓“水浸方山鼻,不到狮子耳。”
  桑 溪 在城东,青鹅山下详见《古迹》。
  善 溪 在桑溪里详见《古迹》。
  苦竹溪 在金鳌峰下。峰左龙湫潭,激水湍急,下通此溪,入于淘江。
  义 溪 在西集里,俗呼大义坊口。源出白鹿山,达于西峡江。
  榕 溪 在积善里,达义溪,汇入于峡江。
  罗 溪 在至德里。有悬岩瀑布,旧传有龙蛰焉。
  龙迳溪 在合北里。岊溪、浩溪、孟溪俱在合北里,与龙迳溪会流。
  荷 溪 在嘉登里,地名龙井。
  蕉 溪 在钦仁里,白田山麓。
  大坑溪 东崎溪 俱小溪。见万历《府志》,未详所在。
  附:温 泉
  温泉五:一在城中东隅,今名汤井巷。有石槽十,宋嘉祐七年,郡守元绛建。宣和六年,郡守陆藻重修。中有振衣亭,浣日一启,非衣冠不许游也。明万历十年重建,今圮。一在城东门外易俗里,晋安桥北。有四五窍,石甃,左右二池,中有沟,有屋覆之。一在汤门外百步,名石槽。一在汤门外河口,俗呼官汤。有屋覆之,前朝官府休暇,闲浴于此。一在崇贤里,数十步辄迸一泉。或出河中,或在河口。
    侯官县城外山川
  大梦山 在城西里许。延袤二里,多奇石。明万历中,郡守江铎镌“廉山”二字于岩石,亦呼廉山。其阳有方池,元时,有隐者居此,镵曰“墨池”。西南有平章池,一名西陂,为元陈平章有定别业。详《第宅园亭》。迤北为贵安山,有井曰贵安井。[HT6SS]明曹学佺《泛舟西湖登大梦山》诗:“山色城中满,看山亦出城。却怜春欲尽,正值雨初晴。坐得野亭旷,到来湖水清。讵须问佳不?于此已忘情。”
  孤 山 在西湖中央。树木阴翳,华实盈畴,非舟不达。明万历间,郡守江铎建亭山巅,名曰三山别岛。
  象 山 在贵安山北。又有佛国山、火峰山、保福山,郡厉坛在焉。西为梅亭山、群鹿山,有泉曰鹿乳泉。山峡中有婆岭。又北为文山,宋隐士郑育居此,太守黄裳访之,垒石为径,榜曰“文山”,因名。
  凤凰山 在湖西。有高风台,元贡师泰筑。详《古迹》。宋朱子《和林泽之凤凰山》诗:“木落髻鬟拥,湖平妆镜空。荒亡余旧事,惨澹只悲风。兴发千山里,诗成一笑中。诸君莫惆怅,吾道固当穷。”
  清泉山 在凤凰山西。其支曰高安山,有岭曰祭酒岭,以闽王氏国子祭酒湛温殉义死,葬此,故名。详见《冢墓》。
  高峰山 在城西稍南二里许。又南有凰山又名黄山。
  末 山 皆在平田中。按:闽县仁惠里亦有黄山,一名凰山,与此同。
  怡 山 在二都,距城西五里许,高峰山南。一名西禅山,一名云山,一名域山。以在凰山之南,故又名凤山。梁仙人王霸居此,有白龟井。详《古迹》。
  洪 山 在二都,有东岐岭。又有云程山,居人建塔其麓,以象文笔。云程之东,为西山,村落骈广。又为妙峰山,宋中书舍人林遹读书于此。互见《第宅园亭》。《名胜志》:“洪塘之山,皆洪山也。其曰瓦埕、东岐、妙峰、佛楼,皆滨于江。有小金山者,在江中,形家言,以为印浮水面然。”明林炫《登洪山妙峰》诗:“洪塘江上妙高峰,古刹栖云紫翠重。岩石驱车时拂燕,松萝把酒忽闻钟。天边有客曾骑凤,海畔何人是卧龙。十七年前联句在,山楼如梦叹萍踪。”张经《入妙峰待方岩未至》诗:“相期梅雨后,重入妙峰山。游子来何暮,幽人坐已阑。鸟声苍树里,僧语白云间。草阁红尘迥,应先半日闲。”魏文[HT6,7”SS]火夜《登妙峰》诗:“周览恣名山,兹峰信高妙。群山如逐鹿,合沓成奔峭。翼翼龙凤翔,于焉结精要。彩错献多姿,寂历含众窍。蹑屐托幽寻,振衣穷引眺。岩花幽自开,岭猿相叫啸。江横素练明,日净青山貌。散步入禅关,空对寒山笑。缅矣怀康乐,兴生临海峤。千古仰清芬,期与尔同调。”
  通谷山 在四十三都,万安桥西。一名桃源洞,嶻山臬多奇胜,有笏石奇峰、仙冠石、紫岩亭、高洁台、一线天、六华岩诸胜,称十八景。宋翰林潘牛方[HT]读书于此。详《第宅园亭》。《名胜志》:“有桃源井,亢旱不竭。图谶云:“桃源井半,将军石畔。”义殊难晓。明徐熥《游通谷洞》诗:“小径斜通谷,跻攀及晚晴。草荒寻鸟道,磴险作蛇行。暮色千峰合,春流一镜平。石间题旧刻,半是紫苔生。”曹学佺《游通谷洞》诗:“山行不觉暑,为入洞门幽。药涧微风度,松涛乱影流。嶂猿声外雨,野鹤梦中秋。况与乡园近,无劳托外游。”徐[HT6,7”SS]火勃《游通谷洞》诗:“石马卧斜曛,松声咽水[HT6,7”SS]濆。危桥斜度月,邃谷暗藏云。骨自何年朽,名犹异代闻。丰碑颓折尽,留得掘余坟。”
  梧桐岭 在通谷山北。五代晋天福四年,闽人作乱,王昶出北关,至梧桐岭,为众所杀,即此。
  灵光山 在通谷山西,桐溪之水出焉。又东里许,为大嘉山,今呼李公山。有宋丞相李纲墓。西为沙溪山,为葛岐岭,俗名蟛蜞。为灵峰。有甘蔗洲,皆滨于江。又西为五奇山,山有五奇石,秀耸相并,旧传有仙居之。又西为玉几山。
  石岊山 在三十七都岊江滨。万历《府志》:“其山秀拔,其石高广坦平。旧志载:石岁觉增长,今失其处,有越王亭。”互见《古迹》。按《闽书》、《名胜志》作“闽越亭。”
  双髻峰 在二十四都,小箬溪之水出焉。上有鳌峰岭,下有温泉。《冷斋夜话》:“僧可遵诗,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苏子瞻深赏之。”《三山志》:“山形险峻,岩谷幽远,四面危峦,缭绕回抱,”盖水西之胜处也。宋黄干《双髻峰》诗:“万山环立两山高,伯仲埙篪风味多。轩冕直能惊俗子,采薇千古不消磨。”李纲《温泉》诗:“温冷泉源各自流,天教施浴雪峰陬。众生尘垢何时尽,日日人间几度秋。”“玉池金屋浴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何似此泉浇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