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府志乾隆本

  君 山 在永北里,由鼓山折而南,距城六十里。上有昆仑石室,下临潭,曰马面仙潭。东为月出山,有石上广下锐,若仙芝焉。又有三生石、九眼泉,凡十八景。明王应山《登月出山》诗:“言采仙芝秀,维舟试一过。凉飚动林樾,疏雨洒岩阿。怪石三生滑,飞泉九眼多。空蒙何所去,隔陇送樵歌。”
  磕源山 一名磕下,在永北里。城中伐石者咸集于是。
  罗星山 在马江北岸。登之,百里诸山皆在左右,当省会要害,砥障奔流以入海者也。上有罗星塔。晋严高将迁城,作图以咨郭璞,璞以马江水泻为病,及更图,见此山,遂定议。相传宋时有柳七娘者,岭南人,从夫谪戍来闽。夫亡,竭资造塔,以资冥福。闽中文运由是益兴。岁久而毁,天启中重建,俗呼磨心塔。明叶向高《登罗星塔》诗:“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地拟瞿唐看滟氵预,江同扬子见金焦。空山积雨无人到,画舫清尊有客招。宝塔销沉何处问,漫将遗迹说前朝。”
  叠石山 在永北里。前有灵泉,下临绝壑,巨石周匝,又有叠石傍绕如蟠龙。
  玉顶山 在永北里。下有龟屿,树木苍翠,为一方之胜。
  凤洋山 在江右里,城东七十里。两峰相应,势如搏凤。相传仙人王进才于此上升,有仙亭遗迹,石床、棋枰、几案犹存。峭壁上刻“登龙”二字。地名龙门。
  婴台山 在江右里。傍有铜斗山,天马峰,下有石桥,龙溪之水出焉。又有鹫峰山,上有马面潭,岁旱,祷雨于此。
  盘石山 在凤洋南。巅有三石,高数十寻,又一石叠其上,天欲雨,则云出焉。龙溪绕其下,《闽都记》:“龙溪作迥港。”萦回三十六湾,北注于江。
  东 山 在江右里。与遂胜里东山名同。西连盘石,东接象岭。山傍有石洞,明朗深邃,内二石如床,为仙石床。
  衡 山 在江右里。《元和郡县志》:“曰霍山,形如钟甬。”又南为石门山,南接湖林,北连濂山,两峰壁立,峭拔夹峙。
  重云山 在江右里。嵬峨能兴云雨,中有一岩,平坦可十余丈,岩中一井天成,其深叵测,名龙井。
  象 山 在合北里,城东七十里。其形如象,霓溪贯其中,山址人家环焉。
  双髻山 在合北里,从香炉峰逶迤而来。重峦叠嶂,上有龙潭,悬岩夹立,飞流七十丈。潭前石屏高丈许,东为锦屏兜鍪,有笏石、动石。溪曰岊溪、孟溪、浩溪、龙迳溪。[HT6SS]龙迳,宋铁冶场。详《古迹》。《名胜志》:“从浩溪涉上有半练。又上,有石梁,水帘喷注。其中有白气如虹,随人叫呼而出,声止亦灭。自此而上,峭壁夹天。西有龙门水注下,可二十丈,广杀十之六,为第三龙潭,无径可上。就东石壁二百余步,至第二龙潭,两壁愈高,几及千尺,瀑正向西,日光射之,白练如带,飞下四五十丈,下注潭口,可二丈,深不可测。潭前旧有石屏,龙怒而碎之。自此两壁直上如削,欲上第一潭不可得。”明董应举《游龙潭记》:“万历丙辰秋,英山郭复之招游龙潭。从湾坪西行至溪,三山周章甫之夔、李明六时成、陈鸿客衎、庄闻修暨修犹子璁,坚欲从溪径上。溪石大小错峙,有绝处,鹭行猿引,以度中溪,得半练。又上,有石如牛脊梁,溪上水从上薄,飞泻成帘。忽对之笑,若有物青绿游荡于帘内者,益笑益荡,笑止乃息,鸿客目为水虹。又上,溪路穷。有龙门高十余丈,水注下,不可上。从东石壁蹑木根相持行,乃出龙门。上逆折数百步至潭。瀑布澎下,云影飞迟,澄英缥白,非常所见也。潭前故有石屏,为祈雨者促龙,龙怒而碎之。自龙门至潭山,石皆夹立,高七八百尺,见天曲转如长规,西向日光正射。坐不欲起,久之云合。山人陈四导从西山顶乘月行,上下山髻者八九,穿灌莽中,时闻虎腥,几堕者数矣。夜半度溪,予视水为石,跳而伤额焉。五鼓至湾坪,晨起,欲游下潭,观龙鲤,雨色泥人,溪滑不可行也。龙鲤长可丈余,天阴乃出,色与石类。有樵者见之,以为石也。迫视之,双眸炯然,乃走。诸子曰:神物难狎,良游可再,请俟之异日。’乃纪石而归。
  百洞山 即八仙岩,在合北里。明万历间,里人董侍郎应举始开得之。《名胜志》:“洞穴玲珑,明暗相授,旁通曲转,高下辅承。去仙岩左三百步,得洞十余,置青芝寺其上。以洞为明,纡曲千余步,下为半湫,四曲至藤阿,又四曲至受人岩,有门一立一蹲,曰宛宛门。折而入,为翠帘洞。南为金刚石;东三曲为星窠;北为悬石洞。二石悬两岩间,历数级至石穴良,大可一室,群岩四立,规中天镜。傍有石半覆半垂,石穴良转而上,凡五曲,又名十曲洞,乃至寺。寺前,见石穴良,前岩宛猿公也。左有狮子岩,三石夹立,如永巷,上有三鱼石。又左有古蝙蝠洞,《通志》:“洞有五色蝙蝠,大者如斗。”又左有虎馆,甚奇。又有十余洞,其他藏于榛莽者,不可胜数。《闽书》:“此山五峰叠下,中为莲花峰,又有石鲸、仙桃、石室、石蜍、仙掌、日轮、石鼎、一线天、阆风台、莲花藏诸胜。”明叶向高《同吴伯子游八仙岩》诗:“菡萏峰高俯碧流,孟溪环绕近沧洲。天开灵境留仙住,海涌神山壮客游。古洞云深藏蝙蝠,悬岩石出象弥猴。千年胜迹今方辟,好对清樽共拍浮。丹梯百丈接岩扉,古寺青芝隐翠微。山馆夜深闻虎啸,海天秋晚见鸿飞。闲随樵伴时看奕,静掩禅关自息机。我已投林君去早,沧江未许恋鱼矶。”董应举《星窝》诗:“吾观此岩中,点点皆成象。一似浑天仪,星辰缀其上。”《悬石洞》诗:“不见因依地,能成空洞天。未须夸绝胜,大象亦虚悬。”《猿公岩》诗:“昔为榛莽林,今作青芝洞。洞里一声猿,惊破游仙梦。”《三蜍石》诗:“松叶满空山,仙人在何许。遗下三玉蜍,白日窥人去。”《登百洞绝顶》诗:“绝顶看天外,沧溟只似杯。毋言白处尽,恐更有天开。”
  玉埔山 在嘉登里。山裔为张岐,有海雷石,石经海涛穿蚀成窍,风至激荡,有声如雷。
  壶江山 一曰文笔山,距城百里,与王埔山相对。有动石甚巨,一指推之则摇,极力推之则屹然不动。其前有双龟屿。
  琅崎山 在嘉登里。山高耸,登之可观日。东有龙井,水甚甘冽,亢旱不竭。
  福斗山 在海中,属嘉登里。明林良箴诗:“载酒入江色,应寻福斗游。委蛇山翠晚,汹涌海涛秋。屿合双鳌近,门深五虎浮。风恬鲸练净,月出蚌珠流。”
  五虎山 又名五虎门,在海中,属嘉登里。《裨海纪游》:“两山对峙,势甚雄险,为闽省门户。”
  南竿塘山 在五虎门东大海中。峰峦屈曲,有竹扈、湖尾等六澳,与连江北竿塘山对峙。
  以上山俱城东。
  横 山 在嘉崇里,城南二里。西南为惠泽山,一名独山。
  钓龙山 在惠泽山之南,一名南台山。崇阜屹立,俯瞰大江。旧记:汉越王余善于此钓得白龙,以为瑞,因筑台,曰钓龙台,后人呼为越王台。详《古迹》。
  天宁山 在时升里,俗名盐仓山,又名挂榜山。有天宁台在光孝寺内。今名双江台。明陈扬《天宁台》诗:“天宁台上飞黄鸟,天宁台下春流绕。和铅理屐共登台,紫陌香风扑地来。双阙方瞻初日驭,九霄尽放早春回。春来春去自今古,江山阅世应无数。梵宇高低宿暮烟,僧坟隐见随寒雨。暮烟寒雨落花开,岂信青阳厌草莱。抚景且歌下里曲,逢时须赋上林才。”
  藤 山 在天宁东。地脉起伏如瓜引藤,亘五六里,故名。旧多梅树,有梅花坞。南联湖山,十里皆梅,颜曰“罗浮春色”。《名胜志》:“花盛开时,一望如琼瑶世界。由藤山发脉,耸而反顾,曰鳌头山。”明谢肇淛《藤山看梅》诗:“不识山中路,逢人即问梅。繁枝围屋隐,老树压墙颓。瘦藉轻烟补,开须夜雨催。春光未衰谢,携酒赏千回。”“但得看花地,何须问主人。山中一夜雪,江上隔年春。径细香难散,寒多色未匀。无端风底急,撩乱白纶巾。”“山气晓冥冥,长林玉作屏。半遮流水白,时杂数松青。地主供花酒,人家结竹亭。客来香可醉,尽日不能醒。”曹学佺《藤山看梅》诗:“春日游灵谷,冬来卧故园。一年能再赏,此度更销魂。香密难分寺,林回屡换村。野禽窥乍散,犹自露苔痕。”
  壶屿山 在光德里,城南十五里。山形如倒壶,故名。《闽都记》:“山之东有巨石,泉水甚清冽,亢旱不竭。又东有麓平山。”
  高盖山 在仁丰里。有三峰九岛,上有仙坛。绝顶有池,曰青龙,俗名天池。有峰,曰徐女峰。相传汉徐登修真处,后入永福之高盖上升,乡人望祀之,遂缘其名。又云:徐水仙第三女采苦参,服食于此,又名苦参山。按《后汉书》:“徐登,闽人。本女子,化为丈夫,善巫术。”所云徐女,当是一人。有溪,曰桃花溪。元陈亿翁种桃数百本,每春时,眠食其中。有洞曰芦湾洞。山北麓为石室山,俗名北园。南麓为义屿山。明徐火勃《登高盖徐女峰》诗:“此地仙坛古,寻梅到几峰。药炉犹汉制,松岛似秦封。石径歇归牧,山田耕老农。白云迷下界,不辨往来踪。
  黄 山 在仁惠里。一名凰山,形如凤凰展翅。上多砺石,下有井,曰饮井,亢旱不涸。明郑善夫《岁晚入黄山治田》诗:“幽棲已傍凰山远,长日看云意独深。漾漾江涛喧永夜,冥冥萝月散青林。田园春近存生事,雕鹗天高寄远心。避地休歌饭牛曲,惊风落木岁方阴。”
  [HT]新安山 在仁惠里。《闽书》:“上有石羊石,跪石盘上如羊,相传自会稽飞来。有岭曰大步。”
  平 山 在凰山东开化里,城东南三十二里。宋少帝航海时,驻兵于此,铲平其山,故名。丞相陈宜中手书“平山福地”四字刻石。互见《碑碣》。有平山堂,今废。旁曰九曲山,有薰风陇、南华峰、蓬莱桥、锦绣谷、逍遥台,俱有篆隶石刻。互见《碑碣》。[HT]南曰甘泉山,多岩石,少草木,泉涌石上,色白味甘。明尚书林瀚祖茔在焉。三世五卿咸肇于此。东为瑞迹岭,相传唐大中六年,有邵环游山中,闻异香,见白光。亟迹之,化为佛像,入枯木中,光亦不散,随现巨迹于盘石。后人凿之,因建寺。又东曰邵崎,曰翁崎。有山,曰大翁山,曰傅坑山,曰清凉山、曰石几山。明林瀚《平山怀古》诗:“翠辇金舆载恨游,岂缘南越觅丹邱。钟声落日孤村寺,海色西风万里舟。王气销沉天地老,塞尘冥漠古今愁。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下流。”林炫和诗:“聚景湖山作意游,谁知闽海有平邱?百年庙社三春梦,万里风涛一叶舟。落日鼓声寒不起,中原草木惨多愁。至今遗恨江心水,石激潮声夜夜流。”
  城门山 在永福里,凰山南。其巅有鳌顶峰、魁星岩、飞来石。《名胜志》:“大可数丈,高三尺余,离地二三寸。有数小石如鸭卵支其下,默推则动,或预语往推,虽数十人共力,不动也。”西有龙观井,极旱不涸。南有虹桥,滨于西峡江。
  胪峰山 在归仁里,平山东南,地名胪雷。
  石鳖山 在永南里。枕大江,有三石,形如鳖,故名。又有一山起平田中,距石鳖南里许,状若蟠龙,有温泉。
  大象山 在高祥里,峡江南。高峰插天,为城南巨障。有峰曰银峰,山顶石色如银。其支曰西峡山,曰文殊山,高百余丈,皆临大江。
  珠 山 为大象分脉,周遭溪水环绕九峰,又有黄石山,脉连珠山,有蟠龙之势,皆江上山也。
  玉枕山 在归义里,其巅为枕峰,有啸霞洞,秋坞、紫屏、上冷泉、青田坂诸胜。山麓有枕屿,其傍为柘枝山,有白云谷、卧龙岗、凤巢、白牛岭、鸣风崖诸胜。又南有青铺岭、玉水山、金鳌峰。
  白鹿山 在积善里。唐元和中,僧道洪卓锡于此,诛茅之日,白鹿适至,故名。下有白鹿溪,左曰龙湫潭。又有雷鼓潭,亦名乌龙潭,龙居之,岁旱,祷雨多应。西曰石官山,又有圆头山、马山、青洋山,界福清。
  方 山 在清廉里,城南七十里。遥望端方如几,故名。又名五虎山,九鼻东向,其高千仞,四面如城郭。元末,陈友定进兵驻守,今谷口有寨门甚隘。其中平畴数顷,溪流屈曲。又有灵壁岩、天柱峰。灵源岩中有鲤鱼石,甚奇。地跨闽、侯二县,汉仙人介琰隐此。上有石坛、石床、石棋局遗迹。朱子尝书“怡山良石,神仙所居”八字刻石。互见《碑碣》。《三山志》:“山多柑橘,味特甘。人或得之,可食,不可窃。天宝六载,敕号甘果山。”[HT6SS]明林枝《游方山记》:“永乐庚寅仲冬初吉,由龙屿入董塘。取路登山,蹊径崚峭。至谷口,两岩甃石为寨门,甚隘,可四五尺,乃陈友定从事朱良初所筑,以御寇也。稍进,有宋人石刻,模糊不可辨。内则平田数顷,溪流屈曲。日已晡,山下有村墟篱落。乃止屋东枫林之下具食。巳而,游方山寺。已荒秽,惟余殿基。缘小溪石径,以横木为桥。茅屋数间,老翁止宿小轩,地炉煨木骨木出[HT6SS],竟夕不寐。迨晓,具食毕,由云居寺后岩,度山冈,止盘石,复逾数里,乃至山巅,是为福州岩。平坡一望,皆短荆,无材木。其前,则悬岩直下,视水西、水南、新隑、凤岗、洪塘,积苏累块也。由山南至大座岩,岩前盘石上有仙迹之奇,视之令人魂魄飞扬。由石梯岭而归,路仅容尺,悬岩断堑,上下削如羊肠,人人自危。行数里,逾峻险,出畏途。回视向者之处,真如天际。憩西林寺,日晡而归。”宋王达诗:“众状皆穷险,兹形独擅方。坦夷中砥砺,端正外青苍。上帝围棋局,炎君避暑床。回看太行路,更近利名场。”明黄济《过方山旧居》诗:“曾逐孤舟背远村,清溪一去不知源。于今莫辨秦人处,野鸟潭花即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