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福州府志乾隆本
福州府志乾隆本
梅埔山 在二十五都,界于闽清。下有钟潭。相传潭水中有钟,莫知年代。唐贞元中,僧惟亮欲取之,见蛟龙出没,遂不敢近。木多梅,梅溪之水出焉。
唐举山 在十八都。其傍曰南山,曰云顶山,曰下崎,绵亘数里,界于闽清。
雪峰山 在二十九都,城西北一百八十里。高四十里,旧名象骨峰。《闽中实录》:“闽王谓真觉曰:师住象骨山,有何异?答曰:山顶暑月犹有积雪。审知曰:可名雪峰。”《三山志》:“形势积高,根蟠四邑。”侯官、罗源、古田、闽清。万历《府志》:“山有凤凰冈、乌石岭、应潮泉。在山巅,水才数尺,浅深盈涸,与潮相应,相传为海眼。鳌山阁,初,真觉与钦山岩头客沣州,同假鳌山邸,夜坐不寐,钦山诘之,真觉曰:“心未稳在。”令吐露襟次,因谓之曰:“从门入者,不是佳珍;丈夫须当盖天盖地。”真觉廓然一悟,后以名其阁。盖识成道之由也。枯木庵,外嵌中枵,僧义存趺坐其间,今犹宛然。留香台,有僧败絮百结,秽不可近,众逐之。独邻僧相留,既去数里,谓“荷君意勤,适留香相报,”比还所坐处,香袭人,经时不歇。又有乘云台,僧希运与二僧同登,转盼之间,其僧忽腾云而去。运呀然视之,既而曰:“早知能然,当为折其胫。”无字碑,古颂云:“一片如屏紫翠间,风吹日炙藓花斑。莫言个里无文字,要在当人着眼看。”‘难提塔,龙纪元年,真觉预造葬所。望州亭、卧云台、鞭斗石、文殊台、白云台、蘸月池,旁有古杉,乃闽王与真觉手植。今真觉者,直上参天,闽王者,樛而逮地。皆数十围。水磨,[HT6SS]真觉自题云:“庵前永日无狼子,磨下终年绝雀儿。”至今犹然。虎迹石、万松关、罗汉岩、化城亭,皆奇胜。有潭曰丰泽潭。旧传有龙,二年一兴,兴则暴雨涨溪。乃织缆,缆之上铸铁佛,缝罅皆饮以铁。傍小山曰丁山,山势横列一麓,直出如‘丁’字。明谢肇淛《游雪峰记略》:“峰距城百五十里而遥,予以十月七日出洪江买舟,吴元化及僧华茂从。潮平帆饱,抵白沙,至大穆溪宿。翌日,肩舆登山。山迤逦不甚峻,但林莽荒僻,难计程度。询畲人村,叟或言远,或言近,皆臆对也。至化城亭,杉栝刺天,重岗合沓,而溪流琮琤奔泻,径逐溪转,石梁木彳勺[HT6SS],或东或西。四望山田,从椒及趾,截如梯级。巨石磊石可,错落畛隰间。二十里过丁山,地益高。溪流氵弥驶,遥见峰头,瀑落如雪。就视之,可百丈许。最上如悬纟亘、如疋练;稍下,如半壁天;又下,四散如玉龙数十道;又下,复合为一。凡五叠各异势,而皆有潭承之。澎湃奔赴,飞腾翻舞之奇,不可名状。予指示诸客,此是雪峰道中第一奇绝。惜其僻处幽谷,轮蹄罕至,故湮灭而不称,可叹也!又十里,至太守村宿。早起,过独木桥,危甚,众皆褰裳涉。自此,道稍夷。二里许,过罗汉岩,十里至双溪。又再度岭,为蓝田庄,为宝所亭,不复闻溪声矣。山路既穷,恍在云际。远近群峰,皆罗立环侍。遥望丛林隐隐,扆翠霭而俯平田。盖自郡城至此,步步就高,不知其几千万仞也。道傍小台峨然,为枯木庵,木纹腻而中空,辟门焉,根犹植地。昔唐义存僧入定于此,经今七百年矣,而质理如故,非神物哉?龛内,有唐天佑乙丑造庵题刻。所谓廉主王大王者,盖审知也。又有雍熙四年,知郡事何允昭刻,而题称太宗庙号,当为后人补书无疑。龛外,则有元佑韦子鉴、绍兴任士安、开禧陈景俊,及郑昂诸题名。出庵为万松关,松旁积水荒陂,茨菰叶烂,则放生池也。不百武,至寺。宝殿、法堂亦极宏敞,而颇颓落。断钟覆地,井幕凝苔,僧众亦寥寥,不复振。独东庑小寮,差为明净。至后殿,拜伽蓝像,云即蓝文卿长者也。中有闽王审知像。残经败簏,堆委壁间,说法高台,朽折不可复登矣。又西为义存所葬石塔,四周斫作卵形。当师示寂之时,留谶谓:‘石卵爆尽,吾道复兴。’今爆十之九矣。及询所谓金鳌桥、一洞山、古镜台、无字碑者,皆不可复识。即木球,相传亦非故物。独应潮泉在山绝顶,一壑泓澄,随潮溢涸。盖寺中灵迹,惟枯木与是耳。迹兹山之观,无甚胜绝。但以开山禅宗踪迹最远,而南荒地轴形势又复最雄,故能衣钵流衍,绵邈如线。至于探奇之杖屦,百无一焉。问俗之轩輶,万无一焉。檀林之不复振,职此之故乎?”王恭《雪峰歌送云上人》诗:“七闽山多如蜀川,千岩万壑疑登天。六华峰高雪作顶,五月夜半闻寒蝉。芙蓉石窄人飞过,莲宇经台尚经火。无字碑横任鹿眠,磨香石冷从猿卧。忆作法园初布金,三千缁锡绕丛林。经行龙象诸天影,禅寂蛟鼍万籁音。杉枝青青低覆地,木人也悟西来意。五百年光转眼休,重见真僧出凡世。镡津法侣解楞伽,却下九峰登六华。枯木庵前挂如意,留香堂上搭袈裟。去曷来下界相逢处,幸接微言沃甘露。凿齿由来识道安,远公自是奇元度。法舟今去几时逢,尘世空瞻象骨峰。归见住山相问讯,西江一派是禅宗。”董应举《枯木庵》诗:“存公阐大教,乃在枯木中。白日雪花坠,千年梵刹同。无枝不碍月,有穴自成风。试问檀那者,空虚何所穷。”
以上山俱城西。
黄柏岭 在天宁山之西。天宁,见前闽县山川。明嘉靖中,邑人陈京镌“望北台”三字于岩石,因名望北台。岭又西为白泉山,白鹭岭,登平山,杨桃岭,虞塘山。一名金棠山。虞塘之东,为鸡笼山。一名斗门山。西曰凤岗,旧多荔树,中有三十六宅,宋刘彝所居曰刘宅。
齐坑山 在高盖之北。高盖,见前闽县山川。又北,曰石室山。俗名北园。[HT]又有盘屿、峬山、石母屿、吴屿,皆高盖之支也。
凤冠山 在凤岗西南群山中。沃野千余顷,有三小阜立田中,曰柯屿,又名台屿,瓜屿。宋建州司户陈嘉言筑“书隐”于中阜居焉。又南为阳崎山。一名龙安山。
阴崎山 在四十七都,与阳崎隔江对峙。树木阴翳,居民稠密,临于江浒。元郑潜置义渡处,一名仙崎。其旁为芒山。
瓜 山 在四十八都,联方山西。《闽都记》:“有三峦直下,分派如瓜,故名。”万历《府志》:“宋潘柄,元郑潜居之。”详《第宅园亭》。明徐火勃《舟次瓜山》诗:“郑公渡口石桥斜,山色重重碧似瓜。遥望炊烟青不断,蓼花深处见人家。”
南阳山 在十二都,瓜山之支。《闽都记》:“山巅有乌冈潭。其潭有四,以风、云、雷、雨为名。岩石险怪,人迹罕到。每潭阔丈许,相传有龙居之。潭上云雾腾跃,则大雨如注。岁旱,乡人有祷辄应。
古灵山 在八都,联瓜山西。一名大帽山,又名席帽山。千峰奇峻,前有文笔峰,特峭拔,宋陈襄居之。详《第宅园亭》。山腰有石室,曰天乙岩,一名小方广,一名罗汉洞。岩西南隅,甘泉涌于石上,可资群饮,竭而后盈。石傍多生蓝草。又有后湾渡、月山岩、安德泉、赞公房、碧玉潭、落镜桥、小天台、蟠龙石、逗云亭诸胜。山南麓为福顶山。元吴海《碧玉潭记》:“古灵多佳山水,居人往往择胜而居。或挹奇峰,或俯清流,各因其志之所乐,而得以自适也。郑生所寓,则占乎溪流之深者,汇乎其止,湛乎其澄,膏乎其凝,黛乎其停。清澈澹滑,泓涵晶莹。盖渊乎其似道,静乎其若德。故名之曰:碧玉之潭焉。吾尝休于是潭之上,阳光下临,云影徘徊,前山倒翠,堕入潭底,游鱼往来,鬐脊可数,闻謦[HT6,7”SS]亥欠声,划然一散,匿伏不可见,良久然后出。并岸密竹骈植,幽草丰茸。潭上老松,荫可半亩,轻风徐来,舒疾成韵。二三友朋,狎坐谈笑,忘世故之纷如手,与日月之促迫。情融景畅,幽意横发,不知濠梁之乐,复能过是?乃叩树而歌曰:潭之清,我濯我缨。其碧晶晶,伊玉之瑛。又歌曰:清潭如池,衡门棲迟。洵美者子,乐可忘饥。于是,诸君子咸属和,而述予言为记。”
龙湖山 在八都,界于永福,与古灵隔江对峙。有湖曰龙湖,又有温泉。其旁有小台山。
旗 山 在四都,洪塘西。隔江诸峰,演漾欹侧,其形如旗,与鼓山东西对峙,逶迤数里,高数百仞。上有勾漏洞、仙人石、旗尾堰诸胜。溪流前绕,曰锦溪。山之南麓,曰太平山,亦曰北屿。《十国纪年》:“王延翰葬于此。”渡合山桥,有炉峰屹立于阛阓间者,为南屿。明徐熥《登旗山勾漏洞》诗:“溪水何逶迤,数里入鸿蒙。斜日猿声外,残云鸟道中。乱峰诸洞隐,万竹一泉通。趺坐松间石,尘心觉尽空。丹成不记年,古洞白云边。众水急趋壑,孤峰欲接天。路危逢乱石,山尽见平田。日暮休归去,还期遇葛仙。”徐[HT6,7”SS]火勃《竹林》诗:“烟霭苍茫翠几重,泉流石罅响淙淙。山当曲坞蔽千竹,路入半林生一峰。萝磴阴中寒叶积,松门深处冷云封。千岩万壑行应遍,斜日乱鸣孤寺钟。”邓原岳《锦溪竹林》诗:“苦爱西溪竹千挺,修篁瑟瑟逗晴晖。石林空翠和烟湿,涧道流泉作雨飞。载酒偶随芳草去,回车犹惜白云违。山中桂树堪招隐,矫首风尘几是非。”
白鹤山 在五都,旗山南,一名仙宗。“宗”又作“淙”。松径萦纡十数里。白鹤巢其顶,涧水泠泠,声与鹤鸣相应。有历峰亭、洗钵池、昙花磴、枢松关、金鸡岩、卓锡泉、垂萝径诸景。东有芝田山、岭东山。
岘 山 在旗山南。
象 山 在七都,旗山西。蹲伏如象,山顶外抱中夷。有泉,曰观音泉。
崎头山 在三都,象山之东。上有仙人石,下横长江,曰浯江。山半俯瞰清流,有矶临水,曰醉鱼。又有石,下悬于浯江,曰悬钟。其傍有苏岐山、□山、月山、龙岐山。
花 屿 在十都,又名屿头山。《名胜志》:“周围有六桥,曰合潮、王浦、郑屿、温阳、后山、王丘,皆擅花木之胜。宋林安宅居此,俗名上溪。西为斗门山。有屿,曰月屿、形如初月。董屿、环屿。
石门山 在十三都,赤塘之西。二山对峙,中贯清溪,望之如门。傍小阜,曰超山。[HT6SS]明陈鸣鹤《重登超山》诗:“磴险全依竹,桥危半引藤。烟霞前日客,钟鼓隔云僧。叠嶂已千折,孤峰更一层。不愁归路晚,犹有过山灯。”
赤塘山 在十二都,中有华棣山。
龙潭山 在十一都,一名西山。万历《府志》:“山下有潭,龙居之。岁旱祷雨,以磁瓶涂蜡于口,悬而下之,以有无得水,测雨侯。潭中群鱼游泳,无敢捕者。有灵石四:若龟、蛇、剑、印。溪源之水出焉。东为龙台山,与赤塘山对峙。即侯官市。西为竹崎。”明陈椿《溪源即事》诗:“逶迤寻山路,青溪绕洞门。桃花遥辨迳,流水曲通村。绕树迷黄蝶,攀条坠白猿。人疑河上老,地是武陵源。几处闻鸡犬,多年长子孙。种麻生事熟,钻燧古风存。濡泳鱼偏乐,飞翻鸟欲言。花边觇甲子,木末侯朝昏。天远鸾骖度,风高鹤吹喧。愿言投秘要,服食永无谖。”
黄岩山 在方山西。万历《府志》:“岁大旱,乡人祷雨于此。”
以上山俱城西南。
龙腰山 在三十八都,即越王山半蟠城外者。按《闽都记》,闽时尝议凿通城外濠,有言此龙脉不可断,遂止。旧有护脉巨碑,今辟为大路。有苔泉,一名龙舌泉,味甘而冽。
拜郊山 在杜坞西。闽越王燔柴处,上有坛址。北曰赵府山,曰邱石山,曰苦参山,曰马园山,又名义井。
铜盘山 在三十八都,城北五里。《闽都记》:“有大小铜盘山,皆奇胜。又有竹柄山,螺峰山。
浮仓山 在卧龙山北。《闽都记》:“晋太康时,凿东湖,山在湖心,上平下方,若浮仓然。”今湖淤塞,周遭皆田。万历《府志》:“相传闽越王积谷所。东北为东室山,为战坂,战坂之西,为陶灶。”俱详《古迹》。
卧龙山 去城五里,一名伏龙山。有三石如“品”字,名品石岩。石圆而耸,叩之则诸山响应,又名应石。有笺经台、翠楚亭,俱详《古迹》。遗爱亭。宋元绛《卧龙山》诗:“朱车番何事独来频,不为溪山只为民。最爱年年禾稻熟,时丰定有壤歌人。”程师孟《与陈襄、刘彝、湛俞同游卧龙山》诗:“闻说林泉便访寻,平田一迳陟孤岑。松阴落处宜诸客,荔子生时值万金。尽放迟回官舍近,不妨闲处石门深。四边稻熟征租子,稍惬微官出郭心。”林亦之《卧龙山》诗:“相唤此山来,狂风吹我衣。把酒桂花下,山云片片飞。”“掩门初雨滴,开门月还上。倚树看月明,半山闻雨响。”“人间有佳景,诗句颇清越。何曾似今夕,听雨还看月。”明高棅《翠楚岩歌》:“红尘不上山人山,巾舄飘飖苍翠间。草树几湮千古迹,烟霞难改万峰颜。天开翠楚卧云根,品字中分石是门。莫向此山留篆刻,古来名氏蚀苔痕。岩头老鹤迎人舞,岩下浮云逐水流。回望冶城烟火里,几人来此共天游。卧龙山对莲花开,赤日遥光倒影来。万壑香风扶我醉,一筇凉雨逐仙回。”
涧田山 在四十都。又有崎山,龙窟山。
五峰山 在三十九都。秀耸亘数里,亦名五凤山。旁连大鹏山,联翩山酋山卒。稍南为罗峰山。五代晋天福二年,方士言于闽王昶,有白龙夜见于此,昶因作白龙寺。北为杜坞岭。又有程田山,马鞍山,大夫岭。
凤池山 在升山西。《名胜志》:“山椒有池三四亩。相传有五色鸟浴此,故名。有泉,曰水帘。又有擢秀亭、凤池轩、览辉亭、华池阁诸胜。”俱详《古迹》。宋曾巩《游凤池山》诗:“经年闻说凤池山,蜡屐方偷半日闲。笑语客随朱阁上,醉酲身在白云间。溪桥野水清犹急,海岸轻寒去却还。为郡天涯亦潇洒,莫嗟流落鬓毛斑。”元绛《游凤池山》诗:“州人未识凤池山,朱毂时来此往还。四座杯盘在天上,满轩风雨落人间。千围古树排旌盖,百道飞泉响珮环。谁为霜绡图景象,翠微高处一衰颜。”李纲《游凤池山》诗:“凤去空余旧浴池,竹梧交荫翠参差。云随屐齿生松磴,泉合琴心泻石陂。幽讨平生如此少,清闲今日许谁知。道人为筑紬书室,杖屦来游更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