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畿辅通志
畿辅通志
与徐水会为长流河
易水出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其东谓
之石虎罡罡之东麓即泉源所导也其水东流有
毖水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雹河 水经 注
雹水在州治西南六十里 易州 志
鲍河即雹水今之南易水也在县北闗外 安肃 县志
安州雹河自容城入流至新安为长流河 安州 志
按寰宇记易州有三易水其中易出故安阎乡
城谷中即桑钦水经之易水郦道元所云兼武
水之称者今自易州而归于定兴之河阳渡史
云燕太子丹祖送荆轲于易水上即此也其北
易一名安国河出穷独山中亦曰濡水即郦道
元所云易会北濡乱流入涞者也今亦自易州
南入定兴与涞水合而源泉白杨诸泉皆会焉
其南易为雹水出石兽岗即郦道元所云石虎
罡东麓泉源浑波同注俗谓之雹河者是也今
自易州经安肃容城而达于安州之依城河三
易唯南流自为一派中北二水源亦微弱自入
定兴与涞水合而其流始大以同出易州曰武
曰濡曰雹互摄通称总谓之易水兹特从其分
出之名而列之并详附其源流于此
女思谷水 在易州西南五十里
女思谷水出西南女思涧东北流注于易谓之三
会口 水经 注
子庄溪水 在易州西南五十里即紫荆闗水也自
紫荆闗流径州南下流入白涧口
白杨水 在易州西
白杨水出遒县之白杨岭下时人谓之虎眼泉也
水经 注
白杨水流经州南三里与五里河合 旧志
源泉水 在易州西北
源泉水发北溪东西流注濡水 水经 注
源泉在州西北八里南流注于易水 方舆 纪要
浑塘沟水 在易州北
浑塘沟水出遒县西白马山南溪中东南流入濡
水 水经 注
檀山水 在涞水县西北
濡水东合檀山水水径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
石泉水合水出石泉固东南隅广二十许步深三
丈 水经 注
紫水 在涞水县西
紫水出圣人城北大亘下东南流左会垒砢溪水
水出东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径圣
人城东又东南右会檐石水水出檐石硎东南流
径圣人城东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 水 经
注
涞水至河阳渡与易水合自下通名为白沟河 定 兴
县 志
按巨马源出涞山至房山分为二支一东流涿
州一南流涞水 详顺 天府
马跑泉 在易州东北二十里相传唐太宗征髙丽
驻跸于此马跑泉出因名
圣女泉 在涞水县西北
濡水入遒县城东大陂内有泉满而不流俗谓圣
女泉 水经 注
军士川 在易州西一百里原出龙村社下流入于
易水
白涧溪 在涞水县西北
涞水径楼亭北左属白涧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
川石皓然望同积雪故以物色受之其水又东北
流谓之石曹水伏流地下溢则通津委注谓之白
磵口 水经 注
雷溪 在易州西南
雷溪在易州西南发源五回岭即徐河上流也滩
石湍急声闻若雷故名 明一 统志
金台陂 在易州东
濡水分为二渎一出金台陂 水经 注
金台陂在州东南三十里陂侧有台燕昭王所建
置金于上以招贤士故名 名胜 志
神井 在易州南城上火神庙内其水面与地平
抟虎涧 在广昌县南五里晋李存孝抟虎处
木瓜涧 在广昌县东南四十里唐李克用讨刘仁
恭于此
冀州
滹沱河 在州北自保定府束鹿县流入与漳水合
东下衡水武邑又东入深州之武强县界之河自
本朝顺治二年入州境有二口一由束鹿县韩村庄至
州界赵家庄入漳一由智邱村四七营温浪口等
村过堤北入漳自合漳后即入衡水武邑界达河
间府境 冀州 志
胡卢河 此漳滏之会流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自
赵州宁晋县东北流经南宫县北又东至州界合
于滹沱
信都有胡卢河 文献 通考
漳河由磁洺州南入冀州与胡卢河合 宋史河 渠志
漳河在州西北三十五里自宁晋县胡卢河东北
流经南宫县北又东流至此 方舆 纪要
漳滏合流至冀州之王家庄乃与滹沱合又二十
里至冀州堤北又二十里至衡水县之浪子桥又
七十里至衡水之石桥又四十里至武邑之圏头
又三十里至武邑之赵桥又二十里至武强之小
范 磁州 志
漳河 在南宫县南此漳水自山东邱县东行之一
支也自广平府威县流经县南又东北经枣强县
东南与河间府故城县接界又北经武邑县南与
河间府阜城县接界俗亦谓之老漳河 详广 平府
小漳河 在新河县旧城西十里漳河之分流也自
赵州宁晋县流经县界又东经冀州合盐河熙宁
七年知冀州王庆民言州有小漳河向为黄河北
流所壅今河已东乞开浚 宋史河 渠志
新河县西南仙汪庄以东杨庄以北至于严城明
成化以前皆为河泊有蒲鱼之利又县界河沟村
有古河受巨鹿北下北分为二支一支趋北由县
东冯招村东入冀州一支东流由千家庄南入冀
州俱通盐河盖皆漳河之分流也 河渠 考
索卢河 在枣强县西北三十里[卫河]分流也自河
间府故城县界流经县西南复折而北出河间府
阜城县合于刘麟河
索卢水旧有广川长河之名故索卢县以此名也
或曰索卢之溢涸视[卫河]之盈缩云 方舆 纪要
饮马河 在枣强县东南三十里索卢之分流也下
流仍合于索卢河
黄卢河 亦名黄路河在枣强县南自广平府清河
县流径南宫入县界又东北入河间府阜城县
黄路河在南宫县东南八十里上流自清河县城
北流入县境又北入枣强县又东北至河间府阜
城县合于刘麟河今湮废其地斥卤水潦数集 方 舆
纪 要
韩家河 在武邑县西昌泥村东北流入深州武强
县之龙知河又堤南河在县西北明正徳中滹沱
冲啮经此又东冲孙木市亦名孙木市河
夹河 在武邑县北三十里漳河支流也自衡水县
界流入又东入滹沱河
盐河 在衡水县西南二里许自冀州流入北通漳
水冬春则涸秋夏常盈以地生盐故名
洚水 在冀州北旧曰绛渎亦曰洚水枯渎又云枯
洚渠自顺徳府广宗县流入南宫县北又东北径
州城北而入衡水武邑县界合于漳河
导河北过洚水 禹贡
信都有禹贡洚水东入海 汉书地 理志
绛渎东南流经九门县南又东南径南宫城北又
东南径缭县故城北又北径安城南又北径辟阳
亭又北径信都城东散入泽渚西至于信都城东
连于广川县之张甲故渎同归于海 水经 注
清河郡经城县界有枯洚渠北入信都 杜佑 通典
南宫洚水故渎在县东南六里 元和 志
洚水禹贡导河北过洚水即此今谓之枯洚渠西
南自南宫县界流入又云洚水枯渎在州东南二
十里 南宫县洚水在县东南六里自清河郡经
城县流入 寰宇 记
南宫县洚水在县治南自广宗县流入又东北入
冀州界 冀州水在州治北自南宫县东北流经
州城北而入衡水武邑界 衡水县洚水在县南
自冀州流入其东岸即武邑县也又东北流经武
邑县北而入于漳水 方舆 纪要
洚水枯渎歴板台经南宫冀州而下趋于衡水旧
有大防以备水患岁久堤壊每夏秋潦水交集由
虹江口至旧县汪洋数十里冲啮为民患 正定 府志
[长芦]水 在州西漳水支流也今亦曰[长芦]沟自宁
晋县流经南宫县入州界又东北入衡水县界
[长芦]水东径堂阳县故城南又东径九门坡又东
径扶栁县故城南又东屈北径信都县故城西其
水侧城北注又北径安阳城东又北径武阳城东
又北为博广池又北径下博县故城东而北流注
于衡水 水经 注
信都县衡水亦曰[长芦]水即浊漳之下流也西北
去县六十二里 衡水衡水县南二百步 武邑
县水北去县三十二里 元和 志
漳水自宁晋县东北流经南宫县北又东流至州
西北入衡水县界谓之[长芦]水 方舆 纪要
[长芦]沟在州西二里金史地理志衡水武邑俱有
[长芦]河即此派也 冀州 志
黄河故道 在州东南及南宫县东南枣强县南
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渤
海入海广深与大河等 汉书沟 洫志
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经馆陶县东东北出左
渎又北径经城东缭城西又径南宫县西北注洚
渎右渎又东北至广宗县故城南又东北径界城
亭北又东北径长乐郡武强县故城东又东北径
广川县与水故道合又东北径广川县故城西又
东径棘津亭南 水经
开元十五年冀州河溢 唐书五 行志
熙宁元年河决冀枣强埽北注瀛州 元丰四年
刘定言王莽河一径水自大名下合大流注冀州
又临清徐曲御河决口恩州赵村坝子决口两径
水亦注冀州城东 元佑四年都水监言前年河
决南宫下埽去年决上埽今年决宗城中埽以大
河卧东则南宫宗城皆在西岸以为卧西则冀州
信都武邑在东岸 政和六年四月辛夘髙阳闗
路安抚使吴玠言冀州枣强县黄河清 宋史河 渠志
南宫县宋时大河经县东而入枣强县界 枣强
县宋元佑初河自南宫决入县界合索卢水金天
会中复溢入后大河南徙故渎遂堙 方舆 纪要
按宋庆厯八年河决澶州商胡埽自魏之北至
恩冀干宁入于海是谓北流自魏恩东至徳沧
入于海是谓东流今冀州及南宫枣强皆宋时
北流之所经也迄熙宁二年从宋昌言程昉议
开二股以导东流而北流闭元丰四年河决小
吴埽复北流而东流淤哲宗绍圣初复浚二股
而北流又闭至元符二年东流断絶河竟北流
及金章宗明昌五年河决阳武而东恩冀之流
始涸
武强湖 在武邑县西北即武强渊也与武强县接
界
武强渊西南之侧水有武强县故治故渊其名耆
宿云邑人有行于途者见一小蛇疑其有灵持而
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狱
担生负而奔邑沦为湖县长及吏咸为鱼矣今县
治东北半里许落水渊水又东南结而为湖又谓之
郎君渊耆宿又言邑沦之日令子东奔又陷于此
故渊得郎君之目矣渊水北通谓之石虎口又东
北为张平泽泽水所泛北决堤口谓之张刀沟北
注衡河谓之张平口 水经 注
武邑县武邑湖在县西北三十二里 元和 志
武强湖在武邑县北三十里后魏皇始三年曽移
武强郡治于此郡县皆以此名 名胜 志
北沼 在衡水县西南二十里夏秋水涨通于横漳
杜村沟 在衡水县西南十里旁有洼地二十余顷
明弘治中开此沟以泄水患寻淤正徳间复疏通
之民获种植之利
葛荣陂 在冀州西南二十里
信都东二里有葛荣陂贞观十一年刺史李兴公
开引赵照渠水注之 唐书地 理志
荣攻信都时盖筑此陂以灌城 方舆 纪要
赵照渠 在冀州东二里
堂阳渠 在南宫县西二十里堂阳镇即堂水故渎
也唐景龙初开引巨鹿县诸水以灌田
堂阳应劭曰在堂水之阳 汉书地 理志注
堂阳西南三十里有渠自巨鹿入县境下入南宫
景龙元年开 唐书地 理志
堂阳渠即古堂水也在南宫县南二十里 方舆 纪要
渠开自唐景龙初引巨鹿北下诸水入县溉田数
百顷 南宫 县志
通利渠 在南宫县西五十九里唐延载元年开以
溉田
小河渠 有二皆在南宫县东渠旁地极膏腴民有
种植之利
羊令渠 在衡水县南二里
衡水南一里有羊令渠载初中令羊元珪引漳水
北流贯注城隍 唐书地 理志
圣井 在武邑县西北三十五里龙堂村每旱祷雨
以瓶悬井之半瓶中有水雨即应
赵州
洨河 在州南五里自正定栾城县流入又东达宁
晋县合葫卢河
洨河在赵州南五里自栾城县流经此下流达宁
晋县葫卢河 方舆 纪要
州南有安济桥跨洨河上自州以西水皆平漫经
桥下东流始成渠近河田亩咸资灌溉 旧志
清水河 即元氏县之北沙河也自元氏县经栾城
入州境至州东南五里与洨河合
槐河 在州西南源自正定府赞皇县经元氏县入
髙邑县界俗讹为淮河又曰黒水又东经州西南
亦曰白沟河又东入柏乡县界曰野河又东入宁
晋县葫卢河
槐水出赞皇山 隋图 经
髙邑县黒水一名淮河发源于赞皇经元氏东流
入县境 名胜 志
赵州平棘县槐水一名白沟河南去县二十五里
元和 志
野河在柏乡县西北五里一名淮水源自赞皇县
东流厯元氏髙邑赵州始入县境又东抵宁晋县
入葫卢河 方舆 纪要
午河 在柏乡县西十里东南流经县北合于野河
午河源出太行之麓绕县正南故以午名 名胜 志
午河源出临城县西北诸山东南流入柏乡境又
东经县北三里下流合于野河 方舆 纪要
新沟河 在柏乡县北二十五里故城镇南源自高
邑县南榆栁村流经县界合野河昔时槐河诸水
每逢霖潦往往泛溢元元贞间柏乡令鲁贞始开
此沟以泄水民获树艺至今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