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河南封邱县流径长垣县北又东径河南滑县南
  又东径开州东南又东至县南又东北合于洪河




  濮水上承济水于封邱县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
  受济者也其故渎自济东北流东径匡城北又东
  径蒲城北又东径韦城南又东径长垣县故城北
  又东径须城北又北径襄邱亭南东径濮阳故城
  南又东径济阴离狐县故城南又东与济同入巨
  野 水经 注 
  濮河俗讹为普河自县南三十五里袁长官营东
  北流经袁旗营有桥跨其上又东北径赵官营又
  东北合洪河 东明 县志 
 贾鲁河 在东明县东南
  元至正四年河决白芳堤又决金堤水势北侵安
  山沿入会通运河九年督漕运使贾鲁以二策献
  一议修北堤以制横溃一议挽河东行以复故道
  丞相脱脱题其后策十一年四月命鲁为总治河
  防使发民十五万军二万人供役十一月工毕河
  复故道南汇于淮东入于海其浚故道通长二百




  八十里有竒始自白茅长百八十里继自黄陵冈
  至南白茅辟生地十里南白茅至刘庄村接入故
  道十里入山东界 河防 考 
  贾鲁河在县南六十里 东明 县志 
 灉河 在东明县南五十里旧自黄河分流折而东
  北入山东曹州界今湮
   按尔雅河出为灉今东明之灉自大河分流东
   入曹郓与禹贡所称灉沮会同者道理差合而
   元和志以灉沮二水俱出雷泽县平地似与尔
   雅之文不合或川源变迁今昔不同欤俟考
 清河 在开州东二十里澄碧汪洋居民因造纸为
  业长数里
 淇河 在开州
  沮洳之山淇水出焉 山海 经 
  淇水径雍榆城南又北径白祠山东歴广阳里又
  北径顿邱县故城西 水经 注 




  顿邱县淇河在县北五里上接清丰下入观城界
   寰宇 记 
  淇水自浚县合[卫河]支流复引而东流入开州又
  东北入内黄县及清丰界 方舆 纪要 
 白家河 在长垣县东南三十里自毛家潭东经盛
  家桥入黄河
 淘背河 在长垣县南三十里自河南封邱县东流
  入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纸坊集入黄河凡遇黄
  河泛溢即由此北行亦一要害
 五里河 在长垣县北自河南滑县流入经小务口
  抵樊相堡又东南流入于河又逯家河在县东北
  三里亦自滑县流入经小务口抵盛家桥至东明
  县入于河二河盖皆濮水之支流也
 古济水 在东明长垣二县界
  济渎东过平邱县南又东过济阳县北又东北径
  寛朐县故城北又东北与濮水合 水经  




 澶水 在开州西南古澶渊也一名浮水亦名繁泉
  今名为澶州
  澶渊在顿邱县南今名繁污 春秋杜 预注 
  浮水故渎上承大河于顿邱县而北出东径繁阳
  故城南张宴曰县有繁渊春秋盟于澶渊即繁渊
  也亦谓之浮水焉 水经 注 
  临河县澶渊在县东南十七里黎州东北八十里
   寰宇 记 
  澶水在顿邱废县西南二十里伏流至古繁水城
  西南谓之繁泉 明一 统志 
  澶州陂在州西南其水由州南界东北经城东二
  十里曰清河头分为二流一注霸家河又东径濮
  州入张秋河一流径清丰县东南界孙固城北汇
  为朱龙河 开州 志 
 大河故道 有三其一自河南滑县流入经开州西
  北又东北径清丰县北又东北经南乐县西北又





  东北经府城东又东北入山东馆陶县界此西汉
  以前黄河经行之故道也
  元光三年春河水徙从顿邱东南流入渤海夏河
  水决濮阳 汉书武 帝纪 
  河水故渎东北径戚城西又径繁阳县故城东北
  径阴安县故城西又东北径昌乐县故城东又东
  北径平邑郭西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
  沙邱堰 水经  
  河之故渎则为北渎王莽时塞故世俗名是渎为
  王莽河也 水经 注 
  贵乡县大河故渎俗名王莽河西去县三里
  昌乐县王莽河西去县十六里 元和 志 
  大名县大河故渎在县东三里俗名王莽河注水
  经云故渎又东北径元城西北至沙邱昔禹治洪
  水播为九河自此始也 徳清军王莽河在城西
  南五里 寰宇 记 




  一自滑县流入经开州西南又东北经清丰县南
  又东北入山东观城县界此东汉以后及唐宋时
  黄河所经之故道也
  河水东径铁邱南东北流而径濮阳县北为濮阳
  津 水经  
  澶州顿邱黄河在县南三十五里 清丰河在县
  南五十里临黄河南去县三十六里 元和 志 
  澶州有濮阳大韩大吴商胡王楚横陇曹村依仁
  大北冈孙陈固明公王八凡十三埽大名府有孙
  杜侯邨二埽景徳元年河决横陇埽庆歴八年决
  商胡埽皇佑元年合永济渠注干宁军是谓北流
  嘉佑元年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河不能容是夕
  复决五年河流派别于魏之第六埽曰二股河自
  魏恩东至徳沧入海是谓东流神宗熙宁二年开
  修二股河东流八月北流闭而河自其南四十里
  许家港东决泛溢大名诸军州境十年七月大决





  于曹村澶渊北流断絶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泺
  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
  海元丰元年五月河复归北四年小吴埽大决自
  澶注于御河八年三月河流虽北而涨水往往东
  出于是回河东流之议起元佑元年张问请于南
  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以解北京水
  患于是[减水河]之议起四年正月诏罢回河及修
  [减水河]元符二年六月河决内黄口东流遂断絶
   宋史河 渠志 
  开州河旧经城南宋所开商胡六塔渠故址皆在
  州境 明外史 地理志 
  黄河故道在开州南正统十三年河决阳武循故
  道至开州南一百二十里东流抵濮州过张秋入
  海其流奋击声闻数十里俗名响子口 明 志 
  一自河南封邱县流入经长垣县南又东经东明
  县南又东入山东曹州界此宋南渡以后黄河所




  迁之故道也
  曹甸都巡河官总东明埽世宗大定二十六年以
  开州之长贰提举河防长垣之令佐勾管河防事
   金史河 渠志 
  兰阳仪封之河旧出其县北与长垣东明分水元
  至元中河屡决汴梁遂出兰阳仪封之南而长垣
  东明界中无河矣 禹贡 锥指 
  长垣县南六十里废东明县南五十里皆有黄河
  故道 明一 统志 
   按黄河自金明昌五年南北分流元世祖至元
   时会通河成河始全入于淮不经府境明万歴
   五年荆隆口决而长垣东明复被河患盖亦一
   时溃入之水非河之正流也
 瓠子河故道 在开州南
  元光之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使
  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壊于是久之不事




  复塞后二十余岁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
  子决天子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羣臣从
  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寘决河卒塞瓠子而导河
  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史记河 渠书 
  濮阳县北十里即瓠河口也汉元光之年河水南
  决武帝元封二年塞瓠子口筑宫于其上名曰宣
  房宫故亦谓瓠子堰为宣房堰而水以瓠子受名
  焉平帝以后未及修理永平十二年显宗诏王景
  治渠筑堤景乃防遏冲要疏决壅塞瓠子之水絶
  而不通惟沟渎存焉 水经 注 
  濮阳瓠子口在县西南十七里河津是也 寰宇 记 
  瓠子口在开州城西南二十五里 明一 统志 
 屯氏河故道 在大名县东南
  自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
  经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广深与大河等元帝
  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絶 汉书 沟洫 




   志  
  大名县屯氏河俗名毛河 寰宇 记 
  大名东南有屯氏故河 明外史 地理志 
 六塔河故道 在清丰县东南三十里 详大河 故道 
 西湖 在开州西南
  旧时河流汇入积而成湖夏秋时弥漫甚广后渐
  浅涸然犹渟流荡漾周数百亩 方舆 纪要 
 张家泽 在大名县东二里鱼藻繁衍冬夏不涸昔
  有县令张珩者结庐读书泽上因名 方舆 纪要 
 长罗泽 在长罗县北
  吴佑年二十每牧豕长罗泽中 后汉书 吴佑传 
  长罗县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猪处也 水经 注 
 髙鸡泊 在元城县界唐中和末宰相王铎出为义
  昌节度使过魏涂刼之于髙鸡泊即此
 胡栁陂 在开州东南五十里接山东濮州界五代
  梁贞明四年晋王存勖与梁军大战于湖栁陂即





  此
 西渠 在府城西
  大名县西渠唐开元二十八年刺史卢晖移通济
  渠自石灰窠引流注于城西夹水制楼百余间以
  通江淮之货故有西渠之名 寰宇 记 
 鸡爪渠 在清丰县东宋绍圣初河决内黄吴安特
  请开清丰口鸡爪河以泄水势即此
 鳯沟 在长垣县西四十里
 莲花池 有四一在大名县东二十里一在南乐县
  东十八里一在南乐县西北三十里一在开州城
  内儒学后
 三角潭 在大名县东十五里方塘百亩岁久不涸
  或以为龙湫也建龙王祠于其上祷雨辄应
 白水潭 在大名县西五里
  大名县白水潭林树交荫菱荇纵横为近郊之胜
   名胜 志 




 白龙潭 在魏县西漳水汇流处
  干宁三年李克用自将击魏败魏人于白龙潭 五 代 
   史唐 纪 
 傅家潭 在南乐县西北四里周约二里许
 黄龙潭 在清丰县南三十五里断堤之间约二十
  余顷
 余家潭 在东明县东十里北曰长潭南曰圆潭相
  去一里许
 黒龙潭 在开州西南大旱不竭俗称龙湫又有莲
  花潭在黒龙潭南三里方五六顷每秋水泛溢则
  二潭水相通
 阎家潭 在长垣县东南六十七里明正统十四年
  河水决入县境回流冲啮因成此潭弘治五年筑
  堤环之潭西七里曰牛家口东三里曰大冈皆筑
  堤以防决溢处又毛家潭在县东南十五里
 寒泉 在开州南即卫风所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也通典泉在濮阳东南濮阳废县在今州西南二
  十里
 御井 在开州治南
  御井泉极甘洌宋真宗驻跸时所饮之井
 琉璃井 在长垣县荆冈集年久砖近水者色如琉
  璃故名
宣化府
 桑干河 源出山西大同府马邑县桑干山自山西
  天镇县流入西宁县与蔚州分界径县南二十里
  又东径顺圣城南又东径宣化县南界又东径保
  安州南至州东南二十里与洋河合为燕尾河又
  东南流径缙山北名缙河又南流与妫水合为合
  河口又东南经沿河口入顺天府宛平县界即古
 桑干水也亦曰湿水
  湿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东北流
  径馆阴县故城西又东北流左会桑干水县西北




  上平洪源七轮谓之桑干泉即溹涫水者也自源
  东南流右合湿水乱流枝津桑干湿水并受通称
  矣湿水东径道人县故城南又东径阳原县故城
  南又东径昌平县故城北又东北径桑干县故城
  西又屈径其城北又东流祈夷水注之又东北径
  石山水口又东径潘城县北东合协阳闗水又东
  径下洛县故城南又东径髙邑亭北又东径三台
  北又东径无乡城北又东温泉水注之又东涿水
  入之又东南左会清彛水又南入山 水经 注 
  桑干河发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
  之阳有金龙池者浑泉溢出是为桑干东下大同
  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雁门云中诸水皆会穿西
  山入宛平界 明外史 河渠志 
  桑干河源出大同府马邑县桑干山金龙池接天
  镇卫流入宣府东城西城深井堡保安州矾山堡
  缙山下名缙河南流名合河经沿河口流至宛平





  县 陆陇其畿 辅地图记 
  燕尾河在保安卫南二十里桑干河洋河合流如
  燕尾然 明一 统志 
 东洋河 源出邉外自山西天镇卫界东径懐安县
  界柴沟堡西北合西洋又东至堡东五里合南洋
  河又东径万全县南旧左卫北又东合北来之清
  水河又东南经府城南五里至保安州东合桑干
  河即古于延水也亦曰修水于延水出塞外子元
  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山海经曰梁渠之山修水出
  焉于延水即修水也东南流径且如县故城南又
  东南径马城县故城北又东径零丁城南右合延
  乡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自下通谓
  之于延水又东径罡城南又东左与宁川水合又
  东径小宁县故城南又东黒城川水注之又东南
  径茹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鸡鸣山西又南径且居
  县故城南东南流注于湿水 水经 注 




  洋河在镇城南五里源出境外至此流入桑干河
  水冬月尽冰唯对城一泓融液不冻腊日洗马不
  灾 明一 统志 
 西洋河 在懐安县西北自山西天镇县平逺堡流
  入径西阳河堡南五里又东至柴沟堡西北入东
  洋河即古延乡水也
  延乡水出丁零县西山东径延陵县故城北俗指
  谓之琦城川又东径罗亭又东径马城北又东注
  修水 水经 注 
 南洋河 在懐安县西南五里东注东洋即雁门水
  也
  雁门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其水
  东北流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又东径三会亭北
  又东径西伺道城北又东径大郡北修水注之
   水经 注 
  南洋河在柴沟堡西南五里至堡东七里而合东





  洋河如燕尾然 方舆 纪要 
 泥河 在宣化县东十五里自闗子口西南流四十
  里合东洋河即古黒城川水也
  黒城川水有三源出黒土城西北竒源合注总为
  一川东南径黒土城西又东南流径大宁县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