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畿辅通志
畿辅通志
城县故城南 明一统志阜城废县在今县 东乐城废县在献县西南 又东北
经成平县南 方舆纪要成平 城在交河县东 又东左会滹沱别河
故渎 汉志乐成滹沱别水首 受滹沱河东至东光 又东北合清河谓之
合口 方舆纪要合口 镇在青县南
滏阳河 即滏水源出磁州之神麕山流经州城东
北又东流入邯郸县东会渚沁二河又东北经府
城南转而东经曲周县东又北经鸡泽县东又北
入顺德府平乡县界
神麕之山滏水出焉 山海 经
滏阳县滏水源出县西北鼓山南岩下泉源奋涌
若滏之扬汤故以滏口名之 寰宇 记
滏阳河源出磁州流至邯郸县东五里亦呼为栁
林河东北经府城南东入曲周界左思赋北临漳
滏注云滏水热以其涌沸如滏故也 名胜 志
滏水发源于鼓山之麓而上流八字涧浸淫之水
亦常入焉东南行二里许与黑龙洞水汇其流始
大黑龙洞即神麕山也滏水东行至州之南绕城
东北行至阎家浅入邯郸县界又东北流至府城
南桥又转府城东桥又北至曲周县东桥向年漳
滏合流于此康熙二十三年漳河分而往东三十
三年漳水复归六月间仍分东流至今滏水又东
至鸡泽县又东至平乡县界 磁州 志
洺河 源自河南彰德府武安县经邯郸县西又东
经永年县西又东北经鸡泽县东合沙河又北入
顺德府南和县界沙洺合流为鸡泽平乡南和三
县接界处
武安县洺水源出县西北三门山山下去县八十
三里 元和 志
永年县洺水在县南三里 寰宇 记
洺河距府二十里发源辽州经武安三达紫山北
双流合汇起临洺镇入境内一泓清浅褰裳可涉
毎夏秋水涨则为巨浸其下流至鸡泽与沙河合
广平 府志
沙河 自顺德府沙河县流入经永年县北又东经
鸡泽县西与洺河会为沙洺河
余公河 在肥乡县西北明嘉靖中滏阳河溢弥漫
百里知县余炯凿此河以泄水民德之因名
旧滏河 在鸡泽县城西自永年通水闸北流经此
又北达顺德府平乡县界其道纡曲不能容水
本朝康熙七年知县姜照挑浚新河以导其流自冯郑
村至亭自头长二里许邑民利之为建亭河上名
治水
拳壮河 在广平县东十里漳河支流也东至平乡
县仍合于漳
渚河 在邯郸县南其源有二一自县西二十五里
蔺家河一自县西南三十里阎家河二河俱出紫
山合而为渚经县南五里又东入滏阳河
沁河 在邯郸县西其源亦有二一自县西北二十
里岩嵛河一自县西北三十里牛照河二水亦皆
出紫山合而为沁经县西北一里又东绕县北入
滏阳河
按名胜志渚沁二河即古牛首水也水经注牛
首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入邯郸
城经温明殿丛台又东经邯郸阜束流出城合
成一川又东澄而为渚沁水又东入白渠盖昔
时二水合而入白渠故统名之为渚沁今则二
水分而归滏阳故析名之为渚为沁也
输鼋河 在邯郸县西二十里洺河支流也其水秋
夏之交散注田畴或扺城下与沁水同流相传有
龙鼋鬬此龙胜而鼋负因名
卫河 亦名御河在清河县东南二十五里自山东
临清州流入县界又东入山东武城县界其故道
在县西北即隋永济渠也亦名瓠子渠
清河县永济渠近孤女冢元号孤女渠隋炀帝征
辽改为永济俗呼御河 寰宇 记
清河西北有隋永济渠即卫河故道旧名瓠子渠
明外史 河渠志
蔡河 在清河县东南十二里东北流入武城县界
又一字河在县东北东流入御河
黄路河 在清河县北一里其地斥卤毎卫河泛溢
由此下注南宫县亦名黄芦河
贺兰河 在磁州西北三十里源出贺兰山东南流
入滏阳河
泥河 在磁州西十五里源出本村沙石小桥下西
北流入滏阳又羊渠河在州西三十里源出于本
村之西半里许西南流入滏阳
牤牛河 在州北三十五里其源有二一出蒋村为
北河一出林坛铺为南河二水至落子村始合流至
东城桥入滏阳又涧河在州北四十里源出河口
村东北流经邯郸县北入滏阳
邯水 在肥乡县西
邯水发源邯山东北经邯会故城西北注漳水故
曰邯会也 水经 注
洹水 在成安县西南七十里自河南临漳县入又
东南注于卫
洹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也 水经 注
洹水县洹水自尧城县流入 元和 志
梁龙德二年戴思逺袭晋魏州西涉洹水拔成安
旧五 代史
成安西南有洹水自河南临漳县流入界其下流
合于御河 明外史 地理志
大河故道 有二一在曲周县东五十里一在威县
南清河县北
宋元丰中大河经流于此河后南徙遗迹仅存 方 舆
纪 要
宋皇佑元年河合永济渠东北经宗城县东又东
北经清河县东 禹贡 锥指
漳河故道 有二一自磁州三台口北流入邯郸县
经永年至曲周会滏阳河一自成安县东南流歴
肥乡扺曲周东一里亦合滏阳河自康熙二十三
年漳徙而南故道遂湮
漯河故道 在曲周县东
自永年县界泊头堡接县境西朱堡长十五里又
东接于漳河枯渎遇雨漆滏水泛溢辄由此分流
北注 方舆 纪要
洺河故道 在威县西
洺水旧在县西自广宗流经县境合于漳河故隋
以洺水名城 方舆 纪要
清河故道 在清河县西
淇水东北过广宗县为清河 水经 注
清河东北经广宗县故城南又东北经界城亭东
又东北经信乡西又北经信城县故城西又东北
经清阳县故城西又东北经陵乡西 水经 注
清河县去郡最逺而无所谓清河者往者黄河决
而东徙羣流汇焉无清河矣 广平 府志
阿难渠 在曲周县南
阿难渠魏将李阿难所导故名 元和 志
曲周县阿难枯渠在县南十四里 寰宇 记
古白渠 在邯郸县南
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经邯郸县
南又东经列人右会漳津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
人入漳是也 水经 注
故漳渠 在清河县南
枯上漳渠者浊漳渠也源自上党枯下漳渠者清
漳渠也自邺县界来非浊漳也隋大业中制使姚
暹疏决从上漳渠水入此渠亦名姚暹河炀帝征
辽回泛舟于此谓之回銮河大业末窦建德于广
平郡又疏此水入栁沟遂与永济合流 寰宇 记
涉水渠 亦曰疏水在清河县东
清河县涉水渠自莲花池达永济渠先是卫河数
决为害百姓奏闻下令开凿为沟广丈余长四十
里毎遇泛溢赖此泄之 名胜 志
五爪渠 在磁州西十里明洪武中知州包宗达引
滏水分为五渠溉田千顷后渐淤塞万历十一年
知州张梦麟复因故道开浚民甚利之
鸡泽 在府城西南
鸡泽在广平曲梁县西南 杜预春 秋注
曲梁县之鸡泽国语所谓鸡邱矣东北通澄湖 水 经
注
永年县鸡泽在县西南十里左传诸侯同盟于鸡
泽今其泽鱼鳖菱芡州境所资 元和 志
康台泽 在曲周县东
广平郡平恩有康台泽 魏书地 形志
苻秦时为闲牧之所晋太元九年慕容农取康台
牧马数千即此 方舆 纪要
海子 有四皆在磁州城内积水之处也
雁池 在鸡泽县南三十里雁池村相传池内掘一
石佛有羣雁飞集于上因名
剑池 在邯郸县东南二十里
相传乐毅自燕奔赵磨剑于此有石尚存 名胜 志
照眉池 在邯郸县西北三里
池方数十畆相传赵王宫人照眉于此 邯郸 县志
莲花池 在清河县东南三十里
玉泉池 在磁州西北二十里溢泉营方圆畆许水
从地中涌出下流入滏阳河
董塘陂 在曲周县西北
洺水县董塘陂在县西北十五里晋龙骧将军刘
牢之救符丕追慕容垂大战于董塘泉即此陂也
元和 志
贾葛泽 在府城西二十里受邯郸西山之水东流
注滏阳河又琵琶潭在城西四十里
黑龙潭 在府城北三水其水深黑相传有怪兽居
此又方头固潭在府城北二十里
白龙潭 在肥乡县西六里
龙潭 在清河县西南五里明嘉靖中大水汇成
八字涧 在磁州西北七十里支分派引流为八字
东南入滏河
邯沟 在邯郸县东水经注白渠右出即邯沟也今
湮
曲沟 在磁州北十五里以水流盘曲故名又驸马
沟在州西十五里
酒务泉 在邯郸县西十里其水甘冽俗传赵王尝
酿酒于此今其地名酒务头
隆兴泉 在邯郸县西北二十里即输鼋河上流也
四时常溢岁旱祷雨多应
流泉 在磁州西白土里峯顶出泉民资灌溉又广
盛泉在州西四十里神麕山东流入滏河
莲花井 在肥乡县东十八里
琉璃井 在邯郸县东三十里
此井不记世代今砖甃之上结成黑色琉璃一丈
许与水相值故俗呼为琉璃井云 名胜 志
扳倒井 在邯郸县西北二十里
世传光武为王郎所迫士马皆渇因无汲具辄扳
倒饮明万历间县令卢云龙命居民以绳测之东
西相去仅二寸许 名胜 志
圣井 在邯郸县西二十里髙阜上水与井平溢出
北流汇而为池祷雨常应
程井 在磁州儒学戟门之左宋知磁州程晌凿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州蒋擢重浚井建亭以覆之
卷二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二十四
川
大名府
[卫河] 源出河南卫辉府辉县苏门山东流经新乡
汲县又东北由浚县歴彰徳府之内黄入魏县南
界又东经大名县东南又东北抵府城东又东北
入山东馆陶县界即古清河也一名白沟亦名永
济渠亦名御河
淇水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 水经 注
白沟径问亭东即魏界也又东北径赵城西又东
北径空陵城西又北径乔亭城西东去馆陶县故
城十五里 水经 注
永济渠即古之清河水经云淇水魏武自枋头遏
其水为白沟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今称
[卫河]者也 禹贡 锥指
[卫河]源出河南卫辉府辉县西北七里之苏门山
东流经新乡县北过卫辉府城北一里又东北入
浚县境谓之白沟隋大业四年又引白沟为永济
渠亦曰御河自是[卫河]専有御河之名由浚县经
内黄北魏县东南又经大名府城南东北歴山东
东昌府馆陶县西漳河合焉又东北流至临清州
西与会通河合 方舆 纪要
[卫河]者即水经淇汤诸水合流以出者也过内黄
合漳水 大名 府志
漳河 有旧漳新漳二河旧漳自河南临漳县流经
魏县东南至府城西南阎家渡入卫新漳自广平
府广平县流经魏县东北至府北界下流抵山东
馆陶县入[卫河]
马颊河 在府城东五十里旧自开州北流经此阔
约百步今虽枯竭故道犹存每遇雨潦辄流入山
东朝城等界
按此马颊即通典所云出澶州清丰东北至平
昌合笃马河者非禹贡九河之马颊也
沙河 在府城东北四十里
河南约长二十里东西阔二里许流常不定故亦
名流沙河下流合于漳水 方舆 纪要
雕马河 在府西南宋时引漳水注此絶[卫河]而注
城中复北出以入于卫今涸旧渠犹存
硝河 源自河南浚县之大齐村流经滑县分为二
道一由内黄入大名县南界东北注于三角潭分
十之三自饮牛口注卫十之七自梅家口注卫一
由开州为马驾河东北流经戚城又东汇为赵村
陂至白仓北会傅家河又北径清丰县西北而注
于南乐县之岳儒固河
浚县北四十里有大齐村相传亦黄河故道众流
所锺盖即硝河上源也 方舆 纪要
硝河以两岸产硝故名 旧志
硝河自滑县北界其一径开州马驾河东北注戚
城东汇为赵村陂而西引王家潭口径白仓北会
傅家河北注岳儒固以达于束馆镇或北注于大
名其一由石村潆内黄东北径大岩屯横腰大名
县南界又东北注三角潭而十之三自饮牛口注
卫十之七自梅家口注卫间水溢硝河北注之势
不能直则一由石村分注开州火烧店径清丰之
秦村而会于岳儒固一由内黄城东径南乐西近
徳固复注岳儒固其水泄卤下垫凡所经流数载
不复刍牧计南北纵百六七十里衡或十数里少
者二三里 大名 府志
龙窝河 在南乐县东四十里自山东观城县界流
经本县之英村至龙窠村而止
唐开元十四年魏州河溢其决口谓之龙窝自宋
以来县为大河经流之道其后河既南徙余流断
续不一因随地立名云 方舆 纪要
朱龙河 在南乐县西南四里源自开州澶渊陂分
流过清丰县城北至县西南赵家庄曲折南回复
入开州注黒龙潭
岳儒固河 在南乐县北四里岳儒固村河西南自
清丰界来经本县近徳固村豆村迤东流至岳儒
固汇为傅家潭东北注为方山固河又北为潘家
河北入大名界即古金堤所障者河久枯竭夏秋
水盛弥漫里许冬春始涸 南乐 县志
洪河 在东明县东南三里西自河南滑县卫南陂
分流经县界洪门村云台口又经南闗东闗又东
北合濮河漆河入山东濮州界
漆河 在东明县北源自河南原武县黒阳山流径
县西漆堤北又东抵县北闗外又东合于洪河
濮河 在东明县南即古濮渠也俗讹为普河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