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畿辅通志
畿辅通志
晋唐宋诸儒纪载相仍蔡传独宗欧阳忞之说而
合之为一未免穿凿
钩盘尚书疏李巡曰言河水曲知钩屈折如盘也
后汉书初平二年公孙瓒破黄巾于盘河水经注
笃马河故渠川派东入般县为盘河盖亦九河之
一也通典右钩盘河在乐陵县东南元和志在阳
信县北四十里寰宇记在乐陵县东南五十里从
德州平昌来金史地理志将陵县有钩盘河庆云
县志钩盘河在县西南自德平西北乐陵东南经
庆云南由海丰沾化至九山入海九河自鬲津而
外此河源委尚为有据
鬲津尚书疏李巡曰河水狭小可鬲以为津也汉
书地理志平原郡鬲平当以为鬲津按汉鬲县故
城在今山东陵县西陵县唐安德也元和志鬲津
枯河在县南七十里则鬲津实导源于此又东径
吴桥县南河间府志古鬲津河在吴桥南亦名吴
川又东径宁津县南县志鬲津河在县南又东径
南皮县南与山东乐陵分水寰宇记乐陵县鬲津
枯河在县西三里南皮县志河在县东南四十五
里又东径庆云县南庆云旧无棣也金史地理
志无棣有鬲津河又东北径盐山县东南县志河
自庆云北入盐山界崔家口又东径海丰入海鬲
津之流最长史志亦多可考故详序之
无棣河故道 在沧州及南皮盐山庆云之南亦名
无棣沟
清河自东光又东北无棣沟出焉东径南皮县故
城南又东径乐亭北又东径新乡城北又东分为
二渎又东径乐陵郡北又东屈而北入又东转径
宛乡故城南又东南径高城县故城南与枝渎合
渎上承无棣沟南径乐陵郡西又东南径千童县
故城东枝渎又东南屈东北注无棣沟无棣沟又
东北径盐山东北入海 水经 注
沧州清池西南五十七里有无棣河开元十六年
开无棣有无棣沟通海 唐书地 理志
明沟河故渎 在沧州西又阳通河故渎在州东南
沧州清池西四十五里有明沟河堤东南十五里
有阳通河 唐书地 理志
毛河故渎 在沧州南
南皮古毛河自临津径县入清池 唐书地 理志
毛河在清池县西南又东入盐山界 寰宇 记
按毛河卽屯氏之讹也汉书注师古曰屯音大
门反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乃置毛州
失之甚矣
塌河淀 在天津县东北四十里
大连淀 在沧州齐乘沧州南有大连淀详见九河
故道又唐书地理志清池西五十里有李滮淀宋
史河渠志沧州北旧有三堂泺今皆无考
西泺 在青县东南东西横亘凡十余里南北二十
余里秋水四至一望无际
萨摩陂 在沧州北
陂在[长芦]县北十五里周五十里有蒲鱼之利 元 和
志
古平鲁渠 在沧州北
渠在鲁城县郭内魏武北伐时所开 元和 志
刘公渠 在盐山南五十里
渠旧承无棣沟下流大小羣川悉附入海无棣沟
塞每患泛溢明万歴四十二年知县刘子诚自县
西南开渠至县东南四十里高家湾由古黄河道
入海 盐山 县志
盘古沟 在青县南
干宁军有盘古沟水深三丈大早不涸 九域 志
青县南十五里有盘古沟深三丈东流入于卫水
济运 治河 要览
仵清池 在沧州东南
清池县旧有大连淀后魏延兴二年淀水泛溢破
仵清村因潴为池水澄味咸未尝枯涸 寰宇 记
仵清池今曰大梁五龙堂元至元丁亥重浚 齐 乘
尹儿湾 在天津县东明永乐六年命陈瑄总督海
运因创百万仓于直沽尹儿湾筑城置卫今去城
八里有运粮河旧自海口达尹儿湾之运路也
黒龙湾 在盐山县南十八里夏秋积水成川
独流浅 在青县北卽宋独流口也黄御支流经此
而北亦曰独流河今其地多蒲苇之利
黄御支流自兴济县北流径县境谓之独流河卽
九域志干宁军北之独流口也旧时河流甚盛其
后黄御分流遂致浅塞 方舆 纪要
马家口 在天津县东南泄南淀之水又冦家口在
州南十里许通水淀之利
郎儿口 在沧州南四十里
延佑四年开郎儿口决积水由沧州城北川达于
海 元史河 渠志
州南有大堤亘五十里东为沧州境西为南皮境
若卫河水涨西境为患特甚元大定以来屯军士
民争讼不决乃以公移开掘截然中叚约二十余
丈水由中流名郎儿口州县各立碑堤上 河间 府志
八会口 在庆云县北
水流交会处也沧州南境之水至此入于陷河 方 舆
纪 要
毛公井 在旧沧州城内
清池有甘井开元二十年令毛某母老苦水咸无
以养县舍穿地泉涌而甘民谓之毛公井 唐书地 理志
寒氷井 在南皮县西
南皮县寒氷井在县西一里魏文帝与吴质书忆
昔南皮之游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氷卽此
井是也 寰宇 记
卷二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二十三
川
正定府
滹沱河 在府城南八里源出山西繁峙县泰戱山
由雁门县流入平山县东经灵寿县扺府城南又
东经藁城县北又东经晋州城南又东入保定府
束鹿县
按滹沱之源昉于山海经 泰戏之山滹 沱河水出焉 其名见
于周礼 职方氏并州 其川滹沱 礼记 晋人将有事于河 必先有事于滹沱 战
国策 赵攻中山以擅滹沱苏秦 说燕王曰燕南有滹沱 诸书而桑钦水
经独无其目浊漳巨马篇中所见不过一二语
班固汉书地理志代郡卤城 滹沱河东至参合 入滹沱别过郡九
行千二百 四十里 常山郡灵寿 禹贡卫水出东 北东入滹沱 南行唐
滋水东至新 市入滹沱 信都国信都 故滹沱在 北东入海 渤海郡平
成 滹沱河民 曰徒骇河 河间府乐城 滹沱别水首受滹沱 河东至东光入滹沱
河 弓髙 滹沱别水首受滹沱 河东至平舒入海 皆有之而源委究
未悉今据元和志寰宇记所载滹沱发源之处
及所经行之地详列于后元明以来若元史河
渠志顾祖禹方舆纪要陆陇其畿辅地图记亦
节録备考
代州繁峙县泰戏山一名武夫山在县东九十里
滹沱水出焉 唐林县水在县东 崞县水在县
东二百步 忻州秀容水在县东三十二里 定
襄水西自秀容县流入 太原盂县水西自代州
五台县流入南去县百里 恒州灵寿县水在县
西南二十里 正定县水南去县一里 九门县
水在县西九十里 藁城水去县二十九里 鼓
城水在县北十三里 定州深泽水在县南二十
五里 无极水南去县二十五里 深州鹿城水
在县西北四十二里 安平水在县南二十三里
饶阳水北去县四十五里 元和 志
代州繁峙县滹沱河源出县东南孤阜山东北入
恒山界 唐林县水在县东 崞县水在县东二
百步 忻州秀容县滹沱南歴忻中口俯会忻州
水 定襄县水西自秀容县流入 雁门县水在
县南 五台县水东流经圣人阜 并州盂县滹
沱河自代州五台县流入南去县百里 镇州灵
寿县河在县西南二十里 正定县河在县北一
里 九门县河在县北四十九里 藁城县河在
县东二十九里 鼓城县河在县北十三里 束
鹿县河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深州安平县河在
县南二十三里 饶阳县河旧在县南光武所渡
处魏武帝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所以在今
县北后刺史杨贝改为清寜河是也 瀛州髙阳
县河在县东北十四里 河间县河在县西二十
里 鄚州鄚县河东流经县南二里至莫金口东
北流入文安县界 霸州大城县河出县北一百
三十里 文安县河在县西北三十里又东溢为
赵淀 太平寰 宇记
滹沱河在正定路正定县南一里经藁城县北一
里平山县北十里经灵寿县西南二十里此河连
贯正定诸郡经流去处皆曰滹沱水也 元史河 渠志
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县东北百二十里泰戏山
自繁峙折而西南流经代州东南又西南经崞县
忻州及定襄县东复折而东南流经五台县南盂
县北又东北入直隶正定府平山县界经县北又
东经灵寿县及正定府城南歴藁城县北趋晋州
城南绕保定府东束鹿县南又过安平县南达深
州北复出饶阳县北歴河间府献县南交河县北
入青县界至县东南岔河口合于[卫河] 方舆 纪要
滹沱河在正定府南八里发源山西太原府繁峙
县由雁门流经直隶灵寿平山遶正定城南歴藁
城晋州束鹿至冀州会漳滏二河过衡水武邑武
强至河间府献县为二支一东流为盐河一南流
交河县扺青县岔河口入卫 陆陇其畿 辅地图记
滋河 在正定府东北三十里源出山西大同灵邱
县枚回山流经灵寿行唐扺正定境东入藁城县
北又东过无极县又东入深泽县
蔚州灵邱县滋水出县西枚回山悬流五丈湍激
之声响动山谷 正定县水南去县三十里行唐
县水北去县二十六里 元和 志
滋河水在府北三十里源出蔚州枚回岭经灵寿
县入行唐县之张茂村伏流不见至府境南孟社
复出东南入河间府 明一 统志
滋河之源最多一出阜平白蛇岭曰汊河一出山
西五台县南山之南东流与汊河会一出灵寿县
界北山五岳寨一出王母山北峪一出王母山南
峪俱至灵寿县西北五河村五河合流东注至滋
峪之东南又有西山之小河入焉故名滋水东返
行唐趋正定经藁城东北扺祁州与沙河合 行唐 县志
按汉书地理志滋水出行唐县东至新市即入
滹沱经流无几元和志又谓源出灵邱其来颇
逺明一统志谓水至行唐而伏其流亦微今行
唐县志又谓自县而上汇集众流即成大川盖
源流变迁今昔异矣
西韩河 在正定县西二十里源出大鸣泉西南流
入滹沱
西韩河韩信伐赵时经此故名 方舆 纪要
洨河 在获鹿县南其源有四一出莲花营一出绛
北村又二泉出栾城县窦妪村之石牛港四水交
流逶迤自栾城合北沙河达于赵州常山郡石邑
井陉山洨水所出东南至廮陶入泜 汉书地 理志
咸平五年河北漕臣景望开镇州常山南河入洨
水以利漕 宋李焘 长编
洨河在栾城县西十二里元氏县之沙河东北流
合焉又东南经赵州南下 方舆 纪要
北沙河 在获鹿县南源出元氏县西山流经县界
之封龙山东至栾城与洨河合
金河 在获鹿县东南三十里源出井陉县东流经
县界入元氏县又东至栾城合于洨河明万历中
河流堙塞知县苏继欧修浚改名金水河
卫河 即禹贡恒卫既从之卫水源出灵寿县东北
东南入于滹沱
灵寿禹贡卫水出东北东入滹沱 汉书地 理志
卫水在灵寿县东北十里俗呼雷沟河源出恒山
禹贡恒卫既从即此 方舆 纪要
卫水发源灵寿之良同村东南流四十里入滹沱
河 陆陇其畿 辅地图志
嵩阳河 一作松阳河在灵寿县西南五里源出楸
山东南流入滹沱又淤泥河在县东北二里亦曰
温泉南流入嵩阳河居人资以灌溉
魏河 在元氏县西南六里源出赞皇县黄沙岭东
北流入县界与泜水合又东入髙邑县境
槐水出赞皇县黄石山本赞皇山别阜连元氏县
界一曰渡水 寰宇 记
槐水在元氏县西南六里源出赞皇县之黄沙岭
东流经县界又东歴高邑 方舆 纪要
泜水流经县西南六里合槐河 元氏 县志
泜水河 在元氏县南源出封龙山流经县西南六
里纸屯村合槐河入髙邑县界
泜水源出封龙山东南合流于槐水地名纸屯渡
口 方舆 纪要
按泜河有二此为北泜其南泜详赵州
猪龙河 在元氏北八里源自山西流经县界又东
至赵州合于洨河
冶河 在栾城县北即古太白渠也源出山西平定
州之松岭流经井陉县合绵蔓水亦曰甘陶河又
东北经平山县又东南流入栾城县界后自平山
县城西决入滹沱今改流自平山经正定栾城达
于洨水
冶河相传即汉太白渠时遇水溢逆薪横流人争
取之以供炊爨宋金间因以供陶冶之用故谓之
冶河 正定 府志
冶河一名甘陶河源发山西平定州松岭自娘子
闗流经井陉县合绵蔓河流至本县湍激之声可
闻数里冬月不冰由城西北入滹沱河为两河口
一清一浊如泾渭然 平山 县志
冶河在栾城县西北旧时自平山县流经此其后
自平山县东北流合于滹沱滹沱不能容决溢为
患元至元末引冶河分流滹沱水势遂杀数年下
流湮塞仍决入滹沱皇庆初又议自平山县西北
改辟河道下至寜晋使冶水仍入旧河则滹沱势
分正定之害必少但栾城地形颇低拟于县北圣
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一道以杀其势于是
冶河复导流于此未几复废 方舆 纪要
按汉志太白渠首受绵蔓水东南下至曲阳入
斯洨水经注绵蔓水又东谓之太白渠白渠水
又东谓之斯洨水是冶河故道本与洨通自并
入滹沱决溢为患
今上雍正四年兴修水利于冶河入滹沱之处坚筑大堤
以遏絶之引入洨河以适其性由是冶河复循
故道而滹沱亦庆安澜矣
旺娄河在平山县西十五里地暖泉温隆冬不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