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畿辅通志
畿辅通志
四年复置属洺州宋金因之元初并入永年后复
置属广平路明属广平府
本朝因之
广平县
汉魏县地金大定七年置广平县属洺州元属广
平路明属广平府
本朝因之
邯郸县
春秋卫地后属晋战国为赵国都秦置邯郸郡汉
高帝四年改置赵国治邯郸县景帝三年复为邯
郸郡五年复为赵国属冀州后汉建安十七年割
赵国之邯郸属魏郡晋属广平郡后属魏郡后魏
太平真君六年仍属广平郡东魏省隋开皇十六
年复置属武安郡唐武徳四年属磁州贞观元年
属洺州永泰元年属磁州宋金元皆因之明属广
平府
本朝因之
成安县
春秋晋干侯邑汉置斥邱县属魏郡后汉晋因之
东魏天平初并入临漳北齐置成安县属清都尹
后周属魏郡隋开皇三年属相州大业初属魏郡
唐武徳元年属磁州贞观元年还属相州天佑二
年复名斥邱三年属魏州后唐复曰成安宋属大
名府金属洺州元至元二年并入滏阳后复置属
磁州明属广平府
本朝因之
威县
汉巨鹿县地后汉和帝分置广宗县属巨鹿郡晋
为广宗侯国属安平国后魏中兴中置南北广宗
县寻并为一属广宗郡隋仁寿元年改曰宗城属
清河郡唐初属贝州武徳四年置宗州九年州废
县属贝州天佑三年复曰广宗属魏州后唐复曰
宗城宋属大名府金増置洺水县与宗城俱属洺
州元初省宗城入洺水大宗六年洺水属威州八
年属洺州定宗二年复属威州宪宗二年自井陉
移威州来治属洺磁路至正中省洺水入威州明
初降为威县属广平府
本朝因之
清河县
汉置厝县属清河郡后汉安帝时改曰甘陵为清
河国治寻为甘陵国治晋改曰清河仍为清河国
治后魏为清河郡治北齐复置武城县为清河郡
治改清河曰贝邱后周于郡置贝州隋开皇初郡
废改武城曰清河改贝邱曰清阳大业初州罢复
置清河郡治清河以清河属焉唐武徳四年复置
贝州治清河六年徙治歴亭八年复治清河天寳
元年改为清河郡干元元年复为贝州属河北道
五代晋置永清军宋庆歴八年军罢改曰恩州属
河北东路金移恩州治歴亭以清河属焉元属大
名路明属广平府
本朝因之
磁州
汉武安县地后周武帝置釡阳县隋开皇十年置
磁州大业初州废县属魏郡唐武徳元年复置磁
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相州永泰元年复置磁州
天佑三年改曰惠州属河北道五代唐复曰磁州
宋曰磁州滏阳郡属河北西路金曰磁州仍属河
北西路元太祖十年升为滏源军节度属真定路
太宗八年属邢洺路宪宗二年属洺磁路至元十
五年属广平路明曰磁州省滏阳县入焉属河南
彰徳府
本朝因之雍正四年改属直隶广平府
大名府
禹贡冀兖豫三州之域夏为观扈国春秋属晋卫二
国战国属魏卫二国秦属东郡
元君十四年秦拔魏东地初置东郡更徙卫野王
县而并濮阳为东郡 史记卫 世家
景涽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 史记魏 世家
汉为魏郡东郡及陈留郡地
汉高祖使韩信定河北以秦邯郸郡之南部东郡
之边县置魏郡即今元城县是也 元和郡 县志
三国魏黄初二年置阳平郡晋因之后郡徙
元城县魏黄初二年于此置阳平郡石赵移阳平
郡理馆陶 元和郡 县志
后魏永安元年置昌乐郡东魏天平中郡罢后周大
象二年始置魏州
魏州前燕慕容暐于今州理置贵乡郡寻省周静
帝大象二年又于贵乡郡之东界置魏州 太平寰 宇记
隋大业初改为武阳郡唐武徳中复曰魏州龙朔二
年改曰冀州咸亨三年复曰魏州天寳元年曰魏郡
干元元年仍曰魏州属河北道
周大象二年置魏州隋大业三年罢州为武阳郡
隋乱陷贼唐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改置魏州其
年又陷刘黑闼五年平黑闼置总管府七年改为
都督府贞观六年罢都督复为州 元和郡 县志
魏州隋改名武阳郡武徳四年复为魏州置总管
府贞观元年罢都督龙朔二年改为冀州大都督
府咸亨三年依旧为魏州罢都督府天寳元年改
为魏郡干元元年复为魏州 旧唐书 地理志
广徳元年为魏博节度使治所天佑元年赐号天雄
军
广徳元年置魏博等州防御使治魏州是年升为
节度使天佑元年赐魏博节度号天雄军节度 唐 书
方镇 表
田承嗣迁贝博沧瀛等州节度使代宗宠其军曰
天雄以魏州为大都督府从子悦继为节度使僭
称魏王以府为大名府 唐书藩镇 魏博传
五代唐同光元年升为东京兴唐府三年建为邺都
晋天福初改为广晋府汉干佑元年改为大名府周
显徳元年罢都仍为天雄节度使
魏州唐故曰大名府置天雄军五代皆因之后唐
建邺都晋汉因之至周罢大名府后唐曰兴唐晋
曰广晋汉周复曰大名 五代史 职方考
大名府唐末魏博藩镇所治五代汉干佑元年升
为大名府左传魏大名也此本魏都故曰大名云
名胜 志
宋初因之庆歴二年建北京熙宁六年属河北东路
大名府魏郡庆歴二年建为北京八年始置大名
府路安抚使熙宁以来并因之六年分属河北东
路 宋史地 理志
金为大名府路贞佑二年置行尚书省
大名府天雄军旧为散府先置统军司天徳二年
罢正隆二年升为总管府附近十二猛安皆隶焉
金史地 理志
元为大名路属中书省
大名路唐魏州五代南汉改大名府金改安武军
元因旧名为大名府路总管府 元史地 理志
明洪武元年为大名府隶河南分省二年隶北平行
省九年隶北平布政司永乐初直隶京师
本朝因之领州一县十雍正三年以内黄县改属河南
彰徳府浚滑二县改属河南卫辉府领州一县七
元城县
汉置元城县属魏郡后汉因之三国魏为阳平郡
治晋因之石赵移郡治馆陶东魏天平初属魏尹
北齐省入贵乡隋开皇六年复置元城县属魏州
大业初属武阳郡唐贞观十七年又并入贵乡圣
歴二年又置属魏州开皇十三年移入州郭与贵
乡皆为州治五代唐改曰兴唐晋复曰元城宋为
大名府治金因之元至元二年并入大名寻复置
为大名路治明为大名府治
本朝因之
大名县
汉元城县地东魏天平二年置贵乡县属昌乐郡
后属魏尹后周为魏州治隋为武阳郡治唐为魏
州治五代唐改曰广晋汉改曰大名为大名府治
宋因之熙宁六年省入元城绍圣二年复置政和
六年徙治南乐镇属大名府金仍移入府郭元至
元九年复还旧治明洪武初省入元城三十一年
复置属大名府
本朝因之
魏县
汉置魏县属魏郡为都尉治后汉晋魏因之北齐
省入昌乐县隋开皇六年复置属武阳郡唐属魏
州天寳中徙治西界宋属大名府金因之元属大
名路明初移今治属大名府
本朝因之
南乐县
汉乐昌县属东郡后汉废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分
魏县置昌乐县永安初置昌乐郡东魏天平中罢
郡县属魏郡隋开皇六年析置繁水县大业初省
昌乐入繁水属武阳郡唐武徳五年复置昌乐县
属魏州贞观十八年省繁水入焉五代唐改曰南
乐宋初属大名府崇宁四年改属开徳府金还属
大名府元属大名路明属大名府
本朝因之
清丰县
春秋卫地汉置顿丘县属东郡后汉因之建安十
七年割属魏郡晋泰始二年于县置顿丘郡后魏
因之北齐郡县俱废隋开皇六年复置顿丘县属
武阳郡唐初属魏州武徳四年于县置澶州贞观
元年州废还属魏州大歴七年复置澶州又析置
清丰县属之五代晋天福三年州徙徳胜寨县随
州徙废旧州为顿丘镇四年改镇置徳清军宋庆
歴四年徙清丰县治徳清军熙宁六年省顿丘入
清丰属开徳府金元属开州明改属大名府
本朝因之
东明县
本汉离狐县属东郡后汉建初四年改属济阴郡
晋属济阳郡后魏属济阴郡隋仍属东郡唐属曹
州天寳元年改曰南华宋因之崇宁元年属兴仁
府金初为河所圮省入寃句寻移东明县来治仍
属曹州元太宗七年属大名路至元二年改属开
州明洪武初省入开州弘治四年复置属大名府
万歴中属开州
本朝仍属大名府
开州
本古颛顼之墟禹贡兖州之域夏时为昆吾国春
秋曰帝邱为卫国都战国曰濮阳仍为卫都秦始
皇五年置东郡汉因之以濮阳县为郡治晋咸宁
三年改置濮阳县东晋后为濮阳郡移治滑台以
濮阳为属县后魏因之隋属东郡唐属濮州五代
晋天福三年改置澶州四年移濮阳县入州治开
运元年升为镇宁军节度宋曰澶州澶渊郡镇宁
军节度崇宁四年建为北辅五年升为开徳府宣
和二年罢辅郡属河北东路金复为澶州皇统四
年改曰开州属大名府路元属大名路明洪武初
以州治濮阳县省入属大名府
本朝因之
长垣县
春秋卫地战国卫首垣邑汉置长垣县属陈留郡
后汉为长垣侯国晋复为县属陈留国后魏太平
真君八年并入外黄景明五年复置属东郡隋开
皇十六年改曰匡城仍属东郡唐初复置长垣县
与匡城俱属滑州贞观八年省入匡城五代梁改
匡城曰长垣属开封府后唐复曰匡城宋建隆元
年改曰鹤邱寻复曰长垣仍属开封府金初属大
名府泰和八年以限河不便改属开州元初属大
名路至元二年仍属开州明属大名府开州
本朝因之
宣化府
禹贡冀州之域周幽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燕地秦
为上谷郡地
上谷郡秦置属幽州 汉书地 理志
汉置广宁县 宁后汉晋 书俱作 属上谷郡后汉因之晋分上
谷置广郡
广郡故属上谷太康中置郡 晋书地 理志
后魏兼置燕州
太和中分恒州东部置燕州 魏书地 形志
北齐属北燕州后周属燕州隋属涿郡
后齐置北燕州领长宁永丰二郡后周去北字开
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 隋书地 理志
唐初为妫州属河北道
妫州妫川郡本北燕州武徳七年平高开道以幽
州之懐戎置贞观八年更名 唐书地 理志
唐末分置武州属河东道
武州唐末置属河东道后唐改为毅州 文献 通考
石晋大福初地入辽改置归化州兼置雄武军属西
京道
归化州雄武军本唐武州僖宗改毅州后唐太祖
复武州明宗又为毅州潞王仍为武州晋高祖割
献于辽改今名 辽史地 理志
保大二年入于金天辅七年入宋
天辅六年九月归化州降戊辰次归化州丁丑奉
圣州降十月丙戌朔次奉圣州七年二月诏平州
官与宋使同分割所与燕京六州之地 金史太 祖纪
以幽蓟武朔等州与宋而置南京于平州宋人终
不能守 金史太 祖纪赞
宣和五年五月金许朔武蔚三州 宋史徽 宗纪
宣和五年始得云中府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
等州所谓山后九州岛也 宋史地 理志
寻仍入金
武州唐置石晋以赂契丹宣和五年金人以州来
归六年筑固疆堡寻复为金人所取 宋史地 理志
大定七年改宣化州八年又改宣徳州属西京路元
初升为宣宁府太宗七年改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
年改宣徳府属上都路后至元三年改顺宁府明洪
武初府废二十六年置宣府左右前三卫隶北平都
指挥使司永乐七年直隶京师又置总兵镇此称宣
府镇宣徳五年置万全都指挥使司领宣府左右前
三卫及万全左右隆庆左右懐安永宁保安懐来龙
门开平蔚州共一十四卫云州永宁等七所隆庆保
安二州
自洪武至嘉靖凡置卫所二十有一城堡三十有
三俱隶万全都司其隆庆保安二州永宁一县抚
镇统之 宣镇 志
本朝初仍曰宣府镇领宣府前卫及万全左右懐安懐
来永宁龙门开平保安蔚州共十卫延庆保安二州
康熙三十二年改置宣化府领州二县八雍正六年
以山西大同府之蔚州属焉领州三县八
宣化县
本汉广宁县属上谷郡后汉因之晋省入下洛县
唐初为懐戎县地后析置文徳县为武州治辽为
归化州治金大定二十九年改县曰宣徳为宣徳
州治元为宣徳府治明洪武初府县俱废二十六
年改置宣府左右前三卫
本朝初省左右二卫入前卫为宣府镇治康熙三十二
年改置宣化县以宣府驿深井堡并入为宣化府
治
赤城县
本汉上谷郡北境后魏御彛镇地唐为妫州地辽
置奉圣州领望云县金属徳兴府元中统四年升
为云州于此置赤城站明初州废宣徳初移开平
卫于独石于此置赤城堡
本朝初其地属宣府镇曰上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
赤城县以开平卫龙门所及滴水崖云州镇安马
营镇宁等七堡并入属宣化府
万全县
本汉上谷郡宁县地唐为武州文徳县地元为宣
徳府宣平县地明洪武二十六年于此置徳胜堡
永乐二年移万全右卫治此十六年直隶京师宣
徳中属万全都指挥使司
本朝初因之属宣府镇为西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万
全县以张家口膳房新河口洗马林四堡并入属
宣化府
龙门县
汉置女祁县属上谷郡为东部都尉治后汉省唐
末置龙门县属新州辽属奉圣州金初属弘州后
属徳兴府明昌三年又改属宣徳州元至元二年
废为镇属宣徳县至元二十八年改置望云县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