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畿辅通志
畿辅通志
县属之九年复升天津州为府置天津县而以青县
静海及沧州南皮盐山庆云共七州县隶之东光县
属河间府今领州一县十
河间县
汉置州乡武垣二县俱属涿郡后汉省州乡以武
垣属河间国晋因之后魏太和十一年移河间郡
治武垣又置瀛州于县之赵都军城隋大业初置
河间县为河间郡治省武垣入焉唐武徳四年改
为瀛州治五年置武垣县贞观元年省武垣入焉
宋为河间府治金因之元为河间路治明为河间
府治
本朝因之
献县
本汉乐成县为河间国治后汉因之晋曰乐成仍
为国治后魏太和十一年移郡治武垣以县属之
隋开皇十八年改曰广成仁寿元年又改曰乐寿
仍属河间郡大业末窦建徳都此唐武徳四年建
徳平还属瀛州大厯中属深州元和十年复隶瀛
州后又改属深州五代因之宋至道三年还属瀛
州金天会七年升为寿州天徳三年改曰献州属
河北东路元至元二年废州仍为乐寿县未几复
为州属河间路明初省县入州洪武七年又降州
为献县属河间府
本朝因之
阜城县
汉置阜城县属勃海郡后汉徙废晋复置后魏分
属武邑郡隋开皇九年属观州贞观十七年还属
冀州天佑二年改曰汉阜五代汉复故宋淳化元
年属永静军嘉佑八年省为镇入东光熙寜十年
复置金属景州元因之明洪武七年改属河间府
本朝因之
肃寜县
本汉武垣县地隋唐为河间县地宋雍熙初置平
鲁寨景徳二年改为肃寜城金升为县属河间府
元至元二年废为镇入河间县寻复置属河间路
明属河间府
本朝因之
任邱县
本战国燕鄚邑汉置鄚阿陵髙郭三县俱属涿郡
后汉省阿陵髙郭二县以鄚县属河间国晋因之
后魏及隋属河间郡唐武徳四年改属蒲州五年
始分置任邱县属瀛州景云二年于鄚县置鄚州
并领任邱开元十三年改鄚为莫天寳初改州为
文安郡干元元年复曰莫州属河北道五代晋天
福元年地入辽周显徳六年复取之宋熙寜六年
省莫县入任邱移州治之属河北东路金贞佑二
年州县俱废改置莫亭县元初复于莫亭置莫州
并置任邱县属之至元二年州县俱省入河间后
复置属河间路明洪武七年省莫州入任邱属河
间府
本朝因之
交河县
汉置建成成平景成三县皆属勃海郡后汉省建
成景成以成平属河间国晋因之后魏属章武郡
隋开皇十八年改成平曰景城大业初属河间郡
唐武徳四年属瀛州贞观元年属沧州大厯七年
复旧后隶景州寻又来属宋初因之熙寜六年省
景城为乐寿县地金大定七年始分乐寿置交河
县属献州元至元二年又省入乐寿寻复置明洪
武七年改属河间府
本朝因之
宁津县
本汉东光临乐二县地属勃海郡后汉省临乐晋
置新乐县属乐陵国后魏省隋开皇十六年置胡
苏县属平原郡唐武徳四年属观州六年属沧州
仍移州来治贞观元年州还治清池仍以县属观
州十七年又属沧州天寳元年改名临津贞元三
年属景州长庆元年还属沧州二年又属景州太
和四年又属沧州景福元年仍属景州周显徳二
年还属沧州宋熙寜六年省入南皮县金改置寜
津县属景州元初属济南路至元二年改属河间
路明属河间府
本朝因之
景州
汉置修县属信都国后汉改属勃海郡晋及后魏
因之隋开皇五年改修曰蓨仍属信都郡唐武徳
四年属观州贞观十七年改属徳州永泰元年还
属冀州五代宋因之金始以蓨县属景州元初升
为元州后复为蓨县至元二年自东光移景州来
治属河间路明初省蓨县入州属河间府
本朝因之
呉桥县
本汉安县属平原郡后汉省晋置东安陵县属勃
海郡后魏去东字隋大业初并入东光唐武徳四
年复置安陵县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属徳州景福
元年隶景州寻复属徳州宋景佑二年省入将陵
县金始分将陵之呉桥镇置属景州元属河间路
景州明属河间府景州
本朝因之
东光县
本汉置属勃海郡后汉至晋魏仍之东魏移渤海
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九年于县置观州大业初
州废以县属平原郡唐武徳四年于弓髙置观州
以县属之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属沧州贞元三年
又于弓髙置景州以县属之长庆元年州废还属
沧州二年又置景州县仍属焉太和四年州废县
还沧州景福元年复置景州县又属天佑五年移
州来治五代周显徳二年废景州为定逺军属沧
州宋太平兴国六年以军直隶京师景徳元年改
曰永静军属河北东路金初仍升为景州大安间
避讳改曰观州元初复曰景州至元二年始移州
治蓨县以东光为属县明属河间府景州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升沧州为直隶州移东光属之九
年还属河间府
故城县
汉置广川歴二县属信都国后汉省歴县入广川
属清河国晋改属勃海郡后魏属长乐郡北齐废
入枣强县隋开皇六年复广川县于县东界仁寿
初改名长河属平原郡唐属徳州元和四年移长
河县治此十年又移还东界金明昌五年于唐故
长河县置上故城镇元升为故城县属河间路至
元二年并为故城镇是年复置县属景州明属河
间府景州
本朝因之
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十四
建置沿革
天津府
禹贡冀兖二州之域周幽兖二州之域战国为燕齐
二国境秦为上谷渔阳二郡地汉高帝置渤海郡为
渔阳渤海二郡地
渔阳郡县十二泉州渤海郡县二十六浮阳阳信
千童南皮定章武高成高乐参户柳东平舒 汉书 地理
志
后汉因之晋为燕国章武国及渤海郡地
勃海郡汉置统县南皮浮阳高城章武国泰始元
年置统县东平舒章武燕国汉置统县泉州 晋书 地理
志
宋文帝置乐陵郡孝武分置渤海郡后魏因之太武
初改渤海郡为沧水郡文帝时复旧明帝分瀛莫二
州置沧州及浮阳乐陵等郡为勃海章武浮阳乐陵
四郡地
冀州渤海郡汉高帝置世祖初改为沧水郡太和
二十一年复领县南皮瀛州章武郡晋置章武国
后改领县平舒沧州浮阳郡太和十一年分勃海
章武置属瀛州景明初并章武熈平二年复领县
浮阳高城章武乐陵郡晋为国后改领县阳信 魏 书
地形 志
隋为渤海河间二郡地
豫州渤海郡开皇六年置棣州大业二年为沧州
统县阳信饶安盐山南皮清池兖州河间郡旧置
瀛州统县[长芦]平舒 隋书地 理志
唐武徳元年于渤海郡复置沧州四年于河间郡复
置瀛州长庆二年又置景州太和四年废景福元年
复置
沧州景城郡本渤海郡治清池武徳元年徙治饶
安六年徙治胡苏贞观元年复治清池县七清池
盐山[长芦]饶安无棣干符景州贞元三年析沧州
之弓高东光临津置长庆元年州废县还沧州二
年复以弓高东光临津南皮景城置太和四年州
又废县还沧州景福元年复置县四南皮瀛州河
间郡县五平舒 唐书地 理志
沧州汉渤海郡隋因之武徳元年改为沧州景州
隋并属渤海郡贞观二年更置景州瀛州隋河间
郡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改为瀛州 旧唐书 地理志
宋大观二年更置清州为沧州清州地属河北东路
沧州景城郡横海军节度县五清池无棣盐山乐
陵南皮清州本干宁军幽州[芦台]军之地晋陷契
丹周平三闗置永安县属沧州太平兴国七年置
军改县曰干宁隶焉大观二年升为州 宋史地 理志
金为沧州及清州之靖海县
清州宋干宁郡军国初因置军天会七年以守边
置防御县三靖海沧州横海军节度宋景城郡贞
元二年来属县五清池无棣盐山南皮乐陵 金史 地理
志
元属大都河间二路明洪武初属北平河间二府永
乐二年置天津左右三卫
天津卫属小直沽荒旷斥卤之地初无所隶明永
乐二年筑城三年调官军守之名曰天津 天津 卫志
天津及左右三卫其地曰直沽文皇下沧州始立
兹卫名曰天津象车驾所渡处也 明李东阳天 津卫城记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卫为州直隶
京师以顺天府之武清县河间府之青县静海县来属
四年武清县还属顺天七年复割河间府之沧州直
隶
京师以东光南皮盐山庆云四县属之九年改设天津
府置天津县其东光县还属河间而沧州及所属南
皮盐山庆云皆来隶焉领州一县六
天津县
秦为渔阳郡地汉置泉州仍属渔阳郡后汉因之
晋亦为泉州属燕国隋为瀛州[长芦]县唐亦为长
芦属沧州宋属清州元初属燕京路大兴府后改
属大都路明洪武初属北平府永乐二年筑城置
戍三年调天津卫及天津左卫治焉四年又调天
津右卫于此
本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卫为州九年改设天津府以州
境置县属焉
青县
汉置参户县属勃海郡后汉省入章武县隋为长
芦鲁城二县地唐干宁中置干宁军五代晋天福
初地入辽置宁州周显徳六年取之仍曰干宁军
并置永安县为治宋初军废属沧州太平兴国七
年复置干宁军并改永安县曰干宁熙宁六年省
县为镇元符二年复置县崇宁三年又省县大观
二年升干宁军为清州政和三年赐名干宁郡五
年复置干宁县金仍曰清州属河北东路贞元初
改县曰会川元初改州曰清宁府寻复改清州属
河间路明初省会川县入州洪武七年废清州为
青县属河间府
本朝顺治十六年省兴济县入青县仍属河间府雍正
三年改属天津州九年属天津府
静海县
汉渤海郡章武东平舒二县地后汉以东平舒属
河间国晋属章武国后魏太和中以平舒县属瀛
州章武郡章武县属沧州浮阳郡隋为平舒县地
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地宋为清州涡口呰金明昌
四年以其地置靖海县仍属清州元至元二年并
入会川县寻复置隶河间路明洪武初改靖曰静
七年改属河间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属天津州九年属天津府
沧州
秦上谷郡地汉高帝五年置勃海郡后汉为勃海
郡地晋因之后魏太和十一年分置浮阳郡熙平
二年始分置沧州隋开皇初郡废改置漳河郡寻
废十六年又分置景州大业初二州皆废为渤海
河间二郡地唐武徳元年复置沧州治清池天寳
元年改景城郡干元元年复曰沧州属河北道宋
为沧州景城郡属河北东路金升为临海军元复
为沧州属河间路明洪武初始以州治清池县省
入属河间府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升为直隶州九年改属天津府
南皮县
秦置南皮县汉属勃海郡后汉移郡来治晋因之
后魏世祖改郡曰沧水太和二十一年复故东魏
移郡治东光以南皮属之隋属渤海郡唐武徳四
年属景州贞观元年属沧州长庆二年改属景州
太和四年又还沧州景福元年又属景州周显徳
二年又还沧州宋属沧州景城郡金属沧州隶河
北东路元属河间路沧州明属河间府沧州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升沧州为直隶州以南皮属之九
年改属天津府
盐山县
本春秋齐无棣邑汉置高城县属勃海郡为都尉
治后汉曰高城侯国晋因之后魏太和中属浮阳
郡兴和中分立东西河郡及隰城县武定末罢仍
属浮阳郡隋开皇十八年改盐山属渤海郡唐武
徳四年置东盐州贞观元年州废还属沧州宋属
沧州景城郡金属沧州隶河北东路元属河间路
沧州明属河间府沧州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升沧州为直隶州以盐山属之九
年改属天津府
庆云县
本春秋齐北境汉勃海郡阳信县地隋开皇六年
分置无棣县仍属渤海郡唐初属沧州贞观元年
并入阳信八年复置太和二年改属棣州寻还沧
州五代因之宋治平元年徙治东界元初分无棣
之半置西无棣县仍属沧州至元二年并入乐陵
寻复置明永乐初避讳改曰庆云仍属沧州
本朝因之雍正七年升沧州为直隶州以庆云属之九
年改属天津府
正定府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
赵之东恒山邑也 文献 通考
秦为巨鹿郡地汉高帝置恒山郡
按恒山郡志元氏县属冀州
文帝改常山郡
常山郡张晏曰恒山在西避文帝讳故改曰常山
汉书地 理志注
元鼎四年又为正定国地
按国治正定县属冀州
后汉并正定入常山国
建武十三年并西京十三国正定属常山 后汉书 光武帝
纪
晋仍为常山郡又为赵国地属冀州后魏因之
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城北望安乐垒美之遂移郡
治于安乐城今州城是也 旧唐书 地理志
后周宣政元年于郡置恒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
复曰恒山郡义宁初复置恒州治石邑又为赵郡地
属冀州唐武徳四年徙治正定天寳元年复曰常山
郡干元元年复曰恒州寳应元年置成徳军节度使
成徳军节度使领恒定易赵深五州治恒州天佑
二年更号武顺军节度 唐书方 镇表
兴元元年升都督府元和十五年改曰镇州
元和十五年避穆宗名更 唐书地 理志
又为赵州地属河北道五代后唐初建北都寻罢改
州为正定府晋天福九年复曰恒州汉仍曰镇州寻
复为正定府
镇州故曰成徳军梁初以成音犯庙讳改曰武顺
唐复曰成徳晋又改曰顺徳汉复曰成徳 五代史 职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