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金泰和中置丰润县大安初改润曰闰属蓟州元
  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当冲要复置明洪
  武初复改闰曰润
本朝康熙十五年改属遵化州隶顺天府雍正三年改





  属永平府
保定府
 古冀州之域有虞分属幽州禹贡仍属冀州周属幽
 州春秋战国属燕赵秦属上谷巨鹿二郡汉为涿巨
 鹿二郡及中山并信都国地分属幽冀二州
  涿郡属幽州巨鹿郡中山国信都国属冀州 汉书 地理 
   志  
 后汉为涿巨鹿二郡及中山河间安平三国地
  涿郡幽州刺史部巨鹿郡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
  冀州刺史部 后汉书 郡国志 
 晋为范阳巨鹿中山河间博陵髙阳六国地
  幽州范阳国冀州巨鹿国河间国髙阳国博陵郡
  中山国 晋书地 理志 
 后魏为髙阳范阳巨鹿中山博陵北平昌黎辽东乐
 良九郡地分属瀛幽定南营四州
  定州领中山郡巨鹿郡博陵郡北平郡瀛州领髙




  阳郡幽州领范阳郡南营州领昌黎郡辽东郡乐
  良郡 魏书地 形志 
 齐属东北道行台周属幽州总管隋属河间上谷博
 陵信都四郡唐为莫涿易瀛定深祁七州地皆属河
 北道
  祁州本唐定州地分建 文献 通考 
 五代晋天福初割属辽置泰州开运二年収复州寻
 废仍为莫州地周分置雄州宋建隆元年始分莫州
 地置保塞军
   按今府基址实始于此
 太平兴国六年升为保州
  以穆宗三陵及族属在此析易州满城南境升为
  保州治保塞县 旧志  
 政和三年赐名清苑郡又分置广信安肃永寜顺安
 北平五军与深祁雄定四州及中山府分属河北东
 西路





   按宋史雄州属河北东路中山府深州祁州保
   州定州北平军安肃军永寜军广信军顺安军
   属河北西路
 其涿易二州地则入辽属南京道
  南京契丹又改号燕京金灭契丹以燕京及涿易
  檀顺景蓟六州二十四县来归宣和五年改为燕
  山府 宋史地 理志 
 金天会七年于保州置顺天军节度使隶河北东路
 又増置遂安肃蠡安完五州与涿易雄深祁五州及
 中山府分属中都河北东西路
  易州涿州雄州保州安州遂州安肃州属中都路
  蠡州深州属河北东路中山府完州祁州属河北
  西路贞佑二年移保州顺天军属中都路海陵仍
  赐名清苑郡 金史地 理志 
 元太宗十一年始升顺天军为顺天路置总管府至
 元十二年改为保定路领易祁雄安遂安肃完七州




 蠡州属正定路俱隶中书省明洪武元年改保定府
 隶北平行中书省七年隶北平布政使司永乐中建
 北京于北平遂为直隶保定府
本朝顺治初移置巡抚于保定康熙八年设守道巡道
 各一员雍正二年以巡抚为总督二年以守道为布
 政司巡道为按察司十二年以易州为直隶州分涞
 水属之改深泽属定州今领州二县十六
 清苑县
  汉置乐乡县属信都国又置樊舆广望二县属涿
  郡后汉皆省入北新城晋复置樊舆乐乡县寻省
  入北新城属髙阳国后魏太和初分新城置清苑
  县复置乐乡县改樊舆曰扶舆又析置永寜县为
  今满城县界俱属髙阳郡北齐复曰樊舆同北新
  城清苑乐乡三县省入永寜仍改曰乐乡隋开皇
  中又改曰清苑属河间郡唐武徳初属满州贞观
  元年改属瀛州景云二年改属莫州五代晋初入





  契丹置泰州开运二年克复仍废为清苑县宋建
  隆初于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初置保州仍改县
  曰保塞为州治金大定中复曰清苑元为保定路
  治明为保定府治
本朝因之
 满城县
  汉置北平县属中山国后汉晋因之后魏孝昌中
  属北平郡兴和二年分置永乐县属南营州乐良
  郡北齐属昌黎郡后周省永乐改北平曰永乐隋
  属上谷郡唐属易州天寳元年改曰满城五代晋
  天福初入契丹属泰州开运初还属晋徙泰州治
  此寻州废仍属易州宋初因之太平兴国中省南
  境入保塞县金大定二十八年复置满城县属保
  州元属保定路明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
 安肃县




  战国时燕武遂地汉置北新城县属中山国后汉
  属涿郡晋属髙阳国后魏曰新城属髙阳郡永熙
  二年置南营州领五郡十一县改新城曰新昌属
  辽东郡北齐惟留昌黎郡领新昌县隋开皇元年
  州移二年郡废十八年改新昌曰遂城属上谷郡
  唐属易州五代周分置梁门口寨宋太平兴国六
  年以遂城县置威卤军又以梁门砦置静戎军并
  置静戎县为治景徳元年改威卤为广信军改静
  戎为安肃军宣和七年废安肃军为安肃县寻复
  为军仍治安肃县金天会七年改广信军为遂州
  安肃军为徐州天徳三年改徐州为安肃州徐郡
  军大定后降为刺郡废军治安肃县贞元二年号
  遂州为龙山郡泰和四年废遂州为遂城县属保
  州贞佑二年复置遂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安肃州
  后复置遂州属保定路明初废遂州入安肃州洪
  武六年又废安肃州为安肃县仍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
 定兴县
  秦置范阳县汉属涿郡后汉为范阳侯国仍属涿
  郡晋属范阳国后魏属范阳郡隋开皇初改曰遒
  县属上谷郡唐初废入易县五代及宋因之金大
  定六年始改置定兴县属涿州元属易州明洪武
  六年改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
 新城县
  战国时燕督亢陂汉置新昌县为侯国属涿郡后
  汉省唐大厯四年分固安县地复置新昌县太和
  六年又析置新城县皆属涿州五代晋入于契丹
  分界于此宋宣和四年改曰威城金复曰新城元
  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复为新城县属大都路
  十一年属顺天路至元二年属雄州十年属大都
  二十三年复属雄州洪武六年改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
 唐县
  春秋燕唐邑战国属中山汉置唐县属中山国后
  汉及晋因之后魏属中山郡北齐省入安喜县隋
  开皇十六年复置属博陵郡唐属定州五代梁开
  平三年改曰中山后唐同光初复故晋改曰博陵
  汉初复故宋属中山府金因之元属保定路明属
  保定府
本朝因之
 博野县
  汉置蠡吾县属涿郡后汉为侯国属中山国晋属
  髙阳国后魏属髙阳郡北齐废蠡吾县入博野元
  至元三年省博野入蠡州三十一年复置博野县
  属保定路明洪武元年迁治故蠡吾县界属祁州
  六年直隶保定府
本朝因之





 庆都县
  战国赵庆都邑汉置望都县属中山国后汉及晋
  因之后魏初属中山郡孝昌中属北平郡后齐郡
  废省入北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望都县大业初
  废唐武徳四年复置属定州五代因之宋属中山
  府金改曰庆都县元初属正定府太宗十一年改
  属保定路明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
 容城县
  汉置容城县属涿郡后汉省入遒县晋复置容城
  县属范阳国后罢后魏太和中复置属范阳郡北
  齐天保七年省入范阳隋开皇元年改范阳为遒
  县唐武徳五年于县置北义州贞观元年州废县
  属易州圣厯二年改曰全忠神龙中仍曰遒县天
  寳元年复曰容城五代晋天福初入契丹仍属易
  州周显徳六年亦置容城县割属雄州寻废宋建




  隆四年复置仍属雄州金泰和八年割属安州贞
  佑三年改属安肃州后属雄州元仍属雄州隶保
  定路明初省入雄县洪武十四年复置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
 完县
  战国燕曲逆邑汉置曲逆县属中山国后汉章和
  二年改曰蒲阴晋因之后魏初属中山郡孝昌中
  分置北平郡以蒲阴属焉北齐郡废省蒲阴置北
  平县仍属中山郡隋属博陵郡唐属定州万岁通
  天二年改曰徇忠神龙元年复曰北平五代唐长
  兴三年改曰燕平宋初复故庆厯二年置北平军
  金改曰永平属中山府贞佑二年升为完州元至
  元二年废州为永平县寻复为完州属保定路明
  洪武二年废州为完县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
 蠡县





  汉置陆成县属中山国后汉省入蠡吾本初元年
  改置博陵县并置郡汉末郡废以县入安平国晋
  秦始元年改县曰博陆并置高阳国治焉后魏改
  县曰博野属髙阳郡隋属河间郡唐武徳四年属
  满州五年以县置蠡州八年州废县还故属九年
  复置贞观元年又废县属瀛州永泰中改属深州
  元和十年复隶瀛州后又属深州五代周显徳二
  年改属定州宋雍熙四年以县置寜边军景徳元
  年改永寜军宣和七年废为博野县寻复故属河
  北西路金天会七年升为寜州博野郡天徳三年
  改为蠡州属河北东路元属正定路至元三年省
  博野县入州明洪武二年改隶保定府八年改州
  为县
本朝因之
 雄县
  战国燕易邑汉置易县属涿郡后汉属河间郡晋




  曰易城县属河间国后魏复为易县改属髙阳郡
  髙齐天保七年省入鄚县唐武徳五年改置归义
  县属幽州寻以容城县及幽州之固安归义置北
  义州贞观元年县省八年复置归义县属幽州景
  云二年隶鄚州是年还隶幽州大厯四年改属涿
  州五代晋初入契丹周显徳六年収复于县置雄
  州宋太平兴国中改县曰归信政和三年赐郡名
  曰易阳金仍曰雄州天会七年置永定军节度属
  河北东路贞元二年属中都路元初军废至元二
  十三年以雄州属保定路明洪武初省县入州七
  年改州为县
本朝因之
 祁州
  汉置安国县属中山国后汉因之晋属博陵郡后
  汉真君七年并入深泽景明二年复置属博陵郡
  北齐废隋开皇六年改置义丰县属博陵郡唐属





  定州万岁通天二年改曰立节神龙元年复曰义
  丰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初改曰蒲阴县景徳九
  年移祁州来治领蒲阴鼓城深泽三县属河北西
  路金仍为祁州属河北西路元属保定路明初省
  蒲阴县入州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
 束鹿县
  汉置安定贳三县皆属巨鹿郡后汉曰鄡省安
  定贳县入之晋属赵国后魏曰仍属巨鹿郡北
  齐改为安国隋开皇六年改为安定十八年改曰
  鹿城属信都郡唐武徳四年属廉州贞观元年改
  属深州十七年州废属冀州先天二年又属深州
  天寳十五载改曰束鹿五代因之宋初改属镇州
  淳化九年还属深州金仍之元至元三年改属祁
  州明仍旧
本朝因之




 安州
  战国燕葛邑汉为涿郡高阳县地隋属河间郡唐
  如意元年析河间置武兴县属瀛州长安四年属
  易州复属瀛州神龙元年改名唐兴县景云二年
  改属鄚州五代晋改曰宜州周显徳六年省入鄚
  县宋太平兴国七年改置唐兴砦淳化三年建为
  顺安军属河北西路金天会七年升军为安州属
  河北东路大定二十八年徙治葛城因升葛城为
  县泰和八年移州治于渥城以葛城为属县属中
  都路元初州还治葛城至元二年省为镇入髙阳
  后复改安州仍治葛城隶保定路明洪武七年省
  葛城县入州仍改州为县十四年复置安州属保
  定府
本朝因之
 髙阳县
  战国燕髙阳邑汉初置髙阳县属涿郡后汉属河





  间郡晋泰始元年置髙阳国以县属焉后魏为髙
  阳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满州大业中州
  废属河间郡唐武徳四年复置满州贞观元年州
  废仍属瀛州五代因之宋至道三年以瀛州髙阳
  属安顺军熙寜六年省为镇八年复为县仍为安
  顺军治金天会七年升军为安州复置髙阳军大
  定二十八年以髙阳为属县泰和八年改属莫州
  寻复故元属安州明洪武八年并入蠡县十二年
  复置永乐后仍隶保定府安州
本朝因之
 新安县
  汉涿郡容城县地曰浑渥城金泰和四年析置渥
  城县八年移安州治于渥城元至元二年州县俱
  省改为新安镇入归信县四年割入容城九年置
  新安县属保定路明洪武七年省入安州寻复置
  属安州




本朝因之
河间府
 禹贡冀州之域周为幽兖二州之域春秋为燕齐及
 晋东阳地战国燕赵二国之境秦为上谷巨鹿二郡
 地汉初为巨鹿涿二郡地文帝二年始分赵地别置
 河间国治乐城属冀州
  河间国故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应劭曰在两河之
  间 汉书地 理志注 
   按乐城今献县
 后汉初并入信都和帝永元三年复置为国
  河间郡文帝置世祖省属信都和帝永元三年复
  故 后汉书 郡国志 
 晋因之后魏初为河间郡改属定州太和十一年分
 定冀二州置瀛州
  瀛州取瀛海为名 续通 典 
 隋开皇初郡废





  隋初废郡置瀛州 文献 通考 
 大业初州废复为河间郡
 唐武徳四年复曰瀛州
  瀛州隋河间郡武徳四年讨平窦建徳改为瀛州
   旧唐书 地理志 
 天寳元年复曰河间郡干元元年复曰瀛州属河北
 道
  长庆元年置瀛莫都团练观察使升节度使天复
  元年置平营莫等州观察使 唐书方 镇表 
 五代晋天福元年地入辽周显徳元年収复
  瀛州晋以赂契丹周世宗取之属霸州 文献 通考 
 宋升为河间府置瀛海军属河北东路
  河间郡大观二年升为府赐军额 宋史地 理志 
 金为河北东路治置总管府复置瀛海军节度
  河间府天会七年置总管府正隆间升为府置瀛
  海军节度使后复置总管府 金史地 理志 




 元至元二年置河间路总管府直隶中书省明洪武
 元年改河间府属河南分省二年改属北平行省九
 年属北平布政使司永乐元年直隶京师
本朝因之领州二县十五雍正三年改府属之天津卫
 为州旋又升为直隶州移青县静海二县属之七年
 升府属之沧州为直隶州移东光南皮盐山庆云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