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使置成徳军节度使治恒州广徳元年置魏博节
  度使治魏州建中三年置义武军贞元三年置横
  海军节度使治沧州太和三年罢横海节度更置





  齐沧徳节度使五年赐号义昌军节度天佑元年
  赐魏博节度号天雄军节度二年更成徳军节度
  号武顺军节度 唐书方 镇表 
 五代后唐平州入契丹石晋天福初割幽涿瀛莫檀
 蓟顺妫新儒武寰等州入契丹周显徳二年废景州
 为定逺军六年复三闗増置雄霸二州于是与辽以
 白沟河为界辽会同元年建为南京道领顺檀涿易
 蓟景平等州其奉圣归化可汗儒弘等州属西京道
 宋雍熙四年分河北为东西两路端拱二年并为一
 路熙寜六年复为两路宣化五年幽州入宋置燕山
 府路其后三路俱入于金
  东路领大名开徳河间三府沧冀博棣莫雄霸徳
  濵恩清十一州徳清保顺永静信安保定五军西
  路领正定中山信徳庆源四府相浚懐卫洺深磁
  祁保九州岛天威北平安肃永寜广信顺安六军 宋 史 
  宣和间与金合兵攻契丹五年以其地来归七年





  郭药师以燕山叛没于金 文献 通考 
 金天徳三年迁都燕京改为中都路仍分河北为东
 西路又分置大名府路
  金史中都路领大兴府通蓟易涿顺平滦雄霸保
  安遂安肃等十三州河北东路领河间府蠡莫献
  冀深清沧景八州西路领正定中山彰徳三府威
  沃邢洺磁祁浚滑七州大名府路领开州其徳兴
  府宣徳弘武等州仍属西京路
 元初为燕京路总管至元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
 府又分为永平河间保定正定顺徳广平大名共八
 路皆属中书省谓之腹里
  元史大都路领涿霸通蓟漷顺檀东安固安龙庆
  十州永平路领滦州河间路领沧景清献莫陵六
  州保定路领易祁雄安遂安肃完七州正定路领
  中山府赵冀深晋蠡五州广平路领磁威二州大
  名路领开滑浚三州其顺寜府保安州则属上都




    路
   明洪武九年置北平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等克元都诏改为北平设
    北平行中书省并置燕山大兴永清等六卫九年
    革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 明太祖 实录 
   永乐元年建北京称行在十九年始都北京改布政
   司为北直隶
    北京东抵辽东北并边西抵山西南抵山东自昌
    平经顺天保定正定顺徳广平至大名府南北一
    千一百三十里自山海闗经通保定正定至井陉
    东西一千二百八十里 潜确 类书 
  本朝
世祖章皇帝统一万方定鼎建都顺天永平保定河间正定
   顺徳广平大名八府直隶
  京师康熙三十二年改宣府镇为宣化府雍正二年特
   置直隶布政使司升正定府属之定冀晋赵深五州





 俱为直隶州三年改天津卫为直隶州七年升河间
 府属之沧州为直隶州九年复改天津州为县降直
 隶沧州为州更置天津府改梁城所为寜河县十一
 年于热河建承徳州十二年复降直隶晋州为州升
 保定府属之易州为直隶州并辖山西之广昌县今
 领府十州二十三县一百二十
顺天府
 禹贡冀州之域周武王封召公奭于此是为北燕
  北燕伯朝于晋 春秋襄公二十 八年左氏传 
  世本曰居北燕宋忠曰有南燕故云北燕 史记 注 
 秦为上谷郡地
  秦四十郡幽为上谷郡 舆地 广记 
 汉髙帝时为燕国
  二世元年九月韩广为赵略地至蓟自立为燕王
  始 史记秦楚 之际月表 
  项羽分燕为二臧荼为燕王广为辽东王 史记 索隐 



  汉五年七月从击燕王臧荼臧荼降八月乃立卢
  绾为燕王 史记卢 绾传 
 元鳯元年置广阳郡
   按水经注言秦始皇灭燕以为广阳郡今考史
   记始皇纪三十六郡无广阳之名当以昭帝置
   者为定
 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
  本始元年广阳项王建以刺王子绍封 汉书诸 侯王表 
  广阳国髙帝燕国昭帝元鳯元年为广阳郡宣帝
  本始元年更为国县四蓟方城广阳阴乡 汉书地 理志 
 建武十三年省入上谷郡永平八年复为广阳郡置
 幽州刺史治于此
  广阳郡世祖省并上谷永平八年复五城蓟广阳
  昌平军都安次 后汉书 郡国志 
  后汉州刺史所治幽治蓟 通典  
  光武封叔父良为广阳王十五年徙王赵省广阳





  合上谷和帝永安元年复立广阳郡幽州刺史与
  郡同理 太平寰 宇记 
 建安十八年改属冀州
  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冀州 献帝 春秋 
 三国魏为燕国
  太和六年诏曰其改诸侯王皆以郡为国 三国魏 志明帝 
   纪  
  太和六年改封燕王 三国魏志 燕王宇传 
 晋太康中改属幽州永嘉后后赵改为燕郡仍属幽
 州永和六年前燕徙都于此其后符坚慕容垂迭有
 其地州郡之名如故
  燕国汉置孝昭改为广阳郡统县十 晋书地 理志 
  石勒于蓟置幽州于州置燕郡 太平寰 宇记 
  穆帝永和六年燕王儁击赵拔蓟徙都之 通鉴 纲目 
 后魏为幽州治
  幽州治蓟城燕郡领县五蓟广阳良乡军都安城




   魏书地 形志 
 北齐置东北道大行台后周改置总管府
  北齐于州置东北道行台后周改立总管府于州
   太平寰 宇记 
 隋开皇三年废燕郡置幽州总管府如故大业三年
 废幽州改置涿郡
  涿郡统县九 隋书地 理志 
  后周改置燕范阳二郡隋开皇三年废郡所领县
  属州大业三年罢州以其地并入涿郡 太平寰 宇记 
   按文献通考开皇三年废郡以州治民大业三
   年改州为郡盖后周以前之州乃统郡之州犹
   今之布政司隋以后之州乃统县之州与今之
   各府同
 唐武徳元年复为幽州仍置总管府六年改大总管
 府七年改大都督府
  髙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




   唐书地 理志 
  武徳初边要之地置总管以统军七年改总管曰
  都督总十州者曰大都督 唐书百 官志 
 贞观元年属河北道
  河北道幽为析木津分 唐书地 理志 
  十道四曰河北 唐六 典 
 开元二年置幽州节度使天寳元年更州为范阳郡
 幽州节度使为范阳节度使干元元年复改郡为幽
 州
  幽州范阳郡大都督府本涿郡天寳元年更名 唐 书 
   地理 志 
  开元元年幽州置防御大使二年置幽州节度诸
  州军管内经略镇守大使治幽州天寳元年更幽
  州节度使为范阳节度使寳应元年范阳节度使
  复为幽州节度使又兼卢龙节度使 唐书方 镇表 
 干宁中为刘仁恭地




  梁初别为十一国北有燕刘仁恭 地理 通释 
 五代后唐仍为幽州
  庄宗初起并代取幽沧有州三十五其后合一百
  二十三州以为唐 五代史 职方考 
 晋天福中入于辽
  石氏入立献十有六州于契丹 五代史 职方考 
 会同元年改幽州为幽都府升为南京
  天显十年以幽州为南京改天显十年为会同元
  年 五代史 附録 
 开泰元年改南京为燕京幽都府为析津府属南京
 道
  南京析津府太宗升为南京又曰燕京府曰幽都
  军号卢龙开泰元年落军额统州六县十一析津
  县宛平县昌平县良乡县潞县安次县永清县武
  清县香河县玉河县漷阴县顺州懐柔县檀州密
  云县行唐县涿州范阳县固安县新城县归义县





  易州易县涞水县容城县蓟州渔阳县三河县玉
  田县景州遵化县 辽史地 理志 
  中都路辽会同元年为南京开泰元年号燕京大
  兴府辽会同元年府曰幽都仍号卢龙军开泰元
  年更为永安析津府 金史地 理志 
 保大末入于金天辅七年入于宋
  天辅七年二月诏平州官与宋使同分割所与燕
  京六州之地 金史太 祖纪 
 宣和五年为燕山府属燕山路
  宣和四年十月改燕京为燕山府涿易八州并赐
  名五年正月以王安中为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
  抚使知燕山府四月癸巳金遣杨璞以燕京涿易
  檀顺景蓟州来归庚子童贯蔡攸入燕 宋史徽 宗记 
 寻仍入金天会三年仍曰燕京析津府七年属河北
 东路贞元元年改燕京为圣都寻改中都析津府为
 大兴府建都焉




  天徳三年诏迁都燕京贞元元年改燕京为中都
  府曰大兴 金史海 陵记 
  贞元元年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遂改
  为中都大兴府天会七年属河北东路县十大兴
  宛平安次漷阴永清寳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镇
  一广阳 金史地 理志 
 元太祖十年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至元元年改燕
 京为中都大兴府仍旧定都之九年改中都为大都
 二十一年改大兴府为大都路总管府直隶中书省
  大都路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
  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言燕京分立省部乞正
  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始于中都之东
  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
  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领县六州十州领
  十六县县六大兴宛平良乡永清寳坻昌平州十
  涿州领范阳房山霸州领益津文安大城保定通





  州领潞县三河蓟州领渔阳丰润玉田遵化平谷
  漷州领香河武清顺州檀州东安州固安州龙庆
  州领懐来 元史地 理志 
 明洪武元年八月改大都路为北平府九月置大都
 督分府于此十月隶山东行省二年三月置北平行
 省以北平府隶焉九年改北平行省为北平承宣布
 政使司永乐元年正月以北平为北京称行在改北
 平府为顺天府
  洪武元年八月壬午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九月
  壬寅置大都督分府于北平十月庚寅以北平府
  隶山东二年三月癸丑置北平行省先北平之府
  州县隶山东者皆复其旧 明太祖 实録 
  永乐元年正月辛夘制以北平为北京庚戌改北
  平府为顺天府 明成祖 实录 
  顺天府领州五县二十二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
  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香河县通州三河县武清




  县漷县寳坻县昌平州顺义县宻云县懐柔县涿
  州房山县霸州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县蓟州玉田
  县丰润县遵化县平谷县 明统 志 
本朝顺治初裁漷县入通州康熙十五年升遵化县为
 州领州六县二十统于顺天府尹并属布政司而以
 霸昌通永二道分辖焉
   按旧分大兴宛平霸州保定文安大城涿州房
   山良乡固安昌平州顺义懐柔密云永清东安
   香河属霸昌道通州三河武清寳坻蓟州遵化
   州平谷丰润玉田属通永道雍正四年以通永
   道专司河务通州三河等州县并属霸昌道而
   以丰润玉田二县分属永平府九年改寳坻县
   之梁城所为寜河县十一年置热河承徳州十
   二年仍以通州三河等七州县分属通永道今
   领州七县十九
 大兴县





  周初蓟国春秋时为燕国都秦置蓟县属上谷郡
  汉初为燕国都昭帝元鳯元年置广阳郡治此宣
  帝本始元年更为国光武省并上谷永平八年复
  置广阳郡治三国魏为幽州燕国治晋因之后魏
  为幽州燕郡治北齐周因之隋开皇初废燕郡为
  幽州大业初废幽州为涿郡治唐为幽州范阳郡
  治属河北道晋天福初入辽改曰蓟北县会同元
  年改为南京幽都府治开泰元年改府为析津府
  县为析津县为燕京治仍属南京道保大末入于
  金寻入宋为燕山府治宣和七年仍入金贞元元
  年改燕山府为大兴府二年改析津县为大兴县
  元至元九年为大都路治明洪武初为北平府治
  永乐七年为顺天府治
本朝因之
 宛平县
  汉蓟县地隋置辽西郡以处降人唐武徳元年改




  曰燕州六年迁于幽州城开元二十五年徙治幽
  州北桃谷山天寳元年曰归徳郡建中二年废郡
  为幽都县晋天福初入辽开泰元年改为宛平县
  属南京道析津府金为大兴府治元为大都路治
  明初为北平府治永乐七年改为顺天府治
本朝因之
 良乡县
  汉置广阳县属广阳国后汉因之晋属范阳国后
  魏属燕郡北齐省入蓟县唐为良乡县地五代唐
  长兴三年始移良乡县来治属幽州晋天福中入
  于辽属燕京析津府保大末入于金寻入宋属燕
  山府宣和七年仍入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
  初属北平府寻属顺天府
本朝因之
 固安县
  汉置方城县属广阳国后汉属涿郡晋属范阳国





  后魏属范阳郡齐废隋开皇六年改置固安县属
  幽州寻属涿郡唐武徳四年属北义州贞观元年
  属幽州大厯四年改属涿州晋天福中入于辽属
  燕京析津府保大末入于金寻入宋属涿州寻仍
  入金属涿州隶中都路元宪宗九年改属霸州又
  改属大兴府中统四年升为州明洪武元年改州
  为县属北平府永乐元年属顺天府
本朝因之
 永清县
  汉益昌县地晋以后为安治方城二县地唐如意
  元年分安次置武隆县属幽州景云元年改曰会
  昌天寳元年又改曰永清五代晋天福初入辽属
  析津府保大末入于金寻入宋属燕山府宣和七
  年仍入金属大兴府元属大都路明初属北平府
  后属顺天府
本朝因之




 东安县
  汉置安次县属渤海郡后汉属广阳郡晋属燕国
  后魏为安城县仍属燕郡隋复曰安次县属涿郡
  唐属幽州晋天福中入于辽仍曰安次县保大末
  入于金寻入宋属燕山府寻仍入金属大兴府元
  太宗七年改属霸州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属大
  都路明洪武九年改为东安县属北平府后属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