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畿辅通志
畿辅通志
北斗七星间相去九千里皆在日月下 长厯
布度定纪布州系象雍属魁冀属枢兖青属机徐扬
属权荆属衡梁属开阳豫属瑶光 广雅
顺天府河间府天文尾箕分野永平府延庆州保安
州万全都指挥司天文尾分野保定府天文尾箕兼
昴毕分野真定府天文昴毕分野顺徳府广平府天
文昴分野大名府天文室壁分野 明统 志
九州岛十二域或系之北斗或系之二十八宿或系之
五星冀主枢此系之北斗者也析木燕此系之二十
八宿者也辰星主燕赵代此系之五星者也 地理 通释
地有山岳以宣其气精锺为星星也者体生于地精
成于天列居错时各有逌属紫宫为皇极之居太微
为五帝之廷明堂之房大角有席天市有坐苍龙连
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崔奋翼于前灵龟圏首于
后黄神轩辕于中六扰既蓄而狼蚖鱼鳖罔有不具
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备矣众星列布
其以神着有五列焉是为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
北斗动变挺占实司主命四布于方为二十八宿日
月运行歴示吉凶五纬经次用告祸福则天心于是
见矣近天则迟逺天则速行迟者觌于东属阳行速
者觌于西属阴摄提荧惑地见晨附于日也太白
辰星见昬附于月也 张衡 灵宪
杜预曰阴阳之运随动而差差而不已遂与厯错夫
所以差者由天周有余日周不足也天周有余则天
常平运而舒日周不足则日常内转而缩天日之差
于中星验焉尧之冬至初昏夘中而日在虚七度虚
者北方之宿则日行北陆躔于元枵之子也今之冬
至初昏室中而日在箕三度箕者东方之宿则日行
东陆躔于析木之寅也计今去尧未四千年而差五
十度矣 郑晓天 文述
天有三垣紫微太微天市是也紫微太微皆将相辅
佐之位而天市下垣则列国星宿之所在其星东西
二十有二宋南海燕东海徐呉越齐中山赵九河魏
韩楚梁巴蜀秦郑河中河间晋周曰分野者指列星
所属之分而言郑氏谓星所主土是也其国在此而
星则在彼彼此若不相配而其为象未尝不相属非
地之在北者其分野在天亦居北地之在南者其分
野在天亦居南也 苏伯衡 论分野
河间地错燕齐赵三国之交稽古以星分野尚矣而
义有不尽于辰次者如北斗玉衡主赵开阳主燕摇
光主齐五车东北一星主燕赵中台下一星主冀州
须女下十二国星齐一星在九坎之东齐北二星为
赵又燕一星与赵对峙天市垣西藩第十星曰河间
东藩第九星曰九河夫瀛非九河故道乎非冀之遗
封乎非燕齐赵分壤乎是皆可以广瀛之占而不拘
于辰次者而河间之分尤有可疑者法以析木占燕
元枵占齐大梁占赵夫三国之地相邻三国星次不
相近析木去元枵越一次去大梁隔四次则愈逺矣
今合燕齐赵交境置河间府地为一郡之地星非一
次之星何所据乎考古分野多推汉书为详汉以髙
乐重合为齐分以武垣章武为赵分及考汉地志武
垣省入河间章武有盐官近千童废县在盐山重合
在沧州髙乐在南皮夫武垣在髙乐之西为赵分矣
髙乐为齐分章武越在髙乐之东而反属赵于理安
乎或孟坚止摭旧文而未躬履其地惟唐法象志以
两戒分山河以斗为纲以云汉为纪箕尾为地纪之
穷居天之艮而箕列天汉有津梁之义亦曰天津下
达于地以太华与终南为地络渤碣为络尾渤碣负
海居地之寅亦处津洳故上应天津而占箕尾且考
古占书桓公霸齐五星聚于箕唐天寳间幽蓟首事
五星亦聚于箕是以法象及占书考之箕尾占瀛或
有符者如必欲分占之则以沧景二州及近州治者
用占箕宿兼女虚以府治及近府者占尾宿而带女
庶几近之盖女本越分渤碣濒海亦有杨越之象且
须女上列天津而西近天市河间星于沧或亦符焉
河间府 志考疑
魏在冀东南境其星觜觹参分野按通志云其域冀
兖其星室壁其分野卫魏此特槩论大名府耳盖府
城之东与兖接壤府城之南如开州长垣东近濮上
而浚县滑县西近懐庆卫辉彰徳俱为卫地其星野
的是室壁故通志槩论云云若魏另在府城西北四
十余里与兖卫俱逺正是古冀东南境其星野名室
壁似为未合又按郡志云昴毕冀赵之分野魏县大
名内黄元城属之盖据周礼注疏云昴毕冀州及隋
书天文志云自胃七度至毕十二度为大梁属冀州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属幽州自尾十六
度至奎四度为娵訾属并州自栁九度至张十二度
为鹑火属三河推之星次皆古冀州之域而且悉举
魏郡邺都汲郡河内等处风俗以实之然魏县本亦
邺都境壤也据此则为昴毕似无可疑况又考据汉
书地理志云赵地昴毕之分野昔赵分晋地得之北
有信都正定常山中山东有广平巨鹿清河河间南
至浮水繁阳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由此观
之彼时繁阳内黄皆是邻封而清河亦曽为大名府
属县则魏县显亦赵国郡壤而星野与今郡志又同
似愈无可疑矣但考地理志又以魏地为觜参之分
野而以室壁星分属之卫及考其所谓魏者乃髙陵
以东尽河东河内也所谓卫者乃东郡魏郡黎阳河
内也然晋地本殷之旧都周克殷分为三国诗经风
邶墉卫是也即今河内河东等处而河内则今懐庆
卫辉等处河东则今彰徳大名等处皆是当战国时
总皆卫地今星野分别似大相违得非地理志亦且
自相剌谬耶及又考据周礼春官保章氏所掌分星
之辨亦以觜觹参为魏分野谓当河东尽大夏之墟
上党居下流与赵魏接壤皆是而所谓赵冀分野则
自浊漳之北尽赵郡云中定襄皆是而星分则昴毕
也卫分野则自阁道王良至东北为河济之上流河
内及漳邺之南又循河济而东皆是而星分则营室
也由是则魏卫之分益明而星野为觜觹参庶不甚
谬也 魏县 志
按杜佑通典文献通考古兖州其在天文营室东
壁则卫之分野兼魏宋齐赵之交蓚将陵长河 旧 广
川 春秋战国皆属齐沧州清池[长芦]盐山景城弓
髙南皮东光临津无棣春秋战国时为齐赵二国
之境赵畿内邑也昴毕赵冀州河间入毕十度星
野无可议者惟齐之星野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
度为元枵于辰在子州郡躔次虚危齐青州各书
沧景诸邑属古兖州而兖州星野自轸十二度至
氐四度为寿星于辰在辰郑之分野夫沧景诸邑
既属兖州则州郡躔次为角亢氐郑兖州明矣乃
列沧景于古衮州之域而又称属齐仍为元枵之次
则沧景诸邑竟为古青州之域而非兖州矣如通
典通考所载为营室东壁卫之分野或为近之宋
洪迈容斋随笔云十二国分野上属二十八宿其
最不可晓者莫如晋天文志谓自危至奎为娵訾
于辰在亥卫之分野属并州而或为冀州或为兖
州凉州于并州了不相干又谓自毕至东井为实
沈于辰在申魏之分野属益州而河内河东于益
州亦不相干雍州为秦或又自属并州幽州岂非
蔽于天而不知地乎今沧景诸邑星次为青齐而
壤地实属兖州亦所不可晓者诸说仍存其旧附
录于此以备参考
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十三
建置沿革
京畿在周职方为幽冀并三州之地旁延兖豫自殷以
前载籍无征着于春秋十二诸侯之谱者是为燕晋
之疆及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是为巨鹿邯郸辽西右
北平上谷渔阳代郡汉兴郡国相错为国者七为郡
者十其在于晋为国者十有三为郡者十有一其在
于隋为郡者十有九其在于唐为河北道而旁延于
河东河南为州者二十有九宋分河北为东西二路
建康以后地入于金金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元立中
书省以分镇藩服而河北之为路者九明建北京属
府八州十有九县百二十有六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于兹省漷县入通州省兴济入青县并永
寜入延庆阜平县入曲阳行唐
圣祖仁皇帝改宣府镇为宣化府升遵化县为州复置阜平
县我
皇上嗣位申画畿疆改山西之蔚州以隶宣化河南之磁
州以隶广平山西之广昌以隶易州大名之滑浚内
黄以隶河南分顺天之丰润玉田以属永平分保定
之涞水以属易州深泽以属定州建天津府沿河一
州五县属焉升易冀赵深定并为直隶州设承徳州
于热河改梁城所为寜河县或以厚边镇而固屏藩
或以广营田而尽水利或以绾河防而利漕运或以
便吏治而达民情特设直隶布政使司统十府二十
有三州一百二十县规模宏逺区画周详皆
圣徳之所广运云
直隶布政使司
颛顼都于帝邱其地北至幽陵
颛帝之所建帝喾受之创制九州岛统领万国北至
于幽陵 文献 通考
唐尧使禹平水土为冀兖二州之域
帝尧时禹平水土以为九州岛虞舜表提类而分区
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冀北创并部之名燕齐起幽
营之号 晋书地 理志
虞舜肇十有二州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水为并州
燕以北为幽州
十二州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幽并营也中古之
地但为九州岛曰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禹治水作
贡亦因其旧及舜即位以冀青地广始分冀东恒
山之地为并州其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
青之东北辽东等处为营州 尚书 集注
夏省幽并仍为冀兖之域
古有九州岛舜置十二州至夏还为九州岛 周礼 疏
商因之
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
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
曰幽州齐曰营州 尔雅 此盖殷制 尔雅 注 禹别九州岛
有青徐梁而无幽并营是夏制也周礼有青并幽
而无徐梁营是周制也此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
疑是殷制也 尔雅 疏
周为幽冀并兖之地
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河东曰兖
州 周礼
周之冀州小于禹贡时冀州以其北有幽州并州
故知也 周礼 疏
李巡曰燕其气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禹
贡其地合于冀州也 尔雅 疏
周成王时改作禹贡冀野析于幽并 晋书地 理志
春秋为燕晋卫齐诸国地战国时为燕赵魏齐四国
之疆
武王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俱称王东有渔
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鴈门南得涿
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
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 汉书地 理志
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正定常山中山又涿郡
之髙阳鄚州乡东有广平巨鹿清河河间又渤海
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
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邱皆赵分也 同上
齐地北有千乗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髙城重合
阳信皆齐分也 同上
秦制天下为四十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代郡
邯郸巨鹿东郡等郡
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幽冀兖三州地
冀州刺史领魏郡巨鹿常山清河广平正定中山
信都河间赵国兖州刺史领陈留东郡幽州刺史
领涿郡勃海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广阳 潜 确
类 书
后汉三国因之
幽州刺史部蓟本燕国刺史治冀州刺史部髙邑
故鄗光武更名刺史治 后汉书 郡国志
后汉因前代冀州理于鄗今赵郡髙邑县幽州理
蓟今范阳郡县 文献 通考
晋初仍属四州永嘉后为刘元海石勒慕容隽符坚
慕容垂地
晋十九州岛冀治房子 今赵州 临城县 幽治涿 今幽州范阳 县 地理通
释
惠帝之后冀州沦没于石勒勒以太兴三年僭号
于襄国称赵后为慕容隽所灭慕容氏又为符坚
所灭孝武太元八年坚败其地入慕容垂垂僭号
于中山是为后燕 晋书地 理志
惠帝后幽州没于石勒穆帝永和五年慕容隽僭
号于蓟是为前燕七年隽移都于邺隽死子暐为
符坚灭坚败地复入慕容垂是为后燕 同上
后魏初増置定相平安瀛东燕沧殷南营九州岛共领
四十三郡
司州太祖天兴四年置相州天平元年迁都改定
州皇始二年置安州天兴三年改瀛州太和十一
年分定州河间髙阳冀州章武浮阳置殷州孝昌
二年分定相二州置沧州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
置安州皇兴二年置南营州永熙二年置东燕州
太和中分恒州东郡置天平中寄治幽州宣都地
平州晋置治肥如城 魏书地 形志
按相州别有三郡入河南省界
北齐置东北道行台
后周置幽州总管府
隋大业初府废改为涿郡上谷渔阳北平辽西安乐
檀州河间博陵常山信都赵郡襄国武安清河十五
郡属冀州武阳勃海二郡属兖州
武阳郡后周置魏州渤海郡开皇六年置棣州大
业三年为沧州信都郡旧置冀州清河郡后周置
贝州襄国郡开皇十六年置邢州武安郡后周置
洺州赵郡开皇十六年置栾州大业三年改为赵
州常山郡后周置恒州博陵郡旧置定州河间郡
旧置瀛州涿郡旧置幽州上谷郡开皇元年置易
州渔阳郡开皇六年徙元州于此北平郡旧置平
州安乐郡旧置安州檀州郡后周为元州开皇十
六年州徙寻置檀州 隋书地 理志
唐武徳初复改诸郡为州三年置幽州总管府邢洺
魏定等州皆置总管府寻罢贞观初分幽蓟檀妫平
涿瀛莫易定沧景镇冀深邢赵洺贝魏澶二十一州
属河北道后又増祁州顺州天寳以后分置范阳卢
龙成徳魏博义武横海等节度使
天寳元年更幽州节度使为范阳节度使寳应元
年范阳节度使复为幽州节度使又兼卢龙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