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畿辅通志
畿辅通志
又以西南地势洼下难于施工命先筑南面四十一
卷十一
年工部尚书雷礼请修缮重城添永定等七门之瓮
城从之四十三年京师重城成我
朝雍正五年
特发帑金于广宁门外叠石为道广二丈长亘九里九年
増修城洞门复广石道数里又于朝阳门外叠石为
道直至通州所费以亿万计行旅商贾引重致逺感
颂
皇仁因立
龙亭于道左
坛庙
圜丘坛在正阳门外南郊其制三成南向一成面径五丈九
尺髙九尺二成面径九丈髙八尺一寸三成面径十
二丈髙八尺一寸各成面砖用一九七五阳数及周
围栏板柱子皆青色琉璃四出陛各九级白石为之
内壝圆墙九十七丈七尺五寸髙八尺一寸厚二尺
七寸五分灵星石门四面各三外壝方墙二百四丈
卷十一
八尺五寸髙九尺一寸厚二尺七寸灵星门如前坛
之东有神库神厨祭器库宰牲亭坛之西有神乐观
牺牲所銮驾库又外围方墙为门四南曰昭亨东曰
泰元西曰广利北曰成贞雍正八年
特发帑金于坛门外叠石为道至正阳桥
皇穹宇在
圜丘后制圆象天环转八柱圆顶重檐覆以青瓦中安寳顶
东西南三出陛各十四级槛墙栏柱俱用青色琉璃
左右两庑各五间亦覆青瓦四围圆墙前设门三每
年冬至大祀
天于圜丘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分四从坛
祈谷坛在
圜丘坛北曰大享殿殿以圆为制周围共十二柱内柱亦十
有二中龙井柱四圆顶三层上覆青瓦中覆黄瓦下
覆緑瓦中安寳顶殿陛围圆三级白石为之殿台三
层俱有石栏前后各三出陛上中各九级下十级东
卷十一
西一出陛级同左右两庑各二座前庑九间后庑七
间俱覆緑瓦四围方墙前为大享门东西北各有门
又外围墙为门四南即成贞门东西北亦各有门后
为
皇干殿五间上覆青瓦下绕石栏墙之东有神库神厨宰牲
亭西南有斋宫每年正月上辛恭祀有事则改次辛
按明初以冬至祀天圜丘夏至祀地方泽洪武十
年罢之而以正月上辛合祀天地于大祀殿并日
月星辰山川诸神俱在焉嘉靖九年分为圜丘方
泽朝日夕月四郊其大祀殿则以孟春上辛祈谷
十年又改启蛰月祈谷二十四年又改大祀殿为
大享殿而祈谷礼不行崇祯十四年复行祈谷礼
用上辛
本朝因之我
圣祖仁皇帝及我
皇上敬
卷十一
天勤民躬亲祀祷精禋感格宜大有之频书也
方泽坛在安定门外其制二成北向一成面方六丈髙六尺
二成面方十丈六寸髙六尺各成面砖用六八阴数
皆黄色琉璃青白石包砌四出陛各八级周围水渠
一道长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阔六尺内
壝方墙二十七丈二尺髙六尺厚二尺灵星门六正
北三东西南各一外壝方墙四十二丈髙八尺厚二
尺四寸灵星门如前坛之西南有神库神厨乐器库
宰牲亭西北为斋宫又有銮驾库又外围方墙二重
内重北门三东西南门各一最外惟西向三门又西
有石坊曰泰折街雍正二年
钦定曰广厚街
皇祗室在
方泽后向北五间上覆緑瓦四围方墙前有门每年夏至大
祭
地于方泽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分四从坛
卷十一
本朝顺治十六年
启运山
积庆山
天柱山
隆业山附四从坛分配十八年罢
积庆山配享康熙二年以
昌瑞山从五镇之次
按歴代天地之祭分合不一由汉厯唐千余年皆
合祭其分祭者惟魏文帝之太和周武帝之建徳
隋髙祖之开皇唐明皇之开元四祭而已宋之分
祭惟元丰六年一祭而己明初亦合祭天地于南
郊岁以孟春行事至嘉靖九年乃作圜丘方泽于
南北郊分祭天地
本朝虔供祀典定以冬至祀
天于圜丘夏至祭
地于方泽就阳荅阴比之前代义益周而制更备矣
卷十一
朝日坛在朝阳门外西向方广五丈髙五尺九寸坛面
砖青色琉璃四出陛九级圆壝墙七十五丈髙八尺
一寸厚二尺三寸灵星门六正西三东南北各一坛
之北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其南为斋宫外围
墙前方后圆西北各三门墙之西北有石坊曰礼神
街雍正二年
钦定曰景升街每年春分祭遇甲丙戊庚壬年
亲祭余年
遣大臣摄祭
夕月坛在阜成门外东向方广四丈髙四尺六寸坛面
砖白色琉璃四出陛六级方壝墙二十四丈髙八尺
厚二尺二寸八分灵星门六正东三南北西各一坛
之南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其北为斋宫外围
方墙东北各三门墙之东北有石坊曰礼神街雍正
二年
钦定曰光恒街每年秋分祭遇丑未辰戊年
卷十一
亲祭余年
遣大臣摄祭
太岁坛在正阳门外之西正殿
太岁两庑月将殿七间南向东西两庑各十一间前有
拜殿七间坛之东为斋宫其西有神库神厨祭器库
宰牲亭每年于正月上旬吉日十二月杪俱以时享
太庙日致祭
按明洪武三年建山川坛于天地坛之西缭墙周
回六里中为正殿七坛以祀太岁风云雷雨五岳
四镇四海四渎钟山之神东西两庑六坛以祀山
川城隍月将之神永乐时于北京建坛一如其制
嘉靖十一年即山川坛为天神地祗二坛始别建
坛以専祀太岁隆庆元年礼官议神祗既从祀南
北郊不宜复有神祗坛之祭而太岁之祭如故
本朝亦専祀太岁其山川神祗二坛并省
先农坛在太岁坛西南南向方广四丈七尺髙四尺五
卷十一
寸四出陛东为斋宫銮驾库东北为神仓东南为
具服殿殿前为观耕台方广五丈髙五尺南东西三
出陛耤田在观耕台南每岁仲春
皇上举行耕耤大典
亲诣行礼
按歴代耕耤之制载在经史汉耕于巨定于美田
于定陶于下邳无定所唐戒近郊履千亩行九推
宋耕数十亩或十有二畦无定数明制稍备我
世祖章皇帝顺治十一年
亲享先农行耕耤礼
圣祖仁皇帝康熙十一年
亲享先农行耕耤礼
皇上恪共祀事珍重农功于雍正二年
亲载耒耜举行大典以后每岁
躬耕并
勅各省守土之官俱行耕耤之礼恺泽弘敷
天和逺召频生嘉谷屡庆丰年禾黍呈祥或一茎十有余
穂或一稃二米洵亘古未有之盛事也
社稷坛在
午门右北向同坛同壝坛二成上成方五丈次成方五
丈三尺髙五尺四出陛用五色土随方筑之壝垣四
面开灵星门垣之色亦各如其方坛之北有殿又有
拜殿俱南向其西为神库神厨宰牲亭外为周垣东
西广六十六丈七尺五寸南北袤八十六丈六尺五
寸垣皆饰以红覆以黄琉璃瓦
太庙在
皇城内午门之左南向前殿九间东西两庑各十五间
中殿九间东西两庑各五间后殿九间东西两庑各
五间南为庙门东为神库宰牲亭西为神厨每年四
孟月时享岁暮祫祭以亲王及功臣配享两庑我
圣祖仁皇帝
躬承大祭斋明俨恪始终不懈
卷十一
皇上敬
天法
祖仁孝诚敬每当大祀尤为精意感孚所以
上帝居歆
祖考来享为自古所罕觏云
奉先殿在
景运门之东南向前殿七间后殿七间中设暖阁寳床
内安
神龛顺治十三年
世祖章皇帝以
太庙时享逾时稍逺思得朝夕奠献以展孝思命稽往制建
立
奉先殿十四年告成康熙二十年
圣祖复命重修节序朔朢香帛酒醴内务府掌仪司供献
每逢
万寿圣诞及
卷十一
国家大典礼若
乗舆出入则告祭
寿皇殿在景山北上门内安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
皇上孝思纯笃岁时朔朢必
亲诣行礼
传心殿在文华殿东南向康熙二十四年崇祀
皇师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
帝师陶唐氏有虞氏
王师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武王圣位正设南向
先圣周公圣位左旁西向
先师孔子圣位右旁东向每年仲春仲秋
经筵前一日遣官告祭
山陵
孝庄文皇后昭西陵在
世祖章皇帝孝陵之南
卷十一
按先是
圣祖仁皇帝遵奉
孝庄文皇后遗命以
昭陵奉安年久未便合葬建造兆域必近
孝陵乃于康熙二十七年择地
孝陵之南建
暂安奉殿
皇上雍正二年以
暂安奉殿安奉三十余年
圣祖歴数绵长子孙蕃衍海宇升平民物康阜乃恪遵
文皇后慈旨仰体
圣祖孝思即
暂安奉殿建为
昭西陵以定万年之兆云
世祖章皇帝孝陵在遵化州西七十里鳯台山麓
孝康章皇后
卷十一
端敬皇后合
按鳯台山峰峦层秀顶如华盖羣岫环拱众水来
归规模弘整天造地设五峰山在东北崛起东曰
快目南曰瑞云西曰红翠北曰虎嵒中曰紫盖绵
聨起伏互相拥护
寳城前为享殿曰隆恩殿门曰隆恩门
神道南为
神功圣徳碑亭外为红门康熙二年封鳯台山为昌瑞山从
祀地坛礼部工部题定地界自分水岭起左山麓
以南至鲇鱼池口瞭马台以北河西岸山麓以西
右山麓以南至寛佃峪口以北河东岸山麓以东
俱属
陵寝重地守卫森严又
陵后马兰闗第二台以西龙洞闗第二台以东不应有城皆
撤焉
孝惠章皇后孝东陵在
卷十一
孝陵东
圣祖仁皇帝景陵在昌瑞山之东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合
敬敏皇贵妃祔
景陵匾额皆
皇上御笔亲书
御制
圣徳神功碑叙述
圣祖六十一年鸿猷盛烈昭示万世凡数千言
特命并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汉文至碑亭制度悉凖
孝陵
按
昌瑞山脉自太行逶迤而来前有金星峰后有分水岭
卷十一
诸山即太行之支麓左有鲇鱼闗马兰峪右有寛
佃峪黄花山森罗回拱鳯台左水鳯台右水分流
夹绕俱汇于龙虎峪诚乃天生福地灵区陵垣东
自马兰闗城起南过马兰峪城西东南由石门驿
北南过金星山西南由天台山北北由杏花山西
抵黄花山东南山角广袤四十余里左为水闗者
十二右为水闗者十南面正门三墙门二
孝陵于康熙十六年彩云焕发从已越午雍正元年蓍草丛
生茎长八尺雍正五年嘉禾呈秀
景陵安奉
龙輴之日五色祥云覆护缭绕经时雍正六年芝生
寳鼎七年复生于
圣徳神功碑侧鳯凰鸣于天台山十二年复生九芝于
寳城最近山上
世祖
圣祖峻徳洪功
卷十一
皇上至诚纯孝感召盖如此云
妃园寝在
景陵之东
温僖贵妃
慧妃
荣妃
平妃
良妃
康熙二十年建妃衙门雍正五年尊为妃园寝
祠宇
堂子在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享殿三间环以周廊中
为八角亭北为神房外为殿门又外为大门神厨顺
治元年建每年元旦
亲祭
歴代帝王庙在阜城门内街北正殿九间曰景徳崇圣之
殿重檐五出陛东西两庑各七间南为景徳门东为
卷十一
神库神厨西为宰牲亭又南为庙门街曰景徳街每
年春秋二仲月祭以歴代名臣配享两庑
按歴代帝王庙崇祀三皇五帝三王及汉唐宋辽
金元明创业诸帝两庑以开国勲臣配享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特命重加详定歴代享国之君俱増入崇祀其
名臣辅佐太平者増入配享雍正元年
皇上祗遵
圣谕旨设神位上自伏羲下迄有明凡一百六十四帝名臣
自风后力牧以下七十九人
皇上常亲诣行礼以展诚敬
文庙在安定门内国子监之东南向正殿七间三出陛
题曰
先师庙中颜
圣祖仁皇帝御书万世师表
皇上御书生民未有匾额东掖为祭器库西掖为乐器库
卷十一
东西两庑各十九间丹墀中建碑亭五两庑之南折
而北向为东西序各十一间门各一两序之中为庙
门五间中门三门左右列石鼓各五相传为周宣王
猎碣元大徳十一年虞集为大都路教授移置国学
今置庙门之内其文漫灭不可读潘迪音韵载四百
九十四字薛尚功帖载四百五十一字今存三百二
十五字殿后为
崇圣祠初名启圣祠雍正元年加封
先师五代王爵改题今名每年春秋二仲上丁日致祭有
事则改次丁或下丁四配十一哲配享两庑先贤先
儒分祀
本朝顺治九年
世祖章皇帝亲诣
文庙行释奠礼十七年以修葺
文庙成
亲诣释奠康熙八年
圣祖仁皇帝亲诣
文庙行释奠礼
皇上雍正二年释奠
文庙以旧称临雍幸学皆尊君之辞
特命改称诣学以表至敬两庑从祀先儒
特命重加详议増定复颁
谕旨每年亲祭一次雍正六年二月仲丁
亲诣行礼
御制诗刻石建碑
显佑宫在地安门西北每年恭遇
万寿日遣官致祭
东岳庙在朝阳门外二里每年恭遇
万寿日遣官致祭
元延佑中建庙有赵孟俯书张天师神道碑虞集
书仁圣宫碑赵世延书昭徳殿碑并列阶下明正统
中重修有英宗御制碑记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重建
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记焉
都城隍庙在京城西隅每年秋遣官致祭恭遇
万寿日遣官致祭雍正三年重修
紫禁城城隍庙在
神武门内之西每年秋遣官致祭恭遇
万寿日遣官致祭
闗帝庙在地安门西每年春秋二仲月及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
本朝顺治九年
勅封神为忠义神武闗圣大帝雍正三年
封神曽祖为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崇祀后殿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