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梨树峪道中步辇口占二首
入峪桥分三岔路傍崖步辇景何深山中独见松林影




卷十

时有清流助鼓琴
  其二
一溪转展见山花步步石苔杨栁斜试看目前将熟果
青榛郁李并堪夸
  云岩
三庚不用碧筩酒九井何贪消暑珠自有云峰来树雨
巉岩风飒列茅庐
  山居即事
清商方至催蝉急林叶吟风暑渐遥三伏炎蒸纔过半
山居徧地喜禾苗
  春行
千红艳万紫鲜频催须鬓方寸悬桃火栁烟恐荡志吟
风弄月禁狂颠案牍惟勤被景牵逢春又恶斗芳妍礼
乐诗书海岳编进徳修业须钻研昙云寂灭沦王道老
氏无为徒茍延致知端赖格物先次第由来性理篇性
理无私天地宣太极乾坤未画前敬承执中授受远勿




卷十

替心传思永年
  去岁八九月雨最多民间俗说封地雨故一冬少
   雪犹可支持自交立春复不见云所以望雨甚
   殷昨晚密云四起夜深甘霖即霈田间老幼无
   不举手加额欢声载道朕以民食为天喜均一
   体故赋七言近体以示羣臣
吟咏由来喜雨多久晴喜雨更如何天心即是民心感
海甸应同畿甸歌立政刚柔符造化体仁寛裕得人和
两间物理原难尽勿入浮夸曲士科
  清潭
一潭清冷拂游尘活水源头可问津静处定知无复浪
动时须认养濳鳞临流能解薫风意对景先愁涝雨频
云影波光相暎处湛然澄澈见天真
  古北口提督马进良以年老辞去朕念当日鹰扬
   百战挽强执鋭自守紫塞内外恬静皆因宿将
   老成之所致今回林泉深所惜也故赋五言特




卷十

   记不忘疆场旧事也
勇贯先锋气鹰扬后阵威秦闗提寳剑沙碛厯天旗白
发秋霜肃丹心皎日辉饯饮军民别恩崇赐御衣
  五十三年冬旱十二月初二日大雪二十一日又
   雪途中偶成
玉花泱漭近春和步辇平明逈陌过村老凭门吟里曲
行人载道咏寒歌无尘逺视山横塞破冻齐驱马渡河
盈尺王畿皆作瑞龙沙惟虑雪霜多塞外不宜多雪 
  春日郊行示地方官六首
警跸幸畿南中和慰闾里千村静路尘淑气遍逺迩
  其二
每春来此地黎庶尽安康尚徳先寛政官僚勉直方
  其三
春搜省耕种莫悞农桑时假寐羮墙睹殷勤意在兹
  其四
牧民寄所重授钺赖宣风曩昔官箴在开诚上下同




卷十

  其五
平成多歴年生齿既蕃庶惟食在天时轻徭民自豫
  其六
案读五经义遐观四海图缅懐洙泗训期共乐天衢
  舟中观耕种
四野春耕阡陌安徐牵密缆望河干土肥原系黄沙过
 永定河泛滥之际遍地黄水自治河之后得以耕种辛苦先年挽异澜
  南方青竹丛林不乏观玩北地气寒非保护得宜
   即难艺植朕尝有事河干往来数次览竹树之
   畅茂暂时停辇即行后于禁苑种植颇蕃今经
   三十余年迩来延至数亩之广其围至八寸径
   二寸五分有零古人以竹比君子因而思及草
   木无知积小以至于髙大人有血气加之培养
   岂非国家桢干之选欤故赋七言一律记之
培养丛篁多厯年竹牕抱节緑云鲜猗猗玉润歌君子
济济心虚忆俊贤可爱缤纷含宿雨最宜潇洒动新烟




卷十

余春欲伴寒松住渐晩韶光被景牵
  五十四年仲夏避暑途中瑞麦盈野赋五言律以
   记
忽送清尘雨题诗吮兔毫青黄接玉粒霡霂佐琼膏入
野农歌遍缘溪牧笛髙蔚林能解愠密草满亭[自本]
  秋幸出郊见收成志喜五言律二首
节届商秋早农忙屡岁丰柴门歌再稔比屋乐同风人
烟多庆色霜树杂微红极目髙低景山川一望中
  其二
涤暑髙风至中分白露微草肥宜牧马林薄好行围水
向阶前注峰排云外稀斜阳临帐殿晩色秘天机
  季冬汤泉
素雪满川山未露霜林盈野日将斜祈年正喜逢长至
澡徳非同玩物华秉烛检书冬夕永爇香待旦画屏遮
灵泉每助消寒效总为纯阳辨正邪
  汤泉道上遇雪口占




卷十

种麦田间盼尺盈牧羊沙漠恶飘霙王臣率土分忧乐
须识天公有不平
  晓发芦沟
有闰春深淑景迟长桥冰泮未流澌徘徊风景思畴昔
千里金堤保旧规
  六里桥铁柱
镕垆铸冶镇桥西往返行人旧迹迷世逺传殊谁识得
天南铜柱想应齐
  水村
曽记江淮泊万艘便旋水淀暂春游虽无浩渺长波险
亦有清漪锦浪浮日暮帆樯排逺岸风轻蓑笠聚芳洲
乡村不识居官况漫笑朝堂身世忧
  舟中观猎
习战昆明汉武穿于今江海靖鲸烟常思逺涉坚筋
每令平流演猎舩雁阵惊鎗离复合鸥羣畏弩散还连
衰年虽乏挽强力黾勉春搜以徳先




卷十

  阅永定河堤 有序  
 康熙四十年永定河告成至今十六载堤岸坚固并
 无汜滥去岁山水陡长几不能保所以春幸回銮便
 道察阅方知昔年修筑有益于民生永保安澜矣故
 赋七言近体以记其事
豫定安澜在事前每逢雨潦自心牵帑金不惜筹耕种
膏土惟思广陌阡堤老失防愁剥蚀岸坚常护幸安全
肩舆频视桃花水滚滚浑波通碧涟
  风阻驻跸白洋湖偶成
平波数顷似江声风阻湖邉一日程可笑当年巡幸逺
依稀吴越列行营
  小满后偶旱途中祈雨四月二十三日甘霖大霈
夙夜愁懐春夏间天时难信未怡颜平原晚麦纤荎稿
四野新禾旱色殷乍起云光连岭岫先垂雨脚遍人寰
共沾甘澍敷膏泽民食方知稼穑艰
  山庄四季




卷十

   春
节届三春胜发生万彚齐诸花候玉辇百谷待村犂
   夏
九夏愁旸雨千林叶正肥祇因思避暑端拱计频违
   秋
金风多爽飒清露滴烟浮目睹仓箱满方知岁有秋
   冬
岁暮添霜鬓殷勤宵旰劳地寒盈尺雪还虑北风髙
  弘恩寺
解夏清襟陌上尘盂兰大喜见桃秦临风洗钵龙池雨
凝露舒莲瀑水濵送节双轮应梦相收成万物足深淳
穷通莫问老僧语一任平生今古津
  题新安道上
满目平川映逺空身形少健一衰翁社前荷锸争春暖
陇畔扶犂趁晚风雨泽深邀天地徳耕桑还赖穑人功
京南每出同村叟总得阳和一气中




卷十

  山庄逺眺
岛屿堪图画溪桥宛自成池边树影接峰外月华生众
鸟巢檐穏羣獐伏地平无知知徳化推扩至民情
  登四面云山
云梯石磴逼笼嵸倚杖傍观众壑同更上一层图逺望
奈何树杂与烟笼
  夏日山庄百花齐放
咫尺雄闗一线墙景风已拂尚芬芳近都爱此清凉地
逢草逢花莫不香
  山居
迎薫避暑驻山庄四顾重重邱壑长雨后雏莺歌密树
风前练雀舞斜廊静观得趣无非景佳兴涵虚可致凉
烹茗汲泉清意味个中谁解有真香
  喜岭外水土
露凝肥草净无尘处处泉源漾碧津食少事多宵旰老
暂偷闲暇养吾身




卷十

   臣闻书者古之号令虞夏商周之书其大者皆二帝
   三王实心实政之宣于口者也盖圣人知周万物而
   道济天下所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
   右民者布之为令则莫不信从书之于册则世为天
   下法洪范所谓是彛是训于帝其训宋儒邵雍所谓
   口代天言者是也我
  国家诞膺
天命
列圣相承所以弘济民物者与二帝三王先后同揆而定鼎
   燕京畿辅之内服教尤先近光最切我
世祖章皇帝初登
 宸极
颁训太学
御制祭明庄烈帝文及表忠録褒明臣杨继盛等二三大政
   肇发于
  京畿万邦黎献莫不喁喁向风我




卷十

圣祖仁皇帝深仁厚泽沦浃于海内者六十有一年每颁
诏令农夫野老儿童女妇莫不聚观感叹以及春秋时
巡畿内驻跸之地凡有题咏逺近传诵我
 皇上丕承谟烈训迪庶官整齐百度而尤加意于
  京畿之礼俗正服式劝树艺兴井田稽屯庄惩豪暴逐
   蠧胥絶博戏诘逋逃
 圣谟洋洋善良蒙休而憸民为之悚息以视成周之董正
   三事髙宗之嘉靖殷邦实有过焉臣等承
 命纂修通志敬録
三朝勅谕为畿辅政教而
特颁并
御制诗文有渉于地事民风物产者裒为十卷登诸简端俾
   官吏士民诵
 皇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亿万斯年永为法守云

   畿辅通志卷十








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十一
京师
 我
国家诞膺天命抚有寰宇东临沧海西被流沙南距交
 趾北极大漠海隅日出罔不率俾而光宅
京师实当恒代渤碣之中大矣哉踞九州岛之上游俯万
 方如庭户土风宣畅百物阜安洵北干崇隆之气所
 欝盘而融结也昔朱子统论海内山川形势谓此地
 山脉自云中来岱宗耸其左华岳峙其右襟带黄河
 而嵩髙为前案又其前则淮南江南五岭诸山环拱
 而内向者凡三四重自古建都之地莫与比并粤稽
 载籍轩辕氏都涿鹿颛顼氏都髙阳近代辽金元明
 相继营建于此而我
朝发祥于长白天作髙山其南麓分为二干东包朝鲜
 西折为医巫闾以及




卷十一

兴京
盛京塞门诸山蜿蜒绵亘拥卫于肩背者复数重四面
 形胜皆我版图是则前代所未有也体厚者势崇源
 洪者流逺亿万斯年之丕基盖于兹而永建矣
 城池
京城周围四十里为九门南曰正阳崇文宣武东曰朝
 阳东直西曰阜成西直北曰安定徳胜城南一面长
 二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
 丈四尺五寸东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西一
 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髙三丈五尺五寸垜口
 五尺八寸基六丈二尺顶收五丈
 辽史南京析津府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
 五尺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鳯西曰显西
 清普北曰通天拱辰金史海陵天徳二年始图上燕
 城宫室制度三月命张浩等増广燕城城门十三东
 曰施仁宣曜阳春西曰丽泽显华彰义南曰景风丰




卷十一

  宜端礼北曰会城通元崇智光泰周七十五里元史
  至元四年城京师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
  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
  曰健徳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
  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明实録
  洪武元年徐达取元都指挥华云龙经理筑城缩其
  城之北五里废光熙清肃二门其九门俱仍旧永乐
  七年营北京城十九年营建宫殿成乃拓其城周围
  四十里正统二年命太监阮安等修城楼四年工成
  乃改丽正曰正阳文明曰崇文顺成曰宣武齐化曰
  朝阳平则曰阜成我
 朝定鼎宅中建极屡加修整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禁旅
  分驻左右翼东则镶黄正白镶白正蓝西则正黄正
  红镶红镶蓝翊卫
帝居又有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左右翼步军总尉及巡城
  御史専司稽察而规制弘备矣




卷十一

 城壕之水源出昌平州白浮村之神仙泉通榆河会
 一亩马眼诸泉汇为七里泺东流遶都城曰玉河又
 西山玉泉从水闗径银锭桥流入
西苑遶
宫禁自玊河桥入城壕合流至大通桥入漕河明正统
 时侍讲刘球请于城外宣武桥西量作[减水河]以泄
 城中诸水从之仍命钦天监正皇甫仲和等审视仲
 和言宣武门西旧有凉水河其东城河南岸亦有旧
 沟皆可疏通以泄水势嘉靖中工部尚书雷礼以外
 城壕池浅狭请悉深浚水乃自城西北隅环城东注
 厯九桥九闸从城东南隅流入大通桥
皇城起
大清门厯长安左右门东安西安地安三门周围三千
 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正南曰
大清门少北曰长安左门曰长安右门东曰东安门西
 曰西安门正北曰地安门自




卷十一

大清门之内曰天安门天安门之内曰端门左曰阙左
 门右曰阙右门
  按地安门旧为北安门
本朝顺治九年改今名天安门旧为承天门顺治八年
 改今名
紫禁城起
午门厯东华西华神武三门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
 尺东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城髙三丈垜口四尺
 五寸五分基厚二丈五尺顶收二丈一尺二寸五分
 南曰
午门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太和殿前曰太和门左
 曰昭徳门右曰贞度门其东之南曰协和门北曰左
 翼门其西之南曰雍和门北曰右翼门太和殿前东
 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由太和殿入为中和殿保和
 殿东有中左门后左门西有中右门后右门保和殿
 之后为干清门左曰内左门右曰内右门其东为景




卷十一

 运门西为隆宗门自协和门出为东华门自雍和门
 出为西华门城之正北曰神武门文华殿在东华门
 内箭亭之南武英殿在西华门内南薫殿在武英殿
 之南
  按辽史皇城在南京析津府西南隅大内门曰宣
  教外三门曰南端左掖右掖西曰显西设而不开
  北曰子北统和二十四年改南京宣教门为元和
  外三门为南端左掖门为万春右掖门为千秋大
  金国志宫城四围凡九里三十步自天津桥之北
  曰宣阳门内城之南门也东曰宣华西曰玉华北
  曰拱宸辍耕録元宫城周围九里三十步分六门
  正南曰崇天崇天之左曰星拱右曰云从东曰东
  华西曰西华北曰厚载旧志明初燕王府建于元
  之皇城旧址即今之西苑门四东曰体仁西曰尊
  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至永乐十五年乃改建皇
  城于东去旧宫一里许至东华门之外宣徳七年




卷十一

  始加恢廓移东华门于河之东迁居民于灰厂西
  之隙地
京城南一面转抱东西角楼止长二十八里为七门南
 曰永定左安右安东曰广渠东便西曰广宁西便城
 南一面长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东一千八
 十五丈一尺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各髙二丈垜口
 四尺基厚二丈顶收一丈四尺各门俱有瓮城
 外城建于嘉靖三十二年先是成化十二年定西侯
 蒋琬言宜仿南京旧制筑土城嘉靖二十一年都御
 史毛伯温等言成祖迁都金台当时内城足居所以
 外城未立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宜筑外城城外取
 土即可成壕时以给事中刘养直言而止二十九年
 议筑正阳崇文宣武三闗厢外城不果三十二年朱
 伯辰复言四郊咸有土城故址环绕如规周可百二
 十余里因命都督陆炳平江伯陈圭等相度形势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