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通志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附考谨按宜城古鄀国即楚之鄢都楚昭王避吴患徙此命曰郢然史记六国表载楚顷襄二十年秦拔鄢二十年秦拔郢王亡走陈鄢仍旧名楚是时已弗都鄢也郢破走陈以国都破故走陈也意昭王时暂徙鄢而后复归郢欤罗泌路史亦云然徴诸史记益信
  南漳县
  春秋【卢戎】秦【南郡地】汉【临沮中庐二县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为中庐山都临沮三县地属襄阳郡又析为穰属义阳郡】南北朝【西魏置重阳县北周置沮州又改思安县】隋【为南漳义清二县地】唐 五代【俱因之】宋【为南漳中庐二县绍兴中省中卢入焉】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九都
  枣阳县
  古【豫地】春秋【谢国地】汉【为棘阳蔡阳舂陵三县地属南阳郡】东汉【分立襄鄊县光武改舂陵为章陵】晋【改安昌县】南北朝【后魏置南荆州齐改建安郡西魏改昌州北周置广昌】隋【改枣阳县属舂陵郡】唐【开元中析置唐城县属隋州汉东郡】宋【为枣阳军】元【改属襄阳路】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二里半
  谷城县
  春秋【谷国地】汉【筑阳县属南阳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为筑阳县属顺阳郡】南北朝【梁改义城郡西魏改为酂城郡】隋【开皇中改谷城县】唐【谷城县置鄼州后州废又省隂城入焉】五代【因之】宋【谷城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光化县
  古【豫地】春秋【亦谷国地】秦【隂鄼地属南阳郡】汉【鄼侯国】晋【鄼县属顺阳郡】南北朝【西魏置隂城县】隋【为光化县属汉东郡】唐【属隋州汉东郡】五代【因之】宋【改光化军置干徳县后复为光化寻复为干徳】元【为光化县属襄阳路】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均州
  古【豫雍地】春秋【麇国地】秦【为武当县属南阳郡】汉 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武当县属顺阳郡】南北朝【后魏置武当郡南齐属始平郡又改齐兴郡复改兴州北周改豊州】隋【为均阳属淅阳郡】唐【改均州又为武当郡乾元初复为均州】宋【改武当军】元【至元中复为均州】明【均州省武当县入焉】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郧阳府
  禹贡雍梁荆三州之域天文参翼轸分野古麇庸地春秋曰钖穴战国属楚秦置汉中郡汉始置钖县隶焉东汉置房陵上庸庸县属益州刺史部三国魏置魏兴新城上庸三郡晋又置北上洛郡南北朝宋无上洛余悉因之齐更置齐兴郡西魏置光迁国北周置迁州隋为房陵郡唐属均房二州宋属保康武当二军元属襄阳路明初仍旧成化十二年分置为府隶湖广布政使司领县七
  皇清因之顺治十六年并上津入郧西领县六
  郧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雍州地
  虞   雍州地
  周   麇庸国地
  战国  楚地
  秦   属汉中郡
  汉   益州地  汉中郡 房陵 上庸 钖 西城东汉  益州地  汉中郡 钖 上庸 房陵
  三国魏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钖
  晋   荆州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西城 钖
  南北朝宋 梁州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西城 钖
  齐       南新城郡 房陵
  齐兴郡  上庸 房陵 安城
  魏兴郡 西城
  西魏        光迁国
  北周        迁 州
  隋        房陵郡 光迁 永清 竹山 上庸唐   山南东道  房 州 房陵 竹山 上庸 郧县宋   京西南路  保康军 郧乡 房陵 竹山
  元            房州 竹山    房陵明   湖广布政使司 郧阳府 郧  房  竹山 上津
  竹谿 郧西 保康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郧阳府 郧 房 竹山 竹谿
  郧西 保康
  郧阳府属各县沿革
  郧县【附郭】
  古【麇国地】春秋【钖穴】汉【县】东汉 三国 晋【俱因之】南北朝【刘宋郧县又县】隋【郧鄊属淅阳郡】唐【因之属均州】宋【仍旧】元【属襄阳路】明【初隶襄阳府后分置郧阳府以郧县为附邑】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房县
  古【麇庸二国地】春秋【房子国】战国【楚地】秦【房陵县属汉中郡】汉 东汉【俱仍旧】三国【属新城郡】晋 南北朝【俱因之】隋【光迁属房陵郡】唐【属房州】宋【属保康军】元【属襄阳路】明【房县初属襄阳府后改属郧阳】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附考明一统志云舜封尧子丹朱于房即此地此误也秦徙赵王迁于房陵唐武后徙庐陵王于房州地处僻逺事同幽废岂帝舜之所以待虞賔乎考南阳府内乡县有丹水有丹朱塜汉志云尧处子朱于丹渊为诸侯此为近理房县之为古房国爵姓无考不得以虞賔实之
  竹山县
  古【庸国地】战国【楚地】秦【上庸地】汉 东汉【俱因之】三国【魏上庸郡地】晋【因之】南北朝【梁安城县魏置罗州】隋【竹山】唐【仍旧武徳初析置武陵县后省入】宋【属保康军】元【属襄阳路】明【初属襄阳后来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竹谿县
  明【成化十二年割竹山尹店社置】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郧西县
  明【成化十二年割郧之武阳上津之津阳置】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附考谨按西魏置上津县明成化十二年置郧西县顺治十三年省上津入郧西其地在春秋时属晋是谓晋隂前汉地理志农郡商县注云秦相卫鞅邑后汉州郡志京兆商县注引帝王世纪云契所封也并是此地然南宋绍兴间金人求商州乃割其半与之而上津仍在则旧上津特商之一隅今商州自在陜西西安府
  保康县
  明【治十一年割房县之修文宜阳二里置】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直隶归州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为防子国地战国属楚秦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建平郡晋刘宋俱因之南齐属巴州北周置秭归郡治长宁县隋初郡废改县属巴东郡唐置归州天寳初改巴东郡乾元初复为归州宋属荆湖北路建炎中属防州路元至元中陞归州路防降为州明洪武九年废州为秭归县属夷陵州后复为归州辖兴巴二县寻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六年陞为直隶州领县四
  直隶归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县
  唐    荆州
  虞    荆州
  商    荆楚
  周    楚
  春秋  防国
  战国  楚
  秦   南郡      巫
  汉       南 郡 秭归 佷山 巫
  东汉      南 郡 秭归 佷山 巫
  三国      建平郡 秭归 巫 沙渠
  晋       建平郡 秭归 佷山 兴山 巫
  夜郎
  南北朝齐    巴 州 长宁 佷山巫  信陵
  北周      秭归郡 归乡 乐乡清江
  隋          秭归 长阳 睦州 巴东
  施州
  唐   山南东道 归 州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
  巴东郡 施州
  宋   荆湖北路 归 州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
  巴东郡 施州
  元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归州路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
  施州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荆州府  归州 长阳 兴山 巴东
  施州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归 州  长阳 兴山 巴东 恩施归州属县沿革
  长阳县
  汉【佷山县属武陵郡】东汉【属南郡】晋【属宜都郡】南北朝【宋齐俱因之】隋【长阳县属南郡开皇中置睦州后州废】唐【武徳初置巴山盐水二县后省盐水以长阳巴山隶东松州州废隶峡州天寳初省巴山】宋 元【入焉俱】明【因之属夷】
  皇清并隶荆州府改属归州编户六里
  兴山县
  汉【陵州秭】晋【归地兴山县属建】唐【平郡武徳三年析秭归复置兴山县属归州巴】五代宋【东郡俱】元【因之属归】明【州路正统七年并入归州治二年复置】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巴东县
  周【防子国】战国【属楚】秦【巫县地属南郡】汉【因之】晋【巫县属建平郡】南北朝【宋因之梁置信陵郡又为归乡乐乡二县地】隋【巴东县属巴东郡】唐【为归州巴东郡】宋 元【俱因之】明【巴东县洪武九年属夷陵州后仍属归州】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
  恩施县
  春秋【巴国】战国【楚巫郡地】秦【属黔中郡】汉【南郡地】三国【吴为沙渠县属建平郡】晋【夜郎属建平郡】南北朝【周置亭施二州及清江郡】隋【郡废州存大业初改庸州冶清江县寻改清江郡 宁初改为施州】唐【隶江南道开元间改清江郡天寳初改清化郡乾元初复为施州】宋【因之】元【属防】明【洪武初置施州卫属夔州府二十三年改卫置军民指挥使司左右中三所属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改置守备雍正六年改恩施县编户三里




  湖广通志巻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巻四
  沿革志
  长沙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周以前本楚地成王封楚熊绎其后为楚国之南境六国时为楚巫中秦取巫中为黔中郡分黔中为长沙郡汉为长沙国东汉复为长沙郡属荆州三国呉蜀分荆州长沙郡属呉晋永嘉初析荆州十郡置湘州长沙郡城为治焉后湘州徙治稍北而郡仍汉旧宋南齐梁陈并因之隋改置潭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复改为长沙郡唐为潭州长沙郡江南西道五代楚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宋复为潭州长沙郡置武安军于此荆湖南路元改潭州路天厯初改天临路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洪武初为潭州府五年改长沙府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熈三年分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十一
  附考按诗商颂奋伐荆楚毛传以为荆州之楚国史记亦云楚蛮之地是楚地不始于周之封国又今长沙之地号曰熊湘史记五帝纪南至于江登熊湘二山名也俗乃谓楚鬻熊始封于此楚自周成王以封熊绎非鬻熊又楚始封在秭归之丹阳城非长沙杜佑又云古三苖国三苖左洞庭右彭蠡非其地也
  史记天官书轸旁小星曰长沙旧志云郡地上与相应故名杜佑又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水经注云临湘县故城秦立长沙郡汉高帝五年封呉芮为长沙王城即芮筑也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是临湘为长沙郡治又为湘州刺史治明矣又云湘州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又云城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是湘州临湘并移新治而长沙郡自治临湘故城又明也水经注又云湘水左迳麓山东右迳临湘故城西今之府城临湘故城是也
  旧志长沙郡刘宋复为长沙国此因宋志长沙内史之称不知内史官所出遂有此误汉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改为京兆尹左冯翊晋世改太守为内史刘宋内史太守分置诸郡湘州领郡十首长沙宋志甚明
  长沙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临湘 罗 攸 益阳
  茶陵 湘南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临湘 茶陵 攸 罗
  湘南 益阳 醴陵
  三国【呉】  荆州  长沙郡
  晋   荆州  长沙郡 临湘 攸 醴陵 浏阳
  湘州      建宁 罗
  宋   湘州  长沙郡 临湘 醴陵 浏阳 罗
  攸 建寜
  南齐  湘州  长沙郡  临湘 罗 湘隂 醴陵
  浏阳 建寜
  梁   湘州  长沙郡
  陈   湘州  长沙郡
  隋   潭州总管府
  长沙郡  长沙 衡山 益阳
  唐   江南西道 潭州长沙郡 长沙 湘潭 湘郷 益阳
  醴陵 浏阳
  五代【楚】       长沙府
  宋    荆湖南路 潭州长沙府【置武安军】 长沙 衡山 安化 醴陵
  攸 湘乡 湘潭 益阳
  浏阳 湘隂 寜乡 善化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潭州路  长沙 善化 衡山 寜郷
  天临路  安化 【以上县五】 醴陵 浏阳
  茶陵州  攸 湘乡 湘潭 益阳
  湘隂 【以上州七】
  明    湖广布政使司  长沙府  长沙 善化 湘潭 湘隂
  浏阳 湘乡 寜乡 醴陵
  益阳 攸 安化 【以上县十一】茶陵【州一】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长沙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长沙府  长沙 善化 湘潭 湘隂
  湘乡 醴陵 攸 益阳
  浏阳 寜乡 安化 【以上县十一】
  茶陵【州一】
  长沙府属州县沿革
  长沙县【附郭】
  荆【青阳之地】秦【立长沙郡】汉【临湘县为长沙国都】东汉【为长沙郡治】三国呉【因之】晋【永嘉元年置湘州治临湘后置临湘县新治而郡治为临湘故城】宋 南齐 梁陈【并因之】隋【平陈更名长沙县仍为长沙郡治】唐【为潭州长沙郡治】宋【因之开宝】
  【中省长丰县入焉】元【置天临路】明【置长沙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十二里
  附考按史记秦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蘓林曰青阳长沙县是也林为三国魏人而隋始改临湘为长沙县当是以郡名系县也
  隋书地理志长沙县旧曰临湘置长沙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按临湘县载在汉书隋平陈在文帝开皇九年县改长沙始此炀帝大业初废潭州总管府复长沙郡郡与县同名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