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淳熙三山志
淳熙三山志
江南铺 南取方北十五里。元丰六年,添定马递三人,步递三人,急递二人。大观元年,添递马二匹。政和议存减,独不罢。后额管十四人。今供申一,节级一,铺兵十二。
西峡北驿 名济川北馆。宣和六年作。
方北铺 南取方南,隔江折二十里。异时,驿路出方山渡,江面弥漫,无风二十里,有风七十里,沿两沙洲,随潮涉二时乃至。(底本作“二时乃□”,缺一字,据崇抄补。)既有倾覆之患,又有候次之劳。风潮弗律,候或一二日。甫登南岸,即陟方山岭,又有佛岭、白蒲岭、热隔岭,而后达太平驿。宣和六年,俞提刑向以西峡水面五里,私商往来之地。命本邑治道:由玉泉院、浦尾、鼓山,入新路;(底本作“由玉泉院□尾鼓楼入新路”,库本作“由玉泉院之尾鼓楼入新路”,崇抄作“由玉泉院浦尾鼓山入新路”,据以补改。)经弥陀庵、西方院,五里真隐,又五里峡江北岸亭渡,五里枕峰,十八里白鹿寺,逾岭十二里抵福清县界。行者便之。乃植木以庇行人。寻自枕峰前良步角、梁山院十里通麻溪桥,五里濑溪桥,过常思,五里通旧路。遂不登白鹿,履道尤坦。因名峡江二亭俱曰济川。有《记》合沙亭之右。于是,以方北铺移于西峡路石铺桥头,方南铺移于枕峰院前,大田铺移于大义驿下,接常思铺。绍兴六年申明,以为经久可行。九年,峡江路旁诸寺赂州吏,请遵故道。张丞相浚召驿兵质之。遂不复易。铺仍旧名。今于城门村渡,以避峡流之迅,且约里数也。(底本作“里数”,崇抄作“数里”。)
方南铺 南取大田铺二十里。
西峡南驿 宣和六年作。旧方山驿移此。
大田铺 南取常思铺二十三里。
大义临津驿 河口渡次。
常思铺 福清。南取太平七里。
岭 高一里,相承为“相思”。故王文公珪赠元公绛诗:“颁春莫向相思岭”。
太平驿 福清县西四十里。熙宁六年,省并方山、太平、渔溪三驿不批支驿券。七年,犹雇衙前主持给马草。八年,除渔溪外,复罢。绍圣元年,转运、提刑司状:以方山至迎仙,只一百二十七里,輒作三程。乞减罢太平一驿,移渔溪驿于石堘马铺盖造。寻留渔溪驿为憩息亭馆。拆太平驿材料盖造于石堘。
太平铺 南取假面十七里。
假面铺 南取渔溪十八里。
渔溪驿 有蔡密学襄《梅》诗。
渔溪铺 南取蒜岭二十三里。
蒜岭铺 南至莆田县界三里,至迎仙二十八里,至兴化军五十里。或曰山形如蒜,亦其间多蒜苗。由建、剑、汀、邵武至此,方见涨海烟波万顷。岭头有照海亭,宣和间有唐运使留题。隆兴初废。今送迎,时寓民家。
已上八铺,元丰六年,并添马、步、急递共八人。今并额管十二人。常思现缺三人,假面二人,蒜岭一人,内供申、节级各一人。
北西 取建宁后路
出州北门,由沙溪、别仕、新蓝、鸡菜、【“距县百里,极嵲恶。觜于旁而啄衣,牙于中而啮足,蹲于前而梗步。”嘉祐三年,知怀安县樊纪易而夷之,自记云。】雪峰,至古田县。【一出西门,经石岊,至葛崎,与北门路通。】
鸣玉驿 古田县东。初,溪有洪濑滩。知县李堪以其非雅,改为“鸣玉”。遂以名桥,亦以名驿。前有“涵碧亭”,绍兴七年,移于县西北旧学基。
通建驿 县北。
镇安驿 县北,地名孤镇村。西至建宁府七十里。崇宁元年,废西门路,行北门。由土■〈土区〉、葛崎、别仕、鸡菜、雪岭、杉仓、北望、青田、船岭、(底本作“■〈舟谷〉岭”,库本同,据崇抄改。)中馆、龙爬、林换、营顶,凡十四铺,至建州。三年,以山岭危险,里数隔远,每铺各增厢军二人。五年,以改路后,雪峰一带,山岭既峻,道旁绝少人家,每铺几三十里,或七八十里,始至馆驿,实有未便。其水口下虽有倒羊、猪猔等岭,然官员并行水驿,独铺兵往来而已。况自行北门,六驿、十四铺添厢军二十八人,一岁请给衣、粮,约一千五百余贯、匹、石。比之西门添置渡子、古田添置解子费,绝不等。今将六驿、十四铺及古田县西南剌从谷口出至南剑一驿、二铺,并行废罢。仍旧行西门路。
北 取温州路
出井楼门,经四明亭、盘石,陟北岭,【一路出井楼门,经安国寺、透马溪,抵北岭下。岭高一千八百步,十五里属连江界。顽石根互,沿崖而跻。嘉祐三年,知怀安县樊纪“僦工致治。乃奠高为夷,正曲为直,凹者培,陷者续。(底本作“回者培,陷者续”,库本作“陷者培,回者续”,据崇抄改。)迄今利之。”主簿王知微《记》。“又治路,自北门入岩溪,抵青山,又培土筑趋府道。积德、承平、移风三乡地庳泞,(底本作“庳宁”,据崇抄改。)悉砌石以便民。至溪涧或江浦之阻,梁石以渡者五十一。木为桥十有六。皆利民之著者。”周希孟《记》。】下汤岭。【谚云:“汤岭兜,(底本作“阳岭兜”,据崇抄改。)北岭头。”志险也。】
温泉馆 距连江三十二里,旧名汤泉驿。淳熙元年重作,因改名。
潘渡桥 东取连江二十三里。道罗源,即绝渡而北。异时溪涨,需渡者病之。绍兴十四年,知连江阮珪,始创桥焉。未几,水淙啮以坏。(各本皆作“水淙啮以坏”,“淙”字疑为“流”之误。)乾道三年,晁子开更新之。长六十五丈,累趾十九。(底本作“□趾十九”,缺一字,据崇抄补。)名惠政。
陀驿(底本作“陀驿”,库本同,崇抄为“陀市驿”。) 北取罗源四明驿七十五里。
四明驿 南取飞泉驿四十里。(各本皆作“南取飞泉驿”。按:此为北去之驿路,南取则逆行,疑为“北取”之误。)建炎三年置。淳熙三年重作。
飞泉驿 有渡。熙宁七年置。过官井洋百八十里,达长溪盐田。元祐八年,移置焦门颊。绍兴三十年,以风海险恶,禁渡。驿今佃为民居。陆行出宁德县。
白鹤岭【岭头有白鹤亭,半有憩亭,泉眼清澈可饮,亭多留题。(底本作“清澈可处多留题”,库本同,据崇抄改。)下,即县也。】
宁川驿 宁德驿南。绍兴二十八年,以主簿廨置。(底本作“主簿□”,缺一字,库本作“主簿王”。崇抄作“主簿廨”,据改。)乾道八年重作。
深浦渡 元丰三年置。渡头有康济亭。十里至双岩。
双岩岭 五里至黄崎。
黄崎镇滩头渡 元丰三年置。陆路径绝,经环坞村秦家山,路如马齿,旁无逆旅。行者多过渡至下杯。
下杯驿 长溪县西出七十里。有渡,一潮至盐田,准陆二十五里。
盐田驿 县西三十五里。有渡。元祐八年移于析棣置。
温麻驿 县海晏门内。今废。
倒流溪驿
饭溪驿 县东五十里。有渡。
白林驿 县东北百里,(崇抄于“白林”下无“驿”字;底本作“县东北首里”,据崇抄改作“县东北百里”。)去桐山五十里,今废。只憩天王院。
牌岭。
桐山驿 去泗洲驿二十五里,今废。只憩栖林院。
骆驼岭、平阳,二十里,泗洲院。
过分水岭。
是路,国初置驿。自使星至陀驿、罗源县、下杯驿、白林驿、饭溪驿,支给驿券。熙宁六年,减并陀驿、盐田驿、白林驿、饭溪驿,併归所过州县批支。绍兴六年,本路陈运使国瑞请立马递铺,招置土兵承传文字。寻罢。
○渡
州东南门,河口登舟。
大义渡 乘退潮,东经古山尾,憩程水港候潮,西入峡门旁入港,即此渡。贞观中,别驾卫总持见其处商旅(底本作“西旅”,库本同,据崇抄改。)宾主有序,故名之。
长乐航头渡 百二十里。
洋门渡 百五里。
白田渡 百十五里。
洋下渡 百八里。皆退潮一。初,临水、洋门、洋下、白田四渡,皆贫民以私船装载,(底本作“私船□载”,缺一字,库本作“私船渡载”,据崇抄补。)志在逐利,(底本作“遂利”,库本同,据崇抄改。)安弊不修。中经鸡屿,风涛最险,多方难之,必厚获而后涉,桨无宿手,(底本作“必淳获而从涉奖无宿手”,不可解,崇抄作“必浮获而后涉桨无宿手”,暂据改。)惟取于所渡之人,操纵不调,以此易致漂溺。嘉祐中,长乐始置三渡于临水,创官船以渡之,募善水者为桨夫。渡者,人输钱七,籍给募之余,为船具及补败之资。后因循不举。元祐六年,知县丁掌乞奏举行。明年敕以白田距临水十五里,洋下相距八里,洋门相距五里,且同岸,又三渡水路皆避征者所由。遂罢之。止于临水造官船四。大船所载止百人,水手十五人;小者五十人,水手八人。渡者,人输钱五,均给之。(底本作“均给为”,崇抄同,“为”疑为“焉”字之误,据库本改。)绍兴元年,流寓民姜子清乞收江淮河港溪渡钱。遂令日收,岁终较额为殿最。令渡人输钱十一。(崇抄作“输钱三十”。)
洞江、营前、洋屿、筹崎、浮崎、翁崎。皆一退潮。
王峬渡 河口渡抵翁崎。由翁崎渡三十里乃至,入城亦然。
出西门十五里渡桥 旧有之。岁久颓甚,霖潦艰涉。绍兴七年,汪义和知怀安。举一讲僧更造之。六十五间。(底本作“六批五间”,库本同,疑误,据崇抄改。)
灵光桥 旁有灵光寺。至怀安县。
石岊亭 县之右,建炎间置。亭东有石,异时,岁觉增长,后因火乃止。
闽越亭 县前,闽越王游憩之地。旧有记,相传为雷震飞入水中。
石岊渡 驿路,百六十里至水口;水路,经甘蔗衙、大小目、福院、小若、大若,亦百六十里,至水口渡;风,或跨二日。尝有监司诗云:“朝辞虎节门,暮宿牛头寺。江神也世情,一送三程路。”(此诗文句各本皆同。但疑“牛头寺”为“牛头渡”,方与末句“三程路”合辙。“江神也世情”疑为“也有情”之误。)
又 西门十五里,洪塘、高崎渡 即石岊江东流分为二,自洪塘渡至水西高崎。
江南 杨崎渡、大章渡 杨崎属怀安,大章属永福,相去三十里。由大章至永福县。
越峰渡 永福县下。元丰元年造桥。
重光渡
五十口渡 皆县下。
洪面渡 县南七十里。南取溪东渡七十里。熙宁十年置。渡阔十五丈,涨准十五里。
溪东渡 县北百一十里。北去洑口东渚渡二十里。渡阔七丈,涨准三里。熙宁十年置。(底本作“熙宁十一年置”,误。检《宋史·神宗纪》,熙宁只有十年,即元年至十年,据改。)
洑口埕 (缺十字)剑阔十丈(缺六至七字),绍兴二十六年罢。(“洑口埕”条注文,各本同虚缺,暂无从校。)
《三山志》卷第五终
●卷第六 地理类六
江潮
海道
○江潮
水路,视潮次停泊,犹驿铺也。循州境东出,涨海万里,潮随月长,昼夜至如符契。道闽安而上,江面澄阔,别为西峡,逾于南台,皆会于怀安,进而至汤背止,以与溪流接。白爱湋东下,【(底本作“白爱湋东下”,崇抄同,库本作“自爱津东下”。疑各有所据,待质。)】萦纡数百里,危径狭道,【(底本作“危径狭过”,崇抄同,据库本改。)】行者茧足。轻舟朝发,乃一夕可至。南望交广,北睨淮浙,渺若一尘。【(底本作“南望交尘……渺在之尘”,库本作“南望交广……渺渺之尘”,今据崇抄改为“南望交广……渺若一尘”。)】乘风转舵,顾不过三数日。伪闽时,蛮那放椿,【(底本作“顾不过三数自伪闽时蛮那放椿”,崇抄同,据库本改“自”为“日”字。但“蛮那放椿”不可解,疑“蛮那”为“蛮舶”之误,下文“海道”中即有“伪闽时蛮舶”句。又“放椿”疑为“放樁(桩)”之误,待考。)】且次江岸。国初,六县盐舸,径输州仓,以达于上四郡。今福清、长乐、涵头,岁运未尝停。民无酤其米酿作。【(底本作“民无酤其来酿作”,库本同,暂据崇抄改作“民无酤其米酿作”,其间疑犹有讹夺。)】两溪糯粒,舳舻相衔。岁小俭,谷价海涌。南北舰囷载,歘至城外。其诸货宝回往,不可名计。浮于海、达于江以入于河,莫不有潮次云。
初一、十六(午) 初二、十七(午)
初三、十八(未) 初四、十九(未)
初五、二十(申) 初六、廿一(申)
初七、廿二(酉) 初八、廿三(酉)
初九、廿四(卯) 初十、廿五(卯)
十一、廿六(辰) 十二、廿七(辰)
十三、廿八(巳) 十四、廿九(巳)
十五、三十(巳末、午初)
此潮入州城内河之候也。江潮常缓海潮三刻,至入河,则又少迟耳。(按潮一昼夜当两至,各本皆只举日间自晨至暮(卯、酉刻)所至之潮候。盖夜间舟不出入城关,故不记乎?)
○海道
自迎仙至莆门平行用退潮十有五:【海不计里。】
〔一潮〕 迎仙港乘半退,里碧头。
迎仙港 源自兴化三百里,合桃源水为大溪,过迎仙市,为子鱼潭。【三百步。】历福清黄茅墩,【墩南江上三千余家属兴化,人烟如海口镇。其墩,溪涨、海涌,皆不能没。】合蒜溪东流,过浮山三里,合径江入海。【潮至子鱼潭。】径港,源出兴化县界金支大泽,至里洋合黄蘗山南水十里,名渔溪,过应天院;一源出黄蘗山,北过铁场边,北流东折,合渔溪,入径港。南至绵亭,东出乌屿门。又南至双屿头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合于昭灵庙前,会迎仙港入海。【潮至应天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