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淳熙三山志
淳熙三山志
东:南匿、草屿、塘屿。 【昭灵庙下,光风霁日,穷目力而东,有碧拳然,乃琉求国也。每风暴作,钓船多为所漂,一日夜至其界。其水东流而不返,莎蔓错织,不容转柁,漂者必至而后已。其国人得之,以藤串其踵,令作山间。盖其国刳木为盂,乃能周旋莎蔓间。今海中大姨山,夜忌举火,虑其国望之而至也。】
〔二潮〕 过洛化洋、牛头门,泊寄沙。【多水劫。】
〔三潮〕 至燕锡,泊婆弄澳。【一名暴露,声相近。】
东:草屿。
〔四潮〕 半退至银盏舷,乘半涨,取钱藏,出止马门。【为过浅,溯潮不克,所以必待半涨也。元丰二年尝移海口巡检于此。】
西:海口镇。
海口 源出兴化县界,流为百丈溪,二百余里,至假面,为横路溪。【即无患溪也。】东流二十里,合石堘溪,至水陆院,合东溪,经福清县河头,潴为琵琶洋,十八里至海口入海。【潮至水陆院西。】
盐埕 岁管纳海口仓七百万斤。经南交输怀安仓。【叶庭珪《记》:埕有三等:沙埕为上,夹沙次之,泥埕为下。沙埕喜受潮信,退则易乾,实漏丘则易淋,故为上。半沙半泥,故为次。泥湿拒潮,且难乾淋,故为下。大埕一、二亩,小者半亩。大水取信,小水暴乾。盖海水咸卤过埕,则卤归土中,日曝则咸,乃凝白花。取海水淋之,炼为盐。亦犹胆水浸铁,水中自有铜性,遇铁涩住,故烹铁而得铜也。一月之间,大水六日,初一至初三,十六至十八。晴明则土信可收;雨濯则土信败矣。一年之间,惟五、六、七、八月,土信特厚,盖烈日之功也。故旧法:六月起火,八月住火。】
东:盐屿、苏屿、钟门。【昔人没钟于此。潮退,蒲牢微现。】
〔五潮〕 半退,过石帆洋,【状如帆。】泊大、小练。【二练门相去十里,无便风,停留或逾月。】
西北:松林塞。
〔六潮〕 出练门,至东、西洛止。【虽近,过此无泊所。】
〔七潮〕 泊慈澳。【敕号慈孝洋。】
西:长乐桨过港。【长乐溪源极微,大概潴为陂湖,溢则泄而入海。】
〔八潮〕 转南交,山峙海中。【港内沙浅,大潮二丈六尺,小潮丈有九尺,最为险厄。舟人多于慈澳候便,及晨潮,方挟橹而济。便风,则自外洋纵繂。伪闽时,蛮舶至福州城下。国朝以南交之险,遂置司温陵,时有飘风入港者。】岭口盐埕。【于历屿头、永丰、石马、砂坑、郑胡、闾山。】岁纳二百四十二万斤。【旧三百万斤。】陆运二十里,避南交之险,输长乐仓。
西:梅花澳 闽安镇港。源出处州龙泉,东流经松溪、政和。一出建宁之浦城。一出于崇安。其间小溪数十,汇于建城。出南剑之东曰东溪。一出邵武之光泽,北流经顺昌,至沙溪北。一出汀州之宁化,西至清流、沙县之西,合流至南剑,与东溪合。百八十里至水口,左合古田溪。【源出建宁县界,东南流,号横溪,至上生院,南合荐溪潭水,数里合桃溪东流至县东北隅龙津桥,合东北溪。知县李堪名曰润泽。南经戴星洲、鸣玉滩、磨剑石,下百丈漈,入大溪,故曰水口。】过大、小溪乃无滩,平流至猴山。右纳闽清水。【源自盖平里,合仁寿、孝顺、金沙等里小溪,土人多以小艇力胜至江口,謄于巨舟,(底本作“瞻于巨舟”,库本同,据崇抄改。)乃浮江而下。小溪有三桥:良石、普贤、宝山,通尤溪黄洋诸场。尤小者,土民堰以溉田。】次鼋溪,【唐大历中,有女子浣纱溪次,为鼋所食。其父哭之哀。既而得鼋,乃烹以释愤,名士多为记述。其山,源深险多,不逞民盗贩茗、卤,官莫谁何。俗号七村鼋里。】次左纳大目溪,次右小目溪,【源出闽清界,六七十里入江。】次螺女江,【侯官县西北三十里。《搜神记》:“闽人谢端,江滨得大螺一,蓄之家。每出归,盘飨必具。乃密伺,见一姝,丽甚。遂突入问之,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帝哀卿少孤,遣为卿具食。(底本作“遣为卿具”,下无“食”字,库本同,据崇抄补。)今已悉,不可止。卿宜以居粮,可使尽市,更盈。’(底本作“卿宜以居良可使尽市更盈”,据崇抄改“良”为“粮”。)言讫,化去。端如其言,资给数世。”今足迹尚存。或曰江形如螺。】至甘蔗北分,数里复合,至石门南分,【赤岸山尾与沩山尾相迎如门,(崇抄作“伪山尾”。)水中有石阈。】过石门为马渎江中流,至洪塘歧为二:北行者为南台江,纳北山众流,【桑溪,自鹅鼻岭经大坑岭出东峰后,至茶焙浦通潮。鳝溪至浦东桥通潮。】过鼓山;南行者合马渎江,纳永福溪、【源自南剑尤溪县。西流至泉州德化县;南流至永福洑口埕,会溪流,行七十里,合兴化县游洋青桐溪,至重光寺前六十里,合闽清县界水至大章六十里,合福清县界十八溪入江。县以西有师姑等六滩,东有太原等十滩,不为害。潮至保安里,溯三十里至县。】金崎江、【闽县东西南七十里,昔渔者于此钓得金锁,因见金牛,急挽至岸。(“闽县”下各本皆作“东西南七十里”,“西”字疑衍。又,底本、库本“渔者”下皆无“于”字,据崇抄补。又,底本作“急投至岸”,据库本、崇抄改。)俄而锁绝,犹得二尺许。因名金崎江。《寰宇记》:“晋康帝诏于此立庙。”】螺洲,【州形也。在大义西北,纳龙泉坑溪。】合大义江、濑江,出西峡门,合琅琦江。【西浦溪出福清县界,经泥屿至琅崎接潮。一星溪,(底本作“一□溪”,缺一字,崇抄同,据库本补。)出长乐界,至白田,接琅崎潮。】会鼓山之派,经石马、鸡屿洋,【中有石,号师子,对方山。巨浸未尝没。俗谓:“水浸方山鼻,不到师子耳。”】抵东峡,二十里入海。【潮自西峡上者,先至洪塘;由南台上者,差迟,(底本作“差逢”,库本同,据崇抄改。)大潮至大若。南台江中有洲数里。潮至鼓山分为二:南广而北狭,由北上者,入直渎浦;由南上者,涉洲尾,反东流而与之遇。谚谓:“南台江水颠倒流”,以此。】
东:刘崎、王浦、湖江。
〔九潮〕 至埕角,【每岁二月,乌头数万,至自东海,萃于此。】泊关澳。
西:萩芦【(底本作“芦”,库本同,崇抄作“荻芦”。) 连江东南四十里,有九龙江,根连鼓山。相传,秦始皇以东南气王,自江而南,秀拔者皆凿之。至是得芦根,长可数丈,朝劚暮合,终不殊。执役者梦有告曰:“锹锸可夕置勿收。”乃如其言。血流而绝,通水成峡。】蛤沙、万海小港、赤琦、连江港。【源出古田葺洋界,(底本作“古田□洋界”,缺一字,库本作“古田林洋界”,崇抄则作“古田葺洋界”。按,今连江县之鳌江上游霍口溪,源至古田县境水流多歧,其地名有卓洋、吉洋等,皆与“葺洋”音相近,因据崇抄改。)至七猴渡之北,合小溪南流至潘渡桥。一出罗源界,号曰岩溪,南至朱令桥,合宝山院前丹阳溪,西南流至兴宁庙前,与潘渡溪合,西南流,合参溪水,至峡口镇入海。】
东:郑崎、官屿、双髻焦、土花盐场。【今废。】
〔十潮〕 转北交,【聚石为滩,连接海岸,比南交差易。(底本作“北南交差易”,崇抄作“南北交差易”,库本作“比南交差易”,据改。)】泊东、西洛。
西:罗源港。【源自蒋山溪,经白塔院,至四明桥,合龙潭溪,过务前,合古弄溪,至栏头铺入江。又下倪南北溪,经观前桥,至栏头铺前,与蒋山溪合,入松崎江,入海。潮过四明观】。廉湾【、俗呼“林”为“廉”,中多林姓。】南湾寨。
东:黄土山。
〔十一潮〕 至水澳。【(底本作“水澳”,库本同,崇抄作“水湾”。)】
西:官井洋港。西源出处州龙泉界,【首溪。】东流百里至斜滩,过载首,合松潭溪,白沙镇、【绍兴初废。】至廉首村;一出政和县界,经麻岭至缪洋三十里,至廉村,会龙泉溪,南流为江,过甘棠港,【旧有巨石屹立波间,舟多溺覆。唐天祐元年,(底本作“唐宝祐元年”,库本同,下文称“昭宗诏褒之”。按,唐昭宗天复四年四月改元天祐,因据崇抄正作“天祐元年”。)琅琊王审知具太牢礼祷于神,将刊之。其夕雷雨暴作,石皆碎解。(底本作“石皆柿解”,库本同,据崇抄改作“石皆碎解”。)迟明,安流如砥。昭宗诏褒之,赐号甘棠。神曰显灵侯。三年,赐德政碑。《五代史》谓:“闽人私号”,误。】黄崎岭。【潮,东至白沙,西至廉首,各距四十里。舟行一潮至由镇,陆行各百里。白沙溪船至斜滩。廉首溪船至缪洋。】北源出政和界,至外渺程家渡,南合甘露溪、磁溪,经深浦渡,至长境、平水,分为二。【(各本皆作“分为二”,审下文疑为“分为三”,待质。)潮至金垂。】一出古田山谷,合周仙湖东流为穹窿溪,又东为晡溪,又东为淀尾,经赤鉴门;一出古田至游溪,合罗源山溪至溪口村,出于三屿寨之左;一出罗源飞泉渡,出于三屿之右,汇于官井洋,【风涛险恶,号三港口。】东入于海。
东:浮鹰山。【(底本先书作“浮膺山”,复旁校改“膺”为“鹰”字,库本、崇抄仍作“膺”字。今闽东海上尚标名“浮鹰岛”,故仍从底本所改。)】
〔十二潮〕 转驴头山,泊斗米。近有大小金澳、盐埕。【宁德县纳。】
〔十三潮〕 泊桃门筋竹山。
西:松山港。【古谶:“松山沙径合,朱紫出其间。”】西源,号长汀溪。自白岩十五里,经建善寺至沙塘。北源,自赤岸澳村龙潭至大桥,经盐埕、合沙塘而东入海。潮北行者至大桥,西行者至斗门。次西乌崎港,源出西乡蔗洋,八十里至七溪,南流七十里至饭溪,出乌崎,向峰火入海。【小船至饭溪,大船至杨门潭。】
东:三沙峰火寨。
〔十四潮〕 泊圆塘。
西:敛港,出吉坑十里入海。怯港,【俗谓“恶”为“怯”。】合小溪水至上洋,五里灵峰,十里圆塘,入海。【船至圆塘止。】
东:榆山。
〔十五潮〕 至钱夯头,【谚云:“钱夯头,无风自球流。”言荡漾也。】白露门,【或曰:即白水江也。白水郎停船之处。】泊莆门寨前。
西南:沙埕港。源出温州界,至桐山东入海。【船至桐山。】白水江。【《旧记》:县东北百七十里。《寰宇记》:“白水郎,夷户也,亦曰游艇子。或曰卢循余种散居海上。唐武德中,王义童招其首领周造、麦细陵等,授骑都尉。以船为居,寓庐海旁。船首尾尖高,中平阔,冲波逆浪,略无惧怛,名了鸟”。乾符间,有陈蓬者,驾舟从海来,家于后崎,号白水仙。有诗云:“水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又云:“石头荦确高低踏,竹户彭亨左右闻。”尝留谶曰:“东去无边海,西来万顷田。松山沙径合,朱紫出其间。”蔡学士《杂记》:“福唐水居船,举家聚止一舟,(底本作“杨止一舟”,崇抄同,据库本改。)寒暑、食饮、疾病、昏娅,(底本作“昏娅”,库本同,崇抄作“婚娶”。)未始去。所谓白水郎者,其斯人之徒欤?”】
《三山志》卷第六终
●卷第七 公廨类一
府治
转运行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行司
西外宗正司
帅属廨舍
通判厅
职官厅
曹官厅
教授厅
驻泊都监、监押厅
将官厅
监务廨舍
监甲仗库廨舍
巡检厅
巡辖马铺厅
试院
都仓
盐仓
安抚司盐仓
军资库
公使库
安抚司公使库
安抚司抵当库
经总制库
作院
使院
衙院
都税务
临河务
楼店务
修造场
抽木场
窑务
船场
灰场
炭场
○府治
州自严高大相兹土,告卜于晋,乃定宅方位,迄今不移矣。遐服列邦,初作郡宇宫室,规制可知也。暨为刺史、加都督、进节钺、改廉帅,皆号会府。自陈至唐三百余年间,创立营筑,往往易庳陋为高广,更坏复葺,亡所纪载。
惟衙门,唐上元;军门,元和所建;天王堂,咸通所造;尚有遗迹。然是时,衙门止为都督,军门止为州门也。乾宁,锡军号“威武”,遂作重镇。梁贞明,复升府大都督,势望雄伟。盖与岐、益、扬、越齐列。伪闽僭号,改作逾制。通文、永隆之间,宫有宝皇、大明、长春、紫薇、东华、跃龙;殿有文明、文德、九龙、大酺、明威;门有紫宸、启圣、应天、东清、安泰、全德。钱氏内附,废撤无留者,独面衙门一殿故址犹在,至今呼为明威。国初,守臣避不敢居,以为设厅。凡敕设、宴集,乃就焉。而即其西建大厅以为视事之所。【《旧记》:“节度、观察使衙在府中近西。”此今呼为常厅。】天圣五年,始于其东创都厅。【今修令堂、自公堂。】九年,以大厅毁敝摧剥,斥而新之。景祐四年,又于其西创便坐。【今三清堂。】有以接僚属、治政事、临见吏民矣。庆历八年,乃大新衙门。嘉祐中,又更军门为双门。于是,重谯杰丽,邃宇闳固,翚飞云矗,望者肃服。名公钜人剖符开藩,官崇地重,佥曰惟称。其余燕室、闲馆、虚堂、华阁、巍楼、广榭、离亭、别圃,自公之暇,据胜临眺,乐丰余而壮吟观,盖又开宝以来,间有作者;夷荒理废,感兴寓怀,更名易额,不一而足。仕四方者,阅历孔多,独目此为善部。姓名、岁月,于是悉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