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三山志

  鳢鱼 陶隐居谓:“公蛎蛇所变,至难死,颇有蛇性。(底本作“□有蛇性”,缺一字,崇抄作“旧有蛇性”,据库本补。)诸鱼胆苦,惟此胆味甘可食为异。”即俗所谓黑鲤鱼者,夜必北向望斗。
  乌鱼 色黑,江海皆有之。
  鯯鱼 板身多鲠。
  鮆鱼 身狭长有须,一名刀鱼。
  时鱼 月长一寸,至十月盈尺者佳,此鱼以不腥为异。
  子鱼 身圆鬣小。冬深,盈腹皆子者佳,皆作鲊。(底本作“皆作咸”,崇抄作“醃作酢”,据库本改。)肥美,可充方物。
  黄梅鱼 似金鳞鱼而小,骨少而口朱,长可七八寸。
  银鱼 口尖身锐,如银条。作鲊尤美。
  章鮌鱼 色青斑,无鳞。亦名为马鲛。
  詶制鱼 《尔雅》谓之“当魱”。肥美而多鲠。
  黄赖鱼 一名■〈鱼央〉■〈鱼乙〉。无鳞,似鲇而小,腮边有刺,能螫人,其声■〈鱼央〉■〈鱼乙〉然。
  鲇鱼 《尔雅》谓之鳀。大者,长尺余。无鳞。方言呼为池鱼。(以上“詶制鱼”、“黄赖鱼”、“鲇鱼”三条,库本无。)
  鯏鱼 池塘有之,亦名甜鱼。
  ■〈鱼戋〉鱼 长可尺余。骨柔而无鳞。唐李柔入闽,谓为“银羹”,谓水母为“玉脍”。
  ■〈鱼规〉鱼(底本作“鲵鱼”,据库本、崇抄改。)肝及子有毒。一名鹕夷,河鲀,或谓之鯸鲐、(底本作“鲐鲐”,崇抄作“鲘鲐”,据库本改。按《玉篇》,当以“鯸鮧”为正。)鱼芼。以蓝煮,令过熟,则可以无毒。
  鳙鱼 色青,无鳞。
  鲂鲆鱼 大如拇指,(底本作“大如母□”,缺一字,库本作“大如指”,据崇抄改。)有五色。
  海鰌鱼(底本作“■〈鱼口〉鱼”,首字缺半,库本作“鰌鱼”,据崇抄改。)大如船。舟人遇之,则鸣金鼓以怖之,布米以餍之,则倏然而没;不然,则害舟。间有毙者,必梯而脔之。(底本作“必□而脔之”,缺一字,据库本、崇抄补。)刳其脂以为油,可灰船。
  魟鱼 团扇形,色紫,尾长于身,能刺人。
  泥鳅鱼(底本作“□□鱼”,缺二字,库本作“弹涂鱼”,据崇抄补。) 大如拇指,须鬣青斑,生泥沼中。(底本作“泥□中”,崇抄作“泥中”,据库本补。)
  水母 方言谓之■〈虫宅〉,(底本作“水□□□谓之■〈虫宅〉”,缺三字,据崇抄、库本补。)亦谓之乍鱼。言其随年乍有乍无也。大如覆帽,小者如碗,下如垂絮,□然凝结,莹若水精,有足无目,凭虾而行。(注文中底本作“小者如碗下如垂絮□然凝结”;库本自“□然”起至注文之末内容别立一条,冠以“石镜”二字为目;崇抄则作“小如圆碗,腹下如垂絮然”。又底本作“有足无□凭虾而行”,库本作“无目凭虾而行”,崇抄作“焉有足无目以虾为目凭虾而行”,据补“目”字。)《本草》目为樗蒲鱼。
  龟 阔大者可食。□□□□□□□。□而影伏。或六眸,或六甲或似□□□□其甲精光为■〈虫员〉蛦。亦曰白濯。(此条底本注文四行上下皆残失,中所存剩,并崇抄、库本之若干出入者,仍不足半数,所缺约三十余字,今仍录存待质,缺数不可确计。)
  鳖鱼(底本作“□□”,缺二字,据崇抄补。) □软骨,(底本作“□软骨”,缺一字,崇抄、库本同,无从校补。)谓之丑,食当去之,不可与苋菜同食。□鱼池中多蓄之,(底本作“□鱼”,缺一字,崇抄、库本同,无从校补。)令鱼不随雾起。故陶朱公谓之神守。(底本作“谓之□□”,缺二字,据崇抄补。)
  石拒(底本作“石□”,缺一字,据崇抄补。) 似章鱼而极美,居石穴中。(底本作“□□□□则居石穴中”,缺四字,库本同,据崇抄补。)人或取之,能以脚粘石拒人,(底本作“人或□□□以脚粘石拒人”,缺三字,据崇抄补。)故名。
  章鱼 似石拒而极小。连江、罗源、宁德、福清诸邑俱有。
  章举 似章鱼而差大,脚短。
  乌贼 寒鸟所化,能喷墨溷水以自卫。性嗜乌,每浮水上,伺乌啄其腹,卷取而食之。故名。
  柔鱼 似乌贼而小,色紫。俗呼为锁管。
  鲎 足十有二,壳厚掩身,尾长有刺,子如绿豆。韩退之诗:“鲎实如惠文,雌雄常相附。”虽风涛不解,谓之媚鲎。海人用苇索两两编为一甲,以鬻焉。
  虾 有数种。梅虾,梅雨中有之。白虾,生江浦,城南有白虾浦,是也。其大者为虾魁,头壳攒刺,可为杯,亦名虾须杯。须长一二尺,大如指,上有细芒,肉雪白,出福清。其甜者为芦虾。或传芦苇所化,闽县、长乐近江有之。又有虾蛄,状如蜈蚣,能食虾。见《开元遗事》。
  蟹 八足二螯,大者箝角两出,足节屈曲,行则旁横,故曰旁蟹。
  蝤蛑 俗呼为蟳,扁而大,后两足薄阔,谓之拨棹。饱膏者曰赤蟹。
  蠘 壳锐而膏黄,螯铦利,断截如剪。
  彭螖 音滑,似蟹而小。吴人语,讹呼为彭越。今海畔有“卢禽”,似之。
  彭蜞 似蟹而小,似彭螖而大。
  揭哺子 似彭蜞,一螯甚大,一螯细。一名拥剑,亦名桀步。
  千人擘 状如小蟹。壮者擘之不能开,故名。
  车螯 大者如盘,小者如拳。沈括云:“即《本草》所谓魁蛤也。”
  蛤蜊 止消渴,开胃气,解酒毒。以莱菔煮之,则其柱易脱。
  蚌 头钱有珠胎。(底本、崇抄皆作“头钱有珠胎”,存疑。)《江赋》曰:“琼蚌晞曜而莹珠”。
  蚬 方言谓之蟟。
  蛏 生海泥中,长可二三寸,大如指而头开。
  淡菜 亦谓之壳菜。
  乌粘 状似淡菜而绝小,生石上,丛剷取之,故名。
  海月 形圆如月,亦谓之蛎镜。土人刮磨其表,以通明者鳞次以盖天窗。
  石华 方言谓之石雹。《选》曰:“挂席拾海月,扬帆采石华。”
  石榼 形圆,色紫,有刺,见人则刺动摇。
  沙蛤 出长乐,壳黑而薄,中有沙焉,故名。俗呼西施舌。
  石决明 即鳆鱼也。(底本、库本作“即□鱼也”,据崇抄补。)状如蛤,(底本作“状如□”,缺一字,据崇抄补。)惟一壳,无对。大如掌,(底本作“大如□”,缺一字,据崇抄补。)小者如两三指。海人啖其肉,取其壳,清水洗之。七孔者良。(底本作“清水洗□□孔者□”,缺三字,据崇抄补。)
  瓦屋子 《岭表录异》记:蛤类,南中呼为蚶子,亦名瓦屋子,以其壳上有棱如瓦垅,故名。
  文蛤 有文理者,唐时常充岁贡,(底本作“常充□贡”,缺一字,据崇抄补。)亦名海蛤。其壳为风涛所洗,(底本作“□壳□风涛所洗”,缺二字,据崇抄补。)则自然圆净。
  龟脚 以形名,坳中肉美,大者如掌。
  螺 有数种。状若鹦鹉、堪作酒杯者,为鹦鹉螺。色紫而斑点者,为紫背螺,俗谓之砑螺。大如拇指、有刺而味辛如蓼者,为蓼螺。生海中而色红,可为神杯,肉可作酱者,为红螺,磨令尖平,可以酌水。其肉可作鲊者,为香螺。
  牡蛎 近海皆有之。(底本作“□□皆有之”,缺二字,据崇抄补。)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故名蛎房。(底本作“故□□房”,缺二字,据崇抄补。)韩退之诗:“蠔相粘为山”,谓此。晋安人呼为蛎莆。(底本作“晋安□□为□”,缺三字,据崇抄补。)州多出萩芦、东沙、关岭。一种名黄蛎,(底本作“一种□□蛎”,缺二字,据崇抄补。)生海中,大如杯。渔者为绳系腰,跏足屏息,入海中取之。(底本作“跏□□息入水中取□”,缺三字,据崇抄补。)少间,振绳乃举。(底本作“□间振绳”,缺一字,据崇抄补。)

·虫
  
  蛇 有数种。(底本作“蛇□□□”,缺三字,据崇抄补。)蝮蛇,胎化,腹裂子生,最毒。青竹蛇,与竹同色,(底本作“与□□色”,缺二字,据崇抄补。)小而不可犯。花蛇,好入人家捕鼠食之。惟乌蛇不螫人,医家用之。绝大者曰蚺蛇,胆可和药。它又有白花、白颈、黄领之类。
  蛙 背青绿色。方言谓之青蠼,其声■〈口矍〉■〈口矍〉然。亦有背作黄文者,名金线蛙。
  黾 名虾蟆。《尔雅》曰:“在水为黾”。腹大脊青,俗名土鸭,其鸣甚壮。色黑者,呼为蛤子,亦名水鸡。
  蟾蜍 《尔雅》云:“似虾蟆,居陆地下湿处。”身大,背黑,行迟。其腹下有丹书“八”字者,真蟾蜍也。《抱朴子》云:“蟾蜍万岁生角,划地流水”。
  蜜蜂 在岩石间作房,色黑;在人家窠槛中作房,甚小而微黄;内必有大者,身稍长,呼为蜂王。外有黄蜂、土蜂之类,其种不一,皆有螫毒。
  寒螀 二月鸣者,名■〈虫宁〉女,音宁,似寒螀而小。七月鸣者,名炤蟟,音凋寮,色青。九月、十月中鸣甚凄急者,乃寒螀也。《旧记》:“入秋鸣者,名促织。”曾师建云:“有数种,通名蟋蟀。有尾者为雌,无尾者为雄,雄者能鸣。北地寒,惟秋始鸣,冬则蛰;南地暖,往往鸣声不绝。”
  蜩 《诗》:“五月鸣蜩”。本生土中,至夏则登木而蜕。秋鸣者为蝉。有象鼻蝉,红翠相间,好登荔支木而不能鸣。又有碧玉蝉,翠色可爱,韵如轧筝。或曰,闰年蝉多。
  蜗 郭璞谓:“头小有角”。《庄子》所谓“战于蜗角”是也。南方积雨,蜗涎书画屋壁,悉成银迹。
  蜥蜴 似蛇而四足,尾青碧。以五色者为雄,而不备者为雌。一种,喜延篱壁,形小而黑,名蝘蜓,亦名蛇师。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宫。一种形小尾长,见人不动,名龙子,在草泽。大者,名蝾螈。
  虻 数种。皆能啗牛、马血。木虻,形大而绿色,(底本作“木虻□大”,缺一字,据库本补。)几若蜩蝉。飞虻,如同蜜蜂,黄色。鹿虻,(底本作“□虻”,缺一字,据崇抄补。)大如蝇,大抵能治血。五月,采腹有血者。
  蜈蚣 能制蛇。《庄子》称“螂蛆”是也。(底本作“螂蛆□□”,缺二字,崇抄作“螂蛆甘带”,据库本补。)《淮南子》云:“腾蛇殆于螂蛆”,即此。
  蝙蝠 一曰飞鼠,能啖荔支。五百岁变白,体重。
  螟蛉 桑虫。
  蜻蜓 一曰绛驺,一曰赤衣使者,又曰赤弁丈人,俗呼青鸦娘。
  蛷螋 似促织,隐墙壁,口溺人影,令生疮。
  蜘蛛 空中结网,取蚊虻食之。小者,南人呼为蟢子。
  螳螂 青色,长臂。
  蚯蚓 《淮南子》曰:“食土者,无心,不慧。”
  蜚 方言谓之石蜚。《尔雅》曰:“■〈虫卢〉蜰”。(底本作“示推白庐蜰”,据库本、崇抄改。)
  蝴蝶 有黄色、白色。一名野职。
  苍蝇 苍色。首赤者,呼为景迹。欧阳公《赋》云。
  白蚁 《礼》谓之“蚍蜉”。(底本作“礼谓之世蜉”,据崇抄改。)梅雨时化为飞蛾。又有黄蚁,出入有序。

《三山志》卷第四十二终

●附录

  《宋史·梁克家传》
  《直斋书录解题》
  《宋史·儒林·陈傅良传》
  明万历考订重刊《三山志》序
  明万历重刻淳熙《三山志》后跋
  《潜研堂集》跋《三山志》
  《宋史·朱貔孙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八)
  淳熙《三山志·跋》(曝书亭集)
  《三山志》程庆馀题记
  《竹间十日话》论《三山志》
  识《三山志》
  后记

○《宋史·梁克家传》

(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时金主亮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时灾异数见。克家奏,宜下诏求直言,从之,令侍从、台谏、卿监、郎官、馆职疏得失。克家条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柄,五定庙算,六结人心。”其论定庙算,谓今边议不过三说,曰将、兵、财,语甚切直。累迁中书舍人。
  使金,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即馆宴射,连数十发中的。金人来贺庆会节,克家请令金使入朝由南门,百官由北门,从者毋辄至殿门外,以肃朝仪。诏定为令。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上手笔奖谕。
  乾道五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明年,参知政事。又明年,兼知院事。初修金好,金索所获俘,启衅未已。克家请筑楚州城,环舟师于外,边赖以安。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皇太子初立,克家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得人。允文主恢复,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丐去。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上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毋庸去。”
  八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倖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张说入枢府,公议不与,寝命,俄复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