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淳熙三山志
淳熙三山志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洲,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淳熙八〔六〕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赵雄奏,欲令再往,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九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十三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在所存问不绝。逾月而疾。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初,唱第时,孝宗由建邸入侍,爱其风度峻整,及登政府,宠眷尤渥。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多行于世。
○《直斋书录解题》
(卷八·地理类)①
《长乐志》四十卷,府帅清源梁克家叔子撰,淳熙九年《序》。时永嘉陈傅良君举通判州事,大略出其手。
【注】
①《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著。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浙江安吉县人。端平中(1234~1236年),任浙西提举,改知嘉兴府,终侍郎。尝仕于福建莆田县。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所著《直斋书录解题》,极精赡,为南宋著名学者。
○《宋史·儒林·陈傅良传》
(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陈傅良,字君举,温州瑞安人。初患科举程文之弊,思出其说为文章,自成一家,人争传诵,从者云合,由是其文擅当世。当是时,永嘉郑伯熊、薛季宣皆以学行闻,而伯熊于古人经制治法,讨论尤精,傅良皆师事之,而得季宣之学为多。及入太学,与广汉张栻、东莱吕祖谦友善。祖谦为言本朝文献相承条序,而“主敬集义”之功得于栻为多。自是四方受业者愈众。
登进士甲科,教授泰州。参知政事龚茂良才之,荐于朝,改太学录,出通判福州。丞相梁克家领帅事,委成于傅良,傅良平一府曲直,壹以义。强御者不得售其私,阴结言官论罢之。
后五年,起知桂阳军。光宗立,稍迁提举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湖湘民无后,以异姓以嗣者,官利其赀,辄没入之。傅良曰:“绝人嗣,非政也。”复之几二千家。转浙西提点刑狱,除吏部员外郎,去朝四十年,至是而归,须鬓无黑者,都人聚观嗟叹,号“老陈郎中”。
傅良为学,自三代、秦、汉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极而后已。而于太祖开创本原,尤为潜心。及是,因轮对,言曰:“太祖皇帝垂裕后人,以爱惜民力为本。熙宁以来,用事者始取太祖约束,一切纷更之。诸路上供岁额,增于祥符一倍;崇宁重修上供格,颁之天下,率增至十数倍。其它杂敛,则熙宁以常平、宽剩、禁军缺额之类别项封桩,而无额上供起于元丰,经制起于宣和,总制、月桩起于绍兴,皆迄今为额,折帛、和买之类又不与焉。茶引尽归于都茶场,盐钞尽归于榷货务,秋苗斗斛十八九归于纲运,皆不在州、县。州、县无以供,则豪夺于民,于是取之斛面、折变、科敷、抑配、赃罚,而民困极矣。方今之患,何但四夷,盖天命之永不永,在民力之宽不宽耳,岂不甚可畏哉。陛下宜以救民穷为己任,推行太祖未泯之泽,以为万世无疆之休。”且言:“今天下之力,竭于养兵,而莫甚于江上之军。都统 司谓之御前军马,虽朝廷不得知;总领所谓之大军钱粮,虽版曹不得与。于是,中外之势分,而事权不一,施行不专;虽欲宽民,其道莫由。诚使都统司之兵与向者在制置司时无异,总领所之财与向者在转运司时无异,则内外为一体。内外为一体,则宽民力可得而议矣。”帝从容嘉纳,且劳之曰:“卿昔安在?朕不见久矣。其以所著书示朕。”退以《周礼说》十三篇上之,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赞读。
绍熙三年,除起居舍人。明年,兼权中书舍人。初,光宗之妃黄氏有宠,李皇后妒而杀之。光宗既闻之,而复因郊祀大风雨,遂震惧得心疾,自是视章疏不时。于是,傅良奏曰:“一国之势犹身也,壅底则致疾。今日迁延某事,明日阻节某人,即有奸险乘时为利,则内外之情不接,威福之柄下移,其极至于天变不告,边警不闻,祸且不测矣!”帝悟,会疾亦稍平,过重华宫。而明年重明节,复以疾不往,丞相以下至于太学生皆力谏,不听。而方召内侍陈源为内侍省押班,傅良不草词,且上疏曰:“陛下之不过宫者,特误有所疑而积忧成疾,以至此尔。臣尝即陛下之心反覆论之,窃自谓深切,陛下亦既许之矣。未几中变,以误为实,而开无端之衅;以疑为真,而成不疗之疾。是陛下自贻祸也。”书奏,帝将从之,百官班立以俟。帝出,至御屏,皇后挽帝回,傅良遂趋上引裾,后叱之。傅良哭于庭,后益怒,傅良下殿径行。诏改秘阁修撰,仍兼赞读,不受。
宁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会诏朱熹与在外宫观,傅良言:“熹难进易退,内批之下,举朝惊愕,臣不敢书行。”熹于是进宝文阁待制,与郡。御史中丞谢深甫论傅良言不顾行,出提举兴国宫。明年,察官交疏,削秩罢。嘉泰二年复官,起知泉州,辞。授集英殿修撰,进宝谟阁待制。终于家,年六十七。谥文节。
傅良著述有《诗解诂》、《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行于世。
○明万历考订重刊《三山志》序①
闽自晋太康始置郡,迄今且越千年,沧海桑田不翅三变矣。东晋太守陶夔、唐郡人林谞、宋郡人林世程各有撰记,皆久湮无存。宋淳熙间,清源梁克家叔子来守是邦,辑《三山志》。时永嘉陈傅良君举通判州事,负文名,多所考述。元致和又《三山续志》。明兴二百五十年,《志》一修于正德庚辰,再修于万历己卯,迨兹壬子,复加修辑。欲求正德庚辰《志》而参阅之,仅仅得于一、二世家;至万历己卯《志》,则阴祈求改,浸失太史之旧,执简盱衡,为之三叹。②
夫以近者尚如此,又何意于数百载之上更有鲁壁藏经、汲冢断简者哉?
一日,谢在杭水部、王永启武曹持马恭敏家所抄宋淳熙《三山志》,过道山相示。③余喜而作曰:“事核而词确,彰往昭来,于是乎在。”遂谋以授诸梓,顾山中菑畲,安获所羡,以觅梨枣?会有郡乘之役,悉公家庖廪之继,可数十金,又节缩裘饪以益之。
甫杀青,客有向余笑曰:“刍狗既夷,蝌蚪是问。子亦乖于时、违于好矣。”余曰:“否,否!昔仲尼学郯子而慨失官,志二代而伤杞、宋。盖传闻罕据,则徵信无从。此所以文献缺而夏、殷之礼亡,方策存而文、武之政举耳。闽为东南大藩,而晋安襟带列郡。长空淡淡,万古消沉,间尝眺越王之故墟,溯螺女之远涘,俯榕城之万荫,挹瓯冶之一泓。而台上鹧鸪,望中烟雨,欲问其事,而故老皆无在者。今幸睹是编,霸图若绘,国纪如星。远而历朝之兴废,毂转波洄;迩而四郭之周遭,陵虚邑改。辨方启宇,则严太守之茂烈犹存;尊主庇民,则蔡忠惠之流芳未泯。地灵人杰,户诵家弦。此在邦域之中与天壤共敝者也。輓近以来,匪先民是程,歇马逢人,孰寻故事?即聚国族而生于斯者,询以数世枌榆,百年桑梓,流风善政,遗俗故家,率伥伥然莫之能省。呜呼!以今天下多类此,叔子之《志》不益荒落哉?”客唯唯而退。
用是,与同修郡乘谢在杭、王永启、朱君聘、邓汝实、徐兴公、王粹夫诸君子,④兼搜互订,聿观厥成,俾千古此都之鉴,不当吾世而失之。若元致和《志》,计后是《志》百余年,而茫然无所考,倘亦有藏之名山者乎?则愿以俟他日。
万历癸丑长至日晋安九龙山人林材谨任甫书于在我轩中⑤。
【注】
①此为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据当时福州已故户部尚书马森家藏抄本,由纂修万历壬子《福州府志》之林材、王宇、谢肇淛等七人校订重刊后所作之《序》。成为迄今流传于闽中的各种《三山志》抄本的依据。而自明以前流藏于江、浙的抄本,以迄清《四库全书》等本,皆不收此《序》,抑或未知有此刊本。
②元致和元年(戊辰,1328年),修成《三山续志》,至明万历修志时,已不可见。明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年),林庭■〈木昂〉纂修《福州府志》,至万历七年(己卯,1579年)林燫、潘颐龙再纂《福州府志》。
③谢肇淛(字在杭),当时任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奉命治河,故称“水部”。王宇(字永启),时任南京兵部武选司主事,故称“武曹”。明嘉靖间,闽县人马森为户部尚书,卒于万历八年,谥恭敏。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修《府志》时,设志局于乌石山(亦名道山)。
④朱国珍(字君聘)、邓原芳(字汝实),时为府学庠生。徐■〈火勃〉(字兴公)、王毓德(字粹夫),皆当时与修万历壬子《福州府志》的成员。徐、王为布衣名士,王毓德,曾继成其父王应山《闽都记》、《闽大记》等著作。
⑤林材,字谨任,闽县人。与父堪、子弘衍,皆以诗文名,当时官工科给事中,与林烃并任万历壬子《福州府志》总纂。但崇抄、赐书楼本、抱山堂本皆有此序,而无此题款,惟近人郑氏抄本中有之,或亦有据,姑录于此。今《全国善本书目》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崇祯十一年林弘衍越山草堂刊本”。按:崇祯十一年距万历刊《三山志》时,仅差二十三年,是否即弘衍家藏之万历本,或崇祯时又重刊,容后查考。今只得其抄本,以供参校。
○明万历重刻淳熙《三山志》后跋①
宋《三山志》四十二卷。林都谏先生捐赀授梓,②阅岁告成。数百年不绝如线,一旦翻摹,传之来祀,甚盛心也。又恐秘之家塾,传勿能广,乃徙置法海禅寺,令主僧守之,以便好事者印行。昔白乐天以生平所著散布东林、香山、善圣、南禅诸寺,与僧为约:“不出寺门,不借外客”。以丛林中善保守也。今都谏既置版于寺,且能公诸人,其视白公,广狭又何如哉?
万历癸丑腊月,徐■〈火勃〉题
【注】
①此《跋》见于崇祯十一年刊本之抄本。
②“林都谏”,即前序作者、官给事中(谏官)之林材。
○《潜研堂集》跋《三山志》
梁克家《三山志》四十卷,《宋史·艺文志》谓之《长乐志》,其实一书也。今本作四十二卷,其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卷“进士题名”,乃淳祐中福州教授朱貔孙续入。考《目录》,本附于第三十之后,但云“第三十中”、“第三十下”,未尝辄更旧《志》卷第。后人析为四十二者,又非貔孙之旧矣。①《志》成于淳熙九年五月,而“知府题名”增至嘉定十五年;它卷中有阑入淳祐中事者,皆后人随时搀入也。《宋史》本传于乾道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康〔宁〕府之后,②即云“淳熙八年,起知福州。”据《志》:克家于“六年三月,以资政殿大学士、宣奉大夫知福州。”则《传》称“八年”者误。《志》又书:“八年五月,复观文殿学士”,此即《史》所载“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事。是时,克家莅任已满二年,故有“再任”之旨,因复其职名。 《史》误以再任之年为初任之年,则甫经到任,不当云“再任”矣。且克家于罢相时,已“除观文殿大学士”。越数年,“起知福州”,止带“资政殿大学士”;又二年,始“复观文殿学士”,仍无“大”字。③则知建康〔宁〕以后,④必有落职奉祠之事,而《传》皆缺之。世人读《宋史》者,多病其繁芜,予独病其缺略。缺略之患,甚于繁芜,即有范蔚宗、欧阳永叔其人,繁者可省,缺者不能补也。因读此《志》,为之喟然。嘉定钱大昕。⑤
【注】
①本志卷三十一,底本、崇抄皆弁有朱貔孙短序,备道续增二卷原由。库本删去朱氏短序,且于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卷首皆署作“梁克家撰”,非是。今附《宋史·朱貔孙传》,供读者参阅。
②④钱氏文据《宋史·梁克家传》,皆照录“知建康”之误。据《宋史·孝宗纪》及《宰辅表》所载,当是“知建宁府”。
③按:《宋史·孝宗纪》载:“淳熙二年春正月癸巳,前宰相梁克家、曾怀,坐擅改堂除,克家落观文殿学士,怀降为观文殿学士。”据此,则克家于乾道间罢相、出知建宁府时,原为“观文殿大学士”。至淳熙二年正月已落职。据本《志》至淳熙六年,复以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至八年,才又“复观文殿学士”,无“大”字,其间起落尚有不明者。
⑤钱大昕,字晓征,清嘉定人。精研经史,富著作,《潜研堂诗文集》为其所著之一种,此《跋》收入其中,曾题其所见《三山志》抄本之后,不明作于何年。清光绪间,郭柏苍于所著《竹间十日话》,自称所藏有谢在杭《小草斋抄本》之《三山志》,徐兴公校对,在杭、兴公均有印记,中有嘉定钱大昕《跋》。惟不知钱氏始跋于何本,今闽中各抄本多收此《跋》,崇抄亦有之。
○《宋史·朱貔孙传》
(卷四百一十一 列传第一百七十)
朱貔孙,字兴甫,浮梁人。淳祐四年进士,授临江军学教授。丞相史嵩之闻貔孙名,欲致之馆下,以禄未及亲辞。丧父,服除,授福州学教授,差充江东安抚司干办公事。制置使王埜、丘岳、马光祖、赵与陋皆荐之。丁大全在台,势焰薰灼。天久阴雨,貔孙贻书政府,言回积阴之道,去奸邪,罢手实,蠲米税。奸邪,指大全也。丞相董槐得书嘉叹。主管尚书刑、工部架阁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