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淳熙三山志
淳熙三山志
东——西 八十里。
南——北 百二十里。
东 侯官县仁德里,十五里。界首至州百二十里。
西 南剑州尤溪县松阳里,(底本“南剑”下无“州”字,库本同,据崇抄补。)七十里。
南 永福县新丰里,五十里。界首至县五十里。
北 古田县和平里,七十里。界首至县三十里。
东南 侯官县守仁里,十五里。界首至州百二十里。
西南 永福县平盖里,百里。界首至县五十里。
东北 古田县邵南里,六十里。界首至县六十里。
西北 尤溪县松阳里,七十里。
二乡 十里
奉政乡 县东北三十里。
宣政里 天王渡、(底本作“天□渡”,缺一字,据库本、崇抄补。)白塔渡、锺湖(山半,内有湖泥如浦溆,生芦荻。相传:中有积水,应海潮盈缩。旱,祷雨于此)、(底本作“应海潮盈□□旱祷□□□□”,缺六字,崇抄作“应海潮盈祷雨于此”,不示缺。库本作“应海潮盈缩旱祷雨于此”,据补。)石竹山(底本脱“石竹山”三字,据库本、崇抄补。)(县南二十里,山半有灵坛石,巧如画屏。)、猴屿(相传:山下有穴,水流相通。猴猿多居之,有佛迹盘石上)、鹊仙桥。(底本“石竹山”及“猴屿”以下注文与库本同,崇抄之文字顺序稍异。)
安仁里 白面山(天晴望之,岩石隐隐如人面而白)、温泉。
金沙里
贺恩里 (唐乾符中,有池锡家,天雨钱数万。夜梦人送铁锁二,至旦,果得。后有鹤盘旋下庭。号其山曰朱顶,林曰白鹤。至今子孙家焉)
永宁乡 县西山五十里。
盖平里 石屋山(岩下有石屋、仙人棋局)。
护仁里 薛丕山(产石花异果。(崇抄作“产名花异果”。)相传逸人薛丕于此居)。
仁寿里 大渭仙峰(崇抄、库本作“大帽山峰”。)(峰接永福界,有鼓声,或一月三五鸣,或不鸣。经年云常覆其上,旱则祷之)、龙爪桥(溪旁四爪痕犹在。旱,祷即雨)。
孝顺里 龙都岩(高百丈,常有云气不散。时闻仙乐声。(底本作“晓闻□声”,缺一字,据崇抄、库本补改。)侧有灵洞院)。
苑丘里
居仁里 仙人迹(入溪岸磐石上,(底本作“□溪岸磐石上”,缺一字,据崇抄、库本补。)长一尺五寸、阔八寸,入石一寸。旁有石臼,深八寸)。(底本作“石白深八十”,库本同,据崇抄改。)
○宁德县
〔中〕
州东北三百里。唐开成中,析长溪、古田二县地置感德场。【(底本作“感德□”,缺一字,据崇抄补。)】伪闽龙启元年,升为县。
东——西 二百里。
南——北 三百二十里。
东 长溪县盐田江松门为界,三十五里,亦至海。
西 古田县安乐里,百二十里。
南 罗源县飞泉岭,十五里。
北 政和县秦溪西里,二百三十里。
东南 海。
西南 罗源县兴成里,百里。
东北 长溪县,二百二十里。
西北 建宁府,四百五十里。
三乡 十里
安东乡 县东南五里。
陵山里 小场、蚶崎、殊溪、三焦、飞泉镇(今废)、梅花、钓崎。
临海里 杯竹。
金溪里 赵公桥(旧在横山。淳熙中,以谶移于渡船)、赤鉴浦渡、石碧村、百丈漈、龙潭(灌田数十项)。
霍山乡 县北七十里。
水漈里 长境渡、西溪渡、霍山溪、关棣镇(今废)。
霍童里(底本作“霍同里”,库本同,据崇抄改。) 黄大夫湖旁、程党渡、霍山井(霍童山中,广五丈。相传中有海■〈鱼酋〉,久晴,升木为雨;久雨,升之必晴)。
安乐里 龟村、赤溪、斑竹。
青田乡 县西百五十里。
东阳里 芹溪、外渺、东渺、显聖岩。
安远里 章溪、桃花溪。
感德前里 穹窿村、(崇抄作“穹蔭蔭村”。)聖湖、杯竹。
后里 福辇、石唐常斛、葛仙翁岩。
○罗源县
〔中〕
州东北百六十里。唐大中元年,观察使韦岫以连江县一乡为罗源场。伪闽龙启元年,升为永贞县。皇朝天禧五年,改为永昌。【避皇太子名。】乾兴元年,改为罗源。【溪名,亦姓也。】初,治水陆寺西,双溪之间,地卑潦。官物陷溺,即配富民偿。庆历八年,土民陈智津、倪昱等击登闻鼓奏,理之。乃移今治于旧县东北。
东——西 七里。
南——北 一百里。
东 宁德县界,四十五里。
西 连江县界,二十五里。
南 连江县界,三十五里。
北 古田县界,六十里。
东南 连江县界,抵海四十里。
西南 连江县界,二十五里。
东北 海,十五里。
西北 古田县界,六十里。
三乡 十二里
崇德乡 县东南。五里。旧与北社为八里。
安金里 四明山、双石桥(名金钗)、三石桥(名崇德)、鲫鱼屿。
拜井里 松崎山。
梅溪里 (旧有上、下里,山居)
新顺里 石鼈。
善化里 (旧有上、下里,最险僻)
常熟乡 县东北十五里。旧有迁明、新丰里,后置招贤里。遂并之。
招贤里 (旧无)镜样(濒海险僻)。
徐公里 仙茅山。
临济里 (白岩山下,濒溪)
罗平里 洪福山。
同乐乡 三屯。县西七十五里(旧曰“屯”,今曰“里”)。
霍口里 (梧桐山下,濒溪)
黄重里 (罗汉山下,濒溪)
林洋里 山■〈山寻〉。
○怀安县
〔望〕
州西北二十里。皇朝太平兴国六年,郡守何允昭奏:闽县划疆,不啻百里,户仅二万。吏患簿籍繁,征输远。请析九乡,八千户置。初治芋源江北三十里。【(底本作“芉源”,库本同,据崇抄改。)】咸平二年,转运使丁谓奏移石岊。民便之。始广故驿为今治。
东——西 八十五里。
南——北 二百一十里。
东 连江县界,七十五里。
西 侯官县界,十里。
南 侯官县界,四十里。
北 古田县界,一百七十里。
东南 闽县界,二十六里。
西南 侯官县界,三十里。
东北 连江县界,八十里。
西北 侯官县界,三十五里。
九乡 四十四里
敦业乡 州城北。
钟山里 (周广顺二年,林嗣宗《鍾山记》:“螺涌一峦,奇木秀耸。老竹、毛松,高凸倚□”)(底本于“秀耸”以下作“老竹、毛松高凸倚□”,库本“秀耸”以下无注文,崇抄全无注文。)
择善里
开化里
(以上三里附城)
太平里 (城北。《十国纪年》:“王延翰葬闽县太平山。”即“太平地藏”也,为“普同坟”。绍兴十一年,乡民请为之。张丞相浚乃令芙蓉僧营于北门之外。男左女右,各广二丈二尺深二丈,为四穴,以待不能葬者。乾道六年,黄监簿启宗请于府,为三坟于天王院之东,则谓之义塚)
忠信里 兴圣坑、陶穴(有九十五家,佃官池。唐相王抟谪朱达回,卒于此。因葬闽山塔院西)。
感应乡 县下以西十八里。
赞城里
西安里 后浦。
清平里 (旧曰清义)后山(旧为陶灶。政和初,知县吴与乃禁之。今陶迹犹隐于荒莽之中)。
安康里 (旧曰安义)县市。
钦德里 文山(郑山人居。黄尚书裳石其路,往谒之)。(底本作“黄尚书裳五其因往谒之”,据库本、崇抄改。)
八座乡 县东北二十里。
观风里 (附城)东渎(东湖,严高筑城日,与西湖同开凿,今皆为田,人犹呼之,亦有“湖堘”之号)。
孝仁里
温泉里 (多汤泉)龙窟山。
高迁里 盘石(相传:越王时,运米至浮仓,此石在湖中,因号)、炭田。(底本于“高迁里”下注文完整,库本同,崇抄不载。)
稷下里 北岭。
灵山乡 县东北二十五里。
越城里
立德里
怀贤里 (《十国纪年》:葬夫人任氏于闽县凤池山。后忠懿王亦葬焉。今凤池寺山也。唐同光四年,改葬永福山,则遵化里莲花山也。后唐赐《神道碑》,张文宝撰。王氏在闽者无噍类。今惟甥刘氏岁时祀之)
宁碁里 桑畲(底本作“桑金”,据库本、崇抄改。)(《旧记》余善塚在闽县西北十一里,今隶怀安)。
遵化里 桃枝岭。
侯官乡 县西北二十五里。旧有崇江里,后并。
清泰里
北平里
灵运里 桐口(伪闽通文四年,王昶奔至梧桐岭)。
安定里
德风里
超胜里
江阳里
承平乡 县南三十里。
接下里
黄信里
顺安里
孝悌里 (以上四里跨江)南洲、黄江。
安上里
移风乡 县西南四十里。
长寿里
崇福里
清善里
匀化里
杨崎里 (以上五里在江南)
积德乡 县南五十里。
恭顺里 湖襄。
胜平里 仙崎。
高阳里
待宾里
孝廉里
同乐乡 县北四十里。
施化里
兴城里 (二里。界古田、闽清、罗源)龙迹石、寿山石。
《三山志》卷第三终
●卷第四 地理类四
子城
罗城
夹城
外城
城途
子城坊巷
罗、夹城坊巷
内外城壕
○子城
闽越王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
晋太康三年,既诏置郡,命严高治故城,招抚昔民子孙。高顾视险隘不足以聚众,将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图以咨郭璞。璞指其小山阜曰:“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于是迁焉。
唐中和中,观察使郑镒始修广其东南隅。【先是,开城南河。有人得石,记云:“五百年,城移东南。本地合出连帅。”自太康至是,适五百年。《闽川名士传》以为:“陈岩,闽人,为廉帅之应。”《旧记》作“七百年”。】文德元年,陈岩复修。【《岩传》云:“恢其形势,甃之砖石。”旧有观察支使林嵩为《重修子城记》,在“作院”内。(底本作“观察支使林嵩”,库本同,崇抄作“观察使”,误。时观察使为陈岩。)】
王氏国闽,壁垒翳山,楼橹庇马,【(底本作“接橹庇马”,崇抄同,据库本改。)】城益坚緻矣。【乾宁四年,王潮筑永平城;梁乾化二年,审知筑内城,恐即此城。】后归吴越。
皇朝太平兴国三年,钱氏入朝,诏堕其城不用。四海混同,人无外虞。断垣荒堑,往往父老徒指故迹以悲。【旧子城二百三十三步。有小墙,周围在焉。(底本作“周围在□”,缺一字,库本同,据崇抄补。)】皇祐之后,始有建请修筑外城者。寻亦寝议。熙宁元年,章大卿岷奏:“窃见州城四十余里,自属天朝,官吏因循,岁岁毁圮,茅墙数尺,霖雨连澍,遄至倾颓,亦有民居冒盖屋宇者。今来相度,欲只就旧基,修筑子城便,愿委本路转运使同共计度。若允所请,乞降度牒三、二百道,添助支费。”有旨:“令转运、提点刑狱,各具相度以闻。”寻复奏:“交趾蛮人,闻自廉、雷将趋广州。本州边海,万一乘风奔冲,何以御捍?乞检寻前状,许令修筑子城。”从之,仍给度牒一百五十道,【每道许卖一百贯足。】是岁六月也。会岷移海州,议者犹以子城故狭,而表犹六七里,费与役广,恐不能成。程大卿师孟谓转运使曰:“第得钱二千万,半岁可就。”乃以二年四月始事,益以西南隅。周九百五十丈,【旧子城西至宜兴门,今又广至丰乐门。】厚五寻而閷其半,崇得五之四,表里累以甓石。上设女墙,其下覆以椽瓦为台,【(底本作“攘瓦”,崇抄作“椽瓦”,下文亦有“椽瓦”之说,据改。)名威武。】以抗其隅。创九楼城上,【时师孟奏:女墙用灰饰,开箭窗,结流道、水沟井、敌楼、角楼。《记》言:创楼九。见《府治》。】下负墙为亭三,一曰雅歌,二曰吏隐,三曰春风。浚其隍,为桥十二。【见内、外城壕、门。】拒以一锸,疏以二门。费缗钱一万九百七十四,用工十一万七千。三百八十九日卒功。【时于后圃草中得仆石,乃陈岩《修城记》,岁适三历己酉矣。九年,许门下将为《记》。】三年敕“知、通、都监,常务点检、修葺俾勿坏,转运、提点刑狱遇巡历,检察之。八年,元郎中积中以女垣喜坏,乃悉撤其覆。【本欲为屋并覆女墙,会交趾叛,曰:(底本作“白”,库本同,据崇抄改。)“御暴不待屋也。”乃并撤其旧所覆城面椽瓦。(底本作“椽尾”,据崇抄、库本改。)】甃以重甓,密置候楼,皆得瞰临之势。绍兴元年,范汝为据建州。程待制迈乃发巷石,累虎节、定安、丰乐、康泰为四瓮门,设敌楼,阅月乃成。三年八月,张参政守毁虎节瓮门,复旧门。明年正月,复定安。十五年四月,莫尚书将复二门。其敌楼,各从门毁之。今门七:
南 虎节门
双门。祥符九年,严侍御辟疆新而名之。嘉祐四年,元给事绛重作。熙宁二年修。政和六年,黄尚书裳重修。
门外 还珠门
双门。旧龟头门。伪闽龙启元年作,严侍御辟疆改今名。宝元二年,范都官亢修。政和六年,黄尚书裳修。绍兴七年,居民火,拆榜以禳之,寻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