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三山志

  此其诸县兴造废革之大概也。若县故各有回车院,县官率先后秩满移此以俟代者。怀安,天禧初改创;古田,祥符初,以废簿厅为之;长乐,元祐初,簿废,尉迁入其廨,以所居立。斯见于碑志者。他可知矣。今皆无之。

○诸县社坛 

  社稷,宰邑有之,从古然也。风伯、雨师附社稷坛左右,雷师之祭寓雨师坛。自唐,州、县同制。五代,干戈蹂躏无禁;洁夷缮饰,取其临时。【(库本、崇抄皆前句作“蹂践”、末句作“取具”。)】
  皇朝景德、祥符以来,申戒严饬诸县,以次修举。至政和,颁降图式,或乃改创焉。
  闽县 故坛南台尉厅之西。绍兴二年,始移于西南。【(底本作“始□□西南”,缺二字,崇抄作“始移西南”,据库本补。)】今法海寺北。
  侯官 乌石山下。于县亦为西南。政和元年,始建斋厅。
  怀安 在县东北,旧矣。政和二年,吴与为宰,援据礼典,正位西南。】见教授张读《记》。】
  长乐 福清 皆去县西南一里,如故。
  古田 坛今县西南。景德二年,李堪始立坛二于县东,【《记》云:“廨垣东址曰县学,学左顾曰县社。”】正厅一,祭器房四。自初献至终献与陪位者,斋宿有所。祀事毕,引乡老、秀民,效“乡饮酒”、歌丰年。时人称之。
  闽清 大中祥符二年,史温亦始置社稷坛县西南隅,坛左右,风伯、雨师坛各一,其南植双表,北为亭以待三献。堪、温皆自为文记之。
  宁德 自有县以来,建于白鹤岩西。政和二年,徙西南置。
  惟连江、长溪、永福各分置坛近县三所,如郡之制。
  连江 社稷坛县西南,风伯坛县西,雷、雨师坛县东北。
  长溪 坛社稷县西南惠海山下,坛风伯县西明宗山下,坛雷、雨师东北龙泉山下。【(此段文中,库本、崇抄皆置“坛”字于“社稷”、“风伯”、“雷雨师”之后,与底本异。)】
  永福 方位如二县,皆政和后作也。

○诸县庙学


(底本只以“诸县庙”三字为题,按本志目录,当是“诸县庙学”,据补。又,底本自标题以下脱简一整页,即自“唐制……”至侯官条“……治平甲辰重修侯”止,复将前一章“诸县社坛”之半页文字窜入。今去其窜入之重复内容,并据库本、崇抄补正所缺。)

  唐制:县学立孔子庙。释奠,以令、丞、主簿若尉为三献。本州,唐以前诸邑故行之矣。巢寇之后,毁废殆尽。皇朝始渐建庙。景德中,诏定县令、丞、主簿三献之礼。是时,令之贤有才者,间请于郡自建学,然作者尚寡。庆历四年,诏诸郡置学,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若民力未给,许姑就孔子庙,或系官屋宇。于是,建学者始众,然教养规约,人自为之。职事、生员,大率略具耳。【(崇抄作“大率略具尔至……”,库本作“大率略具耳……”,据改。)】崇宁初行舍法,乃诏:学置学长一人,学谕一人。学长掌一学之事,学谕以经术训导诸生。委州知、通、教授,选老成有行艺、为闾里所推服者,各给俸禄,县以不系省杂收钱充。诸生在学一年,从学长、学谕考选,以报令、佐审验,升州学。仍置小学,择可为教谕者。十岁以上愿入学者,听之。惟倚郭县皆不置。时,学各增建斋宇。逮舍法罢,重以兵火,圮坏者相继。后率更创,犹有旧制焉。闽、侯官,盖倚郭县。
  闽县 以万岁寺,补山下。
  侯官 以县治之东为宣圣庙。庆历后皆尝修完。【闽县,庆历中始建,治平甲辰重修。侯官县,先圣神座,熙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县令方叔完塑像并建庙;(各本皆作“熙宁九年……建庙”,后文重修却作“熙宁三年”,疑前为“熙宁元年”之误。)熙宁三年,知县庄谊重修。】舍法行,二县学并寓府学西北。后罢。今为府学房廊。今春秋释奠,即庙行事而已。
  怀安 故有亭。北门道南为祭所。【(底本作“切门道南”,崇抄同,据库本改。)】大中祥符四年,主簿陆柬乃卜县东隅为庙。【自为《记》。】嘉祐二年,知县樊纪复移于县西,择地之胜,崇建学宫,讲堂敞严,斋室閟静,中尊夫子,【(崇抄作“中奠孔夫子”。)】殿配享以十哲,图七十二弟子、传经诸儒于壁,塑孟、荀、扬、韩、王五贤于堂,辟小学,祭器、庖廪咸具。周先生希孟为之《记》。舍法行,增至八十一区。建炎中,建寇焚毁。绍兴初改创县东。斋二:资深、日新与小学为三。
  连江 嘉祐三年,修庙为学。政和初广之,凡四十三区。有善养堂;斋二:笃信、好信。武士及小学,军兴久废。绍兴八年,林觉为县之三月,改作于县东南,背长汀,面云居。邑人林日华率陈元礼、林芘、林錞等缗线万有奇助之。重门、修廊,巍殿中峙,有:繙经阁、驾说堂,更为四斋:富文、能信、移孝、怀忠。【(底本作“龙信移忠”,据崇抄、库本改。)邑人李侍郎弥逊为《记》。】淳熙八年,以学与夫子东向非宜,改为面南。【用邑人郑侍讲鉴之言也。陈淳宗率生徒为之。】
  长溪 学,县东南。庆历中筑菱湖地以建。元祐二年,移东门外,以建善寺地为之。五年,仍旧。大观二年,知县叶安节重创,为屋八十八间,大风拔毁。明年复葺,凡四十六区,【(底本作“凡六十四区”,据库本、崇抄改。)】斋四:近智、养智、崇智、好智。外,小学。长乐 学最古。起唐乾符四年,建于县东南。皇朝,宰董渊、吴仲举、萧竑、施闻踵缮治,【(底本作“吴外举”,据崇抄改。)】莫能就。元祐戊辰,袁正规既视事,【(底本作“租事”,据崇抄改。)】亟议修建。邑人林通者作《县图经》,命鬻之,得钱二十万,县富民皆相与出力,乃仍旧殿新之。背殿有堂,翼以两序,为斋十二。岁种田十二斛,更盖房廊、后圃余十间,以佐给费。时养士几一百人。【见林通《图经》及林勰《学记》。】崇宁初,增至五十三区。后舍法罢,多省废。今斋二:依仁、进德,与小学为三。
  福清 学,县东,元丰元年,广庙地作。崇宁初,增至八十四区。有稽古堂,【(底本作“有稽古□”缺一字,据库本、崇抄补。)】邑宰方叔完市钱塘书籍以储。斋三:亲仁、依仁、武士及小学。
  古田 旧学,廨垣东趾,其地也。景德二年,李堪为宰,毁淫祠三百一十五,撤佛宫四十三,取其材植为县庙学。位先圣,列十哲,绘六十二子、二十一贤及孔伋以下大儒至唐韩愈氏九十六人。有亭一,曰函丈;台一,曰舞雩;又阁一,【(底本作“阁十二”,崇抄作“閤十二”,据库本改。)】曰草玄。校典一人,主缃牍,礼生二人,主奠谒。蹑屩赢粮来就学者盖多。国初时,视诸邑独盛。【堪自为《记》。】嘉祐二年,陈昌期领邑事,复修之。昌期自为《记》。【(底本作“□期自□记”,缺二字,据库本、崇抄补。)】崇宁初,增至九十一区。有九经阁、【(底本作“九理阁”,据崇抄、库本改。)】会道堂。左右序为斋八:精义、达义、遵义、思义、抱义、由义、摩义、喻义,外小学。绍兴元年,建寇尽焚之,寓讲所于佛屋。【(底本作“寓□所”,缺一字,崇抄作“斋所”,据库本改。)三年,令周彦雄始作于县西郊。(底本作“令周君”,据库本、崇抄改。)林好古《记》。(底本自“始作”以下四页皆残失上半,每行缺六至八字不等。今以崇抄、库本互校,但两本文字出入甚大,或至全异其意,而崇抄多文从句顺,因取崇抄,以库本之文存注备考。此处库本作“创于邑西郊”,其下无“林好古记”注文。)】七年,诸生林好古、陈高、卓冠与其邑人鸠金钱百余万,【(底本“陈高”,崇抄作“陈鬲”;并以崇抄“其邑人鸠金钱”六字补底本缺文。)】请还学景德旧址于令邓观。帅张致远许之。【(“于令”以下,库本作“二十四年汤选”六字。)】岁终告成。像塑、绘事、讲堂、斋舍、庖圃之所皆备。【(“讲堂”以下,库本作“斋室祭器庖廪”六字。)李广文为《记》。讲堂之侧有应沙轩。林好古为之《记》。】
  永福 旧有庙学。【(“永”字以下,库本作“福学在县东崇”六字。)】崇宁元年修,凡五十二区。有养士堂。斋三:笃行、成行、【(“养士”以下,库本作“斋三敦行修行”六字。)】武士及小学。建炎三年火。绍兴初,复葺完。更为四斋:【(“绍”字下,库本作“兴间复修建有四”六字。)】博文、敏行、履信、怀忠。
  闽清 景德四年,令史温上事之三日,【(“闽清”以下,库本作“学县东南令史温”六字。)】谒庙无所,即议建立。得县东南隅废廪地,【(库本于“即议”下作“建礼殿于县东南”,无“隅”字。)】召乡之秀民谋之。既塑像先圣先师、十哲、周其壁画六十子及大儒。【(库本于“既”字下作“建塑先圣十哲像”七字。)】乃营仁、义、礼、智、信五,【(库本于“乃营”以下作“楼阁斋堂庖廪以”七字。)】聚诸生肄业。讲堂一,以资辩论。有谈经楼、三礼【(库本于“讲堂一”以下作“谈经楼三、阁五、续创学舍三十区外,又创善养”,长达十八字,比崇抄多出八字。)】堂、祭器库、严奉轩。大中祥符二年,温自为《记》。绍圣二年,祝圣为宰。陈公旸初擢制科第一以归。邑人又新其学,【(库本自“科第”以下作“邑人同请于令以小学”。)】作堂以祀其兄馆阁校勘祥道。四年,郑居仲为《记》。崇宁二年,【(库本自“阁校”以下作“勘兼太常博士至崇”,中无注文。)】增为四十一区,有稽古阁。斋曰:教祗、教中、教和、有造。【(库本自“四十一区有”之下作“养士堂又为斋三教”。)】淳熙五年火。明年,重建经史阁。斋十二:【(库本自“淳熙五年火”之下作“令赵鞏之复创为斋”。)】教中、教和、进道、经德、居仁、由义、立礼、尚志、(库本自“进道、经德”以下作“有造能信移忠敏行”。)会文、兴能、升俊、养正。
  宁德 庙学,县东。嘉祐三年,【(库本于“宁德”下作“学南,嘉祐三年”。)】以省地建。崇宁二年,增为四十七区,有敷教堂,【(库本自“增为”以下作“四十二区又建创”。)】斋四:东,富文、移忠;西,敏行、笃信。乾道七年,令徐石建小学。【(库本自“敏行”以下作“能信复于学内省地”。)】
  罗源 庙学,县西南。庆历八年,令陈偁建。【(库本自“庙学县西”以下作“南庆历八年令陈创 ”。)】延郑先生穆为师,以劝民学。元祐六年移县东。【(库本自“以劝”之下作“民元祐六年令袁符移于县东为今所”。)】崇宁初,增至九十九区。有议道堂。斋九:勤礼、【(库本自“九十九区”以下只作“斋五”二字,下接“笃礼”。)】笃礼、彰礼、由礼、善礼、好礼、隆礼、崇礼。外小学。(库本于“好礼”之下只有“及小”二字,径接句末“学”字。【以上底本每行所缺字,库本与崇抄多异文,字数出入亦甚大。)】建炎间遭爇,建,兵后重创。

○诸县仓库  

  县仓有三:一曰盐仓,【(崇抄有“诸县仓库”标题及“县仓有三,一曰盐仓”,底本缺,库本亦缺。)】二曰省仓,三曰常平仓。盐仓者,国初有之,分贮漕盐于此。【(底本自“常平仓盐”以下至“漕盐”之前皆缺文,库本同,据崇抄补。)】其旁置场,听民自市焉。元丰,运额既多,【(底本自“听民”以下至“既多”之前皆缺,库本同,据崇抄补。)】随产科卖。无产者,谓之浮盐。民以时视价值多寡,【(底本自“谓之”以下至“多寡”之前,皆缺,库本同,据崇抄补。)】于此取给。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永福,【(底本自“怀”字以下至“此六县”之前皆缺,库本同,据崇抄补。】)此六县者,由南台仓搬请。以往,仓场皆附县置。【(底本自“搬请以”之下至注文“闽县”之前皆缺,库本同,据崇抄补。)闽县,旧在主簿厅东。侯官,系天圣元年附主簿厅置场。古田,“治平记”:“卖茶盐场在县南。”永福,曾师建“记”:“盐仓,在县城东。”怀安、闽清,并县内。(以上注文,底本缺“田治平记卖茶盐”和“记盐仓在县城东”十四字,据崇抄补。库本则无此整段注文。)】连江、罗源、宁德、长溪、长乐、福清,【(底本缺“罗源宁德长溪”六字,库本同,据崇抄补。)】此六县者,各地产盐,岁捐,卖其民。以其余运纳南台仓。(【底本缺“岁捐卖其民以其”七字,库本同,据崇抄补。)】虽海仓逐邑别创,许亭户输纳至县给卖,【(底本缺“别创许亭户输”六字,库本同,据崇抄补。)】则又各置仓场县东、西。【连江在县西南,罗源在县西之侧,建炎二年,知县吴确重建。宁德在县门内之西,亦兵火后重创。长溪、福清,皆县门内之西。长乐,县内。】天圣六年,四县罢煎漕课,犹命鬻县盐。惟长乐岭口、福清海口二海仓如故。【岭口仓,去县东二里,旧在临水渡侧。熙宁中,运使贾青移此。海口仓,去县东二十五里。岭口有监仓一员,(底本作“监仓”,库本同,崇抄作“盐仓”。)廨舍在县尉厅之西。海口仓以监镇兼管。】政和中,盐本不给。官吏趣办漕额,谓民产浮盐可米偿,因仍至今,仓场皆在也。
  省仓者,咸平四年始置。初,诸邑输米,悉趋都仓。至是,大理寺丞马易从奏:“诸郡外县合销粮草,令顺便受纳。”于是,敕各置仓。闽、侯官、怀安以倚郭不置,余九县皆置。【连江、永福,皆县内之西。福清,县门外之右。长乐,去县西半里。长溪,县之东南。罗源、宁德,皆在县东,建寇焚毁。其明年,罗源再创;宁德至绍兴二十八年乃更造。古田、闽清,皆在县侧。古田,兵火后再创;闽清,淳熙四年灾,明年更造。】其后,水口、鸡菜两镇置寨,又分两仓,凡十一所。隆兴二年,以连江民赴都仓输米便,自后科拨,岁止十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