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汀州府志
汀州府志
归化县 东至延平府将乐县一百二十里,以铁岭铺三十里为界;西至清流县一百里,以五通凹二十五里为界;南至延平府永安县二百九十里,以莲花寺八十里为界;北至宁化县一百二十二里,以下觉七十里为界(邑志作至坑口泰宁县界九十里);东南至延平府沙县三百八十里,以永隆寺一百二十里为界(邑志作至安居沙县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清流县一百九十里,以灵龟岩四十里为界;东北至将乐县一百二十里,以东岳庙三十里为界(邑志作常坪将乐界五十里);西北至宁化县一百三十里,以山溪寨七十里为界(邑志作下坊涧建宁县界一百四十里)。东西广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连城县 东至延平府永安县二百二十里,以溪流口一百一十里为界;西至长汀县一百四十里,以野狐狸岭十里为界;南至龙岩州二百三十五里,以梅村凹九十里为界;北至清流县一百六十里,以柯坊魏张坑四十五里为界;东南至宁洋县二百四十里,以廖天山老隘一百三十里为界;西南至上杭县一百八十里,以矶头一百里为界;东北至清流县一百三十五里,以上琴坪三十五里为界;西北至长汀县一百七十里,以四保六十里为界。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
上杭县 东至龙岩州一百五十里,以大池一百里为界;西至武平县八十五里,以石田二十五里为界;南至广东大埔县一百五十里,以石上一百三十里界亭为界;北至长汀县二百四十里,以张屋铺一百里石碑为界;东南至龙岩州二百四十里,以绿岭一百九十里为界;西南至广东嘉应州三百一里,以狗闷岭一百九十里为界;东北至连城县一百八十里,以矶头八十里为界;西北至武平县一百九十里,以檀岭八十里为界。东西广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
武平县 东至上杭县八十五里,以石田二十五里为界;西至江西安远县二百四十里,以大中山一百四十五里为界;南至广东嘉应州二百二十五里,以南岩九十里为界;北至长汀县二百六十里,以黄公岭一百五十里为界;东南至广东海阳县四百里,以卢岭一百五十里为界;西南至嘉应州二百二十五里,以于口一百里为界;东北至上杭县一百九十里,以檀岭一百一十里为界;西北至江西会昌县一百八十里,以南瀼口北岭为界。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
永定县 东至漳州府南靖县四百一十里,以隘头二百里为界;西至上杭县一百五十里,以三坝七十里为界;南至广东饶平县二百一十里,以牛市亭一百里为界(邑志作至大埔县焦叶坪界四十里);北至龙岩州二百二十里,以水槽隘一百二十里为界;东南至平和县二百二十里,以清漳一百二十里为界;西南至嘉应州一百五十里,以河背五十里为界;东北至南靖县三百二十里,以博平岭一百二十里为界;西北至上杭县一百三十里,以咸水湖八十里为界。东西广二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
水路(附)
长汀县 三百里至上杭县。滩势湍急。
宁化县 六十里至清流。中有七孤龙,逶迤七曲,舟师惮之。
清流县 八十里至九龙。上六龙属清流,下三龙属永安。滩势甚险。
归化县 四十里至沙溪。始通小舟,自沙溪至黄沙口三十里会永安大河。
连城县 自姑田秋家岚五十里至小桃,一百二十里至永安。
上杭县 十里至大孤头。以下滩势愈峻,舟师必易舟以行。
武平县 一百里至羊角,下会昌,抵江西。
永定县 八十里至锦丰窑,与上杭溪合,达潮州。
形胜(附)
汀州府 崇山复岭(本志),南通交、广,北达淮右(宋?郑强《移创州学记》)。瓯、闽、粤壤(宋?张文潜《修学记》),在山谷斗绝之地(《文献通考》)。西邻赣、吉,南接潮、梅(《鄞江志》)。山重水迅(图志)。“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宋陈轩诗)。
长汀县(附郭)。
宁化县 翠华、凤凰在其北,五台、笔架在其东,城门嶂南峙如屏,牛头山西立若扆。
清流县 诸山合作屏风立,一水环成几字流。
归化县 临汀孔道,闽、广通衢,仁寿西矗,狮岩东峙。
连城县 复叠万山之中,舟车四塞之地。
上杭县 襟三折之清漪,几七峰之苍翠。
武平县 灵洞诸峰,吐奇献秀,化龙诸水,环抱合流。
永定县 龙冈后峙,榜山前列,二水交流,一湖澄澈。
卷之五 城 池
古称城池,曰金汤矣。夫重关不能拒揭竿之夫,长江适足来投鞭之主,险果足恃乎?然《易》载城隍,《诗》言墉壑,增高浚深,守土者之责也。若夫市虎无惊,村犬不吠,殷裒以渠纪迹,王恭以桥垂名,则德政之所得及者亦附焉。志城池。
汀州府城 唐大历四年,刺史陈剑迁筑。西北负山,东濒河,南据山麓。大中初,刺史刘岐创敌楼一百七十九间。宋治平三年,守刘均拓而广之,周五里二百五十四步、高一丈八尺;浚三濠,深一丈五尺,西引南拔溪水,流东以绕之;辟门六:东曰济川,西曰秋成,南曰颁条,北曰鄞江,东南曰通远,东北曰兴贤。绍兴间,赣卒叛,守黄武增修。隆兴元年,守吴南老又增修敌楼五百一十五间。明洪武四年,卫指挥同知王珪,塞颁条门,改济川为丽春、秋成为通津、通远为镇南、鄞江为广储、兴贤为朝天;周城包以砖石,城北卧龙山巅创总铺一,窝铺八十一,女墙一千一百九十五,箭眼八百一十四。弘治己未,卫指挥张韬建广储门楼;庚申,又建丽春门楼。初,知府吴文度,以郡城内大半皆山,县治民居环列城外,议自通津门西去数百丈,逶迤而南,东讫济川一带,立城围之。以秩满去。嘉靖间,知府杨世芳始因前议,筑土为县城,列七门,曰会川(后改挹清)、曰五通(后改环雁)、曰惠吉(今改正笏)、曰富有、曰常丰(后改宝珠)、曰西瑞、曰通金(今塞),周六百一十九丈九尺,堞二千一百八十有奇。隆庆间,知县陈金,陶砖包砌,然垣甚卑薄,郡城镇南、广储二门,横赘在县城中。崇祯四年,增修县城,自挹清门至通津门,俱加崇阔,撤镇南、广储二门,盖合郡县为一矣。八年,增修东西北三面。十年,筑宝珠门月城,增扩惠吉门。国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府王廷抡重浚旧濠。
宁化县 旧城周二百八十步,门四,东曰连冈、西曰通赣、南曰道爱、北曰朝宗。宋端平间,令赵时錧累石砌之,改连冈为迎春、道爱为端平、通赣为通圣、朝宗为朝天。宝祐二年,圮于水。开庆元年,令林公玉以砖砌北门,架木其上,使民得避水焉。明正统间,两遭沙寇,垣墉刬平。正德五年,知县周楹请筑土城。九年,邑民雷文琳等,状言甓砖已久,知县何鉴以闻,得请郡丞唐淳与鉴共成之,城周八百一十二丈七尺五寸,水门四、楼五、窝铺六十。北负山,三面临溪,常冲于洪水,其后筑修不一。国朝顺治七年重修。
清流县 宋时,止有子城,周二百丈,外为门四,东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陂、北曰拱宸。绍兴间,县令郑思诚始兴版筑,岁久湮圮。明正德四年,知县林湜运石筑造,沿河城四百四十丈,寨上城四百二十余丈,每丈筑垛子三,为门五,南二、东西北各一。七年,广寇窃发,署令戴旦,疏通马道,甃砌垛眼,以便守御。又增设窝铺十有二、敌楼一。万历间,知县蒋育馨增筑。崇祯间,知县邓应韬重修。后邑人光禄丞荚华先捐修马道,龙川县令伍仪捐铁裹五门。国朝因之。
归化县 设于明成化六年,无城池,公署民居夹于溪涧。正德九年,知县杨缙创建,城周七百六十余丈,高一丈三尺、厚七尺,为门四,东曰东乐、西曰西清、南曰南安、北曰北泰,南北水关二、敌楼三、窝铺二十有四、垛眼一千六百有奇。嘉靖三十七年,增高五尺。三十九年,山寇攻围数旬,知县章宗实筑四门月城,浚月池以捍之。万历间,知县陈文辉、陈宪章相继修葺。崇祯间,增高二尺,建东西敌楼。国朝康熙二十年,知县王国脉重修。
连城县 宋绍兴间,县令邱钦若创筑土城,周一里一百四十步,外有濠池。乾道中,令杨立中作三门,东曰朝京、西曰腾骧、南曰龙川,岁久颓圮。端平间,寇乱,令米巨宏复筑。淳祐间,令罗应奇重修,并作瓮城,改朝宗为通京、腾骧为秋成,龙川为熏风,后复废。明正德四年,流寇窃发,知县蒋玑筑土城七百余丈,广围以栅,上覆以楼。九年,佥事胡琏劝富民购砖瓦,分城之。先是,邑人知府童玺为部郎,疏请筑城,至是遂捐资为倡。十四年,佥事周期雍命县丞黄钟岳垒石为址,甃砖为垣,高一丈七尺;为门四,东曰寅宾、西曰秩西、南曰安阜、北曰拱北;水门二,曰福汲、曰清泰。嘉靖间,建城楼六、窝铺三十。崇祯间,知府唐世涵增高三尺。国朝因之。
上杭县 宋端平元年,令赵时钺创筑,周一百六十步,覆以茅竹,转车激水,注为濠池,寻毁。淳祐间,令赵希绳更筑,缩其址而小之,复圮于水。宝祐二年,令潘景丑乃址以石,甃以砖,覆以瓦。元至正间,颓圮殆尽,摄尹郑从吉拓旧址复筑之,周五百一十五丈、高一丈,为门七,各建楼其上,后复圮。明洪武十八年,邑人钟子仁作乱,知县邓致中修筑甫毕而贼至,民赖以全,久复圮。景泰三年,知县黄希礼复拓旧址更筑。天顺六年,溪南阙永华乱,乃调汀州卫右千户所官军捍御其地。成化二年,巡按朱贤以城狭不足以居军,檄知县胡钺,斥而大之,凡八年工成,周一千四百二十四丈六尺,基广二丈;南临大溪,砌以石,高三丈有奇;东西北并甃以砖,高减于南三之一;濠广二丈,深半之;为门七,东曰昭阳、西曰通驷、南曰通济、北曰迎恩、上南曰兴文、中南曰阳明、下南曰太平,各建敌楼其上;窝铺三十有三。万历间,知县李自华修葺。崇祯间,知县卢跃龙增城垛五尺;东西北三门筑郭护之。国朝康熙初,知县宁维邦、蒋廷铨先后重修抚民馆,城在上杭县溪南三图中坪。明嘉靖间,知府徐中行创筑,周一百七十二丈、高一丈六尺,北门一。万历间,于溪南四图河头坪,筑抚民公馆,城周四百三十七丈、高一丈八尺,开东西南三门,北为水门。
武平县 宋绍兴间,使相张浚遣官创筑。端平间,令赵汝重修,城周二百八十步,为门三,东曰永平、南曰南安、西曰人和,寻圮。元至正间,令魏侃夫仍故址修筑,留二门。明弘治间,邑人兵部主事王琼,奏拓旧址更筑,砌以砖,周七百六十二丈六尺、高二丈有奇,垛一千五百三十;辟门四,东曰迎春,西曰秋成、南曰南坪、北曰北高,窝铺十有六,又开水门于东西,以泄洪潦。崇祯戊辰,知县巢之梁加高三尺。国朝顺治间,知县朱之焜、康熙初,知县刘昈、署令赵良生,先后重葺千户所城,在县治西南二十五里武溪源。明洪武间,山寇窃发,汀州卫指挥黄敏提军剿捕,因驻焉。二十四年始筑城,周围二里百八步一尺。二十八年,本卫指挥李虎甃砌以砖。嘉靖十九年,漳南道侯廷训增筑新城,修四百二十五丈、高二丈三尺、广二丈,通新旧城,为楼五,为铺四十有六,为门八,曰迎恩、曰永安、曰平定、曰常乐、曰通济、曰朝阳、曰水门、曰文明。崇祯元年,寇破新城,兵备道董象恒、曾樱檄知县巢之梁修葺。岩前城在武平南六十里,明崇祯间,广寇摽掠,巡道顾元镜创筑,周四百二十丈、高一丈六尺、阔八尺九寸,设四门,东曰近禧、西曰靖远、南曰阜安、北曰宝艮,城楼四、窝铺二十有四。九年,知府唐世涵命典史王赐爵分画街衢,平治坑堑,度其地以分给乡民。
永定县 城自弘治五年知府吴文度创筑,至十年功成,周七百七十六丈六尺五寸,基阔二丈有奇,面广三之一;南临田,高一丈九尺有奇;北倚山,高减南十之一;内外马道广一丈五尺,濠二丈余,深半之;为门四,东曰太平、西曰迎恩、南曰兴化、北曰得胜,各建敌楼其上;窝铺十有六。十七年,知县陈济以北门岑旷可虞,塞之。嘉靖间,知县许文献增窝铺十有一。隆庆、崇祯间,知县陈翡、徐承烈相继修建。国朝因之。
街市(附)
长汀县 福善坊;登贤坊(旧名进贤);永康坊(在太平桥南);词学坊(在县前,宋崇宁间,谢潜所居地);富文坊(分上、中、下,在县前西南,初名富民,后改雷云);崇雅坊(在县西);清泉坊(在通济门外);兴福坊(在杉岭市);兴仁坊(在通津门外、社稷坛前);福寿坊(旧名崇福);崇善坊(旧镇南门外,今在县前后及县左,分上、中、下三坊);登俊坊(在济川桥东);鄞河坊(在县东南,宋分上、中、下,今俗呼营背);郎星坊(在济川桥南,宋咸平间,吴简言所居,俗呼朗星坊);青紫坊(在广储门外,今名朱紫坊);金花坊(在县东北,宋分上、中、下,今俗呼东街);攀桂坊(在朝天门外);仁寿坊(在县南,俗呼南寨);新丰坊(在惠政桥左,俗名官店背);高福坊(在县南下坝);府前街(在府治前);十字街(在朝天门内);上东门街(在朝天门内);县前街(在县治前,今名小教场);射圃前街(在旧广储门外);朱紫坊街(在射圃前街右);店头街(在镇南门外);五通庙街(在丽春门右);水东街(在济川桥东);半边街(在济川桥沿河南下);桥头街(在济川桥东);营背街(在南廨寺边);官店背街(在惠政桥西);东关营街(在太平桥头);河田街(在青泰里);馆前街(在归阳里馆前驿);新街巷(在城隍庙左);米仓巷(在卫左);城隍巷(在庙前);马巷(在县学前右);豆腐井巷(在朝天门内);仓坪巷(在朝天门内);站背巷(在临汀驿后);朱衣巷(在站背巷左,一名朱氏巷);火草巷(在县前街西南);井头巷(在水东方伯坊下);龙岩巷(在仙隐观左);陈麻哩巷(在常丰桥右);粉巷(在朝天门内);店头市(在旧镇南门外);五通庙前市(在丽春门外);河边市(在五通庙前);水东街市(在济川桥左);河田市(在青泰里);杉岭市(在县西,今废);城功墟(在县西南百里);谬屋墟(在县西南八十五里);归仁墟(在县东七十里);南温墟(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三洲墟(在县南六十五里);单溪墟(在县南一百二十里);蘘荷墟(在县南一百四十里。七墟今废);羊角墟(在县东南五十里);河田墟(在县东南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