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绵,相续不绝。《庐山志》载隐逸仙释,与暂寓及游历有事可见者,纪录綦详。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锺、彭焉。会贞按:《史记 始皇本纪》,三十七年至云梦,浮江下,观籍柯,渡梅渚。《封禅书》,武帝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并未明言登庐山,惟《河渠书》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而《寰宇记》引《浔阳记》,昔秦皇、汉武并登庐山以观九江。又《舆地纪胜》引《庐山记》,太史公东游,登庐山而遐观,南眺三湖,北望九江。盖郦所本。赵云,按锺、彭谓石钟山及彭蠡泽也。今《注》无石钟山之文。而唐时李渤作记,尚引《水经》并郦《注》,其为缺失无疑。因详载《寰宇记》及苏文忠、刘献廷说。余谓此篇及《沔水》篇文皆完好,而《江水》篇末独缺,郦氏 石钟山,当是《江水注》之佚文,今移于彼篇末。
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澍,朱作瀑,《笺》曰:《御览》[按见五十一。]引此作澍。戴仍,赵改。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作澍。《類聚》八引遠 師《廬山記》,西南有石門山,其形似雙闕,壁立千餘仞,而瀑布流焉。又引周景式《庐山记》,石门山在康王谷东北八十余里,是一山之大谷。有涧水,亦名石门涧,吐源浚远,为众泉之宗。每夏霖秋潦,转石发树,声动数十里。桑乔《庐山纪事》,石门涧在文殊寺南。涧水源于长冲,漾于掷笔之前。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数步,朱讹千,赵仍千。数改许。戴改十。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并作十。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下有盘石,可坐数
十人。会贞按:《类聚》七引周景式《庐山记》, 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与此异。《寰宇记》作可坐二十许人。冠军将军刘敬宣,每登陟焉。会贞按:敬宣为刘牢之长子,《晋书》附《牢之传》,尝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寻阳,后加冠军将军。《宋书》、《南史》均有传。其水历涧,径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会贞按:《十八高贤传》,释慧远,姓贾氏,雁门楼烦人。师释道安。太元六年至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乃立精舍。因去水远,以杖叩地,清流涌出。后亢旱,师诣池侧读《龙王经》,忽有神蛇从池出,须臾大雨,因名龙泉精舍。《高僧传》略同。《御览》七十引周景式《庐山记》,山西有龙泉精舍。《舆地纪胜》龙泉庵在德化县南二十一里。其水下入江。会贞按:石门水盖即《经》所谓庐江水也。桑乔《庐山纪事》,石门涧水北流入龙开河。今龙开河于德化县城西北流入江。
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 險峻,人跡罕及。朱《笺》曰:《晋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 序》云,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嶂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 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 者众,将由悬濑险峻,人兽 绝,径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朱通作游,《笺》曰:旧本作通。戴、赵改。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并
作通。《庐山新志》匡顶大道有四,自云 入者为西道,自含鄱口入者为南道,自净慧入者为东道,自化城入者为北道。四者庐山之通衢,从古所辟。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峰。会贞按:《舆地纪胜》引张僧鉴《记》,庐山东南有三宫,所谓天子都也。上宫有三石梁,中宫、下宫。《御览》一百七十三引《郡国志》,上宫在悬崖之表,人所不及,次宫在山岩之表,两边有阴阳沟,有石羊马,夹道相对。下宫在彭蠡湖际。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会贞按:《神仙传》,栾巴迁豫章太守,往庐山庙中,便失神所在。巴自行捕逐,求鬼踪迹。此鬼于是走至齐郡,化为书生。巴乃作符,空中有人将符去,须臾,书生自赍符来。巴叱曰,老鬼何不复尔形?应声即便为一狸,巴 杀之。释慧远《庐山记》,下有神庙,以宫亭为号,其神,安侯也。《高僧传》,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太子,出家修道,多神 。灵帝末,振锡江南,行达 亭湖庙。其神是大蟒,即高前世同学,因多瞋,命过受恶形。高向之梵语,蟒悲泪如雨。高去,有少年跪高前受咒,忽不见。高曰:庙神得离恶形矣。庐山庙即宫亭庙, 亭庙亦即此庙,而诸书言神各异,与《豫章旧志》以神为庐俗。《博物志》以神为姓徐又异。盖荒诞之事,传闻歧出也。故此惟举庙名,而于神存而不论。《元和志》,宫亭湖庙在浔阳县东南九十里。《寰宇记》引《江州图经》,在州南彭蠡湖侧,周武王十五年置。今庙在星子县神林浦。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会贞按:《初学记》七引《荆州记》,宫亭即彭蠡泽也,谓之彭泽湖。而《江西通志》分彭蠡、宫亭为二湖,失之。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何焯曰:《尔雅》以大山宫小山霍为句,道元盖误。
赵云:按《尔雅》,大山宫小山霍。《疏》云,宫犹围绕也。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谓大山名宫,小山,名霍也。然卷末《禹贡山水泽地所在》,霍山为南岳。《注》引《尔雅》作大山宫小山曰霍。则彼文仍是,莫谓善长真误读《经》也。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会贞按:《晋书 郭璞传》作 亭,与《高僧传》同。《类聚》七引宋支昙谛《庐山赋》亦同。又不如郦所云。然慧琳《一切经音义》谓字书无 字,以 为误。而《古今译经图记》作●亭,又误之误矣。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守敬按:《神仙传》,庐山庙神,人往乞福,能使江湖之中,分风举帆,行各相逢。《初学记》七引盛弘之《荆州记》,宫亭湖庙神甚有灵验,涂旅经过,无不祈祷,能使湖中分风而帆南北。《寰宇记》,分风擘流,上下皆得举帆。故曹毗咏云:分风为贰,擘流为两。守敬按:毗字辅佐,谯国人,所著《文笔》十五卷,传于世。见《晋书 文苑传》。此称咏,则是四言诗,而《诗纪》失采。昔 郡太守张公直自守征还,赵云:按《搜神记》云,张璞,字公直,不知何许人也,为吴郡太守。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指女戏纪像人。其妻夜梦致聘,怖而遽发,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守敬按:《御览》六十引此,祠下作女戏庙像,其妻夜梦神人致聘,觉言于夫。至明,恐怖遽发,船引中流而不行。合船惊惧,曰:守敬按:《御览》引此,曰上有妻字。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
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进。公直方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朱无目字。赵云:《广记》引《搜神记》有目字。会贞按:《庐山志》引此有目字。复下己女于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朱遥作径。赵改云:《御览》引此作遥。戴改同。傍有一吏立,曰:吾庐君主簿,敬君之义,悉还二女。会贞按:《初学记》十九引谢灵运《江妃赋》宫亭双媛,即指此事。故干宝书之于《感应》焉。会贞按:此条见今本《搜神记》卷四,《汝水注》载王乔事云,干氏书之于《神化》,此又云,书之于《感应》皆《搜神记》原书篇名也。
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朱《笺》曰:照水未详。赵云:按下云,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即石镜所照之水也。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形。赵作影。守敬按:黄本、吴本并作形,《初学记》五、《文选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 注》并同。《御览》一百一十七引山谦之《寻阳记》亦同,是此文作形不误,赵改影非也。晨光初散,朱散作曜。赵云:《名胜志》引此作散。戴改同。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守敬按:山东有石镜以下,《浔阳记》文,引见《书钞》一百三十六。又《御览》七百一十七引《幽明录》,山门有石数枚,形圆若镜,明可以鉴人,谓之石镜。后有行人过,以火燎一枚,遂不复明。今石镜 在星子县西二十五里,庐山。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守敬按:二泉详下。《庐山记》曰:白水在黄龙南,守敬按:《庐山记》白水二字作一泉
字。然《寰宇记》称瀑布亦名白水,盖沿此《注》。《书钞》一百五十八引《庐山南岭精舍记》,东接黄龙山,山下有洞穴,世传有黄龙出焉。《舆地纪胜》,黄龙山去南康军三十里。《浔阳记》云,能兴云致雨,有黄龙之像,故名。在今星子县西三十里。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林表,望若悬素。注处悉成巨井,朱脱成字,孙潜校增。守敬按:《庐山记》有成字。其深不测。其水下入江渊。守敬按:此周景式《庐山记》文。《御览》七十一引之。《舆地纪胜》,瀑布水在开先院之西,庐山南。瀑布无虑十数,皆积雨方见,惟此不竭。李白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也。《庐山纪事》,汉阳 之泉,东流为开先二瀑,在东北者曰马尾水。在西南者,则自坡顶下注双剑 背邃壑中,汇为大龙潭,绕出双剑之东,下注大壑,悬挂数十百丈,循崖东北逝,[二三]与马尾水合流,出两山峡中,下注石潭。石碧而削,水练而飞,潭绀而渊,为开先佳境。二瀑俱奇观,而西瀑尤胜。在星子县庐山秀 寺西。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七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会贞按:各本并作始皇三十六年。据《史记》,始皇出游至云梦,浮江下云云,在三十七年,则作三十七年方合。《御览》四十一引《寻阳记》,上霄 在庐山东南,秦皇登之,与霄汉相接,因名。高处有刻石之字,大如掌,皆隐起焉,仅百余言。《路史》引《舆地志》,紫霄 下有石室,室中有禹刻篆文,有好事者缒入摹之,凡七十余字,止有洪荒漾余乃六字可辨,余叵识。后复进寻,已迷其处。[二四]今紫霄 在星
子县北二十五里,一名上霄 。此刻石欧、赵皆未著录,《一统志》今亡。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会贞按:此《寻阳记》文,引见《御览》五十二,今名德星石,在星子县南五里湖中。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会贞按:《寰宇记》引《图经》,昔有星坠水,化为石,当彭蠡湾中,俗呼为落星湾。是湾又以石为名。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会贞按:《搜神记》,宫亭湖孤石庙,有一估客下都,经其下云云。《御览》六十六引《九江记》,彭蠡湖心有大孤山。今大孤山在德化县东南湖中,又名鞋山。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异。会贞按:《初学记》五引梁朱超《咏孤石诗》,独高成不 。又引陈定法师《咏孤石诗》,独拔 外,孤秀白云中。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耆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会贞按:《御览》六十六引《九江记》,大禹刻其石以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辨之也。戴辨上增合字。会贞按:此刻石欧、赵皆不著录,盖已佚。此篇先总 庐山,次 山北,次 山南,末带 湖中落星石及孤石,词旨秩然。二石不 于上篇彭蠡下,而 入此《注》,乃互见之例。郦氏全书,往往有之。
校记
[一] 「一名洭水」 按:朱《笺》本「洭」讹作「汇」,《清一统志》三百五十二连州下山川有汇水,又有洭水。《汇水》引此《注》讹文为证。沈钦韩《疏证》钞本云:「按近人不知《水经》之汇水即洭字之误,《统志》于洭水外别载汇水,而引《水经注》之讹文为证,遂于《水经注》之水别多一水,不得已而云『汇水一名桂水』。不知洭水、湟水、桂水实即一水,而汇水终无安顿处。」
[二] 「《经》书桂阳者,县本隶桂阳郡也」 按:戴按「县下近刻有也字」,又郡下无也字。朱《笺》本作「《经》书桂阳者县也,本隶桂阳郡。」沈炳巽本同。依朱沈则文当云:「《经》书桂阳者,县也,本隶桂阳郡,后割属始兴。」文从字顺,当从。
[三] 「引盛弘之《荆州记》并作横溪」 按:《御览》七十《泉水》引《水经》此《注》与今本同,下「岂谓能污其真乎」,「污」正作「渝」,戴改,杨氏谓作「汨其真」,当据通行本,景宋本作「渝」。
[四] 「《明统志》且实指建武郡治,即今西门城址」 按:《明统志》卷六十四古迹桂阳郡城下无此文。
[五] 「晋太康五年分庐江立」 按:沈氏《疏证》,圈去「江」字,云:「江」当作「陵」,按《晋志》及沈约《志》云太康三年,此误。诸本皆误,至沈始订正,下距杨疏《要删》之刻八十五年矣,所见相同。
[六] 「《元和志》……云,太康三年,立南康郡,疑此五为三之误」 按:《元和志》二十九立郡在三年,南康县则云:「献帝初平二年析南野置南安县,晋太康五年改为南康。」
[七] 「辅遂进取庐陵」 按:《通鉴》建安三年僮芝自擅庐陵《注》云:「庐陵县,属豫章郡。」僮芝所擅是县非郡,熊据《纪胜》孤证,又系讹文,不能自圆其说,乃以「吴长沙桓王」五字当是后人所加,嫌武断。《元和志》作「兴平」,亦以为后人改,都无左证。
[八] 「《汉志》……作南水,王念孙谓当依此《注》作牵水」 按:王氏《读书杂志》四之六云:「隶书牵字或作●,与南相似而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