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九] 「建安中,更名西安……《宋志》……吴曰要安……要安又是西安之误」 按:标点本《宋志》有《校记》云:「西安各本并作要安。」据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改。钱氏引《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武宁县,古西安县也。后汉建安中,分海 立西安县。晋太康元年,改为豫宁。」《三国志 潘璋传》「迁豫章西安长」,是吴时县名西安之证。《校记》亦引此《注》赵氏说。
[一〇]「《吴书 太史慈传》数为寇于艾、西安」 按:赵氏文过省,据《传》为寇者刘盘。
[一一]「而《齐志》又以豫宁为豫章」 按:标点本作「豫章」,《校记》一四云:「疑《齐书》旧本亦作豫宁,此豫章疑亦豫宁之讹。」是也。
[一二]「《齐 王俭传》,袭封豫宁县侯」 按:王俭袭父爵是袭封,今补「袭」字。
[一三]「全氏疑有二贾萌,乃曲为调停之说」 按:全云:「岂同时先后之间有二贾萌,又皆为南州郡牧守耶?」此非存疑或两可之说,而言岂有则犹言不可有此事。杨氏讥其曲为调停,过当。
[一四]「此所云蔡君即廓也……安得以太守属兴宗耶」 按:顾氏《方与纪要》亦误以为「兴宗」,
沈氏《疏证》驳之云:「兴宗是廓之子,廓于元嘉二年卒,兴宗才十岁,而云景平初为太守,误之甚也。」
[一五]「南昌左尉」 按:沈氏《疏证》云:「《续志》凡县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应劭《汉官》曰:大县丞,左右尉,所谓命卿三人。按杨州所领县,惟南昌与吴称令,故此南昌有左右尉也。」沈书《自序》所谓单词微吐皆中书掌故,亦略究所出也。
[一六]「赵云:按六字《注》中注」 按:赵氏未检《汉书 梅福传》,六字句读致误耳。依本传是「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
[一七]「或以今都昌南五里之 矶山当之,误矣」 按:此指《清一统志》二百四十三南康府古迹下 矶邸阁条。
[一八]「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 立」 按:沈氏《疏证》云:「按《续汉志》有明文,而此元帝永光误,殿本与赵本皆不之觉,读书之难如此耶?」杨《疏》更引《寰宇记》所引《豫章记》文以证其误。此为后贤突过前贤之明证,亦前人之诤友。凡此校勘者皆可喜之事,初不必龈龈于因袭与创见之争矣。熙仲今此点勘,重历代学者后来居上之进,不敢效前人之狭。
[一九]「豫章上缭宗民万余家」 按:《通鉴》建安三年,番阳民帅别立宗部。胡《注》宗部,即所谓江南宗贼也。时县民数千家,自相结聚,作宗伍。
[二〇]「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修水也」 按:赵作「修」,戴作「循」与朱《笺》本异,沈钦韩以朱笔改
「修」字,从朱、赵不从戴。
[二一]「三情互爽。戴改三作二」 按:《大典》本讹作「二」,戴沿其误。
[二二]「《庐山志》载刘同升《三石梁记》……」 按:此见《庐山志》卷十四《艺文》,而钞略其词,其中多省略处,今参原书点句。
[二三]「循崖东北逝」 按:《庐山志》卷五「崖」作「壑」。沈氏《疏证》亦作「崖」。然依上文,似作「壑」为是。
[二四]「《路史》引《舆地志》……」 按:《明一统志》卷五十二紫霄峰下《注》略同,但云在庐山之西,又好事者摹得百余字与《舆地志》七十余异。沈氏《疏证》引之。
《水经注疏》卷四十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枝江熊会贞参疏
 渐江水 斤江水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朱无此及下条。赵此十字作日南水三字,水下又有补弱水、补黑水二目。
 禹贡山水泽地在所
渐江水赵云:按宋祁曰武陵有渐水,东入沅。疑此无渐水,当作浙。不知渐江、浙水 见《说文》。武陵有渐水,固也,而未可以渐江水当之。出三天子都。全云:顾祖禹曰,大鄣山在绩溪县东六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一百五十里,一名三王山。《祥符图经》云,即三天子鄣山。《山海经》浙江出三天子都,《水
经》因之,盖讹鄣为都,秦置鄣郡,以此山名也。郭璞曰,三天子鄣山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玉山,浙水出其傍。《寰宇记》曰,大鄣山,吴、越于此分界。叶梦得《避暑录话》曰,《水经》谓渐江出三天子都,取《山海经》为证。三天子都在彭泽西,安得至此?今钱塘江乃北江下流,虽自彭泽来,盖众江所会,不应独取此一水为名。予意渐字即浙字,《水经》误分为二名。《注》引《汉志》浙江者是已。今自分水县出桐庐号歙港者,与衢、婺之溪合,而过富阳以入大江。大江自西来,此江自东来,皆会于钱塘。按《山海经》三天子鄣有三,一曰在闽西、海北,即浙江之源也。郭景纯云,今在新安歙县东,谓之三王山,浙江出其傍者也;一曰在衡山,即庐江之源也。汉人以霍山为衡山,所谓在彭泽者也;一曰在海中,则不知其处。说者曰,匡庐是西鄣,徽是东北大鄣。婺之永阳亦有三天子鄣,是南鄣。其说当存而不论。若石林谓但在彭泽则谬矣。又谓钱塘乃北江下流,来自彭泽,是仍《水经 沔水》篇以立文者。然三天子鄣虽有三,而大鄣则推浙江之源,秦、汉间人以是取郡名为鄣郡,是非彭泽所能争也。守敬按:三天子都,诸说不一。全氏考证甚核。乃《一统志》惟以婺源西北一百二十里之率山当之,而斥前人之说皆非。盖以《汉志》渐江水出黟县南为据耳。不知郭云三王山,浙江出其边。黟县南之山,亦三王山所蔓衍也。又《经》云,北过余杭,则渐江水所出之山当在南,或以郭引张氏《土地记》称永康县南四里之石城山为三天子都,否则北过乃东过之误也。
《山海经》谓之浙江也。赵云:按《史记 索隐》韦昭云,浙江在今钱唐。浙音折,晋灼音逝,非也,[一]盖其流曲折,《庄子》所谓淛河,即其水也。制、折声相近。会贞按:《水经》,渐江水出三天子都,《海内东经》浙江出三天子都是渐江,《山海经》谓之浙江也。制、折古字通。《庄子》之制河,乃浙江之异文。
《史记 秦始皇、项羽本纪》并作浙江,与《山海经》同。乃阮元《浙江图考》据《说文》渐、浙分载,谓本名渐江,至山阴始名浙江,坚持其说不变。岂《庄子》、《史记》皆指山阴之水言乎? 《山海经》明言浙江所出乎?不谓阮氏一代通人,而拘执如是。《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赵增夷字。中。赵云:按颜师古注《汉书》引《地理志》作渐,与道元所见之本作浙江者异。见《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全云:按王应麟云,唐庐潘引《地理志》作浙江出黟县南,率山东。今观是《注》所引,则唐本为误也。而新安人作志乘,以为《山经》之文有率山、率水之目,不知《山经》无此说。《山海经》曰,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郭景纯曰,出新安黟县南蛮中。此与《汉志》、《水经》合。当东汉时,新安一带,山越居之,班《志》谓之蛮夷,今以蛮为率,则诬甚矣。率山、率水,不见他书。《太平御览》云,率即歙耳,亦混语也。《寰宇记》始收其目,而《九域志》仍不及焉。以罗存斋、程篁墩职志事,尚不能辨正,何也?守敬按:《汉志》黟县下明作渐江水,何庸引颜《注》?然道元于下文皆云浙江,故赵氏疑所见本异。余谓郦氏以渐江即浙江,既据《山海经》标明,下引《汉志》,即不必再为分别,非所见《汉志》不作渐江也。郭璞引《地理志》作浙江,乃牵于《经》文而改之。新安人讳言南蛮,故以南率误文为奇货。不知山越为患,以丹阳一郡为最,见《吴志》太史慈、程普、贺齐等《传》,史文俱在,何可没也?两《汉》、《晋志》作黝县,误。《宋》、《齐志》作黟是也。秦置县,[《寰宇记》。]属鄣郡,汉属丹阳郡,后汉因,吴属新都郡,晋属新安郡,宋、齐因,梁属新宁郡,在今黟县东。今婺源、休宁间,犹沿率山、率水之称也。北径其县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 若剑杪。时有灵鼓潜发,正朱作官,《笺》曰:旧本作正。戴、赵改。守
敬按:残宋本、明抄本作正。长临县,以山鼓为候,一鸣,官长一年,若长雷发声,则官长不反。朱作不及,《笺》曰:当作不反。赵改不反,戴改不吉。守敬按:《寰宇记》,黟县南十八里有墨岭山,岭上有石,特起十余丈, 若剑峙。时有灵鼓潜发,令长每以上鼓为候,鸣则不利于县长。据此则博山即墨岭山。俞正燮《癸巳类稿》八林历山在黟县南十里,土人即山为庵宇。庵前有 ,员起如香炉。《水经注》黟县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峰若剑杪。博山盖炉象矣。据此则博山即林历山之一 ,郦氏则分 之。
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守敬按:《元和志》,黟县有墨岭,出石墨。《癸巳类稿》八,黟山亦曰石墨岭,下有井,是昔采墨之所,即今墨穴也。黟县之名由墨岭,古本取黟山为义。汉成帝鸿嘉二年,以为广德国,封中山宪王孙云客王于此。朱无中山宪王四字,《笺》曰:《前汉书 成帝纪》,鸿嘉二年六月,立中山宪王孙云客为广德王。戴、赵增中山宪王四字。守敬按:钱大昕曰,罗愿《新安志》云,《景十三王传》复立宪王弟孙利乡侯子云客,是为广德夷王。《诸侯王表》云客以怀王从父弟子绍封。独《成帝纪》载云客是宪王孙。按云客之祖孝侯安,于宪王为弟,其父戴侯遂于怀王为从父弟,则云客乃宪王弟孙,怀王从父弟子,《表》、《传》所言是也。《纪》脱一弟字。守敬按:此《注》本《成帝纪》,误,戴、赵亦失考。晋太康中,以为广德县,分隶宣城郡。会贞按:《元和志》广德县,后汉分故鄣县置,[《纪要》中平二年。]《宋志》吴立,[《吴志 吕蒙传》为广德长。]此以为晋太康
中立,盖吴末废,晋复立乎?后汉县属丹阳郡,吴因,晋属宣城郡,宋因,齐为宣城郡治。梁属。《一统志》在广德州西南,与黟县不相接。此条恐郦氏误系。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遯戴作遁。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遁。《集韵》,遯,遁本字。迹此山。朱《笺》曰:孔晔《会稽志》云,陈业,上虞人,为会稽太守,洁身清行,志怀霜雪,贞亮之信,同操柳下。遭汉中微,委官弃禄,遁迹黟、歙,以求其志。高邈妙踪,天下所闻。守敬按:《会稽志》本《会稽典录》,引见《吴志 虞翻传 注》。[二]
浙江又北径歙县守敬按:北上当有东字。秦县属鄣郡。汉属丹阳郡,后汉因,吴属新都郡,晋属新安郡,宋、齐因,梁为新宁郡治,即今歙县治。东,与一小溪合。水出县东北翁山,西径故城南,又西南入浙江。守敬按:今登水出绩溪县东北大鄣山,西南流至歙县,南入新安江,当即此水也。
又东径遂安县南。守敬按:后汉末,孙氏置新定县,属新都郡。晋太康初,改曰遂安,[见下。]属新安郡。宋、齐、梁因。在今遂安县西。今新安江经遂安县北,此南字当作北。溪广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水甚清深,潭不掩鳞,故名新定。朱讹作安,赵据《吴书 贺齐传》改,戴改同。守敬按:《贺齐传》,建安十三年,齐表分歙为新定县。《元和志》,分歙南乡安定里置。分歙县立之。晋太康中,又改从今名。守敬按:《宋志》晋太康元年更名。
浙江又左合绝溪,溪水出始新县西,东径县故城南,守敬按:后汉末,孙氏置始新县,为新都郡治。[见下。]晋为新安郡治,宋、齐、梁因。在今淳安县西六十里。为东西长溪。会贞按:今有云源溪,出淳安县西北,南流入新安江,疑即绝溪。但所出所径,与《注》形势异,当是《注》误。又下流只一溪,盖有湮塞也。溪有四十七濑,会贞按:《汉书 武帝纪》颜《注》引臣瓒曰,濑,湍也。吴越谓之濑,中国谓之碛。浚流惊急,奔波聒天。孙权使贺齐讨黟、歙山贼,贼固黟之林历山,山甚峻绝,会贞按:《续汉志 注》引《魏氏春秋》,黟县有林历山。《通典》,山四面险峻。《元和志》,山在黟县西南一百五十里。误。《寰宇记》,在县南十里。在今歙县西南十里。又工禁五兵。齐以铁杙椓山,朱杙讹作杙。赵改云:杙,音弋,也。铁杙者,取寸铁如木,所以缘而升山也。戴改同。会贞按:残宋本作杙,吴本同。《贺齐传》作铁戈,误。《舆地广记》亦作铁杙,可证。升出不意,又以白棓击之,朱又讹作人,赵同,戴改。气禁不行,遂用奇功平贼。朱《笺》曰:《抱朴子》云,贺将军讨山贼,贼中有善禁者,每交战,刀剑不得拔,弓矢还自向。贺曰,吾闻金有刃者可禁,虫有毒者可禁,不能禁无刃物矣。乃多作劲木白棓,选有力者五千人先登,捉棓击贼,贼不知备,所杀万计。会贞按:此条前半本《贺齐传》,因传失载棓击事,故后半参以《抱朴子》。于是立始新之府,于歙之华乡朱之府作之尉,《笺》曰:宋本作都尉。[三]全云:宋本误,始新县名,非郡名,不得有都尉。沈炳巽曰,
《齐传》,吴以齐为新都太守,立府于始新,则旧本以为始新之尉者,始新之府耳,尉字误。戴、赵改府。会贞按:《齐传》立府于始新。时齐表以叶乡为始新县,而县分歙立,则是立始新之府于歙之叶乡。《名胜志》引《贤溪记》,歙之东乡,古叶乡也。此作华乡,《舆地广记》同,未详孰是。如《史记 秦本纪》叶阳君,《集解》一云华阳,盖二字形近易讹也。令齐守之。后移出新亭。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安郡。会贞按:《宋志》,晋太康元年,更名新安郡。溪水东注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