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考古略

  文昌庙 在三牧坊口,旧在翼副都统废署。嘉庆六年建。其东偏有簪堂,为郡人士燕集之所。
  竹林境巷 五代闽为捉生营。宋名仁庆坊。有竹林通应庙。相传龙井有金鳞隐见其中,岁旱祷之,即雨。绍兴中,里中火,民望屋上,有甲士标竹林旗扑火者无数,火寻灭。淳熙中,庙前周氏火,亦然。雨旸疾厄,随祷辄应。嘉泰三年请于朝,赐额“永惠”。明时诰勅犹勒庙前。按庙今为里社,而井犹在庙中。
  新塔街北口,井楼门街南口,中为旗汛口。又东为:
  镇闽将军署 旧织染局也。明成化间改为提督市舶府,后为巡按御史署。嘉靖二十七年,御史陈宗夔自南察院徙居之。后屡增拓,规制益宏。国初为总督署,康熙十九年改为镇闽将军府。
  荔支园 将军署之南,俗名长墙衕。南口接大黄府东口,及武安桥、青都观等处。
  蔡奇巷 在将军署北,俗讹为彩旗巷,旧名尊儒坊。宋蔡伯俙故宅。蔡,福清人,四岁能诗。元符中,举神童。真宗赐诗宠之,即日释褐,后授守秘书正字,寻赐进士出身,历官司农卿,致仕,年八十七。见《福清志》。
  河西街 一名尚书里。巷以明尚书林文安瀚居此,因名。南通古仙桥,达于水部门。旧有泉山书院。正德间改。正德间改,提学副使杨子器、姚镆建为林文安讲学处,中有御书楼。公卒,为家庙,后改为崇庆尼庵,今并废。宋名美政坊。
  澳 桥 即罗城海晏门桥,一名去思。详见前《河道》。
  河东街 在澳桥东。宋天圣中李正登以郡中有谶云:“罾浦坊中人挺生”,改名罾浦。名河东街,亦达水部门。
  秘书巷 旧名善寿坊。因陆蕴、陆藻兄弟官秘书,居此,因名。俗讹为篦梳巷,东口达于汤门大街。
  汤门大街 在秘书巷东。迤北达于汤门,中有巷通秘书巷。城边有巷达汤水关,与庆城寺、八角楼接。
  汤井巷 即内汤井,亦名温泉坊。宋嘉祐七年,郡守元绛阅郡图得之,浚其源,砻石为井,揭守环之,疏浊流于垣外。宣和六年,侍郎陆藻重修温室四,中有振衣亭,澣日一启,非衣冠不许游也。其后混浴,遂放心。今为箭道。
  石幢巷 巷口有宁海神祠,封广利王。元至正初建。
  自河东街达于渡尾街距津门二里许。俗呼王马头,以附马都尉王恭修城,驻节于此。东北季巷经纬,行者莫知所出。南有负郭田数顷,今为池塘。
  会应庙 旧为灵泽庙,号五龙,配以方色,相传闽时建。宋皇祐中,邑人以旱祷,澍雨大至,北位黑龙,犹带池萍。绍圣四年,郡守温修庙。元符元年,有神光发于殿屋。是冬,大旱,守祷于庙,雨随至,命刻石纪之。乾道三年,郡守王之望请于朝,赐额灵泽;庙旁有田及莲塘。淳熙十四年,诏改今名。大观三年,诏五龙皆为王。
  观音堂 在河之东。
  以上属郡正东隅。按:澳桥以东,本晋东湖地。前此物货自南台入者,皆由闸集于澳桥,故其地最繁富,绅富之宅多在焉。舟舶所经,故地有渡尾马头之名。国初划为驻防汛地,创建衙署,旧址多湮。《郡志》所载,犹有东闸巷、河务巷、使君桥巷、后岸巷等名,今皆不可考。姑载其大略,以侯续考。
  自旗汛口南折为新塔街。以塔而得名也,闽时呼新路口。旧有安福寺,今废,详见《古迹总略》。东为登龙巷,旧名岳临坊。有嵩岳观,在丁戊山上,称中山崇福行宫,今废。
  塔崎顶 即丁山也,详见上《九山》。
  丁戊山房 在嵩山。明处士傅汝舟所居,后移桂枝坊,互见“花园巷”下。后山人林宠,即傅丁戊故址居之。曹学佺《集丁戊山房》诗:“丁戊无山山转深,春光弥觉气萧森。昔贤迹寄成千古,绝壁台高已十寻。新旧主人无异尚,二三乔木接清阴。闭门只有临池兴,一任墙东碧藓侵。”
  小黄府 有径达于大黄府。
  大黄府 东达青都观,南折通武安桥,北通将军署。
  副都统署 城守营副将署 皆在大黄府,并国初建。按《闽都记》:大小黄府,皆以尚书黄尧复、黄镐故宅得名。
  自大黄府口接津门楼,皆曰柏衙前街。西口接东福星坊。有南服屏垣坊东为高节里,《闽都记》:有坊旧名严师,为提学林征之建。后通判杨干引年数仕,更名高节。今坊废,亦称柏衙前,以元行省郎中柏帖穆尔居此。又明侍郎黄尧复、尚书镐故宅,亦在焉。东口达于德政桥及荔枝园。通津门楼 即罗城通津门也,详见《城池》。上有五显庙,初在河之南岸,名五通官庙,亦名龙官庙,景德中建,康定进士方皓为记。后废,祀于此。
  自津门楼南接观巷口,为津门楼大街、津门桥,即兼济门桥,详见《河道》。西接朱紫坊河沿,东即铁冶巷河沿。
  铁冶巷 古冶铸之所,旧有坊曰化城,今废。东南达于九仙麓。
  武安桥 详见《河道》。达于古仙桥。东通南水关闸。折而南为:
  水部门大街,中有天妃宫。达于水部门自津门楼大街东折为:
  鳌峰坊 唐名九仙坊,以通九仙山也。宋曰登瀛坊,以状元陈诚之名。旧有诚之祠堂,今废。中有九曲亭,南折达于九仙山。
  鳌峰书院 明为郡人邹捷春宅,中有池馆。康熙四十七年,巡抚张伯行建为书院。前为正谊堂,中祀周、程、张、朱五子;后为藏书楼,置经史子集若干厨。右祀宋、明闽中先儒游广平、胡五峰、黄勉斋、陈北溪、陈布衣、蔡虚斋为六子祠。其左凿池,周数亩。构亭其上,曰鉴亭。稍进有堂曰“名教乐地”。旧肖像祀伯行于其内,今为山长所居,曰崇正讲堂。书舍共一百二十五楹,庖次井饮咸具。其初招延儒士,日给廪饩,以讲明正学为务。五十五年,巡抚陈瑸始集郡邑生徒肄其中,聘耆儒主讲。是年,赐“三山养秀”扁额,又赐经书八部。雍正十一年,赐帑金千两。乾隆三年,赐“澜清学海”额,又赐帑金千两生息,为诸生膏火。十一年,赐《律书渊源》一部。十五年,巡抚潘思榘修葺讲堂,并颁书籍及黄道周《经解》刻板。十七年,巡抚陈宏谋修学舍,更六子祠为二十三子祠,增祀宋儒杨龟山、王信伯、林少颖、罗豫章、李延平、李西山、胡文定、胡籍溪、胡致堂、刘屏山、刘白水、李忠定、蔡西山、蔡九峰、廖槎溪、真西山、明黄石斋凡十七位;祀张伯行、陈瑸于藏书楼下。又建奎光阁于鉴亭前。道光间,改东偏学舍为课棚,山长陈寿祺所创也。今仍之。
  红雨楼 在鳌峰坊。明山人徐熥、徐所居,寝室后有楼三楹,颜曰“红雨”,为兄弟吟眺之所。易代之后,沦为民庵。又有宛羽楼、清晖阁,亦二徐别业,今并失其址。
  绿玉斋 亦徐别墅,徐熥自记云:“红雨楼之南,有园半亩,中有小阜,乃构斋于山之坪。由园入斋,石磴数级,曲折逶迤,列种筠竹。斋旁灌木环匝,下置石几一,石榻二。夏月坐阴中,鸟语间关,蝉声上下。斋止三楹,余兄弟读书其中,无长物,但貯所蓄书数千卷。山中树木虽富,惟竹最繁。素笋彤竿,扶疏掩映,窗扉不扃,枕簟皆绿。清风时来,天籁自鸣,故名绿玉斋云。”南损斋云:“徐兴公聚书万卷,居鳌峰麓。客从竹间入。环堵萧然,而牙签四围,缥缃之富,卿相不能敌也。”
  迟清亭 明郑善夫别业。旧云在高湖墩,一说在鳌峰坊詹氏园内。
  观 巷 在鳌峰坊之南,旧名仙迹坊。有里社,中有双石奇迹,今名仙迹境。巷里有两岐,皆绕于山之阴。
  自观巷迤南为法海寺。旧称罗山。详见《古迹总略》。《闽都记》:本孟空宅。初寺在城南,五代闽徙于城西。晋开运二年迁今所,为兴福院。宋祥符中改今名。明嘉靖间,举人高叙废为宅,后入蓝侍御济卿家。万历已亥御孙圻仍舍为寺。有罗山堂、金积园、万缘堂诸胜。明赵世显《法海寺》诗:“赵歧读书处,仍作法王居。忽对三花树,还思十载余。闲云禅榻静,清磬佛堂虚。为爱珠林胜,尘缘积渐疏。”陈价夫《罗山馆早秋》诗:“木柝声残暮杵哀,邻家白薴已先栽。浮云半掩无诸郭,落日斜横金粟台。槁叶满阶风乍起,繁霜入户雁初来。小山芳划青如剪,岁晚应悲白露催。”谢肇淛《过法海寺》诗:“当年甲第倚云开,此日惊登般若台。金地已成新法界,罗山还属旧如来。春深别院无歌舞,水落寒池有劫灰。二十年前读书处,题名强半属苍苔。”以上属城东南隅。
  自鼓楼折而东曰新街。今称按司前街有庄嘉公祠,祀元闽海道廉坊使庄嘉。嘉字子敬,至正中莅闽剿群寇,救荒有法。闽人家置香几,每出罗拜,即去,肖像祀之。今改为里社之神,曰依仁帅正境。嘉庆闽,郡人以其地创文昌阁。
  按察使司署 本宋试院地。元为福州路总管府。明洪武初,改为福州卫;八年,更为福建都指挥使司署。国朝康熙十三年都司缺裁,改为按察司署。旧署在宣政街,即今总督署也。署之前有巷,达东衙巷。又有小巷绕而出于署之东辕门,俗名五显后巷,其中有五显庙也。
  都司巷 亦宋试院地。元为总管府司狱司故址。明为福州右卫。《闽都记》:断事司、福州右卫使司署皆在其内。今其中有军器局、督右参将署,皆其址也。有委巷通城隍街巷。
  卫 巷 即明三卫地。
  宝福局 在卫巷口。原为观风整俗使署,乾隆间改为宝福局。达于开元寺街。其东为旧钱局,明万历五年,以旧兵营及芝山寺余地置局,其后为屯盐道署,今皆废。俗名屯道里,又名射圃里。有径达于经院前桥。其南接三牧坊河沿,即子城安定门地。《闽都记》所称东龙须河址也。东折为卫前街,宋为太平寺地。洪武中创为左卫。今犹称太平街。东达于井楼门街。北即开元寺。在芝山之南,旧隶怀安,今属闽县。梁太清三年建,名灵山,寻改大云。唐初更名龙兴。开元二十六年,以年号改今名。复扁其门曰芝山。会昌汰天下寺,州存其一,即此。北宋天禧中灾。庆历二年复创,合开元、庄严二寺为之,为祝圣之所,有辟支佛像、戒坛。唐天复二年建,王审知于此开坛,奏度僧二千人,乞保昭宗銮辂回京。《闽都记》:南为灵源阁,东西有钟鼓楼,其东平怀堂。后唐同光初为太平寺,闽王审知建。以铜三万斤范弥勒像于灵、芝二山之麓。下有古井,深不可测,糜金银万余两;又造木塔七层。按:灵源阁坐坎向离,额“灵源”二字,书文作水形。阁上祀罗索星像,以压南离;背为藏经院,闽王审知糜金钱无算,作金银字《四藏经》,各五千零四十八卷,旃檀为轴,玉饰诸朱,宝髹朱架,纳龙脑其中。翁承赞为这碑铭。宋时屡灾,并入开元。建炎中,西京围急,留守孙昭远奉七祖御像,间道走扬州,迁福建。于寺内建启运宫居之。《三山志》:政和六年,更为神霄宫。建炎元年,复为太平寺。三年,敕奉濮安懿王神;遂以其寺之半,为嗣王行府。绍兴五年,因以为西外宗正司。明为祝厘之所。国朝顺治四年毁;十四年重建。康熙三十年年重建,御赐“开元寺”额。嘉庆间又毁,赐额独存;寻重建大殿,余皆非其旧矣。郡志案,辟支佛像,据《三山志》谓:闽王审知于城西南,张炉冶十三所,备铜蜡三万斤,铸释迦弥勒像,置太平寺。庄宗题为“金身报恩之寺”。宋政和间,移置开元戒坛。《闽都记》:其东平怀堂云云,亦同。惟《万历府志》:平怀堂北有经院,铁辟支佛高数丈。唐御史黄滔记之。下有古井。独云铁像与二书异。今观现存佛像,实铁非铜,《万历府》为得其实矣。第其云黄滔记之,则非也。考滔碑云:“天祐三年丙寅秋七月乙丑,铸金铜像一丈有六尺高。后二十有三日丁亥继之,铸菩萨二丈有三尺高,铜为内肌,金为外肤。”又云:“公登坛之三年已未秋,梦天之西际,彩云罅裂,大佛中坐,岳岳以觏止,乃命自宾席逮众庶,许一以金投将椟于肆,俟以铜易。而后鸠工卜境择日,铸斯佛于九仙山足、定光多宝塔之右。公礼阅之,乃与梦一类。于是迎入府之别亭。冬十有二月丙申,引归于开元寺灵山之塔院,独殿以居之,翼二菩萨于左右。”是滔所记者,正审知所铸之铜像。与《三山志》合,非铁像也。然则,铜像之亡久矣,今像要是宋后冶铸无疑,特不审其年耳。其曰下有古井,访之寺僧,谓在铁佛座下,周砌以石,盖不可见云。今按铁佛殿在寺之东,有楼甚广。明曾异撰榜其楹曰:“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皆说是金身。”又按《闽都记》:芝山之麓,有灵山堂,旧为开元经院。嘉靖间,高侍御世魁丐为别业,入方序班家,增构亭榭。侍御殁未数十年,已易数主云云。今亦失其处,惟寺东民居丛杂,中有委巷,颇有园林隙地,想即其址也。寺右有庙,俗人祀瘟神,称芝涧殿,法堂后微存冈阜,今地亦入宦家。迤东一带,犹称经院巷云。唐周朴《开元寺》诗:“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杂俗人看离世界,孤高僧上觉天低。惟堪片片紫霞映,不与蒙蒙白雾迷。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免向日虹西。”明王恭诗:“城里青山闻梵音,灵源高阁影沉沉。鸟边祗树人烟近,象外云花野照深。苔色满廊行履迹,月明空界印禅心。自怜人代多氛垢,未得焚香礼遁林。”寺东折为经院巷,达于井楼门街。
  自卫巷折而北,内有按察司,经历、照磨二署。皆国初建,亦明时卫地也。巷中东折者为灵山巷,俗称龙山巷,即开元寺后。达于七穿井。通井楼门卫巷东折至于横街口,皆曰贡院前街。其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