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榕城考古略
榕城考古略
香 巷 在督署南。北通督署前,南通虎节河沿,旧名万寿寺巷,内有万寿寺也。今寺废,有里社,犹称讲堂境。
虎节河沿 以在虎节门之西故名,亦曰沿河西巷。西达于杨桥。
右院巷 在双门西内。宋右司进列署于此,俗名小龙湫巷。
登俊坊巷 在双门西外,俗名杨桥巷,以西通杨桥也。古名右通衢。宣和间,更名春风楼,一名丰盈坊。
郎官巷 在杨桥巷南。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陈烈亦居此。内有孝子坊,为国朝何旭履立。
塔 巷 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旧有旌孝坊,为明孝子高惟一立,修撰罗伦有《赠高孝子》诗:“三年蔬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
黄 巷 晋永嘉间,黄氏居此,故名。唐黄璞亦居此,名益著。璞字德温,侯官人,举进士,官校书郎,著《雾居子》十卷,唐季归隐于此。黄巢兵入闽,过此,以璞儒者,戒无毁,灭柜而过。宋时崔大夫及第,更名新美。
安民巷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旧居于此,改曰“元台育德”。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
宫 巷 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复改英达。今巷内有关帝庙。
吉庇巷 俗呼急避。宋郑性之故里,今改吉庇。《闽都记》:性之致仕,建耆德魁辅。闽俗腊日祀灶,性之微时,是日贷肉于巷口屠者之妻,屠者归,而大恚,入其舍,取熟肉以去。性之画一马题诗其上,焚以送灶,云:“一匹乌骓一只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后以殿元,积官江西安抚使,加定章阁待制,昼锦归第,气势烜赫。屠者睨而视之曰:“郑秀才至是耶!”性之令缚至庭,数其罪,缚杀之。自是出入巷无行人,因名其巷为急避。孟瓶庵《避暑录》引陶南村《辍耕录》云:福州郑丞相府清风堂石阶上,有卧尸迹。天阴雨尤显。当宋季,以暮年登科拜相,闾里表曰耆德魁辅坊。郑显时,侵渔百姓,至夺其屋庐,以广居宅,有被逼抑者,遂自杀于此。今所居为官势豪夺,子孙不绝如线。盖当南村时,已快其报矣。不知何时始废,而为里社之名。里中所祀社神,俨然性之也。岂有生而为虐于乡,而死能为福者哉!是所当亟正之者也。徐兴公《榕阴新检》亦载石阶尸迹事。又《闽中纪》载:其居之北,有拱极楼。理宗御书“拱极楼”三字,径三尺,有碑竖楼下。今楼圯,而碑犹巍然,在南国郑氏宗祠之右。按:性之初名自诚,嘉定元年进士第一,弱冠游朱文公之门,官终观之殿学士,谥文定。
桂枝坊 即安泰右河沿。以唐元和间里人陈去疾登第得名,俗呼牛育巷河沿。自杨桥巷至此,有七巷之目。
万寿巷 在安泰桥南,名未详何取。内通牛育巷河沿。
贞教寺 在安泰桥下万寿巷口。色目人礼佛诵经于此,明初建,俗名礼拜寺。
官贤坊 旧名侯官,里人以候缺日久,更今名。有苏公井一,在巷口。里社中俗称侯官县前,西口达于怀德坊。
侯官县治 在官贤坊内。旧治在岊江,今侯官市地。唐贞元间徙入城。元至正时又改建于郡城西、旧澄澜阁之址,以县治为普平章衙。洪武三年,复建于此。二十九年火,知县张继重建。永乐元年又火。宣德七年始建堂宇,西为库,后为知县宅。正统、正德间相继民修葺。国朝康熙间修建正堂,雍正七年知县苏本改建大门。
侯官县学 在官贤坊县治东,宋庆历中建。熙宁九年知县方叔完、崇宁三年知县庄谊相继修。元景定登亥,礼殿火。至大癸酉,祭酒知县郄衍构礼殿,辟县东地建两庑,立从祀诸贤像。殿南立戟门;又南凿泮池,为桥其上;桥之南建櫺星门,创射圃于殿之北;又创尊道堂于讲堂之北。延祐五年,县尹魏延祖重修。明洪武初,堂之西南建仪门,北为中亭,以会诸生。馔亭东西,立博文、约礼二斋。宣德十年,教谕罗纶请于布政使周颐,拓基重建明伦堂,左右为两斋,东南为厨,北为尊经阁。阁之下为养贤堂,东为奎文阁,南为中门,又折西而南为外门。正统十一年,御史丁澄又创集贤堂于尊经阁后。十四年,镇守尚书薛希琏创櫺星门,修大成殿。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重建两庑斋舍。嘉靖间,知府胡有恒、万历间提学熊尚文,相继修葺。国朝康熙十九年,督学孙期昌、知县姚震倡修。雍正元年,建宗圣祠于庙左。八年知县陈克嵩重修。乾隆二年,郡人何长浩捐修。
县治之南,有径达天王崎。俗称天王岭,乌山之麓也。其西曰隆普营,登乌山径路也,古名洞天坊。宋有道山坊,西出而达于怀德坊。东有委巷,俗称第一山,内有鳞次台。有小阜,多奇石,登其巅望城中,屋次鳞鳞,故名。其台石上刻米芾“第一山”三字。唐时有道山黄氏世居之。宋状元黄朴、元处士吴海皆居之。吴后式微,为魏观察文焲所有,旧时废堕,悉修复。黄氏刻诗一绝于石,云:“祖居山下自唐迁,故老相传七百年。若使儿孙能守分,免教沧海变桑田。”今数易主,旧迹颇废堕。岭之半,有南涧寺,《闽都记》:梁大道六年,居士苏清舍宅为之。唐乾宁二年,闽王建天王殿,号南涧护国天王,合庵十二为寺,以居涧旁,故名。唐天宝八载五月六日,风雨雷电,涌出佛像。欧阳詹记:宋时有安文头陀尝游寺,于榛莽中得岩石,侧足以入,燕坐其中。嘉靖间寺为豪门侵没,仅余天王崎,依山屋数椽。万历初,邑令周裔先从里人请,始复为寺,视旧址不及半。按:寺今又废,惟内有殿宇,祀瘟神,俗称“上殿”。其后有麻王庙,皆寺址。唐周朴《南涧寺阁》诗:“万里重山绕福州,南横一道见溪流。天边飞鸟东西没,尘里行人早晚休。晓日春山当大海,连云古堑对高楼。那堪望断他乡目,只此萧骚自白头。”黄滔《南涧寺》诗:“郭内青山寺,难论此窟奇。白云生院落,流水下城池。石像雷霆启,江沙鼎鼐期。岳僧来坐夏,秦客会题诗。冈转泉根活,门寻藓级危。紫薇今日句,黄绢昔年碑。歇鹤松低阁,鸟蛩懂出篱。粉垣千堵束,金塔九层支。啼鸟笙簧韵,开花锦乡姿。清斋奔井邑,元发剃熊罢。极浦征帆小,平芜落日迟。凤篁清却暑,烟草绿无时。信士三公作,灵踪四绝维。良游如不宿,明月拟何之。”明邓定《南涧寺》诗:“诸天台阁倚层空,下视扶桑积水东。山色润寒乌石雨,钟声低度海门风。万家井灶炊烟白,几处江城返照红。闻道讲师曾说法,昙花飞绕梵王宫。”道山书院。在天王崎。明隆庆五年,按察使邹善、提学副使周仪望,为邑人参政王应钟建;应钟卒,门人祀之。万历间重修,后废。乾隆十七年,总督喀尔吉善、盐法道吴谦志谕闽商捐建。前为讲堂,中为六子祠,后为王公祠,祀前巡抚安居王公恕。王公,吴公座主也。右有池半亩,构亭曰瀛洲。西为文昌阁。后书舍五十楹,集鹾商子弟肄业焉。今亦颓圯。
螺女巷 一名来里巷。内通石塔巷,东达县治前。内有先贤石室。祀朱子。按郡志:有石室清隐斋在天王岭下,朱子讲学处,题名尚存或即此地。
西城边巷地名凯宁铺 石塔寺,在来里巷西口,因塔而得名也。
坚牢塔 唐贞元十五年,德宗诞节,观察使柳冕以石建塔,赐名贞元无垢净光塔,庚承宣为记。五代晋天福二年,王延曦重建,名崇妙保圣坚牢塔,林同颖为记。明永乐、宣德、景泰、成化间屡修。嘉靖间,寺地为居民干没,一塔仅存。国朝顺治六年重兴。按:寺今久废,惟塔之东有庙,祀瘟神,俗称“下殿”。庚承宣碑亦佚。乾隆间,鼓山僧市民房,建廨院于塔旁,始得之壁间。考《孟瓶庵先生集》引鼓山僧遍照《自叙》:乾隆二十六年癸未,购石巷东民房为塔院,造楼一所,额曰“宴晦清斋”,即石塔寺也。此地旧贞元塔院,兵燹,久为民居。阅数百年,建塔院者,又适于此也。乃使此碑复出,亦有数存乎其间乎?碑文详后卷。明曹学佺《石塔寺》诗:“浮图初建自贞元,埋没人间废址存。石室尚镌朱仲晦,碑文曾读庚承宣。百枝灯火悬空界,四顾河山绕郭门。漫嘱老僧勤课诵,向来兴复若谁论。”洪士英《登塔寺》诗:“寺废塔犹存,经年不启门。今梯间借上,石磴始能扪。鸡犬烟中市,桑麻雨外村。残碑虽剥蚀,仿佛辨贞元。”
三皇庙 在石塔西,祀三皇,两庑祀历代名医。神光寺,在三皇庙西。旧名金光明院。唐大历十年析南涧寺为之;七年改为大云;会昌间废。大中三年监军孟彪亭池其间,号南庄;明年复舍为寺。又明年观察使崖于请名于朝,宣宗夜梦神人发光殿庭,迟明宽奏,异之,遂与今名。有絓月兰若、碧云禅窟、幞头石诸胜。其旁有报恩塔院,唐大中十一年观察使杨发建,详见前《古迹》报恩塔下。今院塔久废,地为梨园馆。唐欧阳衮《神光寺》诗:“古刹悬青磴,飞楼界碧空。石门栖怖鸽,慈塔绕归鸿。有法将心镜,无名属性通。从来乐幽寂,寻觅未能穷。”明林鸿《登絓月兰若》诗:“金人青莲宇,乃在白云里。久与名僧期,乘闲却来此。入门闻经梵,挂壁见巾履。落涧泉影红,侵痕藓花紫。海天正南豁,一望见千里。独树川上浮,孤云鸟边起。余生况多暇,所性乐山水。真赏非外求,冥心巢居子。”又《题异上人絓月轩》诗:“迢迢青莲宇,寂寂野僧定。片月絓虚空,群厓破阴暝。云窗晃玉毫,露幔卷金镜。色映天影寒,光凝古坛净。尝闻止水观,可以喻禅性。夜久悟音闻,空山响烟磬。”林世壁《集神光兰若》诗:“夙耽元览压区廛,落日乌山晚兴偏。结赏共邀莲社侣,追游幸忝竹林贤。风前梵影摇双树,月里笙歌下九天。夜静空香诸想寂,愿言乘醉欲逃禅。”王应山《夏日游神光寺》诗:“宝刹邻乌石,携樽亿旧游。兹山自名胜,我辈坐销忧。灌木长垂荫,昙花半似秋。悠然发幽兴,得句若为酬。清冷台下寺,一径隔尘氛。野饮偏宜暑,寻山幸有君。山深稀见日,洞古忽生云。醉即依禅榻,何言己夕曛。”徐熥《游神光寺》诗:“薜罗深入入,一径自逶迤。待月嫌林翳,看云怯石危。岩阴灯影晦,山静磬声迟。虽有重来约,重来知几时?”徐诗:”破寺不堪游,新庵尚可投。攀松还倚竹,寻壑更经邱。地僻门休掩,岩倾字半留。晚风花落尽,吹上老僧头。”又《过神光寺》诗:“宝刹摧残蔓草烟,居民争占古诸天。不看繁盛看销歇,恨我生迟二百年。”谢肇淛《元日登絓月兰若》诗:“春动冶城南,扪罗穴遍探。开年新蜡屐,絓月旧精蓝。野色青犹逗,林光绿已含。布沙初作径,倚石欲成岚。寺废多余地,僧闲不出庵。香留残岁火,树剩晚冬柑。柏叶杯应禁,莲花漏可参。欲将余愿足,长日傍瞿昙。”
漱石山房 在山麓。明郡人陈一元习静处,多岩石,有杏树大可十围;今可萎,地称杏台里。
公输子祠 在神光寺西,国朝建,土木工匠崇祀所。
范公祠 祀国朝殉难总督范忠贞公承谟。康熙二十二年建;以同难赠助雨季嵇永仁,王龙光,赠学正沈天成、范承谱附。乾隆间,改建嵇公祠于山巅。后有寺曰咱们翠,景最幽旷,近为夷人占居,游迹罕至。祠中荔子最佳。会城荔支著名者,旧曰西禅寺,曰西湖开化寺,并此而三。按旧志载:翠岩寺在乌山南,岁久侵没。康熙甲子僧人重建。前俯雉堞,后枕般若台。中有青榄树,大数围,苍松翠竹,袭映可人。郡人李馥有记,以地度之,当即此寺。未知何时改名积翠寺。有老梅,相传为宋时物,今亦摧萎。
陈公祠 祀国朝殉难温处道谥忠毅陈公丹赤,亦康熙二十二年建。海滨周先生祠,祀先儒周希孟。
周子祠 祀周敦颐先贤五代孙大同,知延平府,遂籍闽,建祠祀焉。岁久圯。乾隆十一年巡抚周学健修。
贝子祠 祀国朝宗室惠献贝子。乾隆四年,贝子孙镇国将军总督德沛建。
以上由鼓楼迤西直南隅。
自狮子楼东折,为郡正东隅者,曰东街通衢。数里达于东,旧称左通衢;今其半为八旗驻防所居。宋曰凤池坊,为宋许将立,今坊废,而地犹称凤池铺。《闽都记》:内有注水石斛,凡四。内有榷务庙。祀闽少师梁国公张睦。睦,固始人,唐末入闽,王审知请授为三品官,领榷务,招来商贾,敛不加暴,闽人思而祀之。今改为里社,曰金华境。社之神称椎货尊王,即睦也。又东为厂巷。与兴花巷、石井巷相接。北为太阳巷,与玄坛河沿接。街之半旧有大榕树,数百年物也,俗名大□下,今萎。街之左右,多旧时显宦宅,有大陈衙、小陈衙之称。
泰山巷 内有里社曰金鱼境,南通登龙巷、孝义巷,亦通塔崎顶,西折即石井巷。
石井巷 旧名清泰坊,有苏公井一,因名。巷内有井上草堂,国朝处士黄晋良所居,著有《井上述古》。孝义巷。一名小石井,亦名朝仕坊,宋朱敏元居之,故名。南通登龙巷。
三牧坊 宋名太平坊,以内通太平寺为名;一名枋门。绍兴末,朱倬拜右丞相,尚书王师心为改太平公辅坊。明正德间,以里人知府何频、知州何冈、知县何继周兄弟,更名三牧坊。北口达经院前桥,通卫前街旧钱局。
凤池书院 在三牧坊。嘉庆二十一年,总督桐城汪稼门将去职,取闽海关及盐法道例输土贡余银,积六千五百余两,以其半建圣功书院,命训导刘照等董其役;以其半筹息备餐钱。然专课童子,意稍隘,且绌于费,阅五稔,未及延师而罢。道光元年,都转南海吴君荣光至此,则慨然谋施举,捐廉傣,鸠公财,得缗钱八百万有奇,束修廪饩之资具增建学舍数十区,并处生童之肄业者,因其地易其名曰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