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考古略

  督标副将署 《闽都记》:都督府,在将军山之西,指挥钱贵宅。后创军器局,又为清军御史府,称东察院。明嘉靖四十三年,总兵戚继光建牙于此。委巷内建坐营司。按当即今署地。
  广节营 《三山志》:熙宁六年,改教阅康节指挥为广节指挥营,即其地也。内有巷,东通丽文坊,西出城隍崎下,北抵将军山。
  丽文坊 在广节营东。宋名丽景。明移贡院于此,改名丽文。为贡院之通衢。《闽都记》:内有东山楼,宋时建。郡守元绛更东泰门为康泰门,创楼其上,面东山,故名。按:今址失,惟贡院云路坊边有里社,名东山境。其东称大楼铺,或即其旧地。丽文坊北沿贡院墙隅,达于前所营及小古楼等处,西通广节营。
  贡 院 在丽文坊之东。宋时文场在今按察司署。明洪武十七年,命布政使薛大昉改建于城南郡学之北,今提督学院署地。成化七年,布政使朱英移建今所,旧钱局地也。翰林学士柯潜为记。其时门巷由丽文坊入,甚湫隘。正德十一年,巡按御史胡文静购民居益之,东西各八丈,南倍之,更为正门南出。万历五年火,六年重建。中为至公堂,后为衡鉴堂、为抡才堂,后为主考官房。中为洗心亭,东西为五经考官房。外东为监临公所,西为提调监试公署。又东列四所:曰对读,曰受卷,曰弥封,曰内供给。西二所:曰誊录,曰巡绰。至公堂前为东西文场,中为明远楼,西隅有了望楼。出大门为“天开文运”坊。东西各有坊:一曰“明经取土”,一曰“为国求贤”。又东为三司公署,西为外供给所,中有桥曰登瀛。有坊曰天衢,曰云路,曰龙门,达于通衢。巡抚耿定向记。国朝康熙十九年修。三十八年学使汪薇、四十四年巡抚李斯义、四十七年巡抚张伯行、五十六年巡抚陈瑸,先后增辟文场。乾隆九年,赐御书扁联各一,扁曰:“旁求俊乂”;联曰:“立政待英才,慎乃攸司,知人则哲;与贤共天位,勖哉多士,观国之光。”十八年,总督喀尔吉善、巡抚陈宏谋重修,宽展号舍,增高墙垣;又另筑夹道,疏通沟渠,拓至公堂而新之,各房所堂舍俱加增建。改龙门坊于二门内,移天开文运坊于旧龙门地,天开文运坊改署“为国求贤明经取士”坊,改为天衢。旧“为国求贤”坊改为云路。道光六年,总督孙尔准、巡抚韩克均同绅士重修。市东西民房,益广号舍千余间,撤旧砖石而新之,增拓高广,公署堂所悉加增拓,规制益宏肃矣。坐营司。在贡院之东,北通黄院天衢坊,东通赛月亭边。
  自贡院天衢北折为文笔书院。背负平山,旧有石如笔卓立,故名。内有朱子祠、六子祠、文昌祠,或云即怀北社学故址,未知然否?书院北折达于平山,地名北院后。有里社曰延远境,即旧罗城延远门址也。自文笔书院南折为赛月亭。又南过贡院前街东口达于七穿井,皆曰横街。七穿井东出即井楼门。
  自井楼以南,狮桥以北,皆称井楼门大街。井楼门东折,沿城隅而东,有巷曰八角楼,名未详所自。内通庆城寺河沿。又有横巷通治澄巷、通天境巷等处,会于井楼门街。
  通天境巷 旧名延善庵巷,内有通天夫人庙,故名。旧有育婴堂,雍正二年建,后移光禄坊。今地为江西会馆。巷之西口,与经院巷接,通化民营。
  冶澄巷 在通天境巷之南,亦通八解楼。按:巷名未详所自。或曰冶澄,亚澄之讹。考《三山志》:闽王作东西二宅,为诸子居。今八角楼、化民营诸处,皆东宅地也。故忠懿王祠,传为王故居,庆城寺亦为王延羲宅。亚澄,闽王子,当是以所居地得名耳。
  庆城寺 在狮桥北。东折临河,本闽王延羲旧宅。晋天福七年,舍为永隆金身罗汉院。宋祥符三年,赐今额并高丽铜佛;又二石笋木塔,皆高丽所献。《万历府志》;今俱无存。
  忠懿王庙 在庆场面寺之左,本王故宅。有唐季侍郎于竞撰《琅琊郡王德政碑》竖庙内。晋天福二年,闽地入吴越,钱氏命即王故第,立庙祀之。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新其庙,立石以纪,并塑故都押衙程赟、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配食。政和中郡守罗畴、绍兴中郡守张守相继修。明万历二十九年、四十年、国朝康熙元年并重修。按《闽都记》:历代以来,每岁有司必牲醪,取祠下土为春牛。昔人诗:“马从太守分骖去,牛向前王乞土来”,即谓此也。明徐熥《元夕》诗:“庆城灯烛夜辉煌,照见丰碑字几行。此是先朝汤沐邑,年年歌舞祭闽王。”曹学佺《谒忠懿王庙》诗:“翔鲲祠貌古,磔兽石文斑。作镇犹兹土,招魂自故山。文章窥逸韵,戎马得愁颜。一代兴亡地,唯存梵宇间。”
  义 仓 在忠懿王祠东,国朝道光间建。
  由此接汤水关河沿。
  由狮桥东河沿通庆城寺前桥,南折出豆芽菜巷,达于将军前西河沿,达经院前桥。直南接旗汛口,为秀实铺,旧有秀实坊,后改名升秀,今废。内有旧闽县治。俗称旧闽县,古净业尼寺故址也。先是宋元闽县治在闽都坊内,明洪武二年移于此。国朝顺治十八年,又移于成南,其地废为民居。中有里社曰大蚶境,有委巷通三牧坊河沿。以上属城之东北隅。
  自鼓楼折而西,属郡之正西隅者,为鼓楼西铺,按《闽都记》:谯楼之西,旧有唐都督府、儒学。大历八年,观察使李椅考古泮宫之制于此,独孤及撰记铭。今其址已失,而碑犹存。又其西有关帝庙,创建年月无考。后有里社曰遵义境,与鼓楼东之依仁境东西对峙。案《治平坊》:东定巡坊,以其坊有定安门之名。后改依仁。西宜兴坊,以其坊之名,名后改遵义。《三山志》:坊名仁义,表东西也。盖皆晋子城厢地也。故今东西里社,犹仍其旧名。
  都转盐运司署 在鼓楼西,即宋西外宗正司址。旧记;宋转运司,在威武门西南:东为运判司,西为转运使。熙宁中,既筑子城,并为一。致和中,并入提刑司,而迁转运行司于迎仙馆。靖康初,又以廉访使衙为之,在试院之西,即旧驻泊厅治。而迎仙馆遂为转运东行司,寻废。元更置福建等处盐课市舶转运使司于福星坊。皇祐元年移今所。明为福建盐运使司。国朝仍之。
  忠毅侯祠 在盐道署大门内东偏,祀元都元帅陈君用。至正十四年建,寻废。明永乐十四年重建。俗称明王庙。案:君用字子材,本南平人,后徙浮流镇。少负气,勇猛过人。至正末,红巾贼乱,阃府授君用为南平县尹,使募兵,克服建阳、浦城等县。累官权同知副都元帅。至正十二年,贼围福城,率兵败之,城获全。复追贼于北岭,贼围复合,遂转战而死。事闻,追封颖川郡侯,谥忠毅,入祀乡贤祠。见《永安县志》。
  自盐道署西直福州府治前,为府东铺。折而北为府直街,前为十闽首郡坊,坊左右有井二:东曰青龙泉,西曰白龙泉。正德间,郡守王子言所凿。街之半有巷二:一曰新丰巷,以内旧有新丰庵也。今庵废,而里社犹称新丰境。一曰存德巷。二巷相通,合而出于土街,今皆称府巷。
  福州府署 即安抚司忠义堂春台馆之地。元为毫州万户府。洪武初,改为福州府治。《万历府志》:先是州治皆在今布政司地,历晋、唐、宋,元始置总管府于谯楼东。明洪武初建今所。《闽都记》:辟廨宇于东者二:曰总捕,曰清军海防。于西者一:曰理刑。按:雍正十二年,海防同知移驻南台,署废为民居,称东廊顶。理事同知、粮捕通判署,皆在西偏。有小巷达于北门夹道坊。道光初,粮捕通判缺裁,其署今为公馆。复市民居,辟坦途出北街。
  附旧迹:
  忠义堂 在消遥堂南,宋治平初建。东西壁绘周公一人,并社稷忠臣张良以下十六人,节义忠臣申包胥以下十九人,练诤樊咐以下十一人画象。按:逍遥堂详见“布政司署旧迹”下。二署旧通。
  甘棠院 在忠义堂西,会稽亭南。开宝九年钱昱自记云:余自下车数月,适因巡城,观隙地高下,景趣俯倚郡斋。乃命芟其荒芜,开辟基址。至是车书既同,戈甲皆罢,乃卜筑处花心者,曰梦蝶亭;瞰水际者,曰枕流亭;近爽气者,日临风亭;眺夕照者,曰绮霞亭,云云。又别创小斋,介于四亭。其南为门,榜曰:“甘棠”。天圣中,郡守陈张重修。熙宁中,元积中更名春台馆,后废。绍兴十年,郡守张浚,理梦蝶亭故址,为偃盖亭。郡守张俊元,又更为秀野亭。
  州西园 牙门西偏,宋时建。内有春风亭、春台馆诸胜。每以岁二月启钥,纵士民游观,阅月而止。蔡襄《开州园》诗:“风日朝来好,园林雨后清。游鱼知水乐,戏蝶觉春情。草软迷行迹,花深隐笑声。观民聊自适,不用管弦迎。”曾巩《西园席上》诗:“省阁名郎国羽仪,瀛洲仙客众蓍龟。山溪向日花开早,海峤经寒酒熟迟。下榻笑谈红旗偃,引觞醒醉玉钗随。唯惭别乘疏顽甚,满面尘埃更有诗。”
  双松亭 在秀野亭东,蔡襄建,自隶扁。
  光仪堂 在和衷堂侧。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府喻政建,自为记。按:以上诸迹,今并废。唯署大门内之东,有委巷,民居十数家,俗名义馆社,盖犹袭忠义堂、春台馆之旧称云。
  自府直街口至宜兴门桥,即子城宜兴内门濠也,亦称登云桥,以近登云坊也。其下即西龙须河,详见上《河道》。为府西辅。有:
  马房巷 一名便民巷。南达督署西辕门,内有里社,曰宜兴坊,以古宜兴门得名也。又有电光夫人庙。
  西衙巷 亦达于督署西。郡志又有石狮巷,今未详其地。
  自宜兴门桥,南折达五显桥即西龙须河,俗称弹棉河沿。郡志作宜兴桥巷。五显桥,俗名,以在西衙巷南口,巷内有五显庙也。今桥阑作金墉桥,盖乾隆间复桥梁所镌也。按郡志:金墉桥与王师桥并云在浦尾河边。浦尾,今名文藻山。王师桥,在醋巷口,今讹为王沙。则金墉桥当近在文藻山大营口左近,今此桥相距甚远,且中隔合潮、雅俗等桥,与郡志所载不合。又考《闽都记》:西龙须河,梁其上者二:曰便民,曰宜兴。郡志:便民桥在大中寺前东,宜兴桥在西,今并塞。又有新街桥,在大中寺前,众乐桥在总督公署之南,开通桥与众乐桥通。据此,则兹桥非众乐,则新街耳。新街云者,以明成化元年按察使马文升鬻民居,辟西为衢,故曰新街云。未知然否?姑附此以俟考。内有大中废寺一名钟山寺,详见前《钟山》。明万历间废,其地半入马尚书森故第。有园曰钟邱,有石刻“钟峰萃灵”四字。内有行香亭、凌云馆、藏书楼、成趣门、不缁轩、凌虚楼、蔷薇径、小石台、听莺亭、四照轩诸胜,森自为记。国朝雍正十二年,寺毁。今为长福营公馆。园亦屡易主,唯石刻尚存,故其地犹仍寺名。而中有上方顶、三官巷之称。其西有二口,皆达于虎婆宫河沿。又按:郡志有钟山肃安王之庙,在城西钟山寺后,广顺二年林嗣宗撰记。后唐三年建,闽王氏时,累加封号。晋开运三年,江南兵至攻城得神助。汉天福十二年,改封今名。宋时寺遭毁者,火及庙辄灭。元丰五年重修。按今庙已毁,唯里社犹称钟山境,未知即其址否?由五显桥稍折而南至杨桥。旧名雅俗桥,即子城清泰门桥也,详见《河道》。其东即虎节河沿,西河沿达于发苗桥、合潮桥,西达浦尾。
  自宜兴门桥直西过土街口,达于定远桥。即罗城丰乐门桥,亦曰乐输门桥。今称定远桥。内有都仓巷。宋时积貯于此,今称旧米仓,有小巷达于土街。其北河沿由卧湖桥、宜秋桥抵北水关。详见《城池》、《河道》。其南河沿,俗称虎婆宫河沿,亦曰元帅庙河沿。旧有眉寿坊,为元寿民张安定百五岁建,今废。其西有巷,曰五福巷,以此得名。又有西河道院、元坛祠,今并废,易为虎婆宫、元帅庙。有小石桥跨河上,西通五福巷,东通三官巷。有巡海道废署,在河之东,明正统五年建,为西察院署。嘉靖间为福宁道,事为巡海道署。今废为民居,称海道里,南通大中寺。达于发苗桥、合潮桥。俗名双抛桥,详见前《河道》。自发苗桥沿河而西,为浦尾。俗称文藻山河沿循北岸经孙老营、小排营、醋巷诸口,至观音桥折而达于西水关,其南岸有百胜营宋时厢军屯驻于此,今俗称大营里,内有宋王祥宅。祥字谦叔,淳熙甲辰进士及第,以江东提刑致仕;旧居筹岐,后迁今所。洪武中为镇守帅臣所夺,创中卫仓,寻毁。今为民居,名王厝园。中巷有口,一达王师桥,一达浦尾。
  兵马司在观音桥之南。按《闽都记》:明时三卫,各有兵马司、司巡警。负久倾圯,多为侵没。今可考者,唯大中寺东南与此。而一说又载:迎仙道院在浦尾官园前,宋时曾迎白玉蟾于此,今废为民居。按:官园当即西园亭地;迎仙道院址不可考。今文藻山河沿有庙,祀溪源何真人,俗称三相公,疑即其址也。
  自定远桥西至于西门,皆称西门大街。迤北有小境巷,郡志作:定远桥巷。西峰巷,今称西峰里。巷有两歧,皆通后曹。内为督左营参将署。有里社,曰二贤境,祀伯夷、叔齐,不知创自何时。
  西峰草堂 在西峰里。明宗伯曹学佺旧居。曹有《移居西峰社》诗:“昔慕林野旷,卜筑依岩耕。衰龄惧风露,携孥入岩城。渔钓屏不事,诗节阅余生。虽在穷巷内,尚得西峰名。”今屋易姓,而楼尚存。
  万寿宫 本旧怀安学地。乾隆二年建,为朝正祝厘之所。
  余府巷 在万寿宫西,以宋余深所居得名也。深,古田人。元丰五年及第,历官太宰,封卫国公。建炎间罢相,居福州。后宅废为怀安县学。今共学书院地,即其宅址也。其第中旧有荔枝,初实绝大而美,名曰“亮功”。“亮功”者,深家御书阁名也。靖康中深谪建昌军,既行,荔枝不复实。明年归,生如故。故今里社之名称亮功者以此。又《闽都记》:郡内有湖西草堂。弘治间有张都阃居此。其孙万里,官闽幕,有文名。今易数主矣。按:郡之北达于后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