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考古略

  部院祠 在余府巷西,祀历任总督之有政绩者。
  谢婆巷 一名西城边巷,折而东通后曹。
  后 曹 有二歧:自谢婆巷,沿城而东,至于北水关者,曰城边曹;自余府巷折而东者,至于毛胡桥,曰后曹,亦曰前曹。按《闽都记》:相传闽时凿渠引水,西湖贯城而入,沿丰乐门城隅,与浦尾潮接,为浴马之所,且以涤秽云。据此“曹”当与“槽”通,以牧马而得名。俗谓,为曹能始所居得名,非是。盖明初已有后曹之名矣。
  共学书院 旧怀安县学也。洪武十二年徙县治入郡城,因建学于此,宋丞相余深宅址也。始建讲堂;正统二年,布政使周颐始市民居,建大成殿于讲堂之西南。四年,布政使万政拓而新之。县寻省。万历二十二年,都御史许孚远即学宫改为共学书院。国朝于其西南建万寿宫,书院门改从北向。今其前祀朱子,中为道南翼统祠,后为文昌阁。旧有怀德祠,祀怀安教谕冯光浙,旧在府学射圃,万历三十九年改建于此,翁宗伯正春为记,今废。又考《三山志》:开化院,宋初尚在城中侯官县。闽人指湖上小山为开化故址,非。又《闽都记》载:开化院,在府治西,宋景祐间建。又有龙山院,宋端拱二年建。二院并废。而其序在毛胡桥、宜秋桥之间。则古开化院当在今后曹地,然其址不可考矣,姑附载于此。
  西门大街之南,有孙老营巷,旧名大排营巷,南通浦尾河沿。
  小排营巷 在孙老营西,达文藻山河沿,中通猫竹巷。又有横巷,曰保定巷,通醋巷,达于善化坊。中有里社,曰西岳善应境。按《三山志》:宋有都作院,主制军器。熙宁九年,置都作院建州。而本州为小作院。大观二年罢。政和二年复置,营在浦尾金斗桥之北。以地考之,则大小排营之名或因于此。
  麻竹巷 在余府南,旧名猫皮巷。东通小排营,西通善化坊、醋横巷。
  七贤庙 在大街南,宋建炎初建,祀王忠竭、郑仲贤、郑谨净、郑守道、郑诚、王子元、王子清七人,皆钜野人。五代唐天成中,群盗啸发,阖境赖神以安,故祀之。又有行祠在善化坊。俱废为里社,今称七贤境。
  善化坊 元贞元年,平章高兴于州治西南创驿馆,达西门。《闽都记》:内有忠烈孙燧祠,明嘉靖中改怀巡社学为之,今废。迤东为醋巷,亦曰富巷。南通王师桥,中有横巷,通麻竹巷、保定巷。善化坊之南,即太平桥。桥西为西水关,桥南即驿里。
  以上郡正西隅。
  自北水关北折为营尾,其南即淳仁里,亦称晏公上铺。按《三山志》:宋牢城指挥营在丰乐门外之北,又保节第二指挥营在丰乐门外之北、牢城营之西。营尾之名当因于此。迤北至北门城楼之西偏,皆日北后街。有悦济桥,《闽都记》:桥东有巷达于土街,桥下有沟,旧滨西湖,今为平陆,桥犹存。按府志作:悦济巷,今俗称泰山巷,以巷口有小庙,署泰山府也。跨桥有北斗宫,皆不知建自何时。其北里社曰仙湖境。
  明德赞福王庙 《闽都记》:在府治西,汉闽越王郢开州西大路,积土成邱,后人即其地立庙祀之,今为里社。郡志:旧名西湖庙。自唐大历以前闽城得通祀者,钓龙台、城隍、善溪并此而四。
  钱塘巷 东达北大街。按:钱塘疑即乾元之讹,以乾元寺而得名也。然郡志:钱塘、乾元凡两见。以通于小古楼者,为乾元巷;以通于北后街者,为钱塘巷。且今桅杆后地,亦有里社曰钱塘境,不知其命名何取也?
  振远安福行祠 郡志:相传北镇之神也。宋嘉泰初建于北城楼上。元季海寇攻城,廉访书记曲时敬领兵击之,祷于神,不许,战果不利;次日又祷,许之,遂大胜。乃新祠宇。洪武初增筑城楼,迁于时敬旧宅。里民有祷辄应。按:今为里社之神。
  桅杆后 自赞福境西折,有委巷循城根而北,俗皆称桅杆后,名未详何取。有二小巷,皆达于北后街。其北口俗称黄山巷,中有李延平先生祠。有里社曰钱塘境。按《闽都记》:序水晶宫于北后街后云:王氏据闽,筑室百余,临湖上,携后宫,从子城复道出游。其时北街,尽西湖也。岁久址失。人称湖中小山为故址,非是。然则水晶宫旧址,当在北街前后矣。又佑圣宫,在新营巷内,俗呼道堂。又有西湖坊,旧为赞城坊,俗呼西峰巷。又有熙然坊,坊东有巷达土街,今塞。以上亦见《闽都记》。按:新营巷,今称新营房。佑圣宫,久废,相传神像尚在民居中。西湖坊、熙然坊亦并废,唯地犹称熙然铺云。
  以上并西北隅。
  自宜兴门桥折而北,曰土街,《闽都记》:旧名西场巷,有登云坊。明重建越王寺,辟巷为街,俗名新街,又呼土街,以新辟未及砌石,故名。按:街之西一带皆子城址。宋赵汝愚所建澄澜阁,程师孟所建蕃宣楼,皆在其地。盖是时定远桥以西皆西湖也。
  淳仁里 旧名晏公坊,俗呼择日街。其巷东达土街,西通卧湖桥、北水关,北达营尾。今其地犹称晏公辅。《闽都记》:晏公海神,滨海多祀之,义取海晏。其对口即府巷。
  夹道坊 自淳仁里口至韭菜园口之通称。东有小径,循府狱墙,通府西郎,俗名鳝鱼弄,内有理事、粮辅二署。近粮捕缺裁,署改为公馆。市西隅民居,辟大路通夹道坊。按《闽都记》:登云书院,在府治西北,街之东,旧灵官堂址,明成化十七年知府唐珣建。中为正堂,塑宣圣及西配像;前为书室,凡二十余。其地在登云坊内,因名。莆田黄仲昭为记。今废,其址不可考。唯街畔有小庙,曰正乙行宫,想亦沿灵官堂之旧而得名耳。其地今称侯官铺者,以元至正间改建侯官县治,于澄澜阁之址也。故有云夹道,即伪闽为复道处。盖当时罗城丰乐门沿土街一带,北至钱塘巷,为永安门。其后街一带,皆西湖也。其说近是。且宜兴门桥本子城之濠。旧时河身甚长,逶迤而北,故今犹有长河境之名,其遗迹也。
  韭菜园 今俗作九彩园,名未详何取。有二巷,合而出于小楼街。
  自韭菜园口,而北抵于北门,皆曰北门大街,俗有上土埕、下土埕之称。街之半有钱塘巷。内有里社,曰永安境,即唐罗城永安门地。钱塘者,乾元之讹也。盖地旧有乾元寺。按《闽都记》:乾元寺本无诸旧城,晋太康迁城以为绍因寺;乾元三年更今名。有琴石,为越王鼓琴处;金鸡井,即越王井也,尝有金鸡现瑞,牧羊儿见之,投之以石,闻鸡声不绝,后不复见;饮马池,亦越王旧迹。福州佛寺最多,唯此一寺为最古。今为卫卒姚姓侵没,其址为园地,延袤里许,议者谓宜兴复,未逮也。据此,则寺之址,在明季尚有存焉耳。今巷北有小钱塘,中有池塘十数亩,北通大□下三宫堂。而此则称大钱塘,北通大□下,南通小古楼。又北为华林坊,在北大街东折,以寺而得名也。东口通平山,达贡院。
  三官堂 由华林坊南折,巷口有桥委平陆中,未详何名。桥之北有巷,曰画眉巷,今称范仪巷。三官堂西,有小径通小钱塘巷,其东口达于大□下。三官堂者,亦以乾元寺旧址而得名也。
  大□下 在华林坊南,以里有大树得名。南折通钱塘巷,北折达诸古岭。
  北库巷 在华林坊北,越王山西麓也。案《闽都记》:明弘治间建武备库,储三卫戎器,当即其地。今亦以貯各营火药。内有泉,极甘冽,为城中第一。其巷东达越山。西有二小巷:一循城根,曰紫井;一逾岭,曰吉安岭,合而出于北门兜。
  环峰境 在北库巷内,祀宋丞相。魏国公张浚。案《三山志》:环峰亭,在越王山麓,旧名“四见”,有太守罗畸、刘瑾诗,后更“倚云”。乾道丁亥光宗赐名“环翠”,仍洒宸翰以贲之。又《闽书》:绝学寮在越王山,宋丞相张浚读书处。故今里社犹称环翠,而所祀神则魏公也。或曰即绝学寮址。未详。
  明离殿 在华林坊之北。旧在于山,名荧星祠。万历间重建,并作殿于中,祀元冥于左,后移建。
  华林寺 在越王山麓,旧名越山吉祥禅院。《闽都记》:在乾元寺东北,无诸旧城处。晋太康间,既迁新城,其地遂虚。隋唐间以越王故,禁樵采。钱氏十八年,其臣鲍修让为郡守,诛秽夷巇,始创寺。后增数寺,并入华林。西廊有转轮经藏,今圯;东廊有文昌祠、普陀岩;正殿之后为法堂;法堂西,祖师殿。以越王山为斧扆。正德间赐额。国朝顺治初修,康熙七年重修。又旧志,有越峰罗汉院,宋建。又有越山庵,旧华林室,明万历二十八年重建。叫佛庵,明初建。今俱废,唯叫佛庵仅存,署曰“古叫佛庵”,在越山书院东偏。按:华林寺颇广,后渐颓废。今其前左有庙,祀瘟神,曰北涧殿,右明离殿,后普济堂,皆寺址也。明王应山《华林寺避暑》诗:“琴樽酬夙约,选胜入旃林。兰馥通禅味,松涛接梵音。诸天同水月,一片共冰心。即此俱为乐,炎蒸迥莫侵。”曹学佺《华林寺看梅》诗:“路廻城北思凄凄,寺倚屏山信杖藜。疏雨不曾妨客入,闲云元自任僧栖。参差兰若香分径,高下松根翠作梯。只惜梅花飞欲尽,不知春色在桃溪。”徐《华林寺》诗:“越山一片削芙蓉,同叩禅扉紫翠重。茶灶远携烧落叶,蒲团分坐选青松。危场半倚高低树,宿霭全迷缥渺峰。为惜春光今日尽,淹留应到夕阳钟。”又《叫佛庵》诗:“城北青山喜共寻,一尊闲憩小祗林。花飘法雨参差影,松卷惊涛远近音。焚刹暗随斜日转,僧房长锁暮云深。空门自与红尘隔,相对偏宜静者心。”又《憩越山庵》诗:“净室翠峰前,经台怪石边。竹繁删几亩,松老种何年。破衲披林霭,残钟出岭烟。淹留忽弥日,闲坐又闲眠。”陈鸣鹤《集越山庵》诗:“半亩精庐倚越山,荔枝林掩坐禅关。鸟随花雨闻经下,僧在禅床入定还。欧冶池塘烟霭外,无诸宫殿荔萝间。白莲结社休归去,绕出空门便不闲。”谢肇淛《集越山庵》诗:“严城高控万松间,草结团瓢竹掩关。一片落花林外路,数声啼鸟雨中山。僧来共证三生果,客过时偷半日闲。霸气销沉王气尽,寒云空逐夜钟还。”
  普济堂 在越山华林寺后。雍正二年奉文建,计堂房百三十九间,以养孤贫老疾者。前有井,或曰即越王井。
  越山书院 国初郡人建,为都人士肄业之所。道光初,郡守令始延师主讲,捐俸为生童膏火,遂与鳌峰、凤池两书院埒。前为讲堂,后为六贤堂,祀周、程、邵、张、朱六子,后为文昌阁。阁内有眢井,镌曰:“饮马泉”。考《闽都记》:越王饮马池,在乾元寺内,未知即此泉否?
  由华林寺而东,越山之坳,地名后岚里。由此逾屏山,与贡院东北隅接。
  由越王山而南,曰诸古岭。俗呼猪姆岭,中有蓝田夫人庙,下有关帝庙。按《闽都记》:怀安县治。洪武十一年,自岊江移郡城北,知县蓝武营创,林瀚为记。大门之内,树榕二株,盖数百年物。万历八年县省。二十五年巡抚金学曾更为军器库,像关帝,祀之。据此,则今营房关帝庙地,即旧怀安废署也。大□下,当以此得名。前有横巷,东西二径达于小古楼。其东北折者曰兰荷里名未详何取,北有贤良祠。小古楼名未详何取。其地东自贡院墙根,西迤钱塘巷口,皆称小古楼街。凡诸古岭、大□下等处,委巷纵横,皆达于此。其东口北折有巷,曰前所营,抵于屏山;其南折,即欧冶池也。
  欧冶池 在贡院之西、冶山之后,相传为越王铸剑处。《闽都记》:唐元和中置院,名剑池。《三山志》:唐时僧惟干浚欧冶池。得铜刀剑环数枚,送武库。当时冶灶犹有在竹林间。池旧周围数里,或风雨大作,烟波晦冥,后渐湮塞。池邻贡院西隅,为民居所侵,仅余方塘半亩。国朝大修贡院;道光间重浚,所存益隘。旧有欧冶亭,宋郡守程师孟所建,程自为记云:“余至州之明年,新子城。城之东北隅,灌木阴翳,因为开通,始问此水。或对曰:欧冶池。予窃嘉其迹最古,且爱其开阔清泚。又池之南,陇草盘纡,乔林古木,沧洲野色,郁然城堞之下。于是亭阁其上,而浮以画舫,可燕可游。亭之北跨濠而梁,以通新道。既而州人士女来游不绝,遂为胜概。”宣和中,提刑俞向移欧冶亭木,植于南湖;移欧冶亭林木,于将军山禊游堂之东,建秉兰阁。明成化十五年,又建欧冶亭于池之西。十九年圯。道光间,重建小亭于池南,非其址也。又闻池旧有五龙堂、三皇庙、凌云台,今俱废;唯贡院墙阴尚嵌一碑,镌“三皇庙、欧冶池、五龙堂”字,元泰定间所立也。按《吴越春秋》:越王允常聘欧冶子作名剑五枚,传数世无疆,国灭于楚,乃徙居闽。又数世至无诸,乃复封王。或冶剑于山,淬剑于池,故皆以冶名,但非越王与欧冶子耳。沿池一径达于贡院天衢,西一径达城隍崎下。宋黄裳《欧冶池》诗:“人随梦电几回见,剑逐风雷何处寻?唯有越山池尚在,夜来明月古犹今。”明王应山《欧冶池怀古》诗:“昔闻欧冶子,鼓铸凌飞翰。芙蓉吐精英,池上生严寒。千载委尘土,犹指斗牛看。神物终合并,一跃双龙蟠。伊予夙怀宝,际时良独难。遭逢出汉表,弃置在河干。愿言爱景光,努力且加餐。”
  小古楼直南,有北斗宫,负冶山之阴,上建文昌阁,或云:即凌云台故址。未考其详。
  城隍庙 枕冶山之麓。晋太康中迁城后建。宋绍兴二十七年,郡守沈调增创堂宇。淳熙五年,作更衣、肃仪两亭。元季亭毁。明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重修。正德十年,改外大门为华表。万历十年灾,寻重建。康熙二十年重修。自后相继修葺。庙之东偏,石刻历代有功名宦诸神碑,曰:唐光禄大夫樊公之神、宋少师忠惠蔡公之神、知武冈军杨公之神、参知政事张公之神、直龙图阁孙公之神、将军卢公之神、烈士范公之神、元太尉忠献董公之神、行省都事蓝公之神、传御史韩公之神、英义侯阚公之神、楚国公李公之神、明大夫汤公之神。案,庙创于晋,省垣坛庙此为最古。冶山者,以本冶城旧地,且近欧冶池而得名也。今则皆称城隍山矣。庙之右,民居鳞萃者,曰王墓山。中有一邱隆起,俗称王墓,不知何代王冢也?山之阳,即藩署之后。郭璞迁城,所指小阜,即此。其东有太岁殿,后有雷坛寺:又东为将军山。一山三名,盖随地异称耳。近多营造庙中司神廨宇,山左右铲凿殆尽,山无完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