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考古略

  郡厉坛 在保福山东。明洪武初建马鞍山,后移今所。
  风节亭 在保福寺之西,初道周有亭。万历初,以提学副使邹迪光,赐名曰风节。
  保福寺 在郡厉坛之北,初名唐安,陈天嘉二年建。明洪武初重建,名隆寿保福寺。
  火烽山 山有明右都御史洪英墓。
  梅亭山 有郑少谷墓,明郡守汪文盛营造,墓前有“闽少谷子墓”五字。国朝郡守吴六一重修。明傅汝舟《少谷墓下雨夜感怀》诗:“良友已亡悲凤去,遗篇虽在泣麟穷。休论十载追趋地,只漫千山梦寐中。青草渐生今日雨,白杨时动故国风。抚坟岂称酬知己,愁绝春原薜苈丛。”王文旭诗:“骑箕人已远,旧侣总堪悲。为忆藏舟壑,同攀挂剑枝。草青侵曲径,苔绿上穹碑。落日空山里,凄然共赋诗。”周廷用诗:“不见高人扬子云,山川到处勒遗文。眼前金匮谁能识,独有侯芭为起坟。”“元冢累累荆棘荒,夜台何处葬文章。长松老桧参天起,乔木千年表郑乡。”徐熥诗:“荒坟不记年,过客泪潸然。朽骨存于此,吟魂何处边。野孤啼暮雨,石马卧秋烟。安得斯人起,重令大雅传。”“山郭冢累累,经过下马谁。先生一抔土,词客百年悲。藤护将崩石,苔封未断碑。应知灵爽在,叹我不同时。”徐诗:“昔贤宁复起,大雅久无闻。黄土空销骨,青山不葬文。精灵沉夜月,吟咏冷秋云。词客应相识,诗成墓所焚。风流山吏部,白骨閟泉扃。异代思相见,千年不肯醒。松楸护灵气,川岳暗文星。墓燧无人治,遗篇又杀青。”袁敬烈诗:“落日暝烟收,凄凉闭一邱。生年无四十,名姓有千秋。孤岭寒猿啸,空山过客愁。可怜风雨夜,萧瑟是松揪。”“空林闭白云,深处易斜曛。诗客当年泪,先生绝代文。藤萝牵断碣,狐兔走孤坟。向夕悲风起,凄凉不可闻。”又傅处士汝舟墓在眠狗山,与少谷墓相邻。王应山《吊傅山人》诗:“桑户当年已返真,伤心交谊自先人。荒邱谁复瞻霜露,断简能无泣鬼神。采药尚掩蓬岛月,种桃空忆故山春。幸然委蜕依良友,何必要离井隐沦。”徐诗:“大雅人何在?累累土一邱。有诗传宇宙,无子祭春秋。樵采村童入,经过父老愁。泉台怜少谷,精爽可同游。”郭造卿诗:“应得神仙去,青天有玉楼。空余人世在,白草自高邱。挂剑留坟树,生刍奠陇头。千秋高谊在,临发泪还流。”
  郡鹿山 在梅亭西,有乳泉石刻。山有学宪刘世扬墓,石刻“谏议阡”三字。
  万安桥 在梅亭铺北,纳洪塘诸流,驿路要衡也。宋绍兴七年建,元季圯于水,所存二址。明宣德八年重建于旧址之西,四十丈许,酾水为五道,上跨修梁,而覆以亭。正、嘉、隆、万间屡圯,屡修。今久圯。
  文 山 宋处士郑育居此。太守黄裳数访之,垒石为径,榜曰“文山”,故名。《闽都记》:旧有坊扁,今废。有小浦通潮汐。
  自迎西桥直西,为草市都。有:
  新 亭 初名西隐。唐太守唐秩有惠政,更名颂德。有寺曰西隐。明成化间,闽知府唐珣捐资辟地重建,俗称新亭,今名观音亭。有英济祠。
  接官亭 旧在西湖头,即迎恩亭也。后驿道改由洪山桥入,遂改建于此。
  浙绍乡祠 在观音亭西,祀静安公张绪。
  康亲王祠 在浙绍乡祠西,国初建。
  凤皇山 在一都。旧有香岩寺,今废。有桥亦名凤皇。今石梁仅存,而地犹称凤皇池。上有高风台址,元贡师泰增筑之,名以高风,自为记云:“方山耸其前,莲峰矗其后。左沧海,右洪江。云烟苍茫,极目无际。”又欲作亭其上,平章道隐助之,名曰“鸣凤”。今亭基亦没。朱子《和林择之凤皇山》诗:“木落髻鬟拥,湖平妆镜空。荒亡余旧事,惨淡只悲风。兴发千山里,诗成一笑中。诸君莫惆怅,吾道固当穷。”
  东台庙 在凤皇山巅。五代闽建,以神有捍贼御灾功。嘉定间赐额忠惠,都官员外郎林岊为碑文。今俗称将军庙,山亦曰将军山。
  清泉山 在凤皇山西,其支即贵安山。山有宋林之奇及从子子冲墓。之奇,官校书郎,由宗正丞提举闽舶,遂以祠禄家居,吕祖谦尝师之。子冲,字通卿,登进士,累官将乐丞。父卒,扶柩归。《闽都记》:二墓有祠,多朱子书扁。道周有石刻:“三山林氏先茔”,今式微。有豪门同姓冒之。
  祭酒岭 在清泉山西,以闽湛温得名。《闽都记》:温事闽王延翰,为祭酒。翰使温鸩其弟建州刺史延禀(来使)。温恐兄弟从此多衅,自饮鸩卒。闽人哀之,葬于此,遂名其山。昔路逾岭而趋,后因闽总制张经营葬其父,辟路田间,以达行者。明徐《过祭酒岭湛温墓》诗:“大夫饮鸩伪闽时,古墓榛芜问不知。岭路即今传祭酒,行人下马看丰碑。”又有宋员外郎湛沂墓,亦在祭酒岭。《鳌峰集》云:古冢荒芜,傍有志铭完好,为治平中湛沂之墓。沂,俞之父也。刘康夫撰文。”明徐诗:“名姓无因著汉青,古坟零落在郊坰。谁知五百余年后,尚有人来读墓铭。”
  四借亭 在洪山桥东。为明成化间布政使陈珂建,今圯。
  洪山桥 距城西十里,跨洪江上。《名胜志》:自芋原上分支来,由桐口万安经此桥,以达西禅浦,绕城西入台江,与洪塘江合。《闽都记》:万安江口,旧有石桥门狭;溢水迅急,善崩,民以为病。成化十一年,镇守太监卢胜广旧址重建,佥事章懋为记。二十二年,太监陈道重修。然水门四十余,其七门当冲流,屡坏屡修。万历六年,巡抚都御史庞尚鹏重治建屋。万历已酉毁,知府喻政重造,又毁。国朝顺治中改造,寻圯。康熙间督抚姚启圣、吴兴祚、金鋐相继重修,复圯。乾隆间又修,旋圯。嘉庆、咸丰间又圯,道光间又修。按:岊江之水,自芋原而下,旧有桥,曰灵光(即桐口桥也)、曰万安、曰洪山,今二桥俱圯,惟洪山独存,然亦屡修屡坏。考曹能始《灵光桥记略》云:桐口、万安、洪山为水所经之处,皆有梁以渡。一则津济往来,人所易晓;一则以江潮相接处,江力微,不能胜潮。潮归时,扶江水以东驰,若奔马,则其水无情。且田庐就近者,易崩,故借桥之力以挽之。潮欲去而稍扼于桥者再三,若不一而足,则前人创造之意盖微矣。
  由西门迎仙桥折而南,为高峰庵,地今名柴巷,旧西教场也。有桥跨河,曰高峰桥。桥之南有庵,今废为瘟神庙。
  柳 桥 在草市都。唐时辟南湖于此,今惟一港,从通舟楫,从西水关入。
  陆庄园 在高峰桥西。宋陆蕴、陆藻兄弟别业,园池亭馆,今皆颓废。
  凤 山 亦名黄山,在柳桥南平田中。山阴有明都御史陈纪墓。
  西禅寺 一名怡山,亦曰域山,距城西五里而遥。梁仙人王霸所居。有寺古号信首,隋末圯。咸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招长沙沩山僧大安来居,起废而新之。十年,改名清禅;寻又改延寿。后唐长兴中,闽王延钧奏名长庆。淮兵焚毁,惟佛殿、经藏、法堂、西僧堂仅存。天圣中营葺,始就,周垣九百丈,居三千人。有奎华阁,明远、紫翠二亭,放生池诸胜。景祐五年,敕号怡山长庆。明宣德二年重建,屡修。兹寺为侯官丛林第一。旧有西宫,王霸居此,凿井炼药,有白龟吐泉,点瓦成金之异。后委蜕于所居皂荚树下。唐贞元中,观察使李若初建冲虚观,以祀霸及徐登、董奉、任放,为四仙祠。万历初,马恭敏森卜兆其地,遂移建于东。按寺志:冲虚观,旧在寺前东南,今废。西南仅存数椽,俗呼小伽蓝。有白龟井,亦枯废。寺内外有七井,俱唐开山僧懒安浚。四围多荔树,福州荔枝以西禅、开化二寺所产为著。寺之荔,宋时植者,旧有百余株。其法堂前后四株,传为五代僧慧稜手植,至今犹存。 宋蔡襄《和王介夫游西禅兼呈黄承制》诗:“山城只有四围青,海国都无一点尘。荔子丰标全占夏,荷花颜色未饶春。水边清吹传觞久,路上残阳立马频。不是闲来夸景物,欲将谣俗寄王人。”李觏《游怡山长庆寺》诗:“行行金碧里,气象恍如春。不记来时路,自嫌衣上尘。院香知有佛,僧静似无人。十载京华梦,相逢一欠伸。”李纲《西禅寺斗东堂》诗:“杰阁雄楼杳霭间,佳辰良夜共跻攀。斗回高柄临华栋,月涌清光出远山。急景行将悲晼晚,此身难得到宽闲。世间百虑何时了,且对金樽一解颜。”明王偁《秋夜宿怡山古刹》诗:“别路绕珠林,秋来落叶深。一灯今夜雨,千里故人心。已觉空门幻,还惊旅况侵。坐闻钟鼓曙,离思转沉沉。”郑善夫《病起步西禅》诗:“一春伏枕莺可怜,病起野池生白莲。偶尔梳头出城郭,便因看竹到西禅。天晴求食鸟双下,日午闭门僧独眠。明发螺江有行役,红尘白雁异风烟。”谢肇淛诗:“城西十里路,春树变鸣禽。远寺寻钟入,山僧避客深。雨花天外落,石塔洞中阴。悟得空门意,吾生已陆沉。”黄道周《宿怡山招提》诗:“路折城西地已幽,寒云更绕寺门流。深林何处堆黄叶,老衲无心任白头。山近重阳常欲雨,人经多难易悲秋。偶然坐觉蒲团稳,谁拟闲身几日留。”
  石湖桥 在美宅里西宫前。
  西禅浦 在西禅寺前。外临三港为江,俗名西河口。内有小浦达于河渠,有渡达凤冈诸处。
  度洪山桥而西,为洪塘,有洪山寺。在桥西。明正德间布政使陈珂建。万历六年修,寻圯,甲寅重创。谢肇淛诗:“山下洪江江上村,江云山霭共黄昏。早潮归后暮潮到,一片寒声绕寺门。”
  洪塘之山,皆曰洪山。其支者曰:
  东岐山 岭上有里社最盛。环山之下,为洪塘市。
  西 山 在云程山东。村落骈广,太常卿许谷祖居之。
  云程山 自西山吸江而下,居下竖塔右麓。以象文笔,林、郑二姓居之。林副使玭、御史瑭、参议文缵、佥事壁、知府茔,郑长史阂、佥事元韶、知府惇典,其著也。山有白马庙,航海者多乞灵焉。
  妙峰山 山有林廷选、玭、瑭墓,山椒旧时亭榭颇多,今皆废。上有妙峰寺,境极幽旷。宋天圣间建,明成化间修,国朝顺治间重修。上为宋中书舍人林遹读书处。
  石仓园 在洪塘山麓。明曹学佺别业,有浮山堂、石桥、临赋阁、春草亭、石仓、语江亭、长至台、石君听泉阁、夜光堂、梵高阁、淼轩、梅花馆、林亭、涧室、荔支阁、碧泉庵、竹醉亭、琴书社、南池诸胜。绿沼翠岩,奇葩异草,与四库图书,照耀烟波之上。近易数主,诸迹皆芜没。
  金山塔 江渚突出一阜,随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名小金山。形家以为印浮水面,中有石塔。旧有桥,以通往来,后拆,今易以渡。元王翰《金山塔》诗:“胜地标孤塔,遥津集百船。岸回孤屿火,风度隔村烟。树色迷芳渚,渔歌起暮天。客愁无处写,相对未成眠。”按:洪塘在前明时,廛市最盛,亚于南台。而科名阀阅之盛,亦甲于诸乡。自林、郑诸大姓外,若翁宗伯正春、张经略居第皆在焉。自倭乱焚毁,地方始消索矣。
  自洪塘迤南,为凤冈,江水回环,周回数十里,中有三十六宅。所植多龙眼、荔支,居人多植果种花为业。有桥二:曰陈桥,曰周宅。而刘宅为大,中有祠祀刘氏诸贤,宋刘彝所居也。按:彝,仁宗朝进士,初从胡瑗学。神宗熙宁初,为制置三司条例官,以论新法不便,罢。复知桂州,以禁交人互市,贬。哲宗元祐初,复为都水丞,遂卒。刘康夫、刘藻、刘嘉誉、刘世南、刘砥、刘砺、刘子玠皆其后也。自凤冈迤南,至于杨岐,又至吴屿,为闽侯交界,夹江而居诸村落也。
  小君山 在吴屿。明山人吴洪栖隐于此,王文旭《宿吴隐君故宅》有“早时季子幽居处,石室来游异往年”之句。郑善夫《访吴山人隐所》诗:“脱屐吴居士,寻君江水遥。云房生夜气,藓牖散春潮。榻静闻空籁,情高梦九霄。从兹毕灵宝,不赴小山招。”
  自洪塘渡江而西,为旗山。在四都。隔江诸峰,演漾欹侧,其形如旗,与鼓山东西对峙,逶迤数里,高数百仞。上有勾漏洞、仙人石、旗尾堰诸胜。勾漏洞深不可测,藤箩为户,栖禽好作人声,云烟积而成块。相传间有寺,曰稳卧轩、曰紫蔗岩、曰碎霞屏、曰接潮峰、曰绿艾庄。绕山之溪,曰锦溪。麓曰太平山。《十国纪年》:王延翰葬于此,恐非。案:王墓在城北太平山,即太平地藏也。明徐熥《登旗山勾漏洞》诗:“溪山何逶迤,数里入鸿濛。斜日猿声外,残云鸟道中。乱峰诸洞隐,万竹一泉通。趺坐松间石,尘心觉尽空。”“丹成不纪年,古洞白云边。众水争趋壑,孤峰欲接天。路危逢乱石,山尽见平田。日暮休归去,还期遇葛仙。”环山而居者,曰南北屿。北屿一名水西。明林春泽太守宅在焉。宅后有八景,极林居之胜。郑善夫书“旗山第一峰”大字,刻于石。又有“人瑞峰”三字,亦少谷书。渡合山桥,有炉峰石屹立于阛阗间者,曰南屿。民居鳞次,廛市为西南诸乡冠。江水贯穿于南北屿间者,曰蚬江。地多产蚬,故又名小山曰蚬山。江有沶沫鱼、独脚蛏,胜比江东鲈蟹。山谷酿酒最擅名,曰红老。又产香丝笋、仙爪姜、紫香蓣等。徐诗:“山当曲坞蔽千竹,路入半林生一峰。”黄镐诗:“紫姜绿笋供租税,赤蚬银鱼代稻梁。”陈荐夫诗:“马江西吸旗阳水,象岭南襟笔架山。”王维褒诗:“桕树千丛多傍水,梅花到处结为村”罗恭诗:“莳圃远携斤斧去,灌田多背桔槔行。”读诸诗,多恍佛此乡之风景矣。
  响石崖 在旗山阳。明少保黄镐别业。有桂岩、鳌石诸胜。山畔万松如棘,有石累然伏土中,人行其上,璘璘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