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考古略

  锦溪草堂 在北屿。明太守林春泽所居,有竹斋、石筠亭、茂对亭诸生。春泽早岁能诗,与郑善夫、方豪、张经等唱和。晚喜读易,年逾期颐,筋力不衰,登涉如少年。卒之日,端坐而逝。子孙皆显达,人称水西林氏。
  且闲堂 在旗山北。明少司徒林应亮所居,中有颐老轩。叶文忠相国云:公束发登朝,备位亚卿。晚告归,筑堂见志,满百岁,邦人艳之。又有砚北山居,为少司马林如楚别业。
  石松寺 在三都旗山麓,一名石嵩。宋大中祥符三年建,初名灵凤;绍兴十年,僧天石于石上种松,因易今名。成化九年重建。后多颓废;万历间兴复。天石种松三本,有自刻诗云:“偃盖覆岩石,岁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饱风月。”明林春泽《石松寺》诗:“翠旗峰下丛林晚,有客相携眼倍明。天迥风高双鸟逸,江空木落万山清。岚光未纵烟霞老,野兴偷随杖履轻。谁信昨非今更是?我今方得古人情。”陈价夫《晚过石松寺》诗:“看山不觉深,拄杖入双林。古意坐来淡,秋云行处阴。白莲重结社,芳草自知心。却恐归时路,明朝不可寻。”
  象 山 在旗山南。山形如象蹲伏,故名。内有洞,蝙蝠如飞鸦蛇虎蛟龙交斗,岩蜂结蜜成石。居民以莳姜蓣靛为生。晌午炊烟冷冷,数家鸡犬相闻。其下曰:梅溪。盘旋里许,涧水潺湲,梅树如绣,纵横岩石上下,恒多觞吟过客。山畔有象鼻庵,僧无还居之。宋时为铁冶场。伪学禁起,朱子遁迹于此。又有青芝洞,为明董应举侍郎之读书处。
  白鹤山 在五都旗山南。松径萦纡十余里,有鹤巢其顶。涧水冷冷,与鹤鸣相应。唐同光二年建寺,曰仙宗。元至正二十三年重建。有历峰亭、洗钵池、昙花磴、枢松关、金鸡岩、卓锡泉、垂箩径诸景。
  崎头山 在七都在象山之东。峰峦奇秀,上有仙人石,下横长江,曰浯江。江滨巨石横浸,为苏崎,为济度处,盖大江之支也。山半石矶临水,号醉渔。其旁□山、月山、龙崎山。
  寻山庵 耕隐亭 在垚沙浯江之滨,皆参政唐澞别业。澞少耕作负薪,自资起家。历官登莱参政,晚归咏其中。按《三山志》:寻山庵,旧记作寺。闽光里,同年置。
  精严寺 在七都。唐长兴二年建,初号浔湖塔院。大中祥符六年,升为精严寺。元符间始大辟土莽,为游人憩息之所。内有指柏堂、妙观亭、普照轩、罗汉洞、独露庵,上有小台、金界亭,又北有台山、普现庵、万圣台、盘陀石、金明窟、清凉台、月华庵、华峰亭、竹洞、绿阴亭、喜见亭诸胜,杨朏为记,后圯。洪武间重建,今复圯。
  屿头山 在十都,一名花屿。《名胜志》:周围有六桥,曰:合潮、玉浦、郑屿、温阳、后山、王丘,皆擅花木之胜。宋林安宅居此,俗名上溪。西为斗门山,有屿曰:董屿、月屿、环屿,民居鳞次。
  超山寺 在十三都。元泰定初建。《闽都记》:隔大江沿浦而入,有孤阜突起,山下有四门江桥,旁为石门山,二山对峙,中贯诸溪,望之如门。有伍仲襄庙。明王湛《超山寺》诗:“朝踏山中云,夕宿山中月。禅扉閟寂寥,尘想于焉绝。阴郭翳乱藤,石磴埋残雪。达曙淡无眠,钟声在林樾。”陈椿《重游超山寺》诗:“扁舟一叶泝江潮,古寺风幡影动摇。门掩白云行处近,林含青霭望中遥。月华隐映三千界,水气浮沉十四桥。因向支公重证果,便思脱屐飞尘嚣。”陈鸣鹤《重登超山》诗:“磴险全依竹,桥危半引藤。烟霞前日客,钟鼓隔云僧。叠嶂已千折,孤峰更一层。不愁归路晚,犹有过山灯。”
  龙潭山 在十一都,一名西山。《万历府志》:山下有潭,龙居之。岁旱祷雨,以磁瓶涂蜡于口,悬而下之,以有无得水,测雨候。潭中群鱼游泳,无敢捕者。有灵石四,若龟、蛇、剑、印,溪源之水出焉。旁有屋数楹,祀张真人,俗称溪源宫。东为龙台山,与侯官市赤塘山对峙,西为竹崎。明陈椿《溪源即事》诗:“逶迤寻仙路,青溪绕洞门。桃花遥辨径,流水曲通村。绕树迷黄蝶,攀条坠白猿。人疑河上老,地是武陵源。几处阐鸡犬,多年长子孙。种麻生事熟,钻燧古风存。濡泳鱼偏乐,飞翔鸟欲言。花边觇甲子,木末候朝昏。天远鸾骖度,风高鹤吹喧。愿言投秘要,服食已无谖。”
  十四门桥 在招贤里。叠石为桥,酾水十四道,故名。
  自洪塘迤南渡江,为仙崎,本名阴崎,与阳崎对峙。树木阴翳,居民稠密,临于江浒。江即名阴崎江,源出永福明溪,行者南北必由此出涯以济。郑潜避地瓜山,乃创义渡,置田以给舟子,处士吴海为记。
  瓜 山 联方山西。《闽都记》:有三峦直下,分派如瓜,故名。中峦居人环绕。宋潘柄、元郑潜皆居此。明徐《舟次瓜山》诗:“郑公渡口石桥斜,山色重重碧似瓜。遥望炊烟青不断,蓼花深处见人家。”按:潘柄,字谦之,与兄植皆从朱子游。其学以务实为本,不干仕进,学者称瓜山先生。郑潜,字彦昭,歙县人。元至正中为泉州路总管,致仕,寓居于此。尝建义学,置义渡。其瓜山精舍之东,树以樗,曰樗台,自号樗庵。子居贞,明洪武中举明经,历官河南参政,与方孝儒友善,坐其党死。见《表忠录》,有文集数卷。别业曰桧亭。徐诗:“苌弘碧草无寻处,剩有诗名在汗青。”孙昭谷诗:“义气掺当靖难日,死生甘受党人名。”孙炎,隐居教授;曾孙名垍,著有《耕云稿》。
  泽苗江 俗称白苗,源发永福,历侯官古灵而下,东岩则瓜山、黄岩、大鹏诸山之水,汇流至此,至阴崎乃与阳崎江合。江之阳,张氏居之。十二都又能南阳山,瓜山之支也。山巅有乌江潭,潭有四,以风、云、雷、雨为名。岩石险怪,人迹罕到。每潭阔丈许,相传有龙居之。岁旱,有祷辄应。
  古灵山 在瓜山西,一名大帽山,一曰席帽。千峰奇峻,前有文笔峰,特峭拔,宋陈襄所居。《闽都记》:子孙宋代在婺源、吴航,科第不绝,故名。迄今寥落。宋时像设屏风犹存。又有林宪宅。宪,字文则,隐居教授。宣德、正统间屡聘校文,俱不赴。尝作真宅,曰“渔海归航”。山腰有石室,曰“天乙岩”,一名“小方广”,一名“罗汉洞”。岩西南隅甘泉涌于石上,可资群饮,渴而复盈,石旁多生蓝草。旧有隐灵寺,唐咸通间建。又有安德院,唐大中初建。灵源洞,宋嘉祐中建。古灵多佳境,有云湾渡、月山崖、安德泉。悬崖甘冽,如匡庐瀑布。又有赞公房、碧玉潭、落镜桥、小天台、蟠龙石、逗云亭,在梵宇中,今多芜没。又有古灵庙,在福顶山,神曰正祐王。唐天祐三年降灵,每岁孟春乡人祈福甚虔。宋时叠加封号。王褒有《题古灵旧隐》诗:“故乡风景应何有?少年交游恒白首。乌府新推从事贤,谁道折腰羞五斗。因言旧隐似盘谷,梦里惟怀返初服。蕙带萝衣江上春,王孙几望天涯绿。”
  芹 洲 在十二都泽苗之西。当永春溪流迅急,岁久壅而为洲,周二十里,洲多产芹,故名。陈氏居之。又以四面皆水号瀛洲。
  龙 湖 在九都。界于永福,与古灵隔江对峙,有湖,下有温泉,俗呼土牛,音讹也。陈氏居之。
  由洪塘迤西,为石岊山,在岊江滨,旧淮安县治。其山秀拔,其石高广平坦,其江汇五马、三洲之胜。山有越王亭,下即岊江。江流自北而东,历侯官市至此歧为二。朱子《石岊江行》诗:“春日江中注,我行溯其波。扬帆指西澨,两岸青山多。青山自逶迤,飞石空嵯峨。绿树生其间,幽鸟鸣相和。搴蓬骋遐眺,击节成浩歌。独语无人悟,兹怀竟如何?停骖石岊馆,解缆清江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名都固多才,我来友其仁。兹焉同舟济,讵止胡越亲。相期岂今夕,岁晚无缁磷。”又《晚发怀安》诗:“挂帆望烟渚,整棹别津亭。风水已云便,我行安得停。离樽枉群贤,浊醪愧先倾。谈笑不知远,但觉江流清。猎猎甘蔗洲,茫茫白沙汀。斯须复回首,只有远山青。野色一以暝,川光晶孤明。中流漾华月,极浦涵疏星。酒酣客散归,茫然独宵征。起视天宇阔,此身一浮萍。难追五湖游,未愿三闾醒。且咏招隐作,孤舟转伶俜。”
  芋原驿 在石岊江头,距水口百六十里。
  侯官市 在芋原驿对岸,古侯官且治也。唐武德六年,置县螺江之北。贞元五年,为洪水漂没,观察使郑叔则奏移入城。遗民廛居成市。有石塔临于江浒,与赤塘山对峙。赤塘俗称塘下。
  马渎江 在十三都,上接螺女江,汇延、建、邵、汀诸郡水。
  螺女江 在十三都石岊对面。上接囦溪,由闽江入海。有螺女祠,缘谢端事而附会也。孙昌裔《侯官市夜洎》诗:“纤月青山外,芦花白雁边。宵光看野桡,人语隔江烟。潮落河流浅,天低象纬连。渡头谁击柝?愁杀木兰船。”
  石门峡 在十二都。溪口甚狭,仅可容舟。当大江冲流,夏秋淫潦泛入数里,田为巨浸,旧曾填塞。
  白龙洲 在十五都。初与甘蔗洲相联,大江流于洲北;后为洪水所冲,江徙而南,白龙、甘蔗遂隔水相望。
  竹 崎 在十六都,与甘蔗相望。有榷关,近移五县寨,巡检驻此。
  小目溪 在十六都。源出永福溪里,鸿山最大,山下村落成聚,鸡犬相闻,达于永福、闽清界。
  唐举山 在十八都。隔江为叶洋,为蒙溪。上有圆峰阁,一曰圆通。一峰耸秀,临于江浒,有阁祀马仙,俗名观音崎。
  鼋 溪 在十九都,俗呼源口溪,多产鼋。旁有小金沙院、鼓山园,其山径达于闽清、永福三县交界处,曰源隔。明陈椿《源口夜泊》诗:“投宿江干日欲斜,隔村鸡犬几人家。夜来清梦随渔父,棹入桃源拾落花。
  下 崎 在二十三都,临江维舟处也。山居之农,由兹出入,有径达于闽清。
  由万安桥折而西,为闻政桥,在芋原东南,一名文振,有亭其上,柱皆石,其下低田,不通江潮。
  通谷山 在四十三都、闻政桥南,一名桃源洞。巀嶪多奇胜,有笏石奇峰、仙冠石、紫岩亭、高洁台、一线天、六华岩诸胜,称十八景。宋翰林潘牥读书于此。《名胜志》:有桃源井,亢旱不渴。图谶云:桃源井半,将军石畔。义殊难晓。徐熥《游通谷洞》诗:“小径斜通谷,攀跻及晚晴。草荒寻鸟道,磴险作蛇行。暮色千峰合,春流一镜平。石间题旧刻,半是紫苔生。”曹学佺《游通谷洞》诗:“山行不觉暑,为入洞门幽。药涧微风度,松涛乱影流。潭猿声外雨,野鹤梦中秋。况与乡园近,无劳托外游。”徐《游通俗洞》诗:“石马卧斜曛,松声咽水濆。危桥斜度月,邃谷暗藏云。骨自何年朽,名犹异代闻。丰碑颓折尽,留得掘余坟。”
  灵光桥 在洞口。《名胜志》:岊江之上稍折而东,为灵光山,有桥曰灵光桥,即桐口桥也。桐江之水出焉。明万历六年重建,为亭其上,后圯。天启间,郡人曹学佺复建,今圯。
  大嘉山 由桐口入里许,俗呼李公山,以李忠定纲墓得名也。墓旧为僧神晏塔。
  由芋原而西,为黄石溪,即石岊江上流。源自分水关至白沙,合流七十里,入西峡。
  沙 溪 自水口至芋原总名。中有沙壅成洲,因名。上有沙溪山。
  葛岐岭 俗呼蟛蜞(岭)。上通铁岭,下通桐口。
  陈塘溪 源出怀安十四都,萦纡至此入江。岁旱则堰石为坝,旧有桥。
  白石滩 在陈塘溪西。巨石嵚岑,江流迅急,上有神祠,树木蓊郁。
  甘蔗洲 在十五都,与竹崎相望。倚山临水,民居鳞萃,有马仙宫、五显庙。
  陈湖铺 在陈店洋。上通叶洋,下通铁岭。
  叶 洋 蒙 溪 在三十四都,源出连江,溪口有桥,去白沙五里。
  白沙驿 在三十四都。下通芋原六十里而近,上通水口百二十里而遥。
  大濑铺 在三十三都。上通松岭,下通白沙。
  大目溪 距城西北六十里。源出古田,沿溪以数十里达于雪峰。宋李弥逊《大目溪》诗:“造物随人意,轻帆百里间。舟痕风力健,客枕橹声闲。山合尘踪断,秋高爽气还。望州相见处,骞直透三关。”
  铁缆桥 在大目溪。内有潭,曰丰济潭,旧传有龙,二年一兴,兴则暴雨冲溪。乃以铁缆,缆桥上,并铸以铁佛镇之,乃不为患。
  渡大目而西,为松岭铺,在大目埕。上通汤院,下接大濑,东有白沙新驿。
  双髻峰 在二十四都。距雪峰八十里,小箬之水出焉。上有鳌峰岭,山形险峻,岩谷幽邃,四面危峦,缭绕回抱。《闽都记》:山有石在土中,唐人掘取供玩。其麓有汤泉院,出温泉。唐僧师复卜居于此,后移绥平里。师复尝作偈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宋苏轼赏之。有曾巩、程师孟、蒋之奇诸公留题,冠盖南北多集于此,盖小箬旧署驿也。按:今绥平里有双峰寺,唐咸通五年建。初,僧师复与观察使林衮同业儒,赴举至扬子渡口,师复有出尘之想,因赋诗,有“君自成龙我成道”之句,浩然而归,卜筑于双髻峰下。久之,移居绥平里。六年,以观察使李瓒请,赐额“护圣禅院”。绍兴三十一年,为富枢密直柔功德院。后人作四悦堂,像瓒、衮、师复及周朴,以其同游且同趣也。堂前一峰秀拔,下有小溪,宛如临安灵隐寺飞来峰状。
  梅埔山 在二十五都,界侯官、闽清。下有钟潭,相传潭水中有钟,莫知年代。唐贞元中,僧维亮欲取之,见蛟龙出,遂不敢近。木多梅,果多梨。梅溪之水出焉;其西为小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