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榕城考古略
榕城考古略
龙桥亭 在下渡街之半。
白湖铺 上接江南铺,下通龙卧铺,有亭,曰白湖亭。
白湖小隐 在白湖亭,明山人赵迪宅。郑阎诗有“白湖小隐入云间”之句。迪字景哲,其《自写怀》云:“衣冠有恨先王后,家世应从南渡来。”则景哲,盖天水之裔也。
镜湖书院 明处士郭廑小隐,有《镜湖清唱集》。廑,字敬夫,徐兴公云:“敬夫,吾乡隐君子。百年来罕有知者。”其题《青铺岭》有“家村望在空蒙外,一带螺江隐翠微”。又有“门前湖白与山青,分携空过白湖亭”。则其所居,当在白湖、螺浦之间,与赵景哲邻。
桑苎园 明郑善夫别墅。善夫在武宗时,以切谏罢官,筑室白湖,名桑苎园,额其堂曰“迟清”,自书其户曰“少谷柴门”。一说迟清堂在今城内鳌峰坊,宅上有“少谷草堂”扁。刑部尚书王廷用,向慕善夫为人,以未睹面,奔入闽,哭其墓曰:“不见高人扬子云,山川到处勒遗文。眼前金匮谁能识,惟有侯芭为起坟。”善夫无子,以遗稿属山人高瀔,郡守汪文盛为卜葬于西郊梅亭山。
高湖墩 在光德里。小浦通潮,缭绕其间,郑氏居之,有郑蕴中宅。又有云卧山房,明兵部郑塾所居,杨荣为记。
凤 山 在仁惠里,又名黄山,黄氏居之。山形如凤凰展翼,上多砺石。下有井曰饮井,亢旱不涸。井之东,即龙卧铺。山西麓有显应庙,神陈姓名,初与其弟观察使岩同祀于里之芦川。宋嘉祐七年,迁今所。开禧、嘉定间,水旱蝗疫,屡祷辄应。宝应元年,赐额“显应”。开庆元年,封仁济侯,侍郎陈益撰庙祀。
芦 州 一名芦下,在凤山之南。宋时,陈氏居之。即之后也。
由藤山东折而南,曰北园,有石室山,高盖之支也。唐观察使王逢子孙居此。
高盖山 在仁丰里。有三峰九岛,郡第三案山也。汉徐登修炼于此。后入永福高盖,乡人于此望祀之,遂沿其名。上有仙坛;绝顶有池,曰青龙,俗名天池;有峰曰徐女峰,相传徐水仙第三女采苦参服食于此,又名苦参山。按《后汉书》:徐登,闽人。本女子化为丈夫,善巫术,所云徐女当是一人。有溪曰桃花溪。元陈忆翁种桃数百本,每春时眠食其中。有洞曰芦湾洞,北麓为北园,南麓为义屿。
城门山 在永福里、黄山之南。其巅有鳌顶峰、魁星岩、飞来石。西有龙观井,大旱不涸。有宋省元林执善宅,子孙世居之。又有郑文肃湜宅,朱子避伪学禁,尝主其家。鳌顶峰有自成桥,为朱子题刻。湜,闽县人,宋光宗初,为秘书郎;会赵汝愚罢相,韩侂胄恶之,入伪学党。
平 山 在开化里、凤山之东,距城东南三十二里,鼓山之支也。宋景炎末,益、广二王航海驻兵于此,丞相陈宜中手书“平山福地”四字刻石,有平山堂。《闽都记》:今废为东岳行祠。旁为九曲山,有薰风陇、南华峰、蓬莱桥、锦绣谷、逍遥台,俱石刻篆隶大字。东为瑞迹岭;又东为邵崎,通上、下董诸村;又东为翁崎。
濂 浦 明尚书林瀚所居,三世五卿,为闽中望族。
螺 洲 在方山北,周回一江,环洲而居者数千家。司空吴复其著也。今陈、林二姓尤盛。洲有显应庙,神刘姓,淮甸人,兄弟三人,黄巢之乱,御寇有功,闽人立庙祀之。宋淳祐间,赐额“显应”。又有螺女庙,则缘谢端事附会之,非其地也。
虹 桥 一名红桥。跨永福、归仁二里,有亭,响卜甚灵。
真隐院 在永福里,唐光化间建。地近西峡,往来必息于此,有且止堂。
西峡江 在永福里,距城六十里。受永福印溪之水,流经此接侯官仙崎;又东流十余里,与东峡江合。
东峡江 跨归仁、高详二里。两山夹峡,上纳延、建、邵、汀之水,下受兴化、泉、漳潮汐,阔十余里,其深叵测。中流有石如砥柱,名浮焦石;下有潭,龙潜其中,岁旱祷雨辄应。江南北各有亭待渡,官募大小舟十数,往来如织,俗谓乌龙江。
大象山 在高详里,峡江之南。高峰插天,为城南巨障,分派为西峡,临大江为珠山;周遭溪水环绕九山,若九龙戏珠也。
玉枕山 在归义里。其巅为枕峰,有啸霞谷、啸坞、紫屏、上冷泉、青田坂诸胜。山麓有枕屿,其旁为柘枝山,有白云谷、卧龙冈、凤巢、白牛岭、鸣风崖诸胜。又南为青布岭、金鳌峰,宋建隆元年建寺。峡江之南,驿道往来,候潮于此。
方南铺 在方山之南。上接枕峰,下通梁山。
青布岭 在积善里。一名青铺,林氏居之;又有蓝布岭。
灵济宫 在金鳌峰下。祀南唐江王徐知证、饶王徐知谔,皆南唐主知诰弟也。相传即二人下闽屯兵处。左有龙湫,潭水湍急如龙之喷瀑,通苦竹溪,流至林浔浦,抵西峡江。林浔前有金墩石,出土中如金色。中有战场、试金石庙,晋天福间建。宋太平兴国八年,里人方珏立祖庙于芝屿。祥符元年,又立庙于潢溪。政和七年,迁今所。永乐十五年奉旨拓而新之,春秋致祭。又,京师亦立庙,加封金阙真君、玉阙真君。正统、成化间,累加封号,为上帝遣官致祭;有御制碑文,竖于庙左。弘治间,侍郎倪岳、大学士刘健并请罢革。案《晋安逸志》:有曾甲者,居金鳌峰下灌园,园中有破祠。神尝栖箕,自称:“兄弟二人,南唐徐知诰之弟知证、知谔也。晋开福二年率师入闽,秋毫无犯,闽人祀我于此。”自是书符疗病,验若影响。永乐间,成祖北征不豫,诏曾甲入侍,运箕有验,遂封为真人,敕有司建庙云云。郡志辨云:考《南唐书》,知证,温第五子,封江王,改封魏王;知谔,温第六子,封饶王,进封梁王,尝游秫山,编五虎皮为大幄,号曰“虎帐”,忽遇暴风,飘虎帐如飞蝶,惊遽弃归,数日卒。二人并不至闽,亦不闻雅意道术。又考《蟫窠别志》:考景前后遣将攻闽者,俱载于史,未尝有知证、知谔领兵事;则所云屯兵金鳌峰下者,妄也。且知谔之死在知诰升元三年五月子时,景未即位,未尝加兵于闽。惟知证之卒,在景保大五年正月,正当王延政以次年;而陈觉等之败,亦在是月,又与明年化去之言戾。至云兄弟相继,则尤妄之妄矣。二百年来,淫祀矫诬,无有能证之者。倪丘、周洪谟等,亦但言其篡臣逆子,不宜载祀典,未能举史传事实始末,以证流传之诬,宜当时之不能尽革也。
方 山 在清廉里。距城南七十里,遥望端方如几,故名。郡第四案也,一名五虎山。九鼻东向,其高千仞,四面如城郭。元末,陈有定遣兵驻守,今谷口有寨门甚隘,其中平畴数顷,溪流屈曲;又有灵壁岩、天柱峰,岩中有鲤鱼石甚奇。地跨闽、侯二县,汉仙人介琰隐此。上有石床、石棋局遗迹。朱子尝书“怡山良石,仙人所居”八字刻石。《三山志》云:山多柑桔,味特甘。天宝六载,敕号甘果山。《闽都记》:山之阴有峰,逆驰而西,曰黄岩,上有阿育王塔。旧有方山寺,陈天嘉元年建,有唐贾岛书《章敬法师碑铭》。朱子《方山》诗:“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几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
方山隐处 唐隐士黄子野所居。子野年十三,随父贾于杭,适王伾微时,覆舟于江,子野以父金呼渔者救溺,乃去为人仆,偿父金。主人闻其事,厚视之,后折节读书,治《左氏春秋》。有劝之仕者,子野变姓名,耕于方山。及伾为散骑常侍,使人访之。阳歧江上有一男子,扁舟披蓑,独卧雪中,扣舷歌曰:“早潮初上海门开,漠漠彤云雪作堆,一百六峰都掩尽,不知何处有僧来?”又歌曰:“几日江头醉不醒,满天风雪卧沧溟。定知酒伴无寻处,门外松涛独坐听。”使者呼之,子野邀至家,家徒四壁,几上独《周易》一卷。设脱粟之饭,与之约:“明日雪霁会舍。”而子野已遁去矣。
塔 峰 在永庆里,一曰塔林,方山之支也。突起平地,山巅有石塔,故名。上有平霄、长林、古洞诸胜。其地曰尚干。宋林津龙官尚书干,居此,故以名乡。今其族姓最强盛。
葫芦山 一名梁山,亦方山之支也。上有紫台,为邦人胜游处,又名紫薇岩,相传有紫薇公居。
扈 屿 在还珠里:一曰瓠屿。东南为濑江。旧有叶光宅。光,永乐间为南海簿,民歌之曰:“南海簿,性不贪。百鸟凤,人中难。”
濑 江 自淘江至大义渡总名。中有三十六湾,淘江在永庆里塔林山下。
大田驿 在西集里。下通宏路,上达会城,有铺。
绿榕桥 《名胜志》:入山十余里,有溪曰榕溪,桥跨其上,曰绿榕桥,达于义溪。《闽都记》:古榕二本,荫桥东西,故名。成化间,郡守唐珣重建。
大义坊 旧西集里。以宋陈恺典乡郡,更名荣绣,今地名坊口。有渡曰大义渡。《三山志》:乘退潮,东经鼓山尾,憩程水港候潮,西人峡门,旁入港,即此渡。《广舆记》:唐贞观间,卫帅见其商旅宾主有序,故名。
筠 轩 在大义坊。明御史陈叔刚为其父仲孙筑,大学士杨荣作《筠轩赋》。又有水明楼、招隐楼,皆明孝廉陈荐夫所居。
义溪铺 上通大田,下达尤□,十里而近。
尤□铺 上通义溪,下达常思岭。
常思岭 在方岳里。距城东南一百二十里,界于福清。高数千仞,袤二三里,又名相思岭。
自江南桥折而西,为光孝寺,在时升里。宋崇宁二年,郡人王祖道建于浮桥之南。政和初,改为天宁寺。绍兴更光孝。内有松风堂,宋李纲谪居时寓此。又有天宁台,今名双江台,祀真武。明时以寺地建盐仓。嘉靖间,商人创私仓百余所,寺益废毁。《闽都记》:江南有山,为会城朱雀,凿破于文运不利。今夷居环聚,开凿益不可问矣。
松风堂 在天宁寺。方丈之东,有小堂数楹,青松千盖,与山巅齐,日影不到,榜为松风堂。李纲自建炎间,以宰相为言者所论,遭贬斥。绍兴初,始许自便,居福州之松风堂;嗣卒,葬侯官沙溪。又有来薰亭,近松风堂侧。李纲诗:“旅泊不求安,少憩南台宫。轩楹尽北向,盛暑坠甑中。开垣追微凉,山顶罗千松。烦襟忽破散,濯此万里风。群山递环绕,云物增奇峰。江潮信有期,来去初不穷。啸吟得所托,幽禽亦玲珑。青霞蔽残日,皎月生海东。清光入疏林,照我鬓发松。少壮能几时,倏忽成衰翁。愿餐日月华,为驻冰雪容。二子皆静者,倏然此相从。灵丹论秘诀,妙理探真空。兵戈满寰瀛,此乐岂易逢,犹恨迩城市,时来车马踪。逝将选幽僻,诛茅寄蒙茏。灌溉荔枝园,可敌万户封。屋前修竹合,屋后溪流通。风月应更好,清欢永相同。稚川晚闻道,尚冀刀圭功。”又诗云:“久客如飞蓬,年年气味同。犹欣容榻地,更得化人宫。郁勃炎蒸极,巍峨栋宇雄。疏林摇碎月,虚馆迥含风。万户轩亭外,三山指顾中。灵潮自朝夕,大舶各西东。怅望关河远,苍茫云海空。余生寄闲旷,任运学庞翁。”寺内又有藏六庵,明崇祯进士周之夔佣书卖画于此。
望北台 在光孝寺西。有庙踞山巅,祀真武。旧名黄柏岭。明嘉靖中,邑人陈京镌“望北台”三字于岩石,因名望北台岭。又西为白鹭岭、杨桃岭、虞塘山。虞塘之东为斗门,西即凤冈,旧名荔树,中有三十六宅。
龙潭窟 在望北台岭下。相传有龙蛰此,大旱祷之,辄应。江北廛居,因名龙潭。
上 渡 在时升里,望北台西。万寿桥未造时,皆以舟渡,故有上渡、下渡之名,今仍之。《闽都记》:闽陈守约居。守约之先,固始人也。五代晋天福间,来闽仕南唐,为左司郎中。宋时有陈□者,性乐施,子七人,孙二十八人,曾孙六十五人,元孙一百三十人,而多仕。里中有童谣云:“萤尾星,江南陈。”谓入城夜归时,灯炬如萤星也。
齐坑山 高盖之支也。北曰石室山,即北园,与吴屿、蟠屿诸山相联络,齐氏居之。
凤冠山 在凤岗西南。群山中沃野千余顷,田中有小阜,如三台,或曰瓜屿,亦曰柯屿,又名台屿。左高盖,右凤湾,金鸡障其后,阳崎峙其前。阳崎之水,别为小浦,逶迤环抱于三阜者三十六曲。宋光州司户陈嘉言居之。嘉言,咸淳间人,元人革命不仕,隐居台屿,积书数万卷,人称书隐先生。
阳崎江 在侯官四十七都。汇侯官、怀安、永福诸山之水,经西峡与马江合,入于海。隔江对峙曰阴崎,树木阴翳,居民稠密,有山临于江浒。元郑潜置义渡处,一名仙崎。其旁为芒山,有瓦窑。按省会南路之驿,旧由横山,江南白湖凡五铺,至峡江渡江,又四铺至大田驿。明万历四十年,改设官路,避峡江之险。从仓前桥折入白鹭铺,由阳崎渡江,达闽县蒙山、萧家道诸铺,至大田驿。四十一年,以阳崎路不便往来,复自南台起,至吴山鸡母屿,渡江抵萧家道登岸,其阳崎铺舍仍存兼行。今驿道归自三角埕渡江,而阳岐之旧路遂废。然今兴化行旅,道永福而来者,犹以此为捷径云。
金锁江 在城西南。《闽中记》:昔有渔父垂钓得金锁,引锁尽,见金牛奔涌,渔者急挽至岸;牛断,犹得锁,长二尺。晋康帝于此立庙,其神甚灵。
郡西门外,旧夹城迎仙门,一名怡山门。有迎仙桥,即门外板桥,以王霸得名。其北有坝,障西湖水,明知府江铎所建。旧有亭,竖碑其上。按郡志:万历十四年,守江铎以会城西北、水部、汤门四关,引江潮湖水,众流吐纳绕旋。迩来淤塞,北关湖水不得入。河西、汤水三关虽通,河而浅涸,潮汐无几,舟辑阻滞。西门迎仙桥下有港,接西水关及河江在西南者。当春夏月,建闸蓄水;秋冬决放,湖高河低,洪流入江,不可复返,滨湖数十里,莫资灌溉。乃开北关,修建西汤水各闸,引诸水入河;又改西门迎仙桥旧闸为坝,以蓄湖水,勿令决放。自兹旧制复兴,水利无壅,迩年复议塞,殊为民患。司地方者,愿如江公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