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榕城考古略
榕城考古略
镇海桥 即门外木梁,俗称板桥。
劈岩庵 今名碧石庵,九仙之支也。隔在城外,林塘颇幽。明嘉靖间,有神像飘泊河边,遂建此。
象 桥 在高惠里。民居鳞次,为河口要冲。
柔远驿 明曰怀远,以为琉球诸藩国馆寓之所。内有控海楼,明正德间建,俗名琉球馆。
路通桥 在河口尾,宋建。古谶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
古龙塘后浦 在高惠里一图。《闽都记》:长三百丈。宋郡守蔡襄疏通水利,附郡城处,溉田至三千余顷,今犹赖之。府志:五龙塘,疑即古五塘。旧志云:今迹湮没,无考。
直渎新港 在河口尾。《闽都记》:初郡城水关四:一在西门,引西禅浦江潮,凡三十六曲至柳桥;一在水部门之东,引南台江潮,自河口直渎亦三十六曲,由水关入城。东西环合,以萃风气。直渎又北通东湖,受东北诸山之水,其流甚迅。明弘治间,督舶邓内监始凿新港,以通大江,便夷船往来。土人因而为市,东际三十六湾,遂废,形家以为不利。嘉靖初,谢给事蕡疏请塞新港,郡守江文盛踵成之,未几复溃。戊午、己未间,岛夷入寇,顺流至河口,焚杀殆尽。万历十五年,郡守汪铎筑堤坝。天启三年,溃于巨浸,水利道葛寅亮复塞之;浚旧沙合河,以通水利。国朝康熙初,复开。乾隆十年,巡抚周学健疏请填塞;开旧河,自路通桥起,闽安门止,长八百二十六丈。乾隆十三年,亢旱八阅月,东关外村民以新港塞不便,环请疏凿,巡抚潘思渠从之,今如故。
郡南门外,即夹城之宁越门九仙桥。即门外木梁。按《三山志》:景德四年,林洪范《合沙新石桥记》:南城之濠,实要津焉。先濠梁造,以官籍之木,岁理日葺,军什即役者,相顾共咨。郡守袁公逢吉召缁流、士人、好善者示以石梁之议,人乐其便,逾时告成。或曰梁开平二年,闽王作,名“合沙”。案:开平四年,翁承赞册封闽王有《登水阁》诗:“轧轧朱轮下九霄,登庸门内驻星轺。他时若问今时事,只看南边是旧桥。”注:桥名沙合,然则二年盖修之也。元符二年,道士颜象环建亭其上,更今名。《正德府志》:元季毁,今仍为木梁。
由九仙桥南折而西,为先农坛,在西营。雍正五年敕建。为守土官耕籍之所。坛制高二丈一尺,宽二丈五尺。籍田制四亩九分八,蜡不别为坛。雍正十一年,诏有司以十二月上戊日致祭,先啬、司啬居正位东上,余六神稍后,分列祀之。
宿猿洞 即乌石山之截于外者。怪石森耸,藤萝阴翳。昔有隐者畜一猿于此,故名。景福三年,大筑城,遂隔城外。湛郎中、俞解官栖隐于此,有二十五咏。是时程师孟为郡守,重其高尚,往返无间,倡和诸诗,皆勒之石。石三面俱有题咏,南面程师孟篆“宿猿洞”三字,径尺许。北面刻二绝句,亦程笔,字势飞动。《闽都记》:洞中有荔枝,名洞中红,见蔡《谱》。宋林迥诗:“荔枝影里安吟榻,菡萏香中系钓舟。”指此也。今废为聚冢,俗名豹头山。
自九仙桥直南,为教场,广四里。嘉靖中,召客兵居此。万历初,东西建兵房,其外有旧教场。
闽越王祖庙 创建未详何时。自唐大中间立庙钓龙台,祠祭悉移于彼。于是祖庙渐圯,田园悉为居民所侵。弘治间,有司核正旧业,籍为粢盛,重建殿寝;旋复圯。万历间,乡人募资别建。庙旁一邱,或云即无诸冢,或曰王郢冢。《汉书》载:郢伐东瓯,其弟余善纵杀之,仓卒变起投甲。城南父老穿冢旁,往往拾其残甲遗镞,遂疑祖庙旁小阜,非无诸冢,乃逞郢冢。未详。
洗马桥 城外南濠也,以木为梁。《三山志》:合沙门外,时洗官马于此。桥之东,别分一支,南通韭菜桥;又东西分为两支,而南名玉筋、水南,又有小桥曰虎策。
南 园 在洗马桥东。明状元陈谨别业,有冈阜三石,今废。
茶 亭 昔有僧,以暑月醵金饮行者,故名。有乐善好施坊,为里人何长浩立。
横山铺 旧在郡南十里。明嘉靖间移今所,有吉祥寺。
安民崎 微有冈阜,郡城初案也。东有武胜庙,神陈姓,名无考。晋天福二年,闽启封,后加武胜王。宋时庙屡新,左右二侯祠。明永乐、成化间重修,有文昌祠。
沙合桥 今名小桥,在安民崎南。明成化六年,知府周钝重建。《挥尘前录》:初,闽人谣曰:“南台沙合出宰相。”章得象相时,沙涌可涉。政和六年,沙复涌,已而,余深复大拜;方务得帅福唐,南台沙忽再涌,已而朱汉章、叶子昂相继登庸。
万寿桥 一名大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梁。《三山志》:南台有江广三里。元祐间,江沙颇合,港疏为二,中成楞岩洲,郡人王秘监祖道为守时,造舟为梁,板其上翼以扶栏,中穹为门二,以便行舟,左右维以大藤缆,植石柱十有八而系之,以备痴风涨水之患,糜金钱千万,绍圣元年申戌十月成。以其余钱三千九百缗,分给负郭三县僧寺,俾岁取息,以待缺敝修建,自为文记之。寻又为屋以覆缆柱,架亭于其侧,以憩行人。中亭之北,又有泗州亭一所,命僧守之,而守桥军房亦在焉。南亭之南,复即山为亭,以济川名之,创庵其西。崇宁二年,公复守是邦,乃于桥南建天宁寺,以庵之田产并归之,命天宁主僧为三十院都管。是时港已分为三矣:北港舟十有六,中港七十有三,南港十有三,凡一百二只。《闽都记》: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大德七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酾水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栏,长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构亭二。至治二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明天顺间重修,编修杜宁记。万历十六年,巡抚庞尚鹏重砌石栏。案:今桥之东有头陀寺及中亭街、泗州铺之名,皆因之。
江南桥 在盐仓前。一名中洲桥,又名小桥,与万寿桥接,其长减万寿之半。国朝乾隆间圯,邑人何际逑兄弟重修。巡抚潘思榘记,略云:度万寿而南,有桥相接,曰江南桥。王应山《闽都记》:又名小桥,民间谓之中洲桥者也。当时之异名,或以其亘江之南,或以其小于万寿,或以其夹洲而中居,今则群呼为仓前桥矣。仓前者,以前直大有仓而市人,因以名之,非故也。顾万寿,详载诸志;而兹桥之兴建修复无考。王氏网罗旧闻,亦仅列其名而已,将踵万寿而成者,抑筑之者别有人?今考:酾水为九道,梁空而行,石五而木四,以是屡坏。今尽易以石,其长四百四十七尺,趾广三十八丈,上缩于趾之二,糜白金万一千五百有奇。
由吉祥山折而西达于惠泽山,曰洋中亭,中有亭,以憩行者,故名。吉祥山即横山,地皆聚冢。惠泽山,今名大庙山。其南曰面岭,有塘讯。
彰义祠 明嘉靖四十年建,祀御倭阵亡将士。初,倭寇县城。把总童子明等力战殁,有司并先后死士,合祀之。
龚用卿墓 其地即独山神庙也。龚:明嘉靖丙戌进士第一,官祭酒。
潭尾街 有宋米芾书“全闽第一江山”六字,赵汝愚隶书“古南台”三字,皆勒于石。
新 街 即古新市堤。唐翁承赞册封闽王,还朝饯别于此。承赞有《南台路书事》诗,韩偓和之。承赞诗:“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此时暂与交亲好,今日还将简册回。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霞 浦 南唐攻闽,兵由白虾浦登岸,即此。“虾”讹作“霞”。按南台为郡之贾区,其坊巷多随俗命名,故有五保、七社及上下航等名。兹列三街之名,考其略有依据者载之,余不赘。
越王台 在惠泽山之南。《闽书》:台上可坐百余人。旧记:越王余善钓白龙处,又名钓龙台。汉遣使封无诸孙丑为繇王,授册于此。《闽都记》:西为镇闽王庙,俗呼大庙。汉高帝五年,无诸王受册封闽于此,后立庙。武帝时,粤国亡,祀废。唐大中十年,复建。五代唐长兴元年,闽复追封为闽越王。宋因之,号显圣武勇王。左右二王,牙将也。熙宁中,民兵出戍熙河,二将现云端,战遂克捷。政和间,复戍桂管征蛮之际,二将复现,降大雹,飞黄蜂,以退蛮兵。宣和二年,浙寇窃发,连陷数郡,将及境,提刑俞向自建康领兵南下,黄蜂以数万随舟蔽江,居民咸谓神助,乃大新祠宇。建楹日,有青、红二小蛇,蜿蜒香几间;暨升梁,又见举首北向,移时乃隐。庙成,神复见。有司以闻,赐庙号武济,俞自为记。六年,追封闽越王为镇闽王。二将:左封灵应侯,右封显应侯。建炎四年,王加封武烈,左侯加封广惠,右侯加封嘉泽。绍兴三十年,胶西之役,舟师祷于神,战克捷,王加封英护,左侯加协威,右侯加协忠。元更封真君。明洪武十年,布政使叶茂祷雨有应,以闻礼部,奏从神故号,封汉闽粤王之神,左参政瞿庄为记。隆庆四年,巡抚涂泽民会剿广寇,祷告于神,战之日,空中闻战马声,战克捷,修祠以答神庥,魏文掖为记。庙有田,明初为守者乾没。成化十六年,知府唐珣核清之,郡人唐澞为记。庙故有井,通江潮,其深叵测,有龙居之,祷雨屡应,年久湮为眢井。万历十七年,知府江铎以旱祷,命工浚之,甘冽如初。按越王台与钓龙台本二,越王台以无诸受汉封于此,后立庙。闽人每岁为“瓜莲会”,以尽祭报之典。钓龙台则余善钓白龙处,因筑台以表瑞也,即今之山川坛。向皆混为一,今仍之,而附辨于此。 宋蔡襄《钓龙台》诗:“龙在固神物,动与风云会。胡为脱渊泉,辄触钩纶害。无乃护明珠,睡目方瞢昧。而或嗅香饵,贪涎适沾霈。不尔腾角牙,自衔鳞虫最。来应山岳摇,去等蝉蛇蜕。传闻旷百世,兹事久暧暧。空余古台石,硉矹尘沙外。湍流卷白日,岩壑动清籁。乾坤终苍茫,物理有否泰。”元雅琥诗:“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江流禹画纵横外,山入秦封苍茫中。逐鹿师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钓台空。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明林鸿《登钓龙台》诗:“逐鹿屠龙事渺茫,空台依旧枕崇冈。衣冠神禹传苗裔,封壤宗周列职方。南粤云来螺渚白,东瓯天接虎门苍。登临送别兼怀古,不惜狂吟倒玉觞。”王偁诗:“高台近枕大江流,江上云屏宿霭收。才子挥毫春作赋,商人载酒晚移舟。空潭龙去山河改,古殿云寒剑戟愁。莫向此中多感慨,汉家陵树已先秋。”王恭《题无诸庙》诗:“野庙大江干,萧萧树色寒。断碑荒草没,画壁古苔乾。龙去春潮在,猿鸣海月残。英雄那可问,东逝正漫漫。”林瀚《越王台怀古》诗:“乘闲独上越王台,满目兴亡事可哀。宋主行宫惟绿草,考亭旧业半苍苔。楼船东去家何在?云谷春深花自开。山色不知风景别,还从江上送青来。”徐熥诗:“山河如故霸图休,台下空江水自流。岁久莓苔生庙壁,日斜葭菼满汀州。旌旗影灭秋风冷,剑戟声沉暮雨愁。莫道钓龙人已远,精灵还向夜深游。”徐诗:“寂寞高台翠色重,居人千载吊遗踪。殿前烟雨迷铜兽,江上风雷起白龙。城郭万家犹禹贡,河山八郡旧奏封。昔时霸业萧条尽,空有寒潮送暮钟。”许豸诗:“雄图消歇暮潮西,烟浸长桥柳叶齐。废井草生龙已去,荒台花落鸟空啼。江喧钓碣闽关险,雨暗穹碑汉篆迷。千载登临遥极目,海天空阔雁行低。”
山川坛 即钓龙台故址。宋、元时皆附社稷坛。明初亦在惠泽山,洪武六年移今所。中祀风云雷雨之神,左山川、古城隍。西附祀琉球、日本、渤泥山川之神。
达观亭 碧光亭 二亭并在钓龙台侧,皆宋时建。蔡襄《达观亭》诗:“峭峻钓龙石,飞亭压其端。扩彻四无际,因之名达观。”程之邵《碧光亭》诗:“寺压高台最上头,一亭新就得清游”,指此也。久圮,近重建,非旧也。
天妃宫 旧在水部门城下,建自前代。雍正十一年,总督郝玉麟、巡抚赵国麟重建今所。御赐“锡福安澜”扁额。
白龙江 又名台江。与闽江同源,至洪塘歧为二,北行者经钓龙台为台江,纳北上众流,过鼓山,复与南行者合流,汇于马头江,以达于海。南台万寿桥东,有洲田数十顷。成化间,溪流海潮日夕冲决,台下旧港日为流沙所壅,潮小舟胶。
拏公庙 按神卜姓,籍邵武之拿口镇。先是尝夜见二鬼,放蜂蛇于乡井,黑气漫空。王知其有异也,坐井畔以待,俟汲水者至,告以故,并乞水自饮,以取信;须臾面色黧黑,须发尽落,嗒焉物化。乡人因立庙祀之。明洪武初,征南将军汤和帅师平闽,由海道诣五虎门,先遣使入城招安,会守将杀其使,和因大张号令,云:“入闽不留一人。”王恻之,乘巨浪、驾小舟、诣和营,曰:“君号令中,今易一字,吾导他港以进。”和许之,遂导由粗芦门入。既抵南关,辞去,曰:“吾福州土神拏公也,顺命导公,欲安百姓,今已入关,以‘留’字易‘杀’之可乎!”言讫,不知所之。和知其神也,长驱会城,秋毫无犯。旋以事入告,敕封今号。按:今藩署祀为库藏之神,称“护国天下兵马都元帅拿君福主协祐尊王”。以上见国朝布政使钱琦碑文。南台之庙,不知创于何时,而香火特盛。
自江南桥直南为藤山。其山脉一起一伏,如瓜引藤,亘五六里,省会第二案也。山多梅花,开时郡人载酒出游,故亦曰梅坞,额曰“罗浮春色”。明谢肇淛、曹学佺皆有《藤山看梅》诗。由藤山分派,一峰返顾于后者,曰鳌头山;迤东为下渡。由藤山折而东,为江南铺,即下渡。廛居成市,上接黄山五里而遥,下通白湖十里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