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考古略

  乘云亭 在乘云岭。上山大路,由东际桥至岭一里许,有山泉弥漫石面。又半里,有泉曰灵泉。又一里,有二石合立如珪,曰合珪石,有亭曰合珪亭。其上即东峰山,路经其旁。
  圆通庵 在东峰。宋绍圣二年,僧潜洞建茶亭于此。庆元间,改为庵。元大德己卯于前建过路亭。明万历间,郡人徐熥重修。乾隆间火,重建,并盖路亭。
  钵盂峰 在狮子峰前,顶微凹若覆盂,故名。下有石卓立,镌“高山仰止”四字。有石方广三丈,名罗汉台,即古松关。东为香炉峰,为寺前案。
  更衣亭 在狮子峰上,山门右一里。相传闽王入山,更衣于此,故名。元大德间重建。
  般若庵 在保老洋。明崇祯间建,以居僧众。
  天镜岩 在般若庵前。岩中有洞,深八丈,广二丈,上通一窍,其圆如镜,天光下瞩,故名。旧有楼倚洞以居,今废。 宋蔡襄《鼓山》诗:“郡楼瞻东方,岚光莹入目。乘舟逐早潮,十里登南麓。云深翳前路,树暗迷幽谷。朝鸡乱木鱼,晏日明金屋。灵泉注石窦,清吹出篁竹。飞毫划峭壁,势力勿惊触。扪萝跻上峰,大空延眺瞩。孤青浮海山,长白挂天瀑。况逢肥遁人,性尚自幽独。西景复向城,淹留未云足。”李纲《游鼓山灵源洞》诗:“碧海吸长江,清波逾练净。我为鼓山游,潮落初放艇。连峰翠崔嵬,倒影涵玉镜。舍舟访招提,木末缭危磴。凌云开宝阁,震谷韵幽磬。乃知大丛林,栖托必深夐。灵源更环奇,岩壑相隐映。森罗尽尤物,勿乃太兼并。伟哉造化力!至巧于此罄。烟云互卷舒,变态初不定。岂惟冠一方,实最东南胜。周行洞峡中,泉石若奔兢。飘萧毛发清,涤濯肺肝莹。当年喝水人,端恐溷观听。是心如空虚,动寂岂妨并。兵戈正联绵,幽讨亦云幸。相携得佳侣,散策谢轩乘。偷安朝夕间,未可笑赵孟。淹留遂忘归,怅望云海暝。不负惠询期,更起沧州兴。”又《冬日观鼓山新阁》诗:“寻盟访鼓山,风物宛如昨。山中有开士,弹指成杰阁。应真飞锡来。一一有所托。晕飞骞栋甍,绚烂丽丹雘。峨峨大顶峰,孤影入檐角。乃知象教力,建立必卓荦。却为灵源游,林木互参错。岩深松桂香,石鼓苔藓剥。冬温日清美,景短气萧索。天然资野逸,安用遮翠幕。快哉缅登临,及此小摇落。乘高望瀛海,南极露垠堮。蓬壶在跬步,谁谓仙山邈。苍茫杳霭中,万象瓷磅薄。回头睇中原,郡国半沙漠。犬羊污宫殿,蛇豕穴城郭。畴能挽天河,一洗氛祲恶。我生多艰虞,久矣衰病作。君恩听言归,养拙侣猿鹤。忽忽岁将尽,平子殊不乐。幸同二三子,杖履遍邱壑。跻攀力尚健,谈笑心无怍。野鹿饱丰草,冥鸿在寥廊。翻思轩冕间,何异遭束缚。斯游信清绝,妙赏寄寂寞。晚来凄以风,远色秀增岳。冷冷钟磬声,随月度林薄。惄然感时心,未免如陨箨。倘能驾云,岂复忧世瘼。会当期若士,相与踞龟壳。”黄榦《登鼓山寺》诗:“登山如学道,可进不可已。悬岩更千仞,壮志须万里。平生石鼓怀,独酌灵源水。峨峨大顶峰,欲往辄中止。今朝复如何,击楫渡清泚。好风从西来,缥缈吹游子。褰裳涉遥巅,万象能俯视。东南际大海,日月旋磨蚁。烟云隔州渚,历历犹可指。域中十万家,嚣喧不到耳。郊原与市廛,琐碎如聚米。同来皆良畴,酌酒共欢喜。深林更叫啸,盘石恣徙倚。摩娑《陈公碑》,岁月为我纪。更持末后句,归以铭石几。”元萨天锡《望鼓山》诗:“鼓山起千仞,乃是东海垠。蛟龙穴其下,霹雳翻海门。砥柱俨不动,日夜雪浪奔。何当临绝顶,俯视浴日盆。”李弥逊《游鼓山灵源洞》诗:“啼莺唤起清昼眠,涧松岩竹谈幽禅。秋曦忽随壮士臂,暮景已入诗人肩。尘缘咄咄鱼吞饵,胜事堂堂驹著鞭。屐齿欲回还小立,隔烟明灭见江船。”黄镇成《登屴崱峰》诗:“屴崱峰高万丈梯,上方高与白云齐。青山尽处海门阔,红日上来天宇低。喝水无人空晏坐,摩崖有客漫留题。飘然欲御长风去,一笑何烦过虎溪。”明王恭《鼓山寺》诗:“灵源飞鸟外,屴崱翠蒙茸。雪漫经春叶,云残度壑钟。逢僧留半偈,习静爱中峰。自笑红尘里,谁能寄远踪。”“夜宿白云半,风泉双籁鸣。厨花香外度,灯影竹间明。水月心方静,江湖梦转清。谈诗犹未已,东阁曙钟声。”徐熥《宿鼓山寺方丈》诗:“维摩丈室绝尘氛,坐对珠龛衍梵文。松际窥人孤嶂月,山中留客半床云。疏钟出寺过林隐,怪鸟啼春彻夜闻。真性由来爱空寂,名香亲向殿前焚。”“孤峰天半削芙蓉,入夜遥看紫翠重。一片禅心千涧水,五更残梦数声钟。云生净土龙归钵,露冷空台鹤唳松。借宿僧厨经几度,苍苔埋却旧游踪。”马欻《宿鼓山禅房》诗:“禅房深闭绝嚣氛,宝篆烟销正夜分。深树猿啼初落月,小楼僧定忽归云。飘摇幡引灯前见,滴沥泉声枕上闻。尘梦不关心似水,独余花雨散氤氲。”叶向高《登鼓山》诗:“屴崱峰高俯十洲,白萍寒渚海天秋。潮声近向岩前落,蜃气遥从岛外浮。平野苍烟迷故垒,夕阳红树带残流。摩岩读遍前朝字,乘兴还登最上头。”谢肇淛《宿鼓山禅院》诗:“上方寂寂锁苍藤,门掩双峰最上层。半岭松涛千嶂雨,数行香篆一龛灯。寒潮应月喧残寺,独鹤眠云伴老僧。尘梦欲醒钟磬动,冷然心地证三乘。”宋赵汝愚《游鼓山》诗:“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世人只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国朝潘耒《涌泉寺》诗:“山行不见山,青松覆如幄。滴翠沾人衣,晴云时满掬。修磴延清风,危亭肆遐瞩。忽闻钟鱼声,招提在岩腹。规制特崇宏,威仪殊肃穆。客至浩如归,旋汲新泉沐。院主法腊尊,道风闻九牧。软语接凡夫,剑锋不可触。山空月华朗,夜静天香馥。自然生道心,无劳遣尘俗。高斋凉如秋,一榻清寐足。可叹市朝人,纷纭梦蕉鹿。”朱彝尊《游鼓山题灵源洞壁》南乡子词:“披露晓同游,竹杖蓝舆各自由。翠磴红亭三十里,淹留,行到松门路转幽。僧饭雨初收,风末钟声树杪楼。多事山僧曾喝水,桥头,只少飞泉一道流。”
  自鼓山折而南,曰鼓岐,在屴崱之南,下临大江,有石如鼓,故名。
  蓬 岐 在鼓山里。有石重叠屈曲,曰蛇洞。空蒙屈曲,莫知所止,有石如剑,曰剑山。
  魁 岐 在鼓山里。有石圆五十余丈,刻籀文其上。相传唐末黄巢驻兵于此。
  君 山 在永北里。由鼓山折而南,距城六十里,上有昆仑石室,下临潭,曰马面仙潭。东为朏山,有石上广下锐,若仙芝焉。又有三生石、九眼泉、十八胜。
  玉顶山 在永北里。二派落平洋,曰龟屿,俗谓神龟出洞,树木苍翠,为一方之胜。
  磕泉山 在永北里,一名磕下。城中伐木者多集于此。
  马头江 在江右里,亦称马江。居郡之极南,东西北众流悉入焉。风涛不测,中有巨石,形如马首,随潮隐见,为行舟患。东下为罗星塔,其南为营前,又东为洋屿,出闽安镇,中流为琅琦江入于海。其浦溆东南,有投桃州,以形似名,上有田数千亩。明林世璧《渡马江》诗:“横江渡头云水东,波回白马撼秋风。连山喷雪何如此,好似钱塘八月中。”“一水横流沧海东,千峰倒映玉芙蓉。猿声两岸秋风起,无数江花带雨浓。”“日落风清江水涟,片帆遥下月明边。君听满棹歌声起,何似江南竞采莲。”“山色西来若画屏,长江一带抱沙汀。扁舟日暮东流下,疑是秋风过洞庭。”谢肇淛《夜渡马江》诗:“新宁过不远,大江若天划。盈盈百余里,待潮复待汐。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石马不可见,浪花三千尺。时闻欵乃歌,中流泛空碧。晨鸡喔喔鸣,依稀辨城陌。风波愁人心,安能久为客。”又《渡马江》诗:“秋水净于拭,扁舟镜里行。月当山罅出,云近海门生。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棹歌中夜远,鱼火不分明。”
  罗星塔 在马江中,当省会要冲,砥障奔流,以入海者也。晋严高将迁城,作图以咨郭璞,璞以马江水泻为病,乃更图见此,遂定议。相传宋时有柳七娘者,岭南人,从夫谪戍来闽。夫亡,竭资造塔,以资冥福。闽中文运,由是益兴。岁久而毁,天启中重建。俗呼磨星塔,北岸有山名罗星山。明叶向高《登罗星塔》诗:“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地拟瞿塘看滟滪,江同扬子见金焦。空山积雨无人到,画舫清樽有客招。宝塔销沉何处问,漫将遗迹说前朝。”
  洋 屿 在江左里。有猴屿,有城,三江口水师旗营驻此。对江有圆山水寨在中流。
  凤洋山 在江右里,距郡东七十里。两峰相应,势如搏凤。相传有仙人王进才于此上升,有仙亭遗迹、石床、棋枰,几案犹存。峭壁刻“登龙”二字。地名龙门。
  婴台山 在江右里。旁有铜斗山天马峰,下有石桥,龙溪之水出焉。又有鹫峰山,上有马面潭,岁旱祷雨于此。
  磐石山 在江右里凤洋南。山巅有石,高数十寻。又一石叠其上,方如棋磐。每天欲雨,则去出,迥港绕其下。水出于衡山之龙溪,曲折三十六湾,合流而注于江。港口有石桥,又名石门。山南接湖林,北连濂山。山之巅,万仞壁立,不能容足,二石凌空,夹峙如门,故名。
  双髻山 在合北里。从香炉峰逶迤而来,重峦叠嶂。上有龙潭,悬岩夹立,飞流七十丈。潭前石屏高丈许,东有锦屏、兜鍪,有笏石、动石。溪曰岊溪、浩溪、龙迳溪。《名胜志》:从浩溪涉上,有半练。又上,有石梁,水帘喷注其中,有白气如虹,随人叫呼而出,声止亦灭。自此而上,峭壁夹天,西有龙门水注下,可二十丈,广杀十之六,为第三龙潭,无径可上。就东石壁二百余步,至第二龙潭。两壁愈高,几及千尺,瀑正向西,日光射之,白练如带,飞下四五十丈,下注潭口,可二丈,深不可测。潭前旧有石屏,龙怒而碎之,自此峭壁直上如削。欲上第一潭,不可得。明董应举有《龙潭游记》。
  百洞山 即八仙苦,在合北里。明万历间,里人董侍郎应举始开得之。《名胜志》:洞穴玲珑,明暗相授,旁通曲转,高下辅承。去仙岩左三百步,得洞十余,置青芝寺其上。以洞为门,纡曲千余步,下为半湫,四曲至藤阿,又四曲至受人岩。有门,一立一蹲,曰宛宛门;折而下,为翠帘洞。南为金刚石,东三曲为星窠,北为悬石洞,二石悬两崖间。历数级至石,大可一室,群岩四立,中若天规,傍有石半覆半垂。石转而上,凡五曲,又名十曲洞,乃至寺。寺前乃石前岩宛猿公也。左有狮子岩,三石夹立如永巷,上有三鱼石。又左有古蝙蝠洞,洞有五色蝙蝠,大者如斗。又左有虎馆,甚奇。又有十余洞,其他藏于榛莽者,不可胜数。《闽书》:此山五峰叠下,中为莲花峰,又有石鲸、仙桃、石室、石蜍、仙掌、日轮、石鼎、一线天、阆风台、莲花藏诸胜。明叶向高《游八仙岩》诗:“菡萏峰高俯碧流,孟溪环绕近沧洲。天开灵境留仙住,海涌神山壮客游。古洞云深藏蝙蝠,悬岩石出象猕猴。千年胜迹今方辟,好对青樽共拍浮。”
  云门山 在江左里,洋屿城南七十里。多松竹泉石之胜。《闽都记》:宋嘉定间建寺,明永乐间重建。有弥陀岩、观音岩、泗洲岩、狮子岩、坐禅石、五里泉、望拜石、吸江亭、楞伽室、妙善庵、石门箑。宋孝宗书额。江中又有琴屿、双鱼屿,号“云门十五奇”。宋黄裳《云门山》诗:“不须扶我自登山,脚力能胜十八盘。一字雁低头上过,两城人细掌中看。谁知比户缘犹在,却爱南柯梦未阑。忽见归云应是信,满襟先得洞天寒。”明林鸿《云门山》诗:“龙宫临水国,鸟道入烟萝。海旷知天尽,山空见月多。鹤归僧自老,松偃客重过。便欲依禅寂,尘缨可奈何。”
  九龙山 在至德里,距城南七十里。高插天表,有狂牛岭,南有毗济潭,其深莫测。潭下有穴通马江,祷雨辄应。成化旱,乡人车水溉田,见有毗济潭石刻。
  浮峰山 在光俗里。俗传潮盈则山浮,故名。其西曰筹岐,有乌石岩。东为玉壶山,上有三台石,相传自武夷飞来,宋提刑王益祥自义乌居此。山之别支曰文笔山,大江绕其下,明状元陈谨居之。明王恭《浮峰歌》:“海门迢递江水东,江心绝巘青芙蓉。横空积霭几千丈,绿萝嫋嫋花蒙蒙。深沉玉镜浮仙岛,黛色苍苍不堪扫。芳草矶头望欲深,夕阳渡口看还好。翠壁红泉高际天,闲云古木相连延。岚烟瀑雨猿声里,僧舍人家鸟道边。仙舟江上何潇洒,此地那能驻君马。思尔青云得志时,莫忘幽期绿萝下。“按:地即今营前。
  上洞江 在至德里。马江之左次港也。舟候潮集此。
  下洞江 在江右里,马江之左一港也。中有狮子右,与方山对峙,巨浸不没。俗谓”水浸方山鼻,不到狮子耳。”
  棠 屿 在东右里,林氏居之。
  塘头土堡 在合北里。明嘉靖间,里人御倭所筑。
  闽安镇 在江右,距城八十里,为省会咽喉,海口第一门户。明初,置巡检司;嘉靖中数被倭乱。国初,海寇窃据于此,今设副将两营驻守。西有崇新寨,东有登高寨,两岸各设炮台。洋中为琅琦山,山麓为金牌寨,亦设炮台,俱国初造。
  五虎礁 在大海中,亦称五虎门,为海口冲险要地。
  郡东南水部门外,即旧南夹城水步门。《三山志》:名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