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县采访册


  田心子圳在县东二十二里。于石头坑口引新埔大溪水西行,计长百余步。溉田十余甲。又西行至圆潭子,入于溪。

  大茅埔圳在县东二十九里。于上游五里三夹水引水潴为陂,西南行五里至大茅埔,又二里至小茅埔。溉田三十余甲。光绪七年,蔡景熙、吴五芳、朱廷辉、林大椿等鸠开浚。又西行,入于霄里溪。

  阎王崎圳在县东二十七里。于阎王崎头小茅埔嵌下引霄里溪水潴为陂,西南行,计长二里许。溉田二十甲。道光十八年,林坤开浚。又西南至四座屋嵌下,仍入于霄里溪。

  四座屋圳在县东二十四里。于上游五里九芎湖口大坪嵌下引霄里溪水潴为陂,西南行一里,过枧五丈;又一里至箭竹窝口、下林排,过枧二丈;又半里,凿山五十丈引水出;又西南行三百步,凿山五十余丈引水出;又西南行五百步至阎王崎,过枧三十余丈;又西南行百余步,凿山七十余丈引水出;又西南行三百(?)枧二十余丈;又六百步至四座屋,过枧三十丈。溉田六十余甲(箭竹窝口、下林排等庄三十余甲,无水租;四座屋二十余甲,陂长年收水租榖二十余石)。道光十八年,林坤开浚。又西南行二里至新埔街头大厝场,引水入枋寮圳。

  枋寮圳在县东北十五里。于上游九里四座屋嵌下引霄里溪水潴为陂,西行五里至三角埔,折而北行二里许至平窝口(俗名待人窝)又潴为陂,又西行二里许至枋寮庄。溉由二百余甲。乾隆间,□□□鸠资开浚。陂长年收水租榖七十余石。又西行三里至下排子嵌下,入于枋寮溪。

  猫儿碇圳在县北十里。于大眉庄头新官路边引凤山崎溪水潴为陂,西行六里至田九厝庄,建木为闸,水分为〔三〕汴:北汴由凤山崎下沿山西行,溉顶下山边等庄田。南汴西南行一里至后面庄,入于溪。中汴西行半里至车路头,又建木为闸,水分四汴:其一西行一里许至山脚庄并顶下、田心子等庄,又半里至羊寮港入于海;其二西行半里至东势庄,又一里至嵌顶庄后,入于溪;其三西行二里至嵌顶庄,入于溪;其四西南行一里至嵌头厝,入于溪。乾隆十二年,各田主鸠资开浚。

  青埔子圳在县北二十五里。于三脚寮溪引水潴为陂,西行五里至青埔子庄(水道所经,溉田之处计长八里)。溉田百余甲。□□□□间,垦户徐国华开浚。□□□年,郑恒外承买青埔子庄田园,自备工本重修。

  三七圳在县北三十八里。于大溪漘南岸垒石截流西南行,溉溪南陂头面、老厝、大竹围、社子顶、下槺榔子、笨子港等庄田七百甲余;水仍由大溪西行,沿溪引水溉溪北隘口寮、营盘下、红瓦厝、甲头厝、赤牛椆、下庄子、嵌头厝等庄田三百甲。总计溪南田业得水七分,溪北田业得水三分,故名三七圳。圳头至水尾,计长二十七里。溪南七分之水,由笨子港西北行入于海;溪北三分之水,由嵌头厝西南行入于海。乾隆八年,曾昆茂开浚,每年不收水租。曾昆茂故后无嗣,各佃佥议于每年八月鸠捐百余金(各庄佃人每丁各出钱三十余文),演剧、刑牲致祭,轮流办理,永远勿替,以报其功德。同治十二年,徐熙拱重修,禀请同知向焘出示有案(按此圳虽引大溪之水,其实大溪宽数十丈,来源无多;偶遇旱干,全溪枯竭,点滴俱无,但见白石皓皓耳。有溪、有圳之名,而实半资雨水为功,未可尽恃溪圳为用。故总计水道所经,溉田虽有千甲之数;然可保无虞者,亦不过上游二、三百甲耳。此大溪漘一带之田,所以为旱田也)。

  大窟在县北五十里。于高山下引山坑泉水西行三里至双连陂(双连陂亦于此引水,互见竹北堡陂),又西行五里至大窟(窟宽六、七丈,水流至此稍聚),又西行六里至嵌头子,俗名嵌头子溪,沿溪引水溉田约百甲。又西行五里至青山子,入于海(按此窟水道所经,计长二十余里。来源虽无多,然非遇大旱,雇足以资灌溉。无圳之名,而实为圳之用,亦天地生成之水利也。故附载于水利)。

  竹堑堡陂

  员岽子陂在县东南三十二里。于员子岽嵌顶引山坑泉水潴为陂。周广六百四十余丈,溉平埔顶并老隘头田二十甲。咸丰间,陈士义开筑。光绪八年,甘廷汉重修。

  芎蕉坑陂在县东九里。于芎蕉坑口引山泉水西南行潴为陂。周广五十余丈,溉田十余甲。同治间,郑颖记开筑。

  枧头坜陂在县东南三十里。于柳树湳引山坑水东行、又于小大湖引山坑水北行各二里许,至枧头坜潴为陂。周广二里许,溉老隘头田十余甲。咸丰间,彭庆添开筑。

  赤柯坪陂在县南四十里。于赤柯坪坑口引山坑水北行潴为陂。周广二里许,溉田十余甲。光绪十五年,黄金石开筑。

  竹南堡陂

  小坪陂在县南二十里。于小坪山坑内引山阮水潴为陂。周广二百五十余丈,溉田三十甲。道光间,林占梅开筑。

  鹿厨坑陂在县南三十二里。于鹿厨坑口引山坑水潴为陂。周广二百二十余丈,溉田二十甲。道光间,李溪开筑。咸丰间,徐官二重修。

  湳坑陂(一名新车路陂)在县南三十四里。于湳坑口引山水潴为陂。周广二百三十五丈,溉田五十甲。道光二十四年,黄阿爱同十股开筑。

  茄冬坑陂在县南二十七里。于茄冬坑山下引山坑水潴为陂。周广一百一十三丈,溉田三十余甲。道光间,徐九二等开筑。

  竹北堡陂

  竹北堡,自凤山崎以北沿红毛港大溪漘一带,地高而燥,绝少水源。农人随地筑陂,周广数甲或十数甲者,所在皆有。然皆赖天时降雨,虽有陂之名而未可恃陂为用。兹举其陂面最大而兼有泉水稍资挹注者,略载一二;其陂面虽大而全无点滴水源者,不载。

  大潭陂在县北四十五里。于上游十里溪尾引山坑水西行一里许至横圳顶,折而南行三里许,又折而西行三里至大潭庄潴为陂。周广四里,溉田百余甲(「厅志」卷十三「古迹」:『大潭在大溪墘,多产鱼』。今查此潭虽名为潭,其实为陂,用亦在陂;故列于水利)。

  红塘陂在县北四十八里。于上游溪尾引山坑水西行六里至大潭庄之东潴为陂。周广五里许,溉田四百余甲。陂面每年产草二十余万斤,农人牧牛、爨火悉取资焉。

  后湖陂在县北四十三里。于新厝庄北首引山坑水北行二里至后湖潴为陂。周广四里,溉田百余甲。陂面每年产草十余万斤。

  双连陂在县东北五十里。于高山下引山坑水西行二里潴为陂。周广三里余,溉田五十余甲。
 

卷四

  目录

  书院(试院附)

  义塾

  社学

  祠庙

  寺观

  书院(试院附)

  义塾

  竹堑堡义塾

  竹南堡义塾

  竹北堡义塾

  社学

  竹堑堡社学

  竹南堡社学

  祠庙

  竹堑堡祠庙(上)

  竹堑堡祠庙(下)

  竹南堡祠庙

  竹北堡祠庙

  寺观

  竹堑堡寺观

  竹南堡寺观

  竹北堡寺观
 
卷五

  目录

  碑碣(上)

  竹堑堡碑碣(上)

  碑碣(下)

  竹堑堡碑碣(下)

  竹南堡碑碣

  竹北堡碑碣

  碑碣(上)

  碑碣(下)

  碑碣(上)

  竹堑堡碑碣(上)

  竹堑堡碑碣(上)

  钦定卧碑

  ——在县城内东南隅明伦堂左畔。高五尺七寸,宽三尺五分;座高一尺,宽三尺六寸。正书二十三行,行二十九字。

  顺治九年题准刊立卧碑,置于明伦堂之左,晓示生员。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条,开列于后:

  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

  一、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员不可干求官长、结交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已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一、为学者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毋妄行辨难。为师者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一、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

  一、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同治六年八月□□□日,署淡水同知严金清恭录勒石。

  新建台湾府淡水厅城埤

  ——在县城北门城下。西畔高七尺一寸,宽三尺四寸。座高八寸,宽四尺四寸。正书二十六行,行八十字。

  赐进士出身、诰授朝议大夫、福建台湾府知府、前鹿仔港理番同知、闽县武平罗源三县知县、充嘉庆戊辰巳卯两科乡试同考官,浮梁邓传安撰。

  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候补知州、借补福建台湾府澎湖通判署台防同知事、前连江县知县、充嘉庆丁卯癸酉丙子道光辛已四科乡试同考官,黄梅蒋镛书。

  赐进士出身、敕授承德郎、福建台湾府噶玛兰通判署淡水同知事、前台湾晋江沙县清流等县知县、充嘉庆戊辰癸酉道光壬午三科乡试同考官,威远李慎彝篆额。

  淡水厅治,距郡城三百里而遥。厥初环植莿竹为卫,故以竹堑名城。后又增炮台于四门楼上;生聚日久,周遭皆居民,四门如故,竹堑已有名无实。夫民保于城,无城何恃以固?台郡自南而北,若台、若凤、若嘉、若彰,或先、或后并仡崇墉;独淡水阙焉。道光六年,闽、粤分类之扰,淡水受害最后,而势甚岌岌。赖制府孙公东来,克奏肤功。去疾既尽,即请建城垣;捐廉千金以劝输将,得旨嘉许。时信斋李君慎彝以台湾令权同知篆,实肩其事。淡水民本好义,感信斋之实心保障,益赴功如恐不及。经始于是冬十一月,至九年之八月竣工。传安前后治郡,与闻是役之详。既已遹观厥成,可无文以应信斋请邪!

  考「春秋传」,楚蒍艾猎城沂、晋士弥牟营成周,功皆豫立,不愆于素。古今事势不同,今南方城多用砖石,不似古之择地取土、峙干束版以筑,则无所谓平版干称畚筑、物土方、议远迩者。淡水其难其慎而兴斯役,欲求工坚,先朝料实。料之大,无如砖石矣。信斋念海外砖皆松脆,难以经久,内外两面易砖为石。石条采自内山、石柱运自内地,难计程期,欲如内传之毕事不过三旬得乎!淡城周四里,计八百有四十丈:即传所谓计丈数、略基址也。基底掘深寻仞,用石填实,然后层累而筑。下既厚,宅更安矣。计城高一丈八尺,基阔一丈六尺,顶宽一丈二尺:即传所谓揣高卑、度厚薄也。四里之城,约分一十二段,每段各派绅士督工。其自下而上分为三层,石条与细石相间;砌至五尺,乃用长石一道为眉。内外如一,中用三合土、碎石层层坚筑,至第三层乃砖石相间。城面铺砖,黏以石灰,不留罅隙。城垛共九百七十四座,炮台之建如前。其纵横曲直之布置,皆集群策而成。工用捐输,皆属殷户司出纳,不假手于在官:所谓属役赋丈也,所谓度有司虑、财用也。信斋相度有方,然戴星不常厥居。其朝夕巡视、谐协绅耆、奖励工匠并程劲积事以禀承于信斋者,则为竹堑巡检易金杓。信斋职任司马,易君为其属吏,殆传所谓书以授师而临以承令者乎!有城不可无池;城既毕,乃浚濠而桥其上,并为水涵以走潦水。向之竹,今既为城;向之堑,今复成濠。而又以其余力修治内外道路皆平,城工于是无憾。

  信斋非擅聚米画沙之韬略也,惟是虑事必周、临事必果,积诚所动,人自无贰,乐于效命。故虽三年报竣,而人不以为迟;虽糜白金至十有余万,而人不以为费;虽聚绅韠蓑城,严寒酷暑无少暇豫,而人不以为劳。维亿之费,出于官捐者十之之二,余皆取于士庶捐助,虽计亩输粟、按船出算,而人不以为苛。盖惟公故溥师古而不泥古,讵仅无负上官之委任,并足副当宁之勤求矣。

  溯台地初辟,北路最为荒凉。其植莿竹为城之徐君治民,为设淡水厅之第三同知,尚侨寓彰化;至王君锡缙,乃自彰移治竹堑;承其后者,即增炮台之杨君愚也。大约自南而北,无不如履虎尾,栗栗危惧。不谓六十年后,竟得苞桑之固、盘石之安若此。王君创建衙署于先、信斋创建城垣于后,皆籍隶四川之威远,亦一异也。信斋已升通守,复以获盗列荐简;大工之竣,仍须优叙。行见入觐天颜,必得显擢酬庸。民思旧德,雉堞即甘棠矣。

  维时始终此役者:署淡水同知事、今升噶玛兰通判、前台湾县知县李慎彝,四川威远县人,嘉庆戊辰进士;署竹堑巡检兼司狱事易金杓,江苏仪征县人。总其成,则候选知县进士郑用锡、员外郎林国华、生员林祥麟。襄厥事,则副贡生刘献廷、州同职衔林国宝、监生吴国治、监生罗秀丽、监生周邦正、监生林德修、监生曾青华、监生苏国珍、监生郑琛、里人林维蕃、陈大彬、陈光义、王呈标、吴文锐、洪德梁等。官海外者,前署台湾镇事,金门镇总兵官陈化成,福建同安县人;今台湾镇总兵官刘廷斌,四川温江县人;前署台澎兵备道、今升陕西按察使孔昭虔,山东曲阜县人,嘉庆辛酉进士;今台澎兵备道加按察使衔兼提督学政刘重麟,陕西朝邑县人,廪贡生;前台湾府知府、今升四川成绵龙茂道徐镛,安徽桐城县人,嘉庆己巳进士;今台湾府知府循例引见、卸事邓传安,江西浮梁县人,嘉庆乙丑进士;署台湾府事、台防同知王衍庆,山东聊城县人,乾隆壬子举人。其乐输姓名,书于另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