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县采访册


  七分子圳在县东十三里。于上游三里顶员山嵌下引九芎林南溪水潴为陂,西南行经七分子、麻园堵等庄,计长四里。溉田六十甲。□□□□□□开浚。陂长年收水租榖十二石。又西北行至牛路头嵌下,引水入何胜圳。

  菜头寮圳在县东十六里。于菜头寮引九芎林南溪水西北行,溉田十二甲。道光间,王光泉□□□翁贞记、郑颖记重修。又西北行至菜头寮庄后,入于九芎林南溪。

  旱溪子圳在县东十五里。于菜头寮庄尾引九芎林北溪水潴为陂,北行经十块寮庄,计长一里许。溉田二十余甲。嘉庆间,杨神助开浚。咸丰间,溪埔浮复;其子孙重修。陂长年收水租榖十石。又北行至犁头嘴,入于溪。

  麻园堵圳在县东十二甲。于顶员山嵌下引九芎林南溪水西南行,计长二里。溉田六十余甲。□□□□□□□□开浚。又西南行至牛路头,引水入何胜圳。

  大埒圳在县东十四里。于菜头寮庄尾引九芎林南溪水北行,经十块寮庄,计长二里。溉田二十余甲。□□□□□□开浚。陂长年收水租榖十石。又北行至犁头嘴,入于溪。

  隘口圳在县东十二里。于菜头寮庄尾引九芎林南溪水西北行,计长三里。溉田六十余甲。又北行东入于溪西,引水入六张犁圳。

  六张犁圳在县东十里。于隘口庄头引九芎林南溪水潴为陂,西北行经六张犁、鹿场、小麻园子、土牛沟顶、下斗仑、泉州厝、红毛田等庄,计长五里。溉田一百六十余甲。乾隆间,林先坤开浚。又北行至钓桥,入于下斗仑溪。

  何胜圳(原名泉兴圳)在县东十里。于麻园堵庄后引隆恩圳水头九芎林南溪水西南行四里,至九甲埔头东壁嵌,潴为陂,凿山三十余丈引水出;西南行一里许至九甲埔,又潴为陂,凿山五□余引水出;西南行至埔顶嵌漘,凿山十余丈引水出;西南行一里许至黄金洞,凿山三十余丈引水出;西南行十丈,过枧十余丈;又西南行十二丈,过枧二十四丈,经潭后、东势、水磨口、枕头山等处。溉田七十余甲。嘉庆间,圳户林泉兴开浚,费银一万余员。圳道皆已开通,惟东壁嵌凿山之处屡凿屡陷,且沙土浮松,水行至此渗漏枯竭,功半而废。□□间,林泉兴无力修筑,将圳典与何胜接手重修;开土深数丈,用木桩层层垫筑,地渐坚实。费银亦以数千许。圳户年收水租榖二百余石(由圳户每年贴纳隆恩圳水租榖十二石)。

  九甲埔圳在县东七里。于隆恩大陂下引隆恩圳余水西行经二十张犁庄,计长一里许。溉田四十余甲。□□□□间,庄佃开浚。陂长年收水租榖十石。又北行至二十张犁溪洲,潴于隆恩圳。

  三十张犁圳(一名南庄圳)在县东七里。于九甲埔小溪引隆恩圳余水西行,经二十张犁、土地公厝、乌树林、四分子等庄,计长八里。溉田百余甲。于四分子入于旧社溪。

  乌瓦磘圳在县北四里。于金门厝溪引水潴为陂,南行一里折而西,行三里至过沟子庄,又二里至田庄,又二里至双圈竹围;又于过沟子庄分圳,西北行一里许至万兴庄,折而南,行二里许至顶油车港庄。溉田九十六甲。圳户年收水租榖一百石零。□□间,圳户金永和奉官谕开浚。两圳皆至油车港入于海。

  新陂圳在县东北十二里。于犁头嘴引九芎林北溪水潴为陂,西行五里至豆子埔经新社,计长三里。溉田四十甲。乾隆间,新社番开浚。陂长年收水租榖六十石。又西行引水入番子陂。

  吉利圳在县东北七里。于社角引新社溪水潴为陂,西南行,计长三里。溉田十余甲。道光间,郑用钰开浚。年收水租榖二十余石。又西南行至溪洲,入于新社溪。

  曾六圳在县东北五里。于新社溪洲引新社溪水潴为陂,西北行,计长二里余。溉田十余甲。□□间,曾六开浚。年收水租榖十石。又西北行,潴于澎湖窟。

  新庄子圳在县北六里。于金门厝庄后引新社溪水潴为陂,西北行三里至黄犁宅溪洲又潴为陂,口行二里至新庄子。溉田四十余甲。咸丰间,□□□开浚。又西行二里至旧港,入于海。

  番子陂圳在县东北十二里。于犁头嘴庄尾引九芎林北溪水潴为陂,西行一里许至番子陂庄。溉田二十余甲。同治初,圳户郑树开浚。年收水租榖四十三石零,以十三石零为陂长工资,余三十石圳户自收。又西行二里许,引水入翁厝圳。

  翁厝圳在县北九里。于上游三里番子陂引九芎林北溪水潴为陂,西行三里又潴为陂,又六里至郊背又潴为陂,又三里至麻园庄又潴为陂。溉田一百二十余甲。□□间,翁□□开潴。又西行五里至白地粉庄,引水入鱼寮圳。

  鱼寮圳在县北十里。于白地粉庄北引翁厝圳水西行,又南引澎湖窟水西北行二里至鱼寮庄。溉田二十余甲。□□间,郑程材开浚。又西行半里至旧港,入于海。

  土地公埔圳在县东十五里。于上游五里圆潭子引竹北堡新埔溪水(溪南属竹堑堡,溪北属竹北堡),西行二里至土地公埔,又三里至犁头嘴。溉田百余甲。陂长年收水租榖二十余石。又西行至犁头嘴庄尾断龙颔嵌下旱溪,入于枋寮溪(溪南属竹堑堡,溪北属竹北堡。所溉之田,皆在竹堑堡内)。

  河背圳(一名杜三圳)在县东四十二里。于河背引竹北堡咸菜瓮溪水西南行,经下南片庄,计长二里许。溉田三十余甲。□□间,杜三开浚。又西行,入于本溪(溪南属竹堑堡,溪北属竹北堡。所溉之田,皆在竹堑堡内)。

  南埔圳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于大分林头(分去声,俗作份,非。下同)引五指山后溪水潴为陂,西北行一里,凿山二十丈引水出;西北行三百步,又凿山十五丈引水出;西北行百余步,又凿山四十余丈引水出;西南行一里至南埔。溉田五十余甲。道光中,垦户金广福开浚。又西南行二里至番婆坑口,仍入于本溪。

  北埔嵌下圳在县东南三十四里。于小分林嵌下引五指山后溪水潴为陂,西北行五丈,凿山三丈引水出;北行一里,又凿山二十余丈引水出;西北行三百步,过枧二十余丈,又西北行一里至北埔嵌下。溉田二十余甲。道光中,垦户金广福开浚。又西行一里,潴于中兴庄圳。

  南埔溪底圳在县东南三十四里。于大分林尾引五指山后溪水潴为陂,西行一里许,凿山十五丈引水出;西行一里,又凿山三十余丈引水出;西行一里至南埔溪底。溉田二十余甲。道光中,垦户金广福开浚。又西行一里许,仍入于本溪。

  中兴庄圳在县东南三十里。于上游三里北埔嵌下引五指山后溪水西行,凿山十六丈引水出;折而南行二里,又凿山八丈引水出,南行一里至中兴庄。溉田六十余甲。道光中,垦户金广福开浚。又南行一里,于月眉圳。

  月眉圳在县东南二十九里。于上游二里鸣凤髻山下引五指山后溪水潴为陂,凿山三十余丈引水出;西行二里,过枧二十丈(枧底宽二尺,面宽二尺六寸);又西行二里,凿山五十余丈引水出;西行一里至月眉庄,又凿山十五丈引水出;折而北行二十丈,过枧二十丈(枧底宽二尺,面宽二尺六寸),又凿山二十丈引水出;折而南行一里至壶卢肚,又凿山十余丈引水出,西南行。溉田六十余甲。又西南行一里入于本溪。

  畚箕窝圳在县东南二十八里。于上游四里引五指山后溪水西北行四里至畚箕窝,凿山二十余丈引水出;西行。溉田十六甲。咸丰间,金联成开浚。又西北行一里,入于本溪。

  涂沟子圳(俗名涂沟子溪)在县西四里。于隙子溪北岸引水潴为陂,西南行一里至小南势庄尾,折而西北行半里至中庄,又二百步至瓦厝庄,建木为闸,水分两汴:南汴西南行一里至罛寮入于海,北汴沿海边北行一里许入于海。溉隆恩庄佃田七十余甲。陂长年收水租榖二十石。

  树子脚圳在县西五里。于小南势庄尾隙子溪南岸(?)水西南行一里许,至树子脚庄。溉隆恩庄佃田十六甲。各田主鸠资开浚。又西南行二里至浸水庄,入于海。

  香山坑圳在县西南六里。于香山坑口引香山坑水西北行半里许至振炉陂,折而北行一里许,至三块厝庄;又折而西南行半里许,至鲎壳莿墓;又折而西北行二里,至浸水庄后。溉隆恩庄佃田三十徐甲(俗名香山田)。陂长年收水租榖二十石。又西北行入于海。

  茄冬湖沟(一名八股沟)在县南十里。于王义方垦界内茄冬湖嵌下柯子湳涌出泉源西南行经大湖、八股湖、内湖等庄,计长八里。各坑皆有山泉水注之,沿沟筑陂。溉田六十余甲。又西南行至咸水港,入于海(按此沟非溪、非圳,盖涧泉也;无圳之名,而实为圳之用。此天地生成,不费人力开浚之水利也。故附载于「水利」)。

  竹南堡圳

  隆恩圳在县南二十六里。于牛栏堵引内湾溪水北行一里许至三角子庄,又一里许至土牛庄,折而西北行二里余至番婆庄,水分为二:南条西行一里许至二十分庄,又三里余至嵌顶庄,经五谷王庄、七分子庄一里许至港子漘,由中港入于海。北条西行二里至顶山脚庄,经下山脚庄后庄三里至瓦窑潴为陂;折而南行,经中港土堡东门外下街子计二里,又西南一里余至海口尾。灌田一千一百余甲。乾隆间,陈晓理、林耳顺等开浚。余水由瓦窑折而西行,经中港土堡北门外,沿西门外由羊寮子庄入于海。

  番佃圳在县南二十六里。于头分溪北岸引水西南行一里许至头分庄后,水分三条:南条南行三里至水流潭,由公馆子入于溪;北条西行四里至东庄子,经三角店、大厝、山子平等庄计四里,又西行四里至港子漘,由中港入于海;中条西南行一里至中堵,经田寮芦竹湳等庄,计二里,又西南行三里至菜寮子庄,由中港入于海。溉田四百余甲。

  以上竹南堡圳两条,皆「厅志」所已载。今于圳道所经,悉据访勘情形,遵照册式备载(「厅志」卷三第三十六页「隆恩陂」、「番子陂」两陂并载)。

  南庄圳在县南五十二里。于狮头驿引大东河溪水北行五里,至南庄前。溉田四十余甲。光绪初,黄流民开浚。又北行入于海。

  田尾圳在县南五十里。于乌蛇山内引南庄山坑水北行一里许,凿山二丈引水出,北行三里。溉田二十余甲。同治间,黄流民开浚。又北行入于溪。

  南埔圳在县南四十里。于象鼻尾引乌蛇山内坑水西行七丈,凿山六丈五尺引水出,又西行至南埔庄,计三里。溉田八十余甲。咸丰间,黄流民开浚。又西行,由三湾入于溪。

  北埔圳在县南四十里。于鼓山下引南庄溪水西行,计长一里。溉田二十余甲。又西行至北埔庄前,入于溪。

  三湾圳在县南三十二里。于北埔庄头引南庄溪水北行半里至嵌顶寮,凿山二十八丈引水出;又北行,凿山二十三丈引水出,又北行至三湾。溉田五十余甲。咸丰九年,徐昌赞开浚。又北行一里许,至二湾入于溪。

  腰肚角圳在县南三十二里。于三湾崎下引三湾溪水西行,计长二里许。溉田四十余甲。咸丰九午,徐昌赞开浚。又西行至三湾庄前,入于溪。

  内湾圳在县南二十八里。于九信埔引二湾溪水西行,计长二里。溉田三十余甲。咸丰七年,庄民凑合十股开浚。又西行,入于内湾溪。

  牛栏堵圳在县南二十七里。于斗换坪山后引内湾溪水西行八丈余,凿山三十二丈引水出;西行二十余丈,又凿山二十四丈引水出;西行二十余丈至牛栏堵。溉田四十余甲。咸丰四年十月,林梅二、林梅四等开浚。又西南行,入于头分溪。

  茄冬坑圳在县南二十七里。于茄冬坑顶埔引内湾溪水西南行,计长三里。溉田一百五十余甲。道光间,徐九二开浚。又西南行,入于头分溪。

  流水潭圳在县南二十八里。于流水潭庄后引头分溪水西行,计长四里。溉田五十余甲。道光间,刘焕文开浚。又西行,入于溪。

  以上竹南堡圳十条,皆「厅志」所未载;今据访情形辑补。

  竹北堡圳

  咸菜瓮嵌顶圳在县东四十三里。于上游八里引牛栏河溪水潴为陂,西南行八里至咸菜瓮嵌顶圳,长二里。溉田三十余甲。又西南行至暗坑子,入于咸菜瓮溪。

  咸菜瓮嵌下圳在县东四十二里。于渡船头引咸菜瓮溪水西北行经咸菜瓮街后,计长二里余,溉田三十余甲。又西北行至暗坑子,入于咸菜瓮溪。

  湾潭圳在县东三十七里。于湾潭(潭广百丈)引咸菜瓮溪水西行二十余丈至水坑口潴为陂,又一里至旱圳,又三里至石冈子。溉田三十余甲。陂长年收水租榖三十五石。

  蛤子窟圳在县东三十四里。于水坑口引咸菜瓮溪水西行一里至石冈子,又二里至乌树林,又一里至醮寮埔。溉田二十八甲。道光间,□□□鸠资开浚。陂长年收水租榖二十八石。又行一里,引水入水汴头圳,又引水入五分埔圳。

  石冈子圳在县东三十二里。于上游三里顶坪林嵌下引咸菜瓮溪水西行三里至石冈子,又三里至乌树林,又一里至醮寮埔。溉田百余甲。于乌树林各田尾散入于水汴头圳。

  水汴头圳在县东二十七里。于乌树林引咸菜瓮溪水潴为陂,西行三里至水汴头,又一里至六股。溉田四十六甲。嘉庆间,各田主鸠资开浚。陂长年收水租榖四十六石。又西行二里至五分埔,引水入五分埔圳。

  五分埔圳在县东二十五里。于五分埔引水汴头圳水西行,计长二里。溉田三十余甲。陂长年收水租榖十石。又西行至霄里溪口,入于新埔大溪。

  新埔圳在县东二十二里。于上游三里五分埔引咸菜瓮溪水潴为陂,西行二里至田心子庄,又于霄里溪尾引霄里溪水潴为小陂,西行,计长二里许。溉田三十余甲。乾隆间开浚。陂长年收水租榖三十石。其五分埔之水,由田心子庄西行三里至庄尾,入于新埔大溪(五分埔筑陂所引之水,溉新埔溪南之田为多,亦有兼及溪北者。溪南属竹堑堡,溪北属竹北堡。霄里溪尾所引之水皆溉新埔溪北之田,属竹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