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89)东平郡六姓,本卷下列五姓,疑有脱误。北8418号东平郡万、吕、令、异三姓。吕,《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三:魏吕虔“徒居东平任城”。卷三六:“唐东平郡四姓,祁州新平郡二姓,皆一曰毕。”
(90)邬,王录作“郵”:“郵字原件作(此字待造)……后检姓氏书,有郵氏望出临淄,故定为郵字也。”
(91)《旧唐书·地理志》:“棣州,后汉乐安郡,……武德四年,置棣州。……天宝元年,改为乐安郡,上元元年,复为棣州。”
(92)十二姓:下列姓十四“十二”为“十四”之误。北8418号乐安郡出孙、任、商、元、薛、门、蒋七姓。孙,《广韵》上平声二十三魂:“孙……凡太原、东莞、吴郡、安乐四望。”《元和姓纂》有乐安郡望。《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七有乐安蒋氏。国,唐耕耦释为风,误。《通志·氏族略》国氏、阎氏有乐安望。
(93)济阳郡,《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作济南郡。《旧志》曰,齐州上,武德三年改为齐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淄郡,五载为济南郡。乾元元年,复为齐州。”
(94)《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四:“宁,唐贞观所定青州齐郡四姓,一曰宁氏。”而本卷无宁氏。
(95)北8418号彭城郡出刘、曹、袁、烈、受五姓。彭城刘氏,西汉皇族。朱,《广韵》上平声十虞:“朱,……又姓,出沛国、义阳、吴郡、河南四望。”到,《古今姓氏书辨证》:“望出彭城、太原”,《广韵》同。巢,《通志·氏族略》望出彭城。
(96)唐无徐州兰陵郡名。《隋书·地理志》:彭城郡领有兰陵县“旧曰承,置兰陵郡。”
(97)萧,《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汉萧彪“谏议大夫、侍中,以事始徙兰陵。”至晋萧整“过江居南兰陵武进之东城里”。《广韵》下平声萧:“萧……又姓,出兰陵、广陵二望。”北8418号兰陵出萧一姓。
  (98)北84t8号下邳郡出陈、邵、谷、国四姓。余,《通志·氏族略》望出下邳。皮,《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姓编》曰:望出下邳。”
  (99)北8418号瑯琊郡出王、颜、诸葛、曹、苻、徐六姓。王,《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四:秦王离于元“元避秦乱,迁于瑯琊,后徒临沂。”颜,《广韵》上平声二十七删:“颜,又姓,出瑯琊。”《通志·氏族志》惠氏、符氏望出瑯琊。
(100)徐,《广韵》上平声九鱼:“徐……出东海、高平、东莞、瑯琊、濮阳五望。”竹,北8418号作竺,《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五有“东莞竺氏”。麇,《通志·氏族略》望出东海。
(101)江东道:东,“南”字之误。
(102)北8418号丹阳郡出纪、甘、许、左四姓。《广韵》土声六止“纪,……又姓,出丹阳。”《通志·氏族略》那氏望出丹阳。
(103)北8418号吴郡无暨姓。张,《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三:吴郡张氏,张睦“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顾,卷三十:汉顾翱徙居太湖“汉初分会稽为吴郡,遂为吴郡人。”陆,卷三五,汉陆烈为吴令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子胥屏亭,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南齐陆慧远、慧彻、慧晓、慧恭,皆子真子,房望最高,时人称:非四慧子孙,不得称望族也。”
(104)杭州钱塘郡:唐无此郡名。
(105)《元和姓纂》范氏、褚氏有钱塘郡,《通志·氏族略》仰氏有钱塘望。
(106)唐无此郡名。
(107)束、阚,王仲荦录作“东关”,误。北8418号盐官出芩、邬、戚三姓。
(108)北8418号余杭出金、褚、花三姓。暨,《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七:“今余杭与闽中多此姓。”《通志·氏族略》暨氏望出余杭。
(109)北8418号吴兴郡出姚、明、丘、钮、闻、施、沈七姓。沈,《元和姓纂》沈为吴兴著姓。钱,《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九:“又故望出吴兴。”姚,《广韵》下平声四霄:“姚……今出吴兴、南安二望。”丘,《广韵》下平声十八尤:“丘,……亦姓,出吴兴、河南二望。”丘明,王录作“明”,误。北8418号作明。放,北8418号作“施”,疑“放”即“施”之误。
(110)北8418号会稽出虞、孔、贺、荣、盛、陈、雒七姓。谢,《广韵》去声四十祃:“谢……又姓,山陈郡、合稽二望。”贺,《广韵》去声三十八个:“贺,……亦姓,出会稽、河南二望。”康,《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唐太学博士国安,远祖过江,居丹阳,又徒会稽。”孔,《元和姓纂》孔有会稽望。虞,《广韵》上平声十虞:“虞……亦姓,出会稽、济阳二望。”《通志·氏族略》资氏、骆氏、兹氏望出会稽。
  (111)处州松阳郡:《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作处州缙云郡。北8418号作括州松阳郡。
  (112)《通志·氏族略》劳氏有望出松阳郡。北8418号松阳郡出黄、漱、曲、豆四姓。
(113)北8418临海郡出屈、潭、靖、弋四姓。
(114)《通志·氏族略》苗出东阳塑。
(115)谏,《通志·氏族略》谏氏出歙郡。汪,《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唐歙州刺史汪华始居新安,故望出新安。”
(116)罗,《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二:“唐益州蜀郡三姓,洪州豫章六姓,皆其一也。”《通志·氏族略》能氏望出南昌,琚氏、谌氏、章氏望出豫章。
(117)(此字待造):王仲荦曰:“(此字待造),不知何字,或是(待查),或是象。”
(118)北8418号浔阳出陶、翟二姓。步,《通志·氏族略》步氏望出浔阳。
(119)素州宜春郡:“素”,“袁”之误。
(120)彭,《通志·氏族略》彭氏有宜春望。
(121)北8418号长沙郡出刘、茹、曾、秦四姓。曾,《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七:汉曾方“家长沙,是为长沙房。”
(122)据《旧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改泉州为清泉郡,而不作南突郡。北8418号作南安郡。“交”,乃“安”之误。
(123)任,《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九:“至唐右司郎中任正名,又居成都。”“唐贞观所定益州蜀郡三姓,一曰金氏。”而本卷无金氏。






姓氏录
北8418号
(前缺) □(晋)阳郡三姓:并州。仪、景、鱼。(1)
雁门郡三姓:岱(代)州。续、薄、解(2)。
太原郡十一姓:□□(并州)(中缺)郝、温(3)、阎、鲜于、令狐、尉。/
中山郡一姓:恒州。甄(4)。
上党郡五姓:潞州。包、鲍、连、赫连、樊(5)。/
广平郡四姓:冀州。宋、焦、啖、游(6)。
勃海郡四姓:冀州。吴、欧阳、高、刁(7)。/
高阳郡四姓:冀州。纪、公孙、耿、夏(8)。
上谷郡四姓:燕州。寇、荣、侯、麻(9)。/
范阳郡三姓:幽州。卢、邹、祖(10)。
清河郡七姓:贝州。崔、张、房、向、傅、路、勒(11)。/
河间郡一姓:瀛州。邢(12)。
锥(钜)鹿郡三姓:邢州。莫、魏、时(13)。/
内黄郡一姓;相州。扈(14)。
平原郡三姓:德州。师、雍、封(15)。/
赵郡二姓:赵州。李、睦(16)。
河内郡九(八)姓:怀州。宋、司马、苟、向、浩、淳于、车、寻(17)。/
黎阳郡二姓:卫州。慷(待查)(璩)、桑(18)。
河南郡七姓:潞(洛)州。贺兰、丘、士、穆、祝(19)。/
弘农郡四姓:虢州。杨、刘、张、晋(20)。
南阳[郡]十姓:[邓]州。张、乐、赵、滕、井、何、白、邓、姬(21)。/
荥阳郡四姓:郑州。郑、毛、潘、阳(22)。
颖川郡七姓:许州。陈、苟(苟)、韩、钟、许、庚(庾)、库(23)。/
陈留郡四姓:汴州。元、谢、卫、虞(24)。
东来(白马)郡三姓:[滑]州。费、成公、上官(25)。/
梁国郡三姓:宋州。宋、乔、张(26)。
谁(谯)国郡八(七)姓:毫州。戴、夏侯、桓、嵇、曹、娄、庞(27)。/
济阳郡三姓:曹州。蔡、丁、江(28)。
汝南郡七姓,(豫)州。殷、昌、袁、应、和、荆、梅(29)。/
濮阳郡六姓:濮州。吴、徐、袁、扶、黄、庆(30)。
济阳(阴)郡五姓:济州。董、卞、丁、都、苗(31)。/
高平郡五姓:兖州。郤(郗)、檀、徐、曹、孙(32)。
济北郡一姓:洺(济)州。氾(33)。/
东平郡三姓:兖州。万、吕、毕(34)。
山阳郡(35)三姓:兖州。功、革、郡(36)。/
鲁国郡七姓:兖州。夏、孔、车、唐、曲、栗、齐(37)。
平阳郡一姓:究州。孟(38)。/
太山郡四姓:兖州。胡、周、羊、鲍(39)。
平昌郡一姓:兖州。管(40)。/
乐安郡七姓;青州。孙、任、商、元、薛、门、蒋(41)。
千乘郡一:青州。倪(42)。/
临淄郡三姓;青州。史、宁、左(43)。/
成阳郡二姓:[青州]。成、盖(44)。/
澎(彭)城郡五姓:徐州。刘、曹、袁、引、受(45)。
沛郡三姓:徐州。朱、张、周(46)。/
瑯琊郡六姓:沂州。王、颜、诸葛、惠、苻、徐(47)。
兰陵郡一姓:徐州。萧(48)。/
下邳郡四姓:泗州。陈、卻、谷、(此字待造)(国)(49)。
东莞郡四姓:海州。咸、关、竹、刀(50)。/
广阳(陵)郡三姓:扬州。戴、高、盛(51)。/
长城郡一姓:湖州。钱(52)。/
会稽郡七姓:越州。虞、孔、贺、荣、盛、钟、离(53)。
吴郡四姓:豫州。朱、张、顾、陆(54)。/
吴兴郡七姓:湖州。姚、明、丘、钮、闻、施、沈(55)。/
徐(余)康(杭)郡三姓:杭州。金、褚、花(56)。
盐官郡三姓:杭州。岑、邬、戚(57)。/
丹阳郡四姓:润州。纪、甘、许、左(58)。
东阳郡五姓:婺州。茢、姚、习、黄、留、难(59)。/
临海郡四姓:台州。屈、谭、靖、弋(60)。
松阳郡四姓:括州。黄、濑、曲、豆(61)。/
浔阳郡二姓:江州。陶、翟(62)。
豫章郡五姓:洪州。熊、罗、章、雷、湛(63)。/
武陵郡二姓:[朗]州。供、仵(64)。
长沙郡四姓:潭州。刘、茹、曾、秦(65)。/
武都郡一姓:果州。乘(待查)(冉)(66)。
南安郡五姓:泉州。黄、林、单、仇、盛(67)。/
以前太史因尧置九州,今为八千(十)五郡(68),合三百/九十八姓(69)。今贞观八年五月十日壬辰,自今已后,明加禁限,前件郡姓出处,许其通婚媾。结/婚之始,非旧委怠必须精加研究,知其谱囊相承/不虚,然可为疋。其三百九十八姓之外,又二千一百杂/姓,非史籍所载,虽预三百九十八姓之限,而或媾/官混杂,或从贱入良,营门杂户慕容商贾之类,/虽有谱亦不通。如有犯者,剔除籍。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许国公士廉等奉/敕令臣等定天下氏族,若不别条举,恐无所/凭,准令详事讫。付录如前,敕旨依奏。
大蕃岁次丙辰后三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鲁国唐氏苾蒭悟真记(70)。
[题解]
北图8418号(位79号),缪全孙先生取名为《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王仲荦同意此说。陈垣先生编《敦煌劫余录》定其名为《姓氏录》;向达以为不是《姓氏录》而是《贞观氏族志》;牟润孙认“残卷固非《显庆姓氏录》,亦决非《贞观氏族志》,而是唐时关东大姓之衰落户为增高卖婚价格所伪托之《氏族志》。”(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三期)唐耕耦认为“残卷后文矛盾明显而多,系无识者杜撰;残卷决不是敕定的官文书——既非《贞观氏族志》或其郡姓篇目,亦非贞观八年条氏族事件。”故唐耕耦定其名为《天下姓望氏谱》,并认为其写作年代“应在唐武德五年至武周长安年间”。(《魏晋隋唐史论集》第二辑)。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皆定名为《姓氏录》,故暂定其名为《姓氏录》。本卷首残,共存四十六行。卷末题:大蕃岁次丙辰(836)后三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鲁国唐氏苾萏悟真记。”是本卷抄写年代。本卷向达、许国霖、牟德孙、王仲荦、唐耕耦及日本池田温、仁井田陞等有研完,其中向达、许国霖、牟德孙、唐耕耦等进行辑录校注。本卷校注在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共校注详尽者采取简注,考释失误者,详释以纠其误。
[校注]
(1)《太平寰宇记》卷四一:“晋(阳)郡三姓:鱼、仪、景。”本卷此条当属晋阳郡。
(2)《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薄,……今望出雁门、谯郡。”S.2052号雁门郡所出五姓中有续、解二姓而无薄姓。
(3)S.2052号太原郡出二十七姓中尉作尉迟,又无鲜于氏。《太平寰宇记》巷四○:“太原郡十一姓:王、武、郭、霍、廖、郝、温、阎、昝、令狐、尉迟。”
(4)S.2052号中山郡六姓中有甄氏。《太平寰宇记》卷六一:“中山郡五姓:旻曼、甄、焦、杨、蔺。”
(5)S.2052号上党郡所出六姓中无连、赫连,而别有苞、陈、尚三姓。《太平寰宇记》卷四五:“上党郡四姓:包、鲍、樊、上官。”
(6)S.2052号广平郡八姓有此四姓。
(7)S.2052号渤海二十八姓中有此四姓。《太平寰宇记》卷六三“渤海郡三姓:吴、高、欧阳。”
(8)S.2052号高阳郡五姓别有[](JIE)无夏氏。《太平寰宇记>>卷六三高阳郡五姓无耿又别有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