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居、詹等氏,《元和姓纂》吴,欧阳,詹、封氏望出渤海。
(45)《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唐无冀州中山郡。
(46)北8418号中山郡出甄一姓。《广韵》上平声十七真“甄……出中山、河南二望。”《元和姓纂》甄为中山著姓。蔺,《通志·氏族略》望出中山。仲,《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九:“出自子姓,宋庄公子城,字仲子,生公孙师,师生江,为宋司马,以王父字为仲氏。……裔居乐安及中山。”郎,又卷十五:魏郎芳“魏伏披将军芳,徒居中山新市县。”
(47)唐舜冀州高阳郡。北魏瀛州高阳郡,领高阳、博野、易、新城等九县。
(48)许,《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三:“高阳许氏,高阳北新城县,即博陵郡地也。”
(49)洺州广平郡,《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属河北道,《元和郡县图志》属河东道。
(50)游,《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八“秦汉而下,著望河北广平,与宋、焦、谈,为广平四姓。”又曰:“今游氏望出广平”。《元和姓纂》、《广韵》游氏有广平望。宋,《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九:“又有广平宋氏”。《广韵》宋氏有广平郡望。谈,《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十:“其居望出吴郡,今望出梁国,广平。”《广韵》谈氏有广平望。藉,《通志·氏族略》望出广平。北8418号广平出宋、焦、啖、游四姓。
(51)北8418号范阳郡所出姓望与本卷同。卢,《广韵》上平声十一模:“卢,……亦姓,姜姓之后,封于卢,以国为氏,出范阳。”汤,《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今望出范阳”,《通志·氏族略》汤氏望出范阳。祖,《广韵》上声十姥:“祖……又姓,祖已之,出范阳。”张,《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三:“《元和姓纂》曰:唐有安定、范阳、太原、南阳、敦煌、修武、上谷、沛国、梁国、荥阳、平原、京兆等四十三望,大抵皆留侯远裔。”《广韵》下平声十阳:“张……又姓,出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历,《通志·氏族略》历氏望出太原。
(52)侯,《广韵》下平声十九侯:“侯……又姓,出上谷、河南二望。”麻,《通志·氏族略》麻氏望出上谷。燕,《广韵》下平声一先:“燕,……又姓,邵公奭封封燕,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燕氏望出上谷、范阳二望。
(53)崔,《广韵》上平声十五灰:“崔……出清河、博隆二塑。”《元和姓纂》崔氏有清河、博陵著姓。
(54)邢,《广韵》上平声十五青“邢,……又姓,出河间也。本周之胤邢侯为卫所灭,盾遂为氏。”玄,《通志·氏族略》玄氏望出河间、上党。刘氏,《广韵》下平声十八尤:“刘……又姓,出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松丘、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琅邪、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竞陵、长沙、河南等三十五望。……唯河南一望,即虏姓也。”《通志·氏族略》詹氏,祝氏有望出河间。
(55)唐无相州内黄郡名。《新唐书·地理志》:“相州,邺郡,望。本魏郡,天宝元年更名。”北8418号作内黄郡、梧州。本卷“黄”后夺“郡”字。
(56)北8418号内黄郡出扈一姓。
(57)张,《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三:“清河东武城张氏,本自汉留侯张良裔,……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又曰:“孔至《姓氏录》曰:唐初定清河张为乙门。”《广韵》下平声十阳有张氏清河望。房,《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三:“清河房氏,……汉常山太守雅,徙清河幕。”《广韵》下平声十阳:“房……又姓,出清河、济南、河南三望。”傅,《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十曰:“清河傅氏,出自后汉汉阳太守壮节侯燮。……晋司隶校尉正侯,始自北地徙清河。”《广韵》去声十遇:“傅……出北地、清柯二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有清河傅氏。尚,《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三“今望出汲郡及清河、上党。”《通志·氏族略》尚氏、革氏望出清河。北8418号清河郡出崔、张、房、向、傅、路、勒七姓。
(58)北8418号钜鹿郡出三姓。魏,《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九:汉魏歆为“钜鹿太守;初居下曲阳。”《广韵》去声八未:“魏……出钜鹿、任城二望。”耿,《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七:“汉钜鹿耿氏,武帝时以二千石徙扶风茂陵。”舒,《通志·氏族略》舒氏有钜鹿望。
(59)东方,《古令姓氏书辨证》卷二:“唐贞观定德州平原郡八姓,其一东方氏。”师,《通志·氏族略》有望出平原郡。北8418号平原郡出师、雍、封三姓。
(60)乜,《通志·氏族略》乜氏望出越郡。北8418号赵郡出李、睦二姓。
(61)《元和姓纂》柏、畅氏望出魏郡。《通志·氏族略》顿氏、苌氏望出魏郡。《广韵》上平声十七真:“申……又姓,出魏郡。”
(62)唐无黎阳郡。《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作卫州汲郡。《隋书·地理志》:“后魏置黎阳”。
(63)北8418号卫州黎阳郡出倨、桑二姓。P.3191号卫州出琚、乐、卫、拓四姓。《太平寰宇记》黎阳出遽、桑、卫、拓四姓。(此处有二字待造),王仲荦录作“析猗”。
(64)怀州十七姓,本卷下列十六姓,疑有脱误。北8418号怀州河内出宋、司马、苟、向、浩、淳于、车、寻九姓。王,《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四有河内王氏。司马,又卷四:“隋唐间,旧定河内五姓,以司马氏为一门。贞观中定怀州河内七姓,其一司马氏。”淳于,卷六“唐贞观所定河内七姓,一曰淳于。”《广韵》去声四十一漾:“向……姓,出河内。”上声四十五厚“苟,……又姓,出河内、河南、西河三望。”《通志·氏族略》平氏、怀氏望出河内。
(65)据《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州”前夺“扬”字。
(66)北8418号扬州广陵郡出戴、高、盛三姓。《广韵》下平声六豪:“高……出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望。”庆,《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八:“广陵庆氏,犹出姜姓。”《通志·氏族略》庆氏、贡氏、於氏有广陵望。(此字待造),王仲荦释作“游”。《古今姓氏书辨证》游氏有望出广陵,与戴、高、盛为广陵四姓。
(67)《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皆作楚州准阴郡,唐无楚州山阳郡名。《旧唐书·地理志》:楚州山阳县“晋置山阳郡”。
(68)《通志·氏族略》巩、郄氏望出山阳。
(69)卢江郡:卢,“庐”之误也。
(70)何,《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二:“《元和姓纂》曰:望出庐江、丹阳、东海、齐郡。”门,《通志·氏族略》门氏有庐江望。
(71)下列二十一郡,加上卷后附东海郡,共二十二郡。
(72)北8418号洛州河南郡出贺兰、丘、穆、祝等姓。褚,《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三:“褚,出自子姓,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为褚氏。……元成间有褚先生名少孙,裔孙重始居河南阳翟。”唐有褚遂良,天下谓之“褚河南”。《广韵》上声八语:“褚姓,出河南。”丘,《广韵》下平声十八尤:“丘……亦姓,出吴兴、河南二望。”祝、山,《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四:“吐缶,后魏《官氏志》改为祝氏,望出河南。”“吐难氏改为山氏。”卷八“贾执《姓氏谱》河南五姓,其一山氏。”元,卷七“河南元氏,出自拓跋”。贺兰,卷三三“唐贞观所定洛州河南郡十四姓,一曰贺兰。”利,卷二丸“利,《姓解》曰:楚公子食采于利,其后氏焉。……又河南利氏。”侯,卷十九“河南侯氏,后魏官氏志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皆改焉。”《元和姓纂》河南古氏由吐奚改。利氏,由叱利氏改。《通志·氏族略》利氏望出河南。
(73)北8418号颖川郡出陈、荀、律、钟、许、庾、库七姓。陈,《广韵》上平声十七真:“陈……出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河南六望。”《元和姓纂》同。《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六:秦灭齐、田轸“楚相,颍川侯,因徙颍川,复为陈氏。”荀,《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六:“刘向校荀卿书,谓之孙卿子,十一代孙遂,居颍川,复本姓。”《广韵》上平声十八谆:“苟……又姓,本姓郇,后去邑为荀,今出颍川。”庾,《通志·氏族略》庾氏望出颍川。钟,《广韵》上平声三钟:“钟……亦姓,出颍川。”韩,《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八:“武安韩氏,弓高侯颓当裔孙寻,后汉陇西太守,世居颍川。”《广韵》上平声二十五寒:“韩……有颍川、南阳二望。”
(74)北8418号荥阳郡出郑、毛、潘、阳四姓。郑,《广韵》去声四十五劲;“郑,……又姓,荥阳、彭城、安陆、寿春、东阳五望。”毛,《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一一:“唐时荥阳、河阳、北地毛氏,世系具《先和姓纂》。”牟,王仲荦录作羊,误。《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九:牟“望出荥阳。”郏,《通志·氏族略》望出荥阳。
(75)白马郡:《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作滑州灵昌郡。
(76)阮,《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五:“望出陈留尉氏。”《广韵》上声二十阮“阮姓,出陈留。”谢,《广韵》去声四十祃:“谢……又姓,出陈郡。”卫,《广韵》去声十三卫:“卫,……出河东、陈留二望。”殷,《广韵》上平声二十一欣;“殷……亦姓,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出陈郡。”蔡,《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一:“蔡,出自姬姓,……汉陈留圉蔡氏。”典,《通志·氏族略》典氏、智氏有望出陈留。边,《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九:“边,出自汉姓,……其后子孙或居楚元,或居陈留。”北8418号陈留郡出阮、谢、卫、虞四姓。
(77)乔,《广韵》下平声四霄:“乔……又姓,出梁国。”《通志·氏族略》有梁国望。北8418号梁国郡出宋、乔、张三姓。
(78)北8418号谯国郡出八姓,较本卷无丁、奚、薄、汝而别有庞氏。曹,《广韵》下平声六豪:“曹,……出谯国、彭城、高平、钜鹿四望。”丁,《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曰:“丁,……又望出谯国、扶风。”娄,卷十九:“出自姒姓,夏少康裔孙封于杞,曰东楼公,后为楚所灭,食邑于娄,因以为氏,其地城阳诸县娄乡是也。”“楼,……吴楼元,谯郡人。”薄,卷三八:“今望出雁门、谯郡。”嵇,《广韵》上平声十三齐:“嵇……亦姓,出谯郡、河南二望。”奚,《通志·氏族略》望出谯国。桓,《广韵》上平声二十六:“桓……望出谯郡。”薄,《通志·氏族略》望出谯郡。
(79)《新唐书·地理志》作“蔡州汝南郡”。唐平王世充,置豫州,“天宝元年,改为汝南郡,乾元元年,复为豫州,宝应元年,改为蔡州。”
(80)北8418号汝南郡出殷、昌、袁、应、和、荆、梅七姓。袁,《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七有“望出汝南者”。《广韵》上平声二十二元:“袁姓,出陈郡、汝南、彭城三望。”周,《广韵》下平声十八尤:“周……又姓,出汝南、庐江、寻川、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等八望。”殷,《元和姓纂》殷氏有汝南郡望。和,《广韵》下平声八戈:“和,……出汝南,河南二望。”蓝、昌、言、应、宣,《通志·氏族略》有出汝南郡望。应,《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七:汉有应曜,玄孙顺“自顺居汝南南顿,故望出 汝南。”肚,王仲荦释为“”。
(81)曹州,汉为济阳郡,晋改为济阳郡,唐为曹州济阳郡。北8418号曹州济阳郡出蔡、丁、江三姓。丁,《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丁,……故望出济阳。”《太平寰宇记》济阳郡出五姓:蔡、丁、江、曹、易。
(82)北8418号濮阳郡六姓较本卷无文、僕而有徐、袁、吴,《广韵》上平声十一模:“吴,……今望在濮阳。”黄,《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唐贞观所定濮州濮阳郡六姓其一为黄氏。
(83)鲁国郡:《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并作鲁郡。
(84)北8418号鲁国郡出夏、孔、车、唐、曲、粟、齐七姓。唐,《广韵》下平声十一唐:“唐,……出晋昌、北海、鲁国三望。”曲,王仲荦释作“苗”,误。曾,《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七:“曾,出自姒姓,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此字待造),……莒灭(此字待造),(此字待造)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居南武城。”车,《广韵》下平声九麻:“车,……又姓,出鲁国、南平、淮南、河南四望。”巢,卷一一“后世望出鲁国者”。
(85)唐无兖州太山郡名,《旧唐书·地理志》鲁郡博城“旧曰博,置泰山郡。”太山即泰山也。
(86)北8418号太山郡出四姓较本卷无斛、S.,而别有周、鲍。《广韵》上声三十一巧:“鲍……又姓,出东海、泰山、河南三望。”羊,《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三:“羊,出自周官羊人之后,以官为氏,……泰山南城羊氏。”《广韵》下平声十阳“羊……又姓,出泰山。”
(87)唐无兖州平昌郡,北魏曾于唐密州安丘县置平昌郡。
(88)北8418号平昌郡出管一姓,孟,《广韵》去声四十三映:“孟,……又姓,出平昌、武威二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