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4)雍州始平郡:唐不设始平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京兆府兴平县“晋改置始平郡,领槐里县,历晋至西魏数有改易。”《晋书·地理志》雍州始平郡领槐里、始平、武功、鄠、蒯城、漆、汾邑等县。
  (5)P.3421号始平郡出姓与本卷同。冯,《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一:冯“汉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弟骞,自上党徙杜陵。”《元和姓纂》有庞、宣二望。
(6)武功郡:唐无武功郡。《魏书·地形志》:岐州武功郡“太和十一年分扶风置。”
(7)《元和姓纂》韩有京兆郡望。《通志·氏族略》:殳氏望出武功。
(8)《新唐书·地理志》:“凤翔府扶风郡,赤上辅、本岐州,至德元载更郡名风翔。”
(9)P.3421号扶风郡六姓,较本卷无曹、万、寇、井、苏五姓。窦,《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四:窦赏“宣帝时,以二千石,徙扶风平陵,其后世系具宰相表。”东汉窦融即扶风人,王仲荦曰:“按唐太宗母窦氏,实鲜卑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时,以河南为郡望,西魏,北周时,以京兆为郡望,其后遂冒扶风郡望。”《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六马氏条有“扶风马氏”。《广韵》上声第三十五:马“亦姓,扶风人。本自P.益之裔,赵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秦灭赵,徙奢孙兴于咸阳,为右内史,遂为扶风人。”《元和姓纂》马氏“扶风茂陵”。曾,《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七汉有曾嘉,“生二子:宝、顼。顼家扶风,是为扶风房。”《广韵》上声第十鲁:“又国名,P.禽之后,以国为姓,出扶风。”《元和姓纂》“鲁,扶风郡县。”万,《元和姓纂》有扶风郡望。《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七:“井,虞大夫食邑于井,谓之井P.,后为氏。汉扶风郡人井丹,字大春,以文学知名。”《通志·氏族略》:井氏、惠氏、辅氏、左氏、附氏望出扶风。苏,《广韵》上平声第十模“苏,……又姓,出扶风,武邑二望。”班:《元和姓纂》班氏有望出扶风者。
(10)P.3421号新平郡出古氏一姓。《太平寰宇记》新平出古、附、异三姓。
(11)《旧唐书·地理志》:“泾州上,隋安定郡。武德元年,讨平薛仁杲,改名泾州。天宝元年,复为安定郡。乾元元年,复为泾州。”《新唐书·地理志》:“泾州保定郡,上。本安定郡,至德元载更名。”
(12)梁,《广韵》下平声十阳“亦姓,出安定,天水、河南三望。”皇哺,陠,“甫”之误。《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皇甫,出自子姓。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为司徒,生季子来,采生而南雍缺,以王父字为氏。缺六世孙孟之,生遇,避地奔鲁,裔孙鸾。汉兴,自鲁徙茂陵,政父为甫。后汉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唐贞观所定泾州安定郡六姓,其一曰皇甫。”魏定安定皇甫氏在乙门。《元和姓纂》皇甫氏有安定朝那郡望。席,《元和姓纂》:汉初徙关东豪族,席氏徙安定临泽。《通志·氏族略》:伍氏望出安定。胡,《广韵》上平声十一模:“胡……亦姓,出安定,新蔡二望。”程,《广韵》下平声十四清:“又姓,出广平、安定二望。”《太平寰宇记》安定四姓梁、席、安、皇甫。
(13)鱼,《广韵》上平声九鱼“亦姓,出冯翊。”吉,《元和姓纂》有冯翊郡望。瓽,《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三:“本出西羌姚秦将瓽耐虎,代为羌豪,又羽林监瓽成,后居华阴,吴平南瓽娥,后居同州。”王仲荦以为党、瓽同用。雷,《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五:“晋豫章人雷焕,为丰城令,后徙冯翊。”印,《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二“印,……今望出冯翊。”合:《通志·氏族略》合氏望出冯翊。寇,《广韵》去声五十候“寇……又姓,出冯翊、河南二望。”《元和姓纂》寇氏有望出冯翊者。《太平寰宇记》冯翊五姓:郭、寇、盖、雷、党、吉。
(14)唐无同州邰阳郡。《旧唐书·地理志》韩城“(武德)八年,自西河县移西韩州理于此,领韩城、郃阳、西河三县。贞观八年,废西韩州,以韩城等三县复还属同州。”
(15)凉州西平郡:《旧唐书·地理志》:“郑州下都督府,隋西平郡。武德二年,平薜举,置鄯州,治故乐都城。贞观中,置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西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鄯州。”《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皆作鄯州西平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九曰:“后汉献帝分置西平郡,属凉州。……后魏以西平郡为鄯善镇,孝昌二年改镇立鄯州。”本卷采用前朝制度。
(16)申屠,《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六:“申屠,唐贞观所定凉州西平郡六姓,有申屠氏。”段,《广韵》去声二十九换:“段……又姓,出武威。”池,《通志·氏族略》:池氏望出西平。《太平寰宇记》西平郡出二姓:申屠、曹。
(17)王仲荦曰:“按河西已没吐蕃,故敦煌郡姓,并合于此。”索氏,据《广韵》、《通志》望出敦煌。贾,《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六“河南贾氏,世居姑臧。”安,《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八:“安,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属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汉末,遣世子高入朝,因居洛阳。魏晋间,家于安定,后徙辽东。姑臧以避乱,又徙武威。”《通志·氏
族略》:安氏望出姑臧。《太平寰宇记》武威郡六姓:贾、阴、索、安、曹、石。
(18)《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一李氏有陇西房。又卷六:辛氏“汉初,以名家豪侠,徙陇西狄道。”董,《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一“又项羽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翳孙遂居陇西。”骞,卷九产后汉质帝时有骞宏字弘P.,避地昆吾,为金城别驾,封金城侯,子孙因家焉。”据《广韵》、《元和姓纂》牛氏、辛氏亦有陇西郡望。《通志·氏族略》艾氏、禹氏亦有陇西郡望。
(19)赵,《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五有:“陇西,天水赵氏。”《广韵》赵氏有天水郡望。姜,《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汉初,姜氏以关东大族,徙关中,遂居天水。”尹,《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五有“天水尹氏”。桂,《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九“近世桂氏,望出天水,燕都。”据《广韵》赵、姜、权等氏望出天水,《元和姓纂》天水姓望有上官、双、狄、尹
氏等,《通志·氏族志》望出天水姓中有龙、那、智等姓。
  (20)《通志·氏族志》辅氏、能氏、戎氏、骞氏,望出襄阳。
  (21)《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四:“邓,出自子姓,商高宗武丁,封其季父于河南为邓侯。……子孙以国为氏,而仕楚,……邓况始自楚迁徙居南阳新野。”《通志·氏族略》白、叶、翟、井、赵、姬、仇等姓有南阳郡望,《广韵》韩、邓、宗、岑等氏望出南阳。《元和姓纂》乐、韩、邓、宗、岑有南阳郡望。《太平寰宇记》南阳出十一姓,九姓见本卷,张、何二姓不见本卷。
(22)《新唐书·地理志》曰:“江陵府江陵郡,本荆州南郡,天宝元年更郡名。肃宗上元号南都,为府。”
(23)《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一:熊“今望出江陵。”本卷“能”,乃“熊”之误。
(24)据《通志·氏族略》,伍、卜、冉氏望出武陵。
(25)鄂州江夏郡:《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鄂州江夏郡属江南西道。
(26)李,据《广韵》李氏有望出江夏者。黄,《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黄,出自赢姓,少昊金天氏裔子昧之子台骀之后,封国于黄,以国为姓。“楚灭黄,其族仕楚,……汉丞相霸,太尉琼,世居江夏。……唐贞观所定鄂州江夏郡三姓、泉州南安郡六姓、括州松用郡三姓、曹州东阳郡十一姓,(此字待造)州(此字待造)阳郡六姓,皆有黄氏。《元和姓纂》有江陵、洛阳、晋安三族,皆唐世士人新望。”《广韵》黄氏、费氏有江夏郡望,《通志·氏族略》喻氏有望出江夏。
(27)河东道十郡:本卷仅九郡,“十”为“九”之误。
  (28)《新唐书·地理志》:“河中府河东郡,赤。本蒲州,上辅。……开元八年置中都,为府,是年罢都,复为州。乾元元年复为府。”
  (29)《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八:“《魏太和族品》柳、裴、薛为河东三姓。”又曰“隋唐定河东薛为乙门,太和二十午,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蜀人也,岂可入郡姓?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出次对曰: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伏以陛下黄帝之裔,受封北土,也可谓之胡耶?今不领郡姓,何以生为。乃碎戟于地。帝徐曰:然则朕甲卿乙乎,乃入郡姓。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卫,《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一:卫暠“明帝时以儒学自代召至河东安邑,卒,固赐所亡之地葬之,子孙家焉,”贾,《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六:“出自姬姓,晋唐叔虞少子公明,周康王封之于贾,……河东临汾贾乡,即其地也。”据《通志·氏族志》蒲氏、聂氏,《广韵》卫氏、贾氏,《元和姓纂》贾氏有望出河东者。
  (30)《通志·氏族略》靳氏、卜氏望出西河。宋,《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九:“汉中尉将军壮武侯昌始居西河介休”;《广韵》去声二宋:“宋…… 又姓,取微子之所封,遂为氏,出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凤五望。”相里,又作相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四:“又望出西河、唐贞观所定汾州西河郡四姓,其一相氏。”任,《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九:“西河任氏,……亦任敖之后,徙西河。”《元和姓纂》任氏有西河郡望。《通志·姓氏略》:临氏、栾氏,望出西河。又《古今姓氏书姓辨》曰唐贞观所定“汾州西河四姓,一曰金氏。”《太平寰宇记》西河出四姓:任、临、相里、栾四姓。
  (31)圣,《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七作经,“《千姓编》曰:望出平阳。”王仲荦录作巫,《通志·氏族略》巫氏望出乎阳。《元和姓纂》景氏有望出平阳。句,《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四:“今句氏,望出平阳、东都。”
(32)翟,《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九:“翟居北地,后为晋所灭,秦并天下,子孙分散,居晋地及江南。”《通志·氏族略》:过氏有望出高平。
(33)《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无泽州晋昌郡名。
(34)据《广韵》下平声二十一唐氏有望出晋昌,《通志·氏族略》乜氏, 爨氏望出晋昌。
(35)鲍,《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五:鲍即“包”,“其族仕晋者曰鲍矣。”《通志·氏族略》鲍氏望出上党。包,《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一一:“包,上党包氏,出自楚大夫包胥,有乞师于秦存国之功,食邑于申,谓之申包胥,子孙徒上党。”尚,《通志·氏族略》尚氏有望出上党。
(36)北图8418号“太原郡十一姓。”
(37)弘,《元和姓纂》有晋阳望。王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四“太原王氏,出自离次子威,汉扬州刺史,生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太原王氏,自王霸“居太原晋阳”。郭,《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八曰:“贾执《姓氏谱》定太原五姓,隋唐定山东八族,其一皆曰郭氏。”《广韵》入声十九铎,郭氏有望出太原。郝。《元和姓纂》有太原望。温,《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七曰:汉温何“始居太原祁县”,魏晋遂为望姓。祁,《通志·氏族略》有太原望。武,《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三武洽为“魏晋阳公,因始封居太原永水,或号太原武氏。”《通志·氏族略》祁氏有太原望。阎,《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十:“唐贞观所定大原郡十姓,有阎氏。”卷二四曰:邬“出晋大夫司马弥牟,……食采于邬,为大夫,其地太原邬县是也。”孙,《广韵》上平声二十二魂有太原望。《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七:汉有孙爱,“为太原太守,遇赤眉之难,遂居太原,太原之族,……”。咎(待查),《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有望出太原。《通志·氏族略》闵、酉、易、龙氏望出太原。
(38)岱,《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并作“代”。
  (39)续,《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六:“续,望出河东,襄阳。”《通志·氏族略》续氏有雁门望。《广韵》平下声二先解姓出雁。田,《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九有田氏望出雁门者。北8418号载,代州出续、薄、解三姓。
  (40)虢州弘农郡:《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属河南道。《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改为虢州,改风林为鼎州。贞观八年,废鼎州,移虢州于今治,属河南道。开元初,以巡按所便,属河东道。”
(41)杨,《广韵》下平声十阳:“杨……又姓,出弘农,天永二望。”虢,《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九:“出自姬姓,周武王叔父封于酉虢,弘农陕县之虢城是也。”
(42)河北十七郡:“北”,后夺“道”字,十七,当为“十六”之误。
(43)《旧唐书·地理志》:“沧州上,汉勃海郡,隋因之。武德元年,改为沧州,……天宝元年,改为景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沧州。”
(44)北8419号渤海郡有吴、欧阳、高、刁四姓。高,《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一一:高洪“后后渤海太守,因居渤海蓨县”。又曰“涿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欧阳,卷十九:“出自姒姓,夏帝少康庶于封于会稽,至越王无强为楚所灭,更封无强子蹄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后有仕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或居冀州之渤海、青州之千乘。”《广韵》高氏、刁氏,《通志·氏族略》童、冀、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