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9)上谷郡四姓燕州:S.2052号燕州作“易州”,六姓中并有此四姓。
(10)S.2052号范阳郡九姓中无邹氏。
(11)S.2052号清河郡十九姓中无勒氏、向氏。《太平寰宇记》卷五八:“清河[郡]姓氏六:崔、张、傅、靳。”疑向、勒乃尚、靳之误。
(12)S.2052号河间郡有邢氏。
(13)锥,“钜”之误。S.2052号钜鹿郡六姓,中有此三姓。《太平寰宇记》卷五九:“钜鹿郡五姓,莫、魏、时、刘、舒。”
(14)S.2052号内黄郡四姓中有扈氏。《太平寰宇记》卷五五:“内黄郡三姓:扈、路、骆。”
(15)S.2052号平原郡七姓中雍、封二姓。《太平寰宇记》卷六四:“原县(郡)六姓:师、雍、芮、义、华、东方。”
(16)眭,唐耕耦录怍“硅”,误。S.2052号赵郡六姓中有此二姓。《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同本卷。
(17)S.2052号河内郡十七姓中无苟、浩、寻三姓。《太平寰宇记》卷五三:“河内郡八姓:梁、何、车、常、荀、淳于、司马。”本卷九姓仅存八姓。九,疑为“八”之误。
(18)S.2052号黎阳郡四姓中有琚、桑二姓。《太平寰宇记》卷五六:“黎阳郡四姓:蘧、桑、衙(卫)、柘。”本卷“僵(待查)”为“璩”之误。
(19)潞州:“洛州”之误。七姓仅存五姓,疑有脱误。S.2052号河南郡二十三姓中无士姓。《太平寰宇记》卷三:“河南郡九姓,贺、邢、禇、祝、兰、窦、南宫、穆、独孤。”
(20)S.2052号弘农郡七姓中无刘、张二姓。《太平寞宇记》:恒农郡五姓:杨、刘、强、晋、奚。”
(21)南阳十姓州:十前夺“郡”字,州前夺“邓”字。S.2052号南阳郡十七姓中无张、何、姬三姓。《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二:“南阳郡十一姓:张、乐、赵、井、何、白、韩、邓、姬、周、滕。”
(22)S.2053号荥阳郡六姓中有此四姓。《太平寰宇记》卷九同本卷,唯“阳”作“杨”。
(23)苟、庾:S.2052号作苟、庚。本卷误。《太平寰宇记》卷七:“颍川郡八姓:陈、苟、荀、许、库、于、鲜于、鲜。”
(24)S.2052号陈留郡十五姓中无元氏。《太平寰宇记》卷一:“陈留郡五姓:阮、谢、何、虞、蔡。”疑元为阮之误。P.3191号同本卷,唯“元”作“阮”。
(25)东来郡三姓州费成公上官:此处有伪误夺字。按S.2052号滑州白马郡出费、成公、上官三姓;P.3191号滑州东平郡出费、成公、上官三姓;《太平寰宇记》卷九:“白马郡三姓:费、成公、上官。”东来,东平皆为白马郡之误。又据此推知P.3191与本卷同出一源。
(26)S.2052号梁国郡四姓中无张氏。《太平寰宇记》卷十二与本卷同。
(27)“谁”,“谯之误”‘八姓,下列七姓,“八”疑为“七”之误。S.2052号谯郡十姓无庞氏。S.3291号九姓中无嵇、娄而别有李、安、[](待查)、石四姓。《太平寰宇记》卷九:“谯郡九姓,殷、周、袁、应、和、荆、梅、齐、汝。”
(28)S.2052号济阳郡八姓中有此三姓。《太平寰宇记》卷十三济阴郡五姓有此三姓。
(29)本卷州前夺“豫”字。S.2052号汝南郡二十六姓中并有本卷诸姓。
(30)S.2052号濮阳郡六姓中无徐、袁而别有文、濮二姓。《太平寰宇记》卷十四:“濮阳郡七姓:吴、徐、房、庆、黄、袁、扶。”
(31)济阳郡五姓济州:S.2052号作济州济阴郡,《太平寰宇记》卷十九:“济阴郡四姓:苗、董、卞、郄。”是“阳”为“阴”之误。
(32)高平郡……兖州:唐无兖州高平郡名,据《魏书·地形志》北魏兖州统有高平郡,本卷此条取北魏郡名。
(33)济北郡……洺州:临,济之误。敦煌氾氏出济北郡。
(34)S.2052号东平郡出吕、魏、万、平、戢诸姓。《太平寰宇记》卷十三:“东平郡四姓:万、吕、毕、康。”
(35)唐无兖州山阳郡。晋置山附郡即唐楚州。
(36)郡:缪全孙认为当作邵。《太平寰宇记》卷二一:“山阳郡:巩、郄、蹇。”疑本卷革、郡乃“巩”、“郄”之误。
(37)S.2052号鲁国郡出二十姓中无唐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唐,出自祁姓,帝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梁迁于鲁县。”成王时,“更封刘累裔孙在鲁者为唐侯,”《太平寰宇记》卷二—:卢鲁国郡七姓:夏、孔、唐、车、颜、栗、宰。”
(38)唐无兖州平阳郡名。
(39)S.2052号太山郡四姓中无周氏,胡作斛。《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一 “丹阳包氏,其先泰山鲍氏。”
(40)《太平寰宇记》卷二一:“平昌郡三姓:管、孟、牟。”
  (41)S.2052号青州乐安郡所出十二姓中无商、元、薛、门四姓。《太平寰宇记》卷十八:“乐安郡九姓:孙、任、高、薛、阎、仲、蒋、房、亢。”
  (42)千乘郡:唐无千乘郡名。《旧唐书·地理志》:青州千乘县“汉千乘国,后汉改为乐安郡。”S.2052号青州北海郡所出姓望中有倪氏。《太平寰宇记》卷十八:“千乘郡二姓:倪、庾。”
(43)临淄郡:《新唐书·地理志》;“齐州济南郡,……本齐郡,天宝元年更名临淄,五载又更名。《太平寰宇记》卷十八:“齐郡四姓:史、宁、左、梁。”
(44)成阳郡:《晋书·地理志》有青州城阳郡,本卷此条取魏晋郡名。《太平寰宇记》卷十八:“成阳郡三姓:成、母、益。”成:盖二姓具S.2052号青州北海郡二十六姓中。
(45)澎,彭之误。S.2052号徐州彭城郡十二姓中无曹、袁、引受四姓。P.3191号彭城郡出焉、张、宋三姓。《太平寰宇记》卷十五:“彭城郡三姓:刘、袁、曹。”引,王仲荦以为“到”之讹。
(46)P.3191号、《太平寰宇记》卷十五同。
(47)S.2052号瑯琊郡出十三姓中无徐氏。P.3191号瑯琊郡六姓中无诸葛、徐,而别有乾(斡)、畅二姓。《太平寰宇记》卷二三:“瑯琊郡六姓:王、颜、诸葛、惠、畅、符。”
(48)《太平寰宇记》卷十五同。S.2052号兰陵郡四姓中有萧氏。
(49)S.2052号下邳郡八姓中无陈氏,而“邵”作“邳”,“囫(待查)”作“国”。P.3191号下邳郡出陈、祁、谷三姓。《太平寰宇记》卷十六:“下邳郡出三姓:陈、祁、谷。”疑本卷部乃“祁”之误,(此字待造)乃“国”之误。
(50)S.2052号海州东海郡无咸、刀二姓。《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十咸“世居东海临朐”。
(51)阳,“陵”之误。S.2052号广陵郡十姓中有此三姓。P.3191号同本卷。《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三:“广陵郡四姓:戴、高、盛、游。”
(52)长城郡:南朝有此郡,唐废入湖州吴兴郡。S.5861号有“湖州长城郡”,S.2052号吴兴郡十六姓中有钱氏。《太平寰宇记》卷九四:“长城郡二姓:钱、胥。”
(53)S.2062号会稽郡姓望中无陈、虞,而“雒”作“骆”。《太平寰宇记》:卷九六:“会稽郡七姓:虞、孔、夏、荣、钟、兹、谢。”
(54)《太平寰宇记》卷九一同。S.2050号吴郡五姓中并具此四姓。
(55)S.2052号吴兴郡十六姓中无闻、沈,又明作丘明,施作放。《太平寰宇记》卷九四:“吴兴郡四姓:姚、沈、丘、纽。”
(56)徐康,余杭之误。S.2050号余杭郡出暨、隗、监、戢四姓。钱塘郡出范、岑、褚、盛、仰诸姓。《太平寰宇记》卷九三:“余杭郡二姓:暨、隗”。“钱塘郡二姓:全、范。”本卷花氏、王仲荦释作“范”,疑“花”为“范”之误。
(57)S.2052号所出五姓中无岑、邬二姓。《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九岑氏有自江夏徙盐官者。
(58)《太平寰宇记》卷八九同。S.2052号丹阳郡八姓中无许氏。
(59)S.2052号东阳郡所出七姓中无黄氏,又“茢”作“蓟”。《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唐贞观所定婺州东阳郡十一姓有黄氏。
(60)S.2052号临海郡六姓并有此四姓。
(61)S.2052号松阳郡出劳、赖、叶、瞿、曇五姓。濑,赖之误。
(62)S.2052号浔阳郡六姓中有陶、翟二姓。
(63)S.2052号豫章郡八姓中无章氏,湛,又作“谌”。《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同本卷,而湛作“谌”。湛,谌之误。
(64)“州”前夺“朗”字。《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武陵郡三姓:卞、伍、龚。”
(65)S.2052号长沙郡六姓中无刘氏。S.5861号长沙郡五姓中有刘氏。
(66)(此字待造):王仲荦以为应作“冉”。
(67)《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南安郡五姓中无盛氏而别有戚氏。S.2050号南安郡四姓:“林、仇、弘、单。无黄、盛二姓。《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唐贞观所定泉州南安郡六姓中有黄氏。
(68)八千五郡:“千”,“十”之误。
(69)《新唐书·高士廉传》:“初,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取赀,故人谓之卖婚,由是诏土廉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望,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本卷姓望与此不合。
(70)悟真,吐蕃及归义军时敦煌名僧。P.3886、P.3681、P.3554等卷见其名。《僧洪辩受牒碑》载大中五年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悟真作为入朝使“奉使魏阙”,授“悟真可京城临坛大德,仍并赐紫”。P.3554号“敕授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兼摄京城临坛供奉大德赐紫悟真谨”。由此知大蕃岁次丙辰即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
郡望姓望
P.3191号
(前缺)
□□,□□,李、睦(1)。/
□□,□□□,江、勃、葛。/
魏州,魏郡,申、暴、柏、畅、苌(2)。/
怀州,河内郡,宋、向、车、常、寻、苟、司马、淳于(3)。/
卫州,黎阳郡,璩、桑、卫、柘(4)。/
第六[河南道]二十八郡(5)/
洛州,河南郡,贺、褚、穆、祝、蔺、丘、窦、南宫、独孤(6)。/
齐州,济阴郡,四姓:苗、董、卞、郁(7)。/
许州,颍川郡,八姓:陈、韩、钟、苟、于、许、库、鲜于(8)。/
郑州,荥阳郡,四姓:郑、毛、潘、阳(9)。/
汴州,陈留郡,五姓:阮、谢、虞、蔡、何(10)。/
滑州,东平(白马)郡(11),三姓:费、成公、上官(12)。/
宋(亳)州,谯国郡(13),九姓:戴、李、石、醮、曹、安、桓、庞、夏(14)。/
徐州,彭山(城)郡,三姓:焉、张、宋(15)。/
[徐州],沛国郡,三姓:周、张、朱(16)。/
[徐州],兰陵郡,□姓(17)。/
沂州,瑯邪郡,六姓:王、颜、惠、畅、乾、苻(18)。
泗州,下邳郡,三姓:陈、祁、谷(19)。/
□□,□□□,□□:盛、关、何、公孙。/
□□(淮南)道一郡/
(扬州,广陵郡,三姓:)戴、高、盛(20)。/
(后缺)
[题解]
P.3191号,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P.3191,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与S.2051号同)。”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巴黎所藏敦煌卷子汉文目录》定名为《郡望姓望》。王重民定名有误:其一,道的排列顺序与S.2052号相去甚远,S.2052号第五河北道、第六淮南道、第七河南道,而本卷第五河北道、第六河南道,第七淮南道,亦不同于《旧唐书·地理志》和《新唐书·地理志》。其二,各郡下所列姓数亦与S.2052号相去甚远。其三,道下列郡互有异同,本卷19郡中,与《太平寰宇记》相同者五郡,近合者五郡。与北8418号合同者四郡,与S.2052号同者一郡,唐耕耦以本卷与S.5861号第四片首相衔接(《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本卷唐耕耦、王仲荦有辑录及校注。本卷首尾俱残,存二十二行。
[校注]
(1)《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北8418号赵郡出李、睦二姓。S.2052号赵郡六姓中有李、睦二姓。此条当作“赵州,赵郡,李、睦。”
(2)S.2052号魏郡六姓中此五姓并有。《太平寰宇记》卷五四同本卷,唯畅作“鸭”。《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十三:畅“今望出魏郡。”
(3)S.2052号河内郡十七姓中无常、寻、苟三姓。北8418号河内郡八姓无常有浩。《太平寰宇记》卷五三河内郡八姓无宋、寻,而苟作“荀”。
(4)S.2052号卫州黎阳郡出四姓,唯柘作“捍獯(待查)”。北8418号出璩、桑二姓。《太平寰宇记》卷五六同本卷而璩作“遽”。
(19)《太平寰宇纪》卷十六同。S.2052号下邳郡八姓中无陈,“祁”又作“邳”。北8418号四姓:“祁”作“邵”。
(20)据北8418号扬州广陵郡山戴、高、盛三姓。《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三广陵郡四姓中、S.2052号广陵郡十姓中并有戴、高、盛三姓。此条属淮南广陵郡。
姓 氏 书
S.586l号
(前缺)
海州东菀郡(1),□□
第七淮南道
扬州广陵郡,□□
第八江南道
越州会稽郡,七[姓](2):
湖州二姓,长城郡(3)
洪州豫章郡,五姓:能(4)
潭州长砂(沙)郡,五姓:刘(5)
泉州南安郡,七姓:黄(6)
州武阳郡。□姓(7):
鄂州江夏郡,三姓(8):
第九剑南道
果州武都郡,二姓(9):
益州蜀郡,二姓(10):
太史因尧置九州,今分
□□□五月十日,
定偶,其三百九十八姓
并非史籍所载,或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