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欠宕泉。
  北盐池,县西北卌五里(5),盐味不胜西池。欠三峗山古迹/事、乐僔事(6)。欠投龙事,在沙井。
  土河,周围州境(7),汉武帝/元鼎六年修,以为匈奴禁限。
凉兴胡泊,县西北一百一十里,余水皆苦,唯此水可饮,商胡从玉门关/往来,皆止于此。
欠玉女泉,/县西北七十里,蛟龙。
阚冢,县东廿里(8),阚骃祖凉(倞)之冢。/
玉女泉,县西北七十里,绞(蛟)龙曾沉此也(9)。唐贞观刺史张孝恭铸铁潜之,龙乃(10)逸出于肠。子孙今长安有龙舌,代见存,今有子孙宫在言(11)。/
寿昌县,下(12)。东北去州一百廿里(13)。公廨二百七十五千(14)。户三百五十九。乡一。右汉龙勒县,正光六年改为/寿昌郡(15),武德二年为寿昌县,永徽六(元)年废(16),乾封二年复为寿/昌置(县)(17),建中初陷吐蕃,大中二年张议潮收复(18)。/
寺一:永安。镇二:龙勒。堡五:西寿昌、西关(19)。戍三:大水、西子亭、紫/金。烽卅四。栅二。镇三。城,县西廿五里,武德八年置(20)。
破羌亭,县东六十五里。/云汉破羌将军辛武贤破羌戎,于此筑亭,故曰破羌亭。
玉门关,/县东北一百六十里(21)。《地理志》云,汉武帝后元康中置,《西域传》云: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是也(22)。
黑鼻山,县西南五十里,延连
(后缺)
[题解]
S.788号背,《敦煌宝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皆定名为《沙州图经》,卷首尾俱残缺,记事首起敦煌县之悬泉水,尾至寿昌县之黑鼻山,共残存十六行。
[校注]
(1)拔佩刀刺山:拔,S.5448号《敦煌录》、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并作“以”。“飞泉涌出”后有脱文,据P.2005号有“以济三军”,补之。“今人马多”,P.2005号作“人多皆足”,无“今”、“马”二字。
(2)未尝之绝:S.5448号、P.2005号俱无此句。
(3)即刑相类,P.2005号作“印形相似”,据以补正。
(4)县西北一百一十七里:P.2005号作“州北一百一十七里”,“北”前疑有缺字。P2691号《沙州城土境》作“州西一百七十里”。
(5)卌五里:P.2005号同,P.2691号作“卅五里”。
(6)乐僔事,见《莫高窟记》。
(7)沙井,即月牙泉;土河,见P.2005号“土河”条。
(8)县东北廿里:P.2691号、P.2005号并作“州东廿里”。
(9)绞龙:“绞”,误,应作“蛟”。
(10)张孝恭:S.5448号作“张孝嵩”,P.3721号作“张嵩”,恭,当为嵩
之误。
  (11)事见P.3721号、S.5448号玉女泉条。
(12)寿昌县,下:《新唐书·地理志》同。《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寿昌县:“寿昌县,中下。”
(13)东北去州一百廿里:《元和郡县图志》作“东至州一百五里”。《寿昌县地境》作“西北去州一百廿里”,西为东之误。
(14)公廨二百七十五千:《寿昌县地境》作“一百九十五千”。
(15)正光六年改为寿昌郡:《寿昌县地境》与此同;《新唐书·地理志》不载;《旧唐书·地理志》:“后魏改为寿昌县。”与本卷异。
(16)永徽六年废:《寿昌县地境》、《新唐书·地理志》并作“永徽元年”,“六”,为“元”之误。
(17)寿昌置:应作“寿昌县”。
(18)大中二年张议潮收复:S.3329《张氏修功德记》:“敦煌,晋昌收复己讫,时当大中二载。”P.3633《辛未年七月西汉金山国文件》:“沙州本是大唐州郡,去天宝年中,安禄山作乱,河西一道,因兹陷没一百余年,名管蕃中。至大中三年,本使太保起敦甲[兵],口却吐蕃,再有收复,尔来七十余年,□贡不断,太保功成事遂,仗节归唐,累拜高官,出入殿庭,承恩至重,后□□疾,帝里身薨,子孙便镇酉门,巳至今[日]。……太保弃蕃归化,当尔之时,见有吐蕃节儿镇守沙州,太保见蕃离乱,乘势沙州百姓同心同意,穴白趁却节儿,却着汉家衣冠,永抛蕃丑。太保与百姓重立咒誓,不看(?)吐蕃。百姓等感荷太保,今为神主,日别永赛,立一庙,见在城东。”又曰:“沙州本是善国神乡,福德之地。天宝元年,河西五州尽陷,唯敦煌一郡,不曾破散,直为本朝多事,相救不得,□□吐蕃,四时八节,带[代]带[代]供进,亦不曾辄有移动,经今一百五十年,沙州社稷,宛然如旧,东有三危大圣,西有金鞍毒龙,当时保护一方处所。”S.530《钜鹿索法律和尚义辩墓志铭》:“皇祖左金吾卫会州黄石府折冲都尉讳奉珍,天宝以来,逆胡内侵,吐蕃来桑范,敢犯边境,洎大历以浸,猖狂积日,相持连□不散,公誓心而御捍,铁石之心不移,全弧垒于三危,解重围于百战。”
(19)镇二龙勒堡五西寿昌西关:《寿昌县地境》作“镇二:龙勒,西关。”堡不载。
(20)“镇三”以下疑有脱文。
(21)县东北一百六十里:《寿昌县地境》同。《旧唐书·地理志》作“县西北一百八十里。”
(22)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是也:《汉书·西域传》:“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汉”后夺一“厄”字。

沙州图经卷第一
S.2593号
沙州图经卷第一(1)
第一州(2),第二、第三、第四敦煌县(3),第五寿昌县(4)。/
沙州,下(5)。属凉州都督府管(6)。无瘴(7)。/
右沙州者,古瓜州地(8)。其地平川,多沙卤。人以耕稼/为业(9)。
草木略与东华夏同,其木无椅、桐、梓、漆、/栝柏。/
[题解]
S.2593号,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黄永武《敦煌宝藏》皆定名为《沙州图经卷第一》。向达《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曰:“二五九三,大涅槃经卷第四十至四十一遗教品(八○)。纸背:沙州图经(六)。”故定名《沙州图经》。存六行,未抄完。
  [校注]
  (1)本卷尾亦题“沙州图经卷一”六字。敦煌卷子中关于沙州地理的有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P.269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P.5034号《沙州地志》、P.2691号《沙州城土境》、S788号《沙州地志》、《寿昌县地境》、S367号《沙州伊州地志》、S5448号《敦煌录一本》、P.3721号《瓜沙两郡史事编年并序》等。
(2)敦煌地理卷子中关于沙州的记载仅此一卷。
(3)敦煌县:《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皇朝以敦煌为燉煌”。《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亦作“燉煌郡”、“燉煌县”。敦煌遗书关于唐五代时的敦煌皆记为燉煌。据P.2695号和P.2005号卷三有关敦煌县的内容,唐五代敦煌县实行县、乡,里三级制。据敦煌文书S2669号、S.8877号、S.5573号、S.6452号、P.2803号,P.2953号、P.2887号,P.3451号、P.4814号、P.6003号等,敦煌县辖乡有:敦煌、慈惠、平康、龙勒、玉关、洪池、效谷、赤心、莫高、洪润、青水、悬泉、从化、神沙、寿昌、新义等十四乡,其中除新义乡名仅见于竹简之上,寿昌乡名仅天宝九载出现一次外,其他都比较常见。建中初陷吐蕃,吐蕃改唐乡制为部落制,敦煌文书中所反映吐蕃占领时敦煌的部落有:曷骨萨部落(P.3422)、擘三部落(S.3287)、道门部落(P.4638)、悉董萨部落(S.8829)、僧尼部落(S.2729)、利弗诺图邑聚落(S.1490)、上部落、下部落、行人部落、阿骨萨部落,多悉□萨部蒋(S.1475)等。里在文书中反映不全也不多,据敦煌文书,有:慕道里(从化乡,P.3952),宜禾里(悬泉乡,S.514)、莫高里(莫高乡,P.2482)、都乡里(龙勒乡,P.2583、P.2592、P.3354)、修武里(平康乡,甘博006号)、长沙里(洪润乡,P.2347)、丰义里(玉关乡,S.6454),阳沙里(神沙乡,P.2417)、洪文里、(平康乡,P.3770)、安昌里(平康乡,P.3770)、无穷里(劲谷乡,S.794)等。敦煌城中,实行坊制,分为释教坊(S.530)、长行坊(P.4638)、旌坊(P.3489)、阶亭坊、郡草坊(P.2626)、怀安坊、钦贤坊(P.2482)、儒风坊(S.3875)、修文坊(S.1285,P.3501)、永宁坊(S.3877)、应经坊(S.5824)等。
  (4)寿昌县,《旧唐书·地理志》:“寿昌,汉龙勒县地,属敦煌郡,县南有龙勒山。后魏改为寿昌县。”《新唐书·地理志》:“寿昌。下。武德二年析敦煌置,永徽元年省,乾封二年复置,开元二十六年又省,后复置,治汉龙勒城。”《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寿昌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五里。本汉龙勒县,因山为名,属敦煌郡。周武帝省入鸣沙县。隋大业十一年,于城内置龙勒府,武德二年改置寿昌,因县南寿昌泽为名也。”敦煌地志中P.5034号、S.788号、S.367号及《寿昌县地境》并有记载。
  (5)《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及《敦煌博物馆藏地志残卷》州等同。《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沙州,敦煌。中府。
  (6)凉州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平李轨,置凉州总 管府,管凉、甘、瓜、肃四州,……七年改为都督府,督凉、肃、甘、沙、瓜、伊、芳、文八州,……咸亨元年,为大都督府,督凉、甘、肃、伊、瓜、沙、雄七州,上元二年,为中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督凉、甘、肃三州。”本卷称凉州都督府,当属武德七年至咸亨元年间所作。又据同书瓜州条:“武德五年,置瓜州,仍立总管府,管西沙、肃三州,八年,罢都督,贞观中复为都督府。”本卷应著于唐贞观年间。
  (7)瘴,是因气候潮湿而产生的一种疾病,主要见于南立方。敦煌气候干燥,故无瘴。
  (8)《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瓜州条:“按隋瓜州,即今沙州也。大业 三年改瓜州为敦煌郡。武德五年改瓜州,别于晋昌置瓜州,地出美瓜,故取名焉。”沙州条:“古戎地也,《左传》所谓‘允姓之戎,居于瓜州’,注云‘在今敦煌,汉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其地也。……后魏太武帝于郡置敦煌镇,明帝罢镇立瓜州,以地为名也,寻又为义州,庄帝又改为瓜州。隋大业三年,又罢州为敦煌郡。……武德二年西土平定,置瓜州,五年改为沙州。” 《新唐书·地理志》:“沙州敦煌郡,……本瓜州。”《旧唐书·地理志》:“沙州。下。……武德二年置瓜州。五年,改为西沙州。”P.3211号:“敦煌境生好瓜,四面尽慕捺兰,万姓坚牢。”P.3650号:“张掖,甘州是也。酒泉,肃州。晋昌,瓜州。武陵,新城,后假敦煌,西沙州是也。”
  (9)P.5007号《诗》:“敦煌:万顷平田四畔沙,汉朝城垒属蕃家。歌谣再复归唐国,道拂春风杨柳花。仕女上挽天宝髻,水流依旧种桑麻,雄军往往施鼙鼓,斗将徒劳猃狁夸。寿昌:会稽碛畔亦疆场,迥出平田筑寿昌,沙漠雾深隖□雁,草枯犹未及重阳。狐裘上冷搜红髓,絺□那堪卧□霜, 曾不行文墨少,移风徒□北西王。”敦煌耕田主要分布于甘泉水下游灌溉区及寿昌海灌溉区,此外皆是沙漠,又称之为沙府。P.5026号《本地历史诗》:“敦煌四裔是临边,四塞清平扫朗烟,令必加节拾万年,沙府圆境小长安。”S.5556号《望江南诗》:“龙沙塞远路隔烽”。P.3967号《麒麟阁诗》中有:“危山岝潜龙虎,流沙忽震如鞴皷,松竹虽坚不寄生,四时但见愁云吐。敦煌易主镇天涯,梅杏逢春旧地花,归期应限(恨)羶羊乳,收取神驹养涯洼。”P.2641号《莫高窟再修功德记》:“窃以州府平广,地接水精之堂。”P.2945号《归义军公文》:“伏以孤军绝漠,最是遐外,碛西四寇,居川不坠,漠境风化,类聚□□。”P.3720号《悟真与京城大德酬答诗》曰:“生居狐貊地,长在碛边城,未能学吐凤,徒事聚□萤。”又曰:“沙漠关河路几程,又曰:“行尽平沙入汉川”。P.4638号《献玉状》:“伏以碛西遐褰,戎境枯荒,地不产珍,献无奇王瓦 ,前物并是殊方所出,透狼山,运届敦煌,异域通仪,涉瀚海来还沙府,辄将陈献,用表轻怀。”沙州耕田平旷,沙碛四围。从敦煌户籍、水利文书及借贷文书看,当地以农业及少量畜牧业为主。

沙州伊州地志
S.367号
(前缺)
物志》云(1):汉贰师将军
购以归,愍而放之(2),来至(8)
以为龙勒泉。
饮此水鸣喷,宛转回旋而去,/因以□□□□□□□□(为号,今检池南有土)堆,似龙头(4),亦以为名。/
寿昌海,(中缺)(县南十里,即渥洼)水(5),屈曲周回一里,其深浅不测,汉得天马处也。/
大渠,县南十里,源自渥洼水。
长□□(支渠),□□(县南)十里(6)。
石门涧,源自县南三里。
无卤涧,源[自]县西南十里(7)。/
石城镇,东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上都六千一百里。本
汉楼/兰国。《汉书·西域传》云:地沙卤,少田,出玉。傅介子既杀/其王,汉立其弟,更名鄯善国(8)。隋置鄯善镇(9),隋乱,其/城遂废。贞观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来居此城,/胡人随之,因成聚落,亦曰典合城(10)。四面皆是沙碛(11)。上元二年/改为石城镇,隶沙州。
屯城,西去石城镇一百八十里(12)。鄯善质子尉屠耆/归,单弱,请天子:国中有伊循城,城肥美,愿遣一将屯田/积谷,得衣(依)其威重。汉遣司马及吏士屯田伊循以镇之,/即此城是也(13)。胡以西有鄯善大城,遂为小鄯善,今屯城也。/
新城,东去石城镇二百卌里。康艳典之居鄯善,先修此城,因名新城,汉为弩支城(14)。/ 蒲桃城,南去石城镇四里,康艳典所筑,种蒲桃此城中(15),因号蒲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