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萨毗城,西北去石城镇四百八十里,康艳典所筑,其城近萨/毗泽(16),山[路]险阻,恒有吐蕃及吐谷浑来往不绝。/
鄯善城,周回一千六百卌步(17),西去石城镇廿步,汉鄯善城,/见今墔坏。
幡(播)仙镇,故且末国也。《汉书·西域传》云:去上都六千八百廿里。隋置且末郡。上元三年改幡(播)仙镇(18)。/
古屯城,在屯城西北(19)。
沮(且)末河,源从南山大谷口出,其源/去镇城五百里,经且末城下过,因以为名。以前镇城并陷吐蕃。/
  蒲昌海,在石城镇东北三百廿里,其海周广四百里。《汉书·/西域传》云:黄河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 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伏流地下,南出积石山,为中国河焉也(20)。/ 伊州,下。公廨七百卌千(21),户一千七百廿九(22),乡七。/
右古昆吾国西戎之地,周穆王伐西戎,昆吾献赤刀是也,/后语讹转为伊吾郡(23)。 《汉书·西域传》云(24):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伊吾之地,又为匈奴所得,汉武帝伐匈/奴,收其地,其后复弃。至后汉永平十六年,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田禾都尉,西域复通。以后伊吾三失三得。顺/帝置伊吾司马一人。魏、晋无闻郡县。大业六年于城/东买地置伊吾郡(25),隋乱,复没于胡。贞观四年首领石万/年,率七城来降,我唐始置伊州(26)。宝应中陷吐蕃,大中四/年,张议潮收复,因沙州卌户居之,羌龙杂处,约一千三/百人(27)。/
贡赋
管县三:伊吾、纳职、柔远。/
伊吾县,在郭下。公廨三百一千一十五,户一千六百一十三,乡四。/
右本后汉伊吾屯,其城云是窦固所筑也(28)。魏以为县。《汉书》/云:伊吾卢,夷狄旧号耳。/
寺二:宣风、安化。观二:祥麰、大罗。烽七:水源、毛瓦(?)、狼泉、香枣、磐兰泉、速度谷、伊他具。戍三:堑亭、赤崖、矟竿。/
  风俗:有文字。田夫商贩之人,惟有平铁为钹,冬夏常食/饼,无釜甑之具,杯椀匙箸皆不畜,渴则渠踞地而饮,/古所谓洿樽棓饮,则其质朴之像,其俗又不重衣冠,唯/以多财为贵。/
  陆地盐池,地周回十里,北去县六十里。碛中无水,陆地出盐,月/满味甘,月亏即苦,积久采取,竟无减损(29)。/
小伊吾城,北去县廿里,本伊吾县也,百姓因此城侧近先有田水,/就其地垒城,故曰小伊吾。/
时罗漫山,与柔远县分管。
源泉水,县北十里。
第二水,县东北五里。/
第三水,县东北九里。
凡三水皆临崖涌出,南流入碛即绝。
火/祆庙,中有素书形像无数。有祆主翟槃陀者,高昌/未破以前,槃陀因入朝至京,即下祆神,因以利刀刺腹,左右/通过,出腹,截弃其余,以发系其本,手执刀两头,高/下绞转,说国家所举百事,皆顺天心神灵助,无不征验。/神没之后,僵仆而倒,气息奄七日,即平复如旧。有司奏/闻,制授游击将军。/
纳职县(30),下。东去州一百廿里。公廨二百一十五千,户六百三十二,乡七。/
右唐初有土人鄯伏陀,属东突厥,以征税繁重,率城人/入碛奔鄯善,至并吐[谷]浑居住,历焉耆,又投高昌,不安而/归,胡人呼鄯善为纳职,既从鄯善而归,逐(遂)以为号耳(32)。/
寺一:祥麰,尼。戍一:百泉。烽八:百尺、不到泉、永安、东拓厥、花泉、延末。/
城北泉,去县廿里,在坎下涌出,成湍流入蒲昌海也。/
柔远县,西南去州二百四十里(32),公廨,户三百八十九,乡一。/
右相传隋大业十二年伊吾胡共筑营田,贞观四年胡归国,/因此为县,以镇为名。/
观一:天上。烽四:白望、白杨山、伊地具、独堆。/
  柔远镇,县东七里。隋大业十二年置伊吾郡,因置此镇(33)。/
  时罗漫山(34),县北四十里(35),按《西域传》即天山也,绵亘数千里(36)。其上有/汉将窦固破呼衍王刻石纪德之碑。姜行本磨去旧/文,更刻新文,以赞唐德(37)。其山高六十里,置坛场祈祷,其州/下立庙,神名阿览。/
伊吾军,东南去上都四千八百里(38)。
右景龙四年五月月奉勃置,至开元六年移就甘露/镇,兵士三千人,马一千卌疋(39)。/ 四至:东南去伊州三百里(40)。西南去西州八百里。西去庭州七百八十里(41)。东北接贼界。/
龙部落本焉耆人,今甘、肃、伊州各有首领,其人轻锐健/斗战,皆禀皇化(42)。
沙州[寿昌县]东南姚阅山,去州一百八十里。/西南有紫亭山,去州一百九十里(43),其山石皆紫色,复名紫/亭。
庭州瀚海军。
西州天山军交河县(44)。
伊州伊吾军柔远县。
光启元年十二月廿五日,张大庆(45)因灵州安尉(慰)使嗣大夫等来/至州,于嗣使边写得此文书记。/
[题解]
S.367号,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黄永武《敦煌宝藏》、向达《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皆定名为《沙州地志》,傅振伦《从敦煌发现的图经谈方志的起源》定名为《瓜沙伊西残志》,日本羽田享《唐光启元年写本沙州伊州地志残卷》、周丕显《敦煌遗书概述》定名为《沙州伊州地志》。卷子首部残缺,尾部完整,残存八十七行,一至二十七行记沙州寿昌县地理,二十八至八十三行记伊州地理,八十四至八十七行为写著题记。卷子主要记沙州伊州地理,故定名为《沙州伊州地志》。
[校注]
(1)物志云:《寿昌县地境》(以下简称《地境》)作“《西域传》云”。羽田亨录作“异物志云”。
(2)汉贰师将军……购以归,憨而放之:《地境》作“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得骏马,愍而放之。”
(3)来至:《地境》作“既至”。
(4)因以……堆似龙头:《地境》作“今验池南有土堆,有似龙头。”P.5034号《沙州地志》亦作“因以为号,今检其□□堆,有似龙头。”据之补正。
(5)寿昌海……水:《地境》作“寿昌海,源出县南十里,……即渥洼水也。”P.5034号与此同,所缺七字为“县南十里,即渥洼”,据以补正。
(6)长□□□□十里:P.5034号《沙州地志》 “长支渠,右在县南十里”。据以补正。
(7)源县西南十里:“源”后夺一“自”字。
(8)《汉书·西域传》曰:“鄯善国,本名楼兰,……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轻将勇敢士,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
(9)《地境》同。《隋书·地理志》:“鄯善郡,大业五年平吐谷浑置,置在鄯善城,即古楼兰城也。并置且末、西海、河源,总四郡。”《隋书·炀帝纪》同,是隋平吐谷浑置鄯善郡。又据《隋书·吐谷浑传》隋击败吐谷浑于其地“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及本卷,是隋置郡前又曾置镇。
(10)典合城:《地境》作“兴谷城”,误。
(11)沙碛:《地境》作“沙卤”。
(12)屯城西去石城镇一百八十里:《地境》同。《新唐书·地理志》:“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汉伊修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是屯城又名七屯城,里程又少一百里,《唐书》记载有误。
(13)《汉书·西域传》:汉立尉屠耆为鄯善王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今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
(14)《新唐书·地理志》:石城“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艳典所筑。”《地境》作“东去鄯善三百三十里。”
(15)种蒲桃此城中:《地境》作“种葡萄此城中甚美。”
(16)《隋书·地理志》且末郡:“有且末水,萨毗泽。”萨毗泽,即今阿牙库木湖。
(17)一千六百卌步:《地境》作“一千六百卅步”。
  (18)幡仙镇:《地境》、《新唐书·地理志》、P.5034号,并作“播仙镇”,“播”与“幡”形近致误。隋置且末郡:《隋书·地理志》同,《隋书·炀帝纪》,大业五年六月“癸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
  (19)见《地境》校注(26)。
(20)据《汉书·西域传》:“于阗。之后又夺“于阗”二字:“蒲昌海”之后又夺“蒲昌海”三字,今据补。“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后又脱“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诸字。
(21)公廨七百卌千:《敦煌县博物馆藏地志残卷》作“本七百七十”。
(22)户一千七百廿九:《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伊州开元户同
(23)后语讹转为伊吾郡:郡,衍字。《元和郡县图志》作“后转为伊吾”。
(24)以下文非得于《汉书·西域传》。而得于《汉书·匈奴传》、《后汉书·西域传》、《元和郡县图志》等。
(25)《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隋大业六年得其地,以为伊吾郡。”《旧唐书·地理志》: “隋始于汉伊吾屯城之东筑城,为伊吾郡。”《隋书·薛世雄传》:“世雄遂于汉旧伊吾城东筑城,号新伊吾,留银青光禄大夫王威,以甲卒千余人戍之而还。”
(26)《元和郡县图志》:“贞观四年,胡等慕化,内附,于其地置伊州。”
  (27)S.788《沙州图经》、S.3329号《张氏修功德记》载大中二年收瓜沙。《新唐书·宣宗纪》:大中五年“沙州人张议潮以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归于有司。”是张议潮大中二年收复瓜沙,四年收复伊州,五年献图籍于唐朝。P.2962号《张议潮变文》“先去大中十载,大唐差册立回鹘使御史中丞王瑞章持节而赴单于,下有押衙陈元弘走至沙州界内,……至十一年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清和差走马使至,云:‘有背叛回鹘五百余帐,首领翟都督等将回鹘百姓已到伊州侧。”
  (28)《旧唐书·地理志》:“窦宪,班超大破西域,始于此筑城。”《旧唐书》记载有误。
(29)陆地盐池:《新唐书·地理志》:“(纳职县)南六十里有陆盐池。”《元和郡县图志》: “陆盐池,在州南六十里。周回十余里,无鱼。水自生如海盐,月满则盐多而甘,月亏则盐少而苦。”
(30)P.2962号《张议潮变文》:“敦煌北一千里镇伊州城西存纳职县,其时回鹘居住在彼,频来抄劫伊州,俘虏人物,侵夺畜牧,曾无暂安。仆射乃于大中十年六月六日,亲统甲兵,诣彼击逐伐除。不经旬日中间,即至纳职城。贼等不虞将兵忽到,都无准备之心。我军遂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麞狂,星分南北,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五十里之间,煞戮横尸遍野处。……仆射与犬羊决战一阵,回鹘大败,各自苍黄抛弃鞍马,走投入纳职城,把劳(牢)而守,于是中军举华(画)角,连击铮铮,四面□兵,收夺驼马之类一万头匹。我军大胜,足骑不输,遂即收兵,即望沙州而返。”
(31)《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纳职县:“其城鄯善人所立,胡谓鄯善为纳职,因名县焉。” 《旧唐书·地理志》:“纳职,贞观四年,于鄯善胡所筑之城置纳职县。”《新唐书·地理志》同。
(32)西南去州二百四十里:西南,《元和郡县图志》作“西北”。
(33)隋大业十二年置伊吾郡,因置此镇:“十二年”有误。本卷伊州下及《元和郡县图志》并记大业六年置伊吾郡。《隋书·炀帝纪》大业五年六月“壬子,高昌麴P.雅来朝,伊吾吐屯设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伊吾郡置于大业六年比较合理。“十二年”当为“六年”之误。
(34)时罗漫山:《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皆作“折罗漫山”。《后汉书·窦固传》李贤注曰:天山,“即祁连山也,今在西州交河县东北,今名祁县罗漫山。”《隋书·北狄传》、《姜行本纪功碑》与本卷同。
(35)县北四十里:《元和郡县图志》作二十里。
(36)《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伊州“天山,一名折罗漫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旧唐书·地理志》:“天山,……一名白山,胡人呼折罗漫山。”
(37)《后汉书·窦固传》:“明年,固与(耿)忠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胡,万二千出酒泉塞,……固、忠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走,追至蒲类海。”《后汉书·班超传》:“(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是窦固立碑当在此年。《新唐书·姜謩传》附《姜確传》曰:“確,字行本,……高昌之役,为行军副总管,出伊州,距柳谷,依山造攻械,增损旧法,械益精。其处有汉班超纪功碑,行本磨去古刻,更刊颂陈国威灵。遂与侯君集进平高昌,战有功,玺书慰劳。”新疆哈密发现有《姜行本纪功碑》,碑文收在罗振玉《西陲石刻录》中。
(38)据《元和郡县图志》?伊州去上都四千四百三十里,而伊吾军在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合计四千七百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