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76)《晋书·李暠传》:隆安四年“玄盛乃赦其境内,建年为庚子,迫尊祖弇曰凉景公,父昶凉简公。”
(77)据《晋书·李暠传》暠诸子中不载李谭。《十六国春秋辑补》记载李谭为李暠长子。李恂为敦煌太守,北凉攻破敦煌城,李恂自杀;李让,李嵩时曾为敦煌太守镇敦煌。《魏书·李宝传》:“P.父歆为沮渠蒙逊所灭,宝徙姑臧。岁余,随舅唐契北奔伊,臣于蠕蠕。……属世祖遣将讨沮渠无讳于敦煌,无讳损城遁走。宝自伊吾南归敦煌,遂修缮城府,规复先业。遣弟怀达奉表归城。世祖嘉其忠款,拜怀达散骑常侍、敦煌太守,别遣使授宝使持节、侍中,都督西垂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沙州牧、敦煌公,仍镇敦煌,四品以下听承制假援。”暠子潭、让、恂等庙当建于李宝入据敦煌时。
(78)神二年:神后有夺字。《晋书·李暠传》:“吕光末,京兆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敦煌太守赵郡孟敏为沙州刺史。”段业年号有神玺,任盂敏为沙州刺史当在神玺二年。罗校亦以为神玺二年。《魏书·李暠传》:“皇始中,吕光建康太守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敦煌太守孟敏为沙州刺史,暠为效谷令。”皇始三年,即神玺二年。
(79)州东廿里:P.2691号同。S.788号作“县东北二十里”。
(80)S.788号同。
(81)父玫为一时秀士,官至会稽合:据《魏书·阚驷传》,“合”当作“令”。会稽县,《晋书·地理志》:“元康五年,惠帝分敦煌之宜禾、伊吾、冥安、深泉、广至等五县,又分酒泉之沙头县,又别立会稽,新乡,凡八县为晋昌郡。”会稽县在唐肃州玉门县境,西凉、北凉又于此置会稽郡。
(82)《西凉录》记事与此同。《晋书·李暠传》:“又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起嘉纳堂于后园,以图赞所志。”唯《西凉录》年代与本卷稍异。罗校曰:“《西凉录》载此事于癸卯四年,误先一年。又案暠建元庚子,故称庚子元年、庚子二年,以至五年,皆以庚子纪之,今本《西凉录》作庚子元年,辛丑二年,壬寅三年,癸卯四年,甲辰五年,误也。当据此改正。”
(83)效谷府:《新唐书·地理志》沙州敦煌郡“有府三,曰龙勒,效谷, 悬泉。”《西陲石刻录》载《李府君修功德纪碑》:“考达,左玉铃卫效谷,府旅帅上护军,……公任左玉钤卫效谷府旅帅上护军。□□□□□□尉,行紫金镇将,上柱国。”
(84)《西凉录》所记与此大体相同,唯“西门外,作“南门外”。《晋书·李暠传》:“仍于敦煌南门外临水起堂,名曰靖恭之堂,以议朝政,阅武事。”疑“西”误。
(85)右按《西凉录》王李暠建以听政:以意揆之,王前夺一“凉”字。谦德堂,《西凉录》、《李暠传》并不载。
(86)土河,敦煌所出地志仅此一载。
(87)北去神威烽:去,应作“至”。
(88)罗校曰:“《一统志》称効谷、龙勒故城俱在沙州卫西。《西域图志》云:今日敦煌县西逾党河,旧城基址不一而足,効谷,龙勒城郭遗址疑于是乎?在此云在州东北,则非在沙州卫之西可知,惜徐星P.先生不及见此志,当时未于城东北一里,寻迹之也。”梁尉英《汉代効谷城考》(《一九八三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认为汉効谷城即今敦煌县东北20公里处戴家墩城堡遗址。唐沙州敦煌县有効谷乡,即在敦煌县东部。
(89)本是渔泽鄣:鄣,《汉书》颜注作“障”。S.5448号作“效谷本是渔泽”。
(90)济南崔意不为渔泽都尉:《汉书》颜注作“济南崔不意为渔泽尉”。S.5448号同。
(91)教人力田:S.5448号同,《汉书》颜注作“教力田”,罗校曰:“疑原是教民力田,颜注避讳省‘民’字,此又改作‘人’也。”
(92)后秦苻坚建安二十一年为酒泉人黄花攻破遂即废坏:罗振玉曰:“坚纪元无建安,安字殆元之讹。”王仲荦《敦煌石室出〈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考释》(《历史地理》第五辑)以为:“苻坚建年有建元无建安。”校作“后秦苻坚建安(元)廿一年”。罗,王校注俱误。据《三国志·魏书·阎温传》,本卷“后秦苻坚”四宇乃“后汉献帝”之误,“花”乃“华’之误“先是,河右扰乱,隔绝不通,敦煌太守马艾卒官,府又无丞。功曹张恭素有学行,郡人推行长史事,恩信甚著,乃遣子就东诣太守,请太守。时酒泉黄华,张掖张进各据其郡,欲与恭并势。就至酒泉,为华所拘执,劫以白刃。……恭即遣从弟华攻酒泉沙头,乾齐二县。恭又连兵寻继华后,以为首尾之 援。别遣铁骑二百,迎吏官属,东缘酒泉北塞,径出张掖北河,逢迎太守尹奉。于是张进须黄华之助;华欲救进,西顾恭兵,恐急击其后,遂诣金城太守苏则降。”注引《魏略·勇侠传》:“杨阿若后名丰,字P.阳,酒泉人。……至建安中,太守徐揖诛郡中强族黄氏。时黄昂得脱在外,乃以其家粟金数斛,募众得千余人以攻揖。揖城守。丰时在外,以昂为不义,乃告揖,捐妻子走诣张掖求救。会张掖又反,杀太守,而昂亦陷城杀辑,二郡合势。昂恚丰不与已同,乃重募取丰,欲令张掖以麻系其头,生致之。丰遂逃武威,太守张猛假丰为都尉,使赍檄告酒泉,听丰为揖报仇。丰遂单骑入南羌中,合众得千余骑,从乐涫南山中出,指趋郡城。未到三十里,皆令骑下马,曳柴扬尘。酒泉郡人望见尘起,以为东大兵到,遂破散。昂独走出,羌捕得昂,……丰遂杀之。时黄华在东,又还领郡,丰畏华,复走依敦煌。至黄初中,河西兴复,黄华降,丰乃还郡。”
(93)州北六十三里:P.2691号作“州西北六十三里”。S.5448号作“在州北,其城六十三里。”
(94)曲泽烽:《寿昌县地境》、P.2691号、P.5034《沙州地志》皆载寿昌县西北一百九十里有曲泽,曲泽烽当在此。
(95)又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于乌孙北为塞以益广因:《汉书·匈奴传上》:“又西通月氏、大夏,以翁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又北益广田至眩雷为塞,而匈奴终不敢以为言。”广因,是“广田”之误。
(96)建塞起亭遂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汉书·匈奴传》亭遂作亭隧,“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屯戍,罗录作“长戍”,今据原卷胶卷改正。
(97)又元帝竟宁单于来朝:《汉书·匈奴传》单于来朝事在竟宁元年,竟宁之后缺“元年”二字,今据补。
(98)设屯戍以等守之:屯,罗录作“长”字,误。 《汉书·匈奴传》无“等”字。等,衍文。
(99)至西凉王李暠建初十一年又修以备南羌北虏:罗校曰:“《西凉录》一建初九年修敦煌旧塞东西二围以防北虏之患,筑敦煌旧塞西南二围以威南虏,即此事。误列于二年前,当据此改正。又据此志,州之四向皆有塞城,而《西凉录》称东西二围,西南二围,重西而不及北,殆亦有误。”《法显传》曰:“夏坐讫,复进到敦煌,有塞,东西可八里,南北四十里。共停一月余日。……敦煌太守李暠供给度沙河。”与本卷合。
(100)张芝墨池:据嘉纳堂条,唐敦煌子城东北罗城中有嘉纳堂,唐为効谷府,张芝墨池当在罗城东北部。P.2691号“张芝池,北水池是。”
(101)张芝,东汉献帝时人,《后汉书·张奂传》:“长子芝,宇英P.,最知名。芝及弟昶,字文舒,并善草书,至今称传之。”唐李贤注曰:“王愔《文志》:芝少持高操,以名臣子勤学,文为儒宗,武为将表。太尉辟,公车有道征,皆不至,号张有道。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下笔则为楷则,号忽忽不暇草书,
为世所宝,寸纸不遗,韦仲将谓之‘草圣’也。”P.4615背《墓志》:“以临池余墨,染及素[帛]。”P.3866《李翔涉道诗》:“秋日过龙兴寺观墨池:独登仙馆欲从谁,闻者王君旧墨池;苔癣(藓)已侵行履迹,窟坳犹是古来规,竹稍声认挥毫日,殿角阴疑洗砚时,叹倚坛边红叶树,霜冲欲尽下山迟。”S.5648号记有《草书歌》。
(102)S.3287王羲之《番页 书论》:“尚想黄绮,意想疾于繇年在襄,吾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精熟,池水尽墨,假今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之达解者,知其详之不虚也。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不及也。”S.214号同。《柳河东集》卷四十二《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崘二童》注云:“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S.2072《佚类书》工书条:“晋有王羲之、献之、张芝并皆能书。”张芝以草书著称,故称之为“草圣”。本卷“圣”前夺一“草’字,据《后汉书》卷六十五唐李贤注补正。
(103)P.3721《瓜沙两郡史事编年并序》有载。
(104)赵智本:P.372l号作“赵义本”。
(105)甘州三水镇:诸志不载。
(106)西州蒲昌府:《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缺载。按唐酉州有蒲昌县,蒲昌府当因在蒲昌县得名。69TAMll7:57/4《唐残辞为买马柳中报蒲昌府马疋事》中记载西州有蒲昌府。
(107)西州岸头府:《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皆不载。P.2625号《敦煌名族志》:阴守忠“唐任壮武将军、行西州岸头府折冲,兼充豆卢军副使,……”吐鲁番文书关于岸头府记载很多。
(108)岷州临洮府:《新唐书·地理志》岷州三府中有临洮府。
(109)墨离军:《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皆载“瓜州西北一千里”,一千,疑一十之误。唐设墨离军,直延续至唐末五代宋初张曹统治敦煌时期。P.4622《曹延瑞大云寺设会请疏》:落款:“雍熙三年十月日墨釐军诸军事行瓜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曹延瑞疏。”《索勋纪德碑》:“特授昭武校尉持节抄州诸……墨釐军押蕃[落]……。”
(110)P.3721号有载。
(111)吕光麟庆元年:后凉吕光无麟庆年号,当为“麟嘉”之误。《晋书·吕光载记》:“是时麟见金泽县,百兽从之,光以为已瑞,……赦其境内,年号麒嘉。”罗校曰:“此事《后凉录》列于太安三年,云敦煌宋欣送同心梨,误先一年,当据此改正。”
(112)李暠庚子年白雀翔于靖恭堂:庚子后有夺字,《西凉录》叙此事在三年。罗校曰: “案靖恭堂建于庚子三年,志叙此事在四年大石立之前,则此事必在三年,年上所夺乃‘三’字也。”
(113)凉王庚子四年五月,以意揆之,凉王之后当夺“李暠”二字。
(114)罗校曰:“今本《西凉录》四年夺此事,当据此补。”
(115)罗校曰:“今本.《西凉录》色作形,案葛无鸟形之理,作色为当,应据此改。”
(116)罗校曰:“牧宇有误,又今本《西凉录》于五年夺此事,当据补。”
(117)《西凉录》夺此事。
(118)《西凉录》夺此事。
(119)平河,见《敦煌水渠》注(38)。
(120)弥漫十五里:P.2695《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
(121)董行靖,P.2691号作“董行端”。
(122)垂流于地:“地”P.2691号作“池”。“里”作“日”。
(123)万寿、灵图,敦煌名寺,文书中屡见。李正宇《敦煌地区古代祠庙寺观简志》考释敦煌地区庙有汜咸庙、仓慈庙、贰师庙、孟庙、李先王庙、李庙、张芝庙、东水池神庙、西水池神庙、袄庙、大秦寺、先圣太师庙、土地神庙、风P.神庙、雨师神庙、太保庙、社稷坛。寺有仙岩、龙泉、永晖、阿育王、崇教、大乘、大云、灵图、灵修、开元、龙兴、报恩、金光明、莲台、永安、乾元、普光、安国、兴善、圣光、永寿、永康、禅定、三界、净土、城东、奉唐、端严、天王堂、法门、圣王、显德、永兴禅 院、乾明、广化、圣寿、大悲等及三窟。观有灵图、神泉、开元、龙兴、冲虚、玉女娘子、紫极宫等。
(124)青黄赤白黑五白色具备:P.2695号同。
(125)鉴者明也天显:P.2691号同。罗校曰:“显下有夺字。”
(126)其时大明大授一倍以上:罗校曰:“此句有讹误。”大授,P.2695号作“大校”。
(127)光彩其鲜:其,P.2695号作“甚”,据之改正。
(128)石城镇,S.367《沙州伊州地志》、《寿昌县地境》俱载。
(139)礼升威仪:罗校曰:“升乃斗之讹。”
(130)并守忠忄皆 也:罗校曰:“忄皆 字讹。”
(131)殊徵号:罗校曰:“徵字讹。”
(132)生于文王之祖:罗校曰:“于下夺文王二字。”
(133)福作万年:罗校曰:“作殆‘祚’之讹。”
(134)裴徐作舋:舋,应作釁。裴,指裴炎;徐,指徐敬业。武则天执政,徐敬业起兵扬州反对,内史裴炎乘势逼武则天反政,构成内外夹击之势,故称裴徐之乱。
(135)威以往兵:罗校曰:“‘往兵’,疑是‘佳兵’。”
(136)不得有得非名:罗校曰:“名下夺二字。”
沙州图经
S.788号
(前缺)
拨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今人马饮(1)
灭未尝之绝(2)。
东盐池,县东五十里,盐出水中,自/为块,人就水漉出曝干,并是颗盐,味淡于河东者,即(印)刑(形)相类(3)。
西盐池,县西北一百一十七里(4),俗号沙/泉盐者,类焉平,其味美又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