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国朝初改太原府雍正二年改为直州统定襄静乐二县编户旧五十三里今四十七里
  定襄县【州东五十里】
  周春秋晋战国赵
  汉阳曲县地
  后汉末移阳曲于太原界于阳曲古城置定襄县新兴郡
  晋晋昌郡惠帝时迁农人杨钊等三千户于此北魏为定襄县眞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晋昌三县属焉永安中改永安郡
  隋省县入秀容楼烦郡
  唐【上】武德四年析秀容置定襄县忻州
  五代
  宋【中下】熙宁三年省入秀容元祐元年复仍忻州金
  元【下】
  明太原府忻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忻州为直州定襄仍属编戸旧二十五里今一十三里
  静乐县【州西一百八十里】
  周春秋晋故楼烦地战国赵
  汉汾阳县地
  后汉末省入九原县新兴郡
  魏
  晋
  北魏眞君九年并九原县入定襄永安郡
  隋初曰岢岚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大业四年改静乐县楼烦郡
  唐【中】武德四年置管州领静乐县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废以静乐岚州
  五代
  宋咸平三年二月置静乐军五年徙宪州来治为下州遂废军又废天池元池二县入焉熙宁三年州废以县岚州十年复宪州仍统静乐县政和五年赐名汾源县金志宋宪州静乐郡
  金天德三年更名管州为下刺史统静乐县兴定三年升防御河北路
  元为下州冀宁路太祖十六年以岚州之岢岚宁化楼烦并入州至元二年割岢岚入岚州
  明省州为静乐县太原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忻州编户旧三十里今七里代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晋
  赵
  秦         雁门郡
  汉    并    雁门郡 繁峙隂馆楼烦崞
  太原郡 葰人原平虑虒广武
  代郡   卤城
  后汉   并州   太原郡  虑虒
  雁门郡  隂馆繁峙楼烦崞
  卤城广武原平
  魏         雁门郡
  晋    并州   雁门郡  广武崞繁峙原平北魏   肆州   永安郡  驴夷
  秀容郡  石城
  雁门郡  原平广武
  东夏州  偏城郡  广武
  恒州   繁峙郡  崞山繁峙
  武州【以下三郡胥武定中置治雁】 吐京郡吐京新城
  齐郡   昌国安平
  新安郡
  廓州【门川以下三郡胥武定初置治肆州众】  广安郡
  永定郡
  建安郡
  北齐        雁门郡  广武
  繁峙郡  繁峙
  北灵州【城界郭】
  北显州【城武州】
  后周   肆州   雁门郡  广武
  隋    冀州   雁门郡  雁门繁峙崞五台
  唐    河东道  代州   雁门五台繁峙崞
  唐林
  五代          代州
  宋     河东路   代州   雁门崞五台繁峙
  金     河东北路  代州   雁门五台广武繁峙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冀宁路 崞州代州台州坚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代州五台繁峙崞县
  国朝    山西布政司 代州   五台 繁峙 崞县代州
  春秋时晋地后属赵【通考武灵王破楼烦置雁门郡后北境属燕 通典马邑南境雁门北境皆是】秦置雁门郡【通考太原雁门二郡境】汉广武县地太原郡【汉志注雁门郡莽曰填狄广武县都尉治莽曰信桓】后汉建武十五年罢郡二十七年复魏徙雁门郡南度勾注治广武县晋因之北魏天兴初司州太和十八年改肆州统原平广武二县又置徧城郡领广武沷野二县后周徙肆州治广武县仍雁门郡隋开皇五年废郡改代州置总管府十八年改广武为雁门县大业初总管府废仍置雁门郡唐武德元年置代州总管统代忻蔚三州五年废总管六年复置统代忻蔚朔四州贞观四年又督顺州十二年省顺州以怀化来属天寳元年为雁门郡仍都督府雁门为上县乾元元年复为代州治雁门县五代后周时入东汉宋为上州置雁门郡防御领沿边安抚司雁门为中县金河东北路雁门县为倚天防六年置震武军节度使贞祐二年四月侨置西面经略司七月广武县来属八月经略司罢【元志金立都督府】元罢军太原路中统四年省雁门县入代州明洪武二年改为县八年复为州太原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为直州统五台繁峙崞三县编户旧四十一里今同
  五台县【州东南一百四十里】
  汉虑虒县太原郡
  晋罢
  北魏太和十年复驴夷县新兴郡永安中永安郡北齐改属雁门郡
  隋大业初改五台县雁门郡
  唐【中】代州证圣元年析五台崞县置武延县神龙元年改唐林为中县
  五代东汉置寳昌军
  宋【中下】
  金贞祐四年三月升台州河东北路
  元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改为洪太原府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代州编户旧三十五里今二十里
  繁峙县【州东七十五里】
  汉置繁峙县雁门郡莽曰当要又葰人县太原郡卤城县代郡莽曰鲁府
  后汉葰人罢卤城改雁门郡
  魏
  晋卤城罢复有葰人雁门郡
  北魏天平二年置繁峙郡恒州统崞繁峙二县旧唐志东魏置廓州
  后齐改为北灵州寻废
  北周郡县并省
  隋开皇十八年复置县雁门郡有东魏武州及吐京齐新安三郡寄治城中明一统志隋徙治武州城
  唐【中】代州雁门郡明一统志唐又移今治
  五代
  宋【下】
  金贞祐二年九月升为坚州太原府
  元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改繁峙县太原府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代州编户旧一十九里今七里
  崞县【州南六十里】
  汉置崞县雁门郡莽曰崞张县志西南有山如崞故名
  后汉末废
  晋复置雁门郡
  北魏天平置繁峙郡崞山焉永兴二年又置石城县秀容郡隋志东魏置廓州有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寄治山城
  北齐改为北显州
  后周州废
  隋开皇十年改县曰平寇大业初改为崞县雁门郡唐【中】代州
  五代后梁析置白鹿县
  宋【下】省白鹿入崞县
  金
  元太宗十四年升崞州为下州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八年太原府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代州编戸旧三十五里今二十里
  保德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周    并    晋    林涛寨
  赵
  秦
  汉    并    定襄郡
  魏
  晋
  北魏        武川鎭
  北齐             什贲
  隋         楼烦郡地
  唐    河东道  岚州
  五代        岚州   雄勇镇【东汉置】
  宋    河东路  火山军
  保德军
  金    河东北路 隩州   河曲
  保德州  保德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冀宁路 保德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河曲保德州国朝   山西布政司 保徳州 河曲
  保德州
  春秋时晋林涛寨后为林胡澹林所据赵武灵王复之汉初为林胡楼烦地北魏武川鎭唐岚州宋淳化四年析岚州地置定羌军同下州景德元年改保德军金下刺史大定十一年置保德县焉二十二年升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防御元宪宗七年省保德县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州三年又并岢岚军入焉四年割岢岚管州隩州仍来属明洪武七年改为县九年复为州太原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为直州析太原府河曲兴县来属八年仍析兴县太原府编戸旧五里今同
  河曲县【州东北六十里】
  唐岚州
  五代东汉置雄勇镇岚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建火山军同下州领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橰防水六砦庆厯初增领下鎭砦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四年县废明一统志属代州
  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焉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后更名隩州兴定二年九月改岚州四年徙治黄河滩许父寨
  元宪宗七年省州县入保德州
  明洪武二年仍置县六年省十四年复置太原府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保德州编户旧七里现今编户五里
  解州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周     并州   晋    解梁 下阳
  虞
  芮
  魏    安邑
  秦         河东郡
  汉     司校尉 河东郡  安邑大阳解河北
  后汉    司   河东郡  安邑大阳解河北
  魏     司州   河东郡
  晋     司州   河东郡  安邑大阳解河北
  后魏    秦州   河东郡  安邑 南解
  河北郡 北安邑南安邑河北大阳
  永乐郡
  后周         安邑郡
  河北郡
  隋     冀州   河东郡  芮城安邑夏河北
  虞乡
  唐    河东道   河中府   解 永乐 安邑河南道   陜州【大都督府】  夏 芮城 平陆
  五代【汉】        解州    安邑 解
  宋    陜西路   解州【庆成军防御】 解 安邑
  陜州    平陆 夏 芮城
  金    河东南路  解州    解平陆芮城夏
  安邑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晋宁路解州解安邑夏平陆
  芮城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阳府解州 安邑夏平陆芮城
  国朝   山西布政司 解州    安邑夏平陆芮城解州
  春秋为晋解梁城【博物志解有智邑】战国属魏秦河东郡汉始置解县【师古曰音蟹】河东郡魏晋因之后魏析置安定县西魏改曰南解秦州河东郡【按地形志有南解是南解不始于西魏也】又改绥化又曰虞乡【隋志】隋为虞乡县河东郡唐武德元年更名解县为次畿贞观十七年省入虞乡二十二年复置河中府五代汉干祐元年九月始置解州割河中之闻喜安邑解三县为属而治解宋为中州解为中县属陜西路置防御【金志宋庆成军防御】金初置解梁郡军后废为上刺史解县为倚贞祐二年复升州为节鎭军名寳昌兴定四年徙治平陆县属河东南路元仍名解州为下州解县为下县至元四年并司候入县平阳路明以解县省入州平阳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州析平阳府之安邑夏县平陆芮城垣曲来属七年又析垣曲绛州于是领县四编户三十里
  安邑县【州城东五十里】
  夏禹营安邑晋志旧舜都前编禹践天子位于韩郑氏通志曰安邑即韩国也
  周魏绛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
  秦
  汉置安邑县为河东郡治
  魏
  晋
  后魏为北安邑县河北郡治太和十一年置郡十八年复属河北郡
  后周置安邑郡
  隋开皇十六年置虞州太业初州废为安邑县河东郡义宁元年以安邑虞乡夏置安邑郡
  唐【次畿】武德元年曰虞州又析置桐乡县三年析安邑置兴乐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州废省桐乡入闻喜以安邑解属河东郡至德二载更曰虞邑乾元元年陜州大厯四年复故名元和三年改属河中府
  五代
  宋【】属解州
  金
  元【下】
  明平阳府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解州编戸旧九十五里今四十一里
  夏县【州东北一百里】
  夏本禹所都之地
  汉安邑县地
  魏晋仍旧
  后魏太和十一年别置南安邑县秦州河北郡明一统志改为夏县以禹旧都故名魏志不载
  后周安邑郡
  隋开皇初郡废以夏县河东郡
  唐【望】初属虞州贞观十七年绛州大定元年改属陜州寻还绛州乾元三年复属陜州都督府
  五代
  宋【上】
  金改解州
  元【下】
  明平阳府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解州编戸旧六十六里今二十四坊里
  平陆县【州东南九十里】
  周武王封虞仲五世孙周章之弟于故夏墟有吴城后为晋献公所灭杜预注虞国在河东大阳县又虢邑下阳亦在大阳县战国属魏
  秦
  汉为河东郡大阳县应劭曰在大河之阳莽曰勤田后汉置河北县【明一统志】按河北县乃西汉置
  魏晋仍旧
  后魏秦州河北郡仍名大阳县后魏河北县有芮城立城是河北县芮城地多平陆地少也明一统志魏置河北郡治此 按河北乃河北郡第三县大阳乃河北郡第四县
  隋初罢河北郡以河北县属河东郡义宁元年属安邑郡 按平陆自后魏以前为大阳县而河北县亦多平陆地至周隋间始并大阳入河北
  唐【望】贞观元年属陜州天寳三载太守李齐物开三门以利漕运得古刅有篆文曰平陆因改名
  五代
  宋【上】
  金解州兴定四年徙解州来治
  元【下】旧通志元并入芮城后复分置
  明平阳府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解州编户旧五十五里今八里又二盐里
  芮城县【州西南九十里】
  周魏国晋献公灭之以封大夫毕万曾孙绛徙安邑明一统志本魏附庸春秋时芮伯万居此
  汉河东郡河北县
  魏
  晋
  后魏河北县属河北郡
  西魏置安戎县
  后周改芮城又改长乐置永乐郡后省入焉
  隋为芮城县河东郡
  唐【望】武德二年以芮城河北永乐置芮州贞观元年州废改陜州
  宋【中下】
  金河东南路解州
  元【下】晋宁路解州至元间并平陆县入焉元贞初复分置
  明平阳府解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解州编户旧四十四里今十里绛州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