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宝庆四明志
宝庆四明志
经总制司二十四贯八百九十八文
移用司一十一贯八百九十八文
本府七十五贯九十二文
林村务系籴买场
本柄钱八千一百三十四贯八十五文
糯米一千二百七十八石每石三贯九百九十文计五千九十九贯二百二十文
麯麦二百九十八石一斗五升六合六勺每石三贯六百文计一千七十三贯三百六十四文
夫食物料钱一千九百六十一贯五百一文造麯七十九贯七百六十九文
造生煮酒八百七十二贯七百二十一文
袋防一十六匹三丈每匹四贯文计六十六贯五百文
箍缸打灶一百五十五贯六百八十九文
官吏巡脚夫食糜费轻空渗漏七百八十六贯八百二十二文
收息钱五千三百九十三贯五百文
诸司三千四百四十二贯二百九十一文
经总制七百二十贯文
移用九十贯四百六十六文
正名寛剰一千五百一十一贯八百七十七文五分净利七百七十贯四百六十文
籴本三百四十九贯四百八十八文
本府一千九百五十一贯二百九文
糟钱二百八十三贯九百四十文纳本府
下庄务系籴买场
本柄钱五千一百八十五贯七百六十三文
糯米七百七十一石五斗八升一合八勺每石三贯九百九十文计三千七十八贯六百一十一文
麯麦一百八十一石八斗六升四合二勺每石三贯六百文计六百五十四贯七百一十一文
夫食物料钱一千四百五十二贯四百四十一文造麯四十八贯六百五十三文
造生煮酒五百三十八贯八百七十五文袋防九匹二丈七尺每匹四贯文计三十八贯二百四十九文
箍缸打灶一百五十一贯六百四十文
官吏巡脚夫食糜费轻空渗漏六百七十五贯二十四文
收息钱三千二十三贯九百九十一文
诸司一千七百一十三贯三十八文
经总制四百五十五贯七百文
移用三十三贯四百六十二文
正名寛剰七百二十九贯三百五十四文五分净利三百三十九贯二百四十文
籴本一百五十五贯二百八十二文
本府一千三百一十贯九百五十三文
糟钱一百六十四贯六百二十文纳本府
人户买扑坊场二十九处
韩奥坊 天童坊
东呉坊 下水坊
屯埭坊 大嵩坊
冨浦坊【以上并阳堂乡】 盐场坊
馆江坊 上水坊
韩岭坊 隠学坊
单步坊 平水坊【以上并翔鳯乡】
青山坊 张村坊
邓桥坊 郑湾坊【以上并手界乡】
道陈坊 横溪坊
张濠坊 板弄坊【以上并丰乐乡】
甲村坊 鄞塘坊
石支坊 善训坊
新塘坊 大狄坊
茆山坊【以上并鄞塘乡】
岁额净息钱四千七百一十七贯四百九十七文常平司三千六百二十一贯三百八十一文本府一千九十六贯一百一十六文【外有北渡店元系小溪子店岁纳本府钱一百三十六贯文不在此数】
商税【以宝庆元年爲准】
小溪【旧有管建隩子铺庆元元年别解本府钱三百六十贯文不理本课额后因民讼漕台行下
罢去】
岁额钱一千三百贯文
诸司六百六十九贯九百九十五文
经总制三百九贯九百九十七文
籴本三百五十九贯九百九十八文
本府六百三十贯五文内除诸司合得头子钱三十三贯四百九文实收五百九十六贯五百九十六文
石碶
岁额钱三千八百贯文
诸司一千九百五十八贯四百四十四文
经总制九百六贯一百四十六文
籴本一千五十二贯二百九十八文
本府一千八百四十一贯五百五十六文内除诸司合得头子钱九十六贯九百五十文实收一千七百四十四贯六百六文
宝幢
岁额钱一千八百贯文
诸司九百二十七贯六百八十五文
经总制四百二十九贯二百三十文
籴本四百九十八贯四百五十五文
本府八百七十二贯三百一十五文内除诸司合得头子钱四十六贯二百四十文实收八百二十六贯七十五文
横溪大嵩二税庆元四年守郑兴裔奏罢详见郡志
杂赋
免役钱两料共二万四千八百二十五贯八百三十文县吏支六千四百五十贯九百三十八文
本府四千八百八十四贯文【解减省人吏钱在京官员雇钱及支府吏钱并在内】
经总制司一万二千四百九十贯七百六十四文官户不减半一千贯一百二十八文
茶租钱二百三十九贯八十五文
水脚钱一千五百五十七贯四百七十五文
河涂钱一千一百一十四贯八百四十八文
租堰钱六百八十七贯一百八十文
房廊钱二十一贯四十八文
河渡钱四百六十七贯一十三文【常平司】
盐
大嵩额二千六百八十袋五石六斗四合
叙兵
弓手
尉司八十五人
土军
大嵩寨二百人
叙人【见郡志】
叙祠
神庙
东岳行宫县东三十二里阿育王山相近
忠嘉威烈惠济广灵王行庙城外甬东厢即鲍郎庙也又有显迹庙在县东南三十里青山下乃鲍王冢墓之所
鬼谷先生祠在县之东六十里太白山南沧防水帘洞幽深閴寂人迹罕到夏侯曾先地志云鬼谷子庙三靣连山前有清溪之水泉源不竭山崖重叠云雾蔽亏晋郭璞曾到有防山诗曰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吹牖里借问此阿谁云是鬼谷子即此祠也【或云此峡州青溪鬼谷祠诗】又有一祠在县东三十里
渊灵庙阿育王山广利寺环庙有圣井七自东晋时已着灵异中井有二鳗其一金线自脑逹于尾其一每现光耀折花引之则双红蟹或二虾前导而后出焉钱武肃王以岁旱命九华长老十善大徳与国中所谓五叔太尉者同迎置钱唐之南塔寺山间凿石爲井立亭其上以效圣井而鄮山井中二鳗游泳自若井前有亭榜曰应现康宪钱公尝爲旱用紫罗帕布井中蟹先入灵鳗后随以银缸贮沙泉养之置道场中复有天花散漫之瑞僧统赞宁尝着护塔灵鳗菩萨传邦人祷雨必应之皇朝元祐元年赐额乾道二年守赵伯圭祷雨有应知鄞县事李柄记于石或云又有二井在山絶顶险峻不可至
灵波庙县西广德湖望春山即白龙祠也
白龙王庙县西二十里灵波之别庙也
石防庙县西四十里防有灵鳗能兴云雨
力施庙县西南四十里
秋浦庙县西南三十五里
敖浦庙县南十里
遗德庙县西南四十里它山堰旁唐大和中鄮令王元暐筑堰扞水入小江湖灌溉甚博【详见郡志叙水】民徳而祠之葑善政侯皇朝咸平四年庙重修苏爲记之乾道四年七月八日赐额县宰杨布书守张津所立也
嘉泽庙东钱湖青山下唐天宝中令陆南金皇朝天禧中守李夷庚皆濬湖兴利民德之故合祠焉水潦旱蝗有祷必应嘉定二年有防赐庙额李侯又有祠堂在天童山景德禅寺千佛阁之东
丰惠庙广德湖之望春山政和七年楼异守乡郡垦湖爲田人爲立祠其孙钥参知政事追封太师嘉定二年府以士民之请上于朝十一月二十一日有防赐庙额劄送参政府
宫观
蓬莱观县西广德湖之望春山先是白龙祠之侧有道堂立郡守楼异生祠有道士奉香火绍兴十三年请象山废观爲额
寿圣观阿育王山前大观间道士梁守清始建东岳行宫嘉泰元年道士胡抱一请绍兴府余姚县广福废观改今额
云涛观它山堰旁嘉定十二年赐额
显忠旌德观清修悟真观太清悟真成道宫并在大慈山今丞相史鲁公母齐越国夫人葬于山中有防赐额创建爲功德所
寺院
禅院二十二
阿育王山广利寺县东三十里晋义熙元年建梁武帝赐阿育王额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名广利大觉禅师懐琏居之法席鼎盛名闻天下皇祐二年懐琏入居东京净因禅院仁宗皇帝召对化成殿因赐食禁中授以御制释典颂十四篇并提纲语句治平三年英宗皇帝内降劄子许归本寺熙宁三年乃建宸奎阁奉藏所赐御书轴五十有五扇三且被防岁度僧一人知杭州苏轼撰阁记谓古之人君号知佛者必曰汉明梁武其徒常以借口然汉明以察爲明梁武以弱爲仁皆縁名失实去佛逺甚仁宗皇帝未尝广度僧尼侈寺院干戈斧质未尝有所私贷而天下归仁焉此所谓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高宗皇帝访求祖宗宸翰僧净昙以所藏来上上赏其巻轴之丰防持有道深嘉苏轼所记念宸奎之阁且虚复以赐之命置田一千二百五十亩食其徒时绍兴三年也僧德光旧居灵隠孝宗皇帝尝召对洎来尸院事以所赐金成高宗皇帝圣意岁收新谷五千石淳熙七年十一月三日复被防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意御书圣语及御制颂及妙胜之殿四大字以赐之锡号佛照禅师放还山九年复召对绍熙庚戌癸丑两召对重华宫宁宗皇帝又御书孤云及六殊胜地及佛照庵字赐僧道权于是宸奎所藏益富矣寺有释迦如来真身舎利塔内有一角金钟舎利在焉高宗皇帝御书赐号曰佛顶光明之塔淳熙二年尝宣取至禁庭至今岁爲礼塔防遐迩毕集寺之东北半山间有佛左足迹入石二寸余距寺一二里传者谓迦叶佛之迹循佛迹而上有东塔院即刘萨诃所礼舎利塔涌出之处西塔院去寺五十步其塔唐明皇时建也【道宣感通传云晋太康二年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生业弋猎因病死而复苏云在冥中见梵僧语之曰汝罪深重应堕恶道今洛下齐城丹阳防稽并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来礼懴当免斯苦萨诃更生乃祝发爲僧更名惠逹东诣鄮县入乌石防结茅以寓徧访海涘名山忽一夜闻土下钟声即标识其处越三日见梵僧七人行道空中地形如涌爲方坛状神光照映因斵土求之得一石函中有舎利宝塔六僧腾空而去一僧化爲乌石因以名防焉又按防稽记云晋相王导初渡江有道人神采不凡自言来从海上告导曰昔与阿育王同游鄮县安真身舎利塔阿育王与真人捧塔飞行虚空入海诸弟子攀引不及一时俱堕化爲乌石如人形名僧传云昔有神人捧塔飞行海上弟子中有未得道者堕地化爲乌石犹作人形上有袈裟文至今村名塔防防名乌石今乌石在寺前数里属鄞县塔防村相去又十五里云里属定海谓东塔院爲舎利涌出之处其説不同皆巵言也姑两存之】寺东二里有无相庵本大慧禅师宗杲退归之地隆兴二年僧宗靖舍貂珰而披田相衣奏请得庵额皇子恭王爲之书本寺常住田三千八百九十五亩山一万二千五十亩
天童山景德寺县东六十里晋永康中僧义兴诛茅防屋山间有童子来给薪水后既有众遂辞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以师笃道行遣侍左右语讫不见故称义兴者曰太白禅师寺经兵火唐开元二十年僧法璿按图记披榛莽得故迹建精舎于山麓之东秘书省正字万齐融造多赛塔于西南隅峭拔数仞【旧志云法璿居此日诵莲经感天童县云升降捧天食来供师夜绕璿行道人遇见师身与塔之相轮等白衣婉约备述其事所谓太白禅师者也今考寺碑无此説】至德中僧宗弼徙寺于太白峯下乾元初相国第五琦奏以天童玲珑岩爲寺名继而僧清闲创建食堂咸通十年更寺名曰天寿皇朝景德四年赐今额绍兴初宏智禅师正觉彻寺而新之层楼杰阁倍蓰于前淳熙五年孝宗皇帝亲洒宸翰书太白名山赐僧了朴十六年僧懐敞来主寺欲改建千佛阁摹画甚广先是日本国僧荣西从敞游辄辞归致百围之木泛鲸波以至经始于绍熙四年之季秋歴三载始就梵宇宏丽遂甲东南寺之侧有虎跑泉相传谓旧苦无水虎蹴地而泉乃涌出寺之前古松夹道二十里大中祥符间僧子凝所植也【旧志云唐僧昙德清闲所植考寺之植松记殊不然而松亦非唐松】本寺常住田三千二百八十四亩山一万八千九百五十亩
大梅山护圣院县东南七十里梁贞元中法常禅师始诛茅结庵开成元年建寺名曰上禅定防昌废大中复建名观音禅院柳公权书其额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干兴元年僧道宁重建院大梅山汉梅子真旧隠也法常禅师者襄阳人姓郑氏幼从师于荆州玉泉寺初参大寂禅师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法常即大悟去而结庵此山适盐官防下有一僧入山采拄杖迷路至庵所问曰和尚在此山多少时法常曰秪见四山青又黄又问出山路向什麽处去法常曰随流去僧归告盐官盐官令僧邀之法常作偈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防大寂闻法常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麽便住此山法常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法常云作麽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法常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法常又有诗云一池荷叶衣无尽几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更移茅舎入深居今寺中有梅熟堂有荷衣沼见存【传灯録所载如此旧志云法常禅师初领千众住持每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日惟齧白葚饼子不同众僧之餐山间患无水乃感象眠爲池虎跑爲泉今象齿犹存据此説则寺乃法常所建也与传灯録所谓入山惟恐不深者不同且旧志云开成元年建盖上距诛茅结庵之时已三十余载矣岂法常初虽避人而来者日众乃建寺以容之遂至满千乎姑两存之以俟知者】常住田一百七十二亩山二万五千四十亩
大梅山保福院县东南七十里唐贞元十二年建号北兰院大中元年改报国仙居院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赐今额与护圣禅院同踞一山也淳熙十六年僧行源重建适斋汪大猷记常住田七百二十五亩山二万五千四十二亩
仗锡山延胜院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唐龙纪元年建皇朝宝元二年赐额常住田五百五十六亩山三万二千亩
金娥山真相院县东南八十里旧号罗汉院唐大厯元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三百三十二亩山四千二百二十亩
金文山惠照院县东南七十里旧号金文懴院唐干宁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赐今额常住田二百七十亩山二千三百三十亩
五峯山崇福院县东南五十里旧号五峯院晋天福六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赐额常住田二百七十亩山六百八十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