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四明志

  浦口桥下【阔一丈一尺】  浦口闸外【阔一丈一尺】
  浦东桥下【西阔一丈二尺五寸东阔一丈三尺六寸】
  澄波桥下【西阔二丈三寸东阔一丈六寸】
  米行桥下【西阔一丈三尺八寸东阔一丈四尺】
  疏水闸里【阔一丈四尺】  胡家桥下【阔一丈五尺五寸】
  真君庙桥下【阔二丈六尺七寸】
  真君庙桥东至栖心寺桥一带并系大河
  以上自浦口桥打量至真君庙桥河道东西通长二百丈三尺七寸并系浙尺
  保丰碶县北城外半里西管支港受它山林村两路之水满则泄之江若行春积渎乌金石塘诸碶皆所以泄西管水也行春积渎乌金相距不过数里惟石塘碶回环而北三十里间无一碶可以泄水每遇霖潦往往汇于城下返借城中三喉送三喉穴城爲水道仅通一线所泄能几此保丰碶之不可不复也先是淳祐辛丑余叅政天锡典乡郡已有意经营不便者怵以风水之説明年郡守陈垲讲究水利邦人具言保丰兴废闗千里丰歉即拉西倅尤煓南煓赵体要路分傅端尚佥判石孝广知县谢琳亲至地所相攸乃知故基爲碶旁居民李沈二家冒占爲屋爲蔬畦下其事于都防索两家契据元无所凭但云祖父以来相承有此具伏侵冒于是亲督壕寨引绳度地碶所不用者捐以予之且厚所犒然此地本楼店务所有元非二家之物询之耆老俗讹爲宝峯意当日借此碶之利则丰年可保第图志不载不知废在何时今始正名已申朝省照防爲闸两间立石柱三造板桥于浦口以便行往是役也物听匠石承揽先给本钱工以水军别廪生劵民不知而事巳集标识岁月见于双柱石扁
  大石桥碶县东城外一里童育两山之水本自此入江岁久湮塞亦图志之所不载淳祐二年郡守陈垲亲访古迹得断石沙碛中此地良是遂即桥下作平水石堰而于浦口置闸立桥内可以泄水外可以捍潮碶闸之设必啓闭得宜则涝有所泄旱有所潴水常爲吾之利其或当啓而闭当闭而啓则害亦如之四明前此水患甚至民居沈灶早稼生虫者无他惜水太过诸碶不尽放故也淳祐二年夏淫雨不止雨月余人人皆忧无可救疗一饱壊于垂成矣郡守陈垲谓旱涝丰歉在天者固不可必若人事所当修岂容不尽其力遂置平水尺朝夕度水增减以爲啓闭地形高下不等水之深浅亦然大槩郡城河滨之水常以三尺爲平余可类推过平以上则当泄中间数夕暴雨水骤长至四尺有竒守夜听雨声日视水则时当啓闸率分遣官吏四出斟酌尺寸爲放水分数亦或尽板一决城中三喉昼夜使之通流是年虽积潦谷粟蔬果一无所伤岁以稔告所以然者常年放水田氓告之都保都保告之县县告之郡往复行移动是旬日水之溢者已壑稻之浸者已芽今州郡一闻雨骤水泛不待都保县道申到放闸之人已遣行矣防患未然所宜书以示后【丞相郑申公手书附见于此○闻之投闲忧国惟切年丰之愿况乡邦乎日者未秋而潦每见贤邦伯开水利于先疏水患于后皇皇汲汲如救溺然人始疑其迂而终服其智独拙者之见以爲人力足以夺天造然不期响应之速如此昨出郊见获稻之田龟拆无涂足之累晚稻之田鱼游无涸辙之虞村舂亩馌手额叹咏爲之寝饭俱适兹防宠示鄞志纪载风檐快读喜见须眉矧碶闸之名虽生长是邦者有不能悉今名称处所及蓄泄啓闭一览可周既收目前之效复垂后日之规辞简事备利害并列可谓深切着明矣近世官治所尚凡有施置必爲丰碑羡语采图华编以诳耀耳目今以事实系之郡谱使来者有攷焉非心诚求之不及此光用钦服云云】
  回沙闸初剏于淳祐二年秋其地则它山堰之呉家桥也庆元三靣皆江潮汐上下一郡七乡以饮以溉者它山之水而已其源自越之姚虞剡歴分水岭石坛龚村大小皎至它山号大溪自堰而下爲江堰之上旁爲小溪分注七乡入于城今日月湖运河门治池沼渟涵如璧萦纡如带者皆是水也大小溪而上夹岸皆沙雨则与水俱下江以堰限沙不能越故并聚于小溪水爲不流井泉斥卤农田失溉民甚苦之岁至三四淘费缗钱数万已复壅塞如初脱遇暴涨沙自西岸入其壅尤甚堰上下级皆三十六其上沙没尽下不没者五六知府制置秘撰少卿陈公垲来访民瘼知沙爲害一日率僚属亲往以求其防顾谓制幕林君元晋曰西岸广袤虽未易图由小溪而入者尚可施人力与其淘于既积不若遏于未至水轻清居上沙重浊居下将建闸小溪之冲水溢则闭平则啓沙溢于外去之差易未几溪上寓公新庐陵魏守岘书来述乡氓意与公合稽于众卜于善政侯又合议乃决因属魏使总其事新进士安君刘佐之文移书拟属之林君秋毫无扰庀役六十日无日不晴讫役始雨溪谷之民观者如堵闸三间版皆七中间常留一版俾上可通舟水涸则去东西闸常留两版余分置看守人许亚一等家水泛则不拘早夜集众力急下版相水高下版随以增减常令水自上入溪沙隔于外水平去版通舟如故闸外沙积稍多即仰措置水利刘湜等申府切待支钱米差官吏前去雇人监淘旧有淘沙田岁收六十余石寄桩常平仓董工使臣刘湜家小溪素筦它山水利今责以措置除制司月支十七界官防十五千外更月给米一斛许亚一等兄弟子侄八人居闸旁应募司啓闭月共给米一斛如有更替则改畀承替人已约束守闸人不许啓闸时邀求舟人钱物除水溢下版外平时不许多留闸版故妨船筏往来安顿闸版之家不许作践移用损失再照它山堰爲乡民曹家船筏自堰下江致损堰石最爲利害自秘撰陈公下车立赏五百千禁戢无敢犯者已再申严有违此令许诸色人陈告即先支上项赏钱仍许执留船筏就行给付凡前项合约束之事并载石碑植于闸所闸记林君所撰云
  桥梁
  东津浮桥【灵桥门外唐长庆三年刺史应彪置凡十余舟亘板其上长五十五丈阔一丈四尺初置于东渡门外江阔水驶不克成乃徙今地方经始时云中有形如虹映其上众咸异之初名桥曰灵现又曰灵建以此也太和三年刺史李公文孺僖昭间刺史黄公晟皇朝开宝中守钱公亿乾道中守张公津庆元中守林公大中嘉泰元年守陈公相嘉定四年守程公准六年提刑程公覃摄守十六年守赵公师嵒皆乗其圯而新之宝庆二年守胡公榘谓民已病涉凡负桥之舟亘舟之板维舟之缆系缆之柱皆一新之凡修置皆有记今逸其碑惟曾公从龙史公弥坚二记在焉○淳祐二年壬寅秋七月圯于风制守陈公垲又新之盖自长庆迄于今凡几建鸠工辑材取办属邑桥成贯以巨防矴于深渊风涛乗之脱落无防听自壊新造则经年不可办公喟然顾僚属曰以经营之不易听蜚亷之自暴可乎吾昔游淮汉间有并五六十舟而可收于指顾之顷者盍思其计往往一岁作有时由六月既望迄九月既望间一见之闲暇则聨络通往来此时则巻而藏之取水军脚船四济行者庶乎可乆众欢然曰令简而易行桥可寿矣命干幕林元晋路分傅端尚董其概无事文移听民就役厥材孔良阅四月事就揭其约于灵济庵俾后来有攷焉】
  庆丰桥【旧名望云在望京门外绍圣四年建乾道四年守张津重建】
  新石桥【南门外宝庆三年守胡榘建】澄波桥【灵桥门下】
  浦东桥【灵桥门外】    张赟桥【县东五里元丰五年建】
  白鹘桥【县东七里绍圣二年建】 七里店桥【县东七里绍圣元年建】
  盛店桥【县东十里元符元年建】 回防桥【县东二十五里绍圣三年建】
  回江碶石桥【县东二十五里熙宁元年建】
  张村石桥【县东三十里元祐元年建】顔桥【县东南三十里绍圣元年建】
  飜石桥【县东南三十里熙宁元年建】邓桥【县东南五十里天禧二年建】
  马湖桥【县西南五十里元祐三年建】高桥【县西南五十里元符元年建】
  小溪江桥【县南五十里元丰元年建长二十有八丈阔二丈四尺而爲屋于其上绍兴十五年邑人
  朱世弥世财重建唐昌言爲之记】
  仲夏桥【古有大桥径趋小溪宣和中断之以防防一方病涉商旅以絶绍兴八年通料舒国佐率乡豪重建定其址而未遂镇官游彦汜成之庄汉英张光明庄椿输财鸠工柱板皆以石从一百六十尺衡十有二尺费缗钱二千有竒经始于十四年之八月落成于次年之仲夏呉秉彛记】
  北渡桥【县南三十里熙宁元年建】 赵家桥【县南二里元符元年建】
  林村市盘桥【县西五十里熙宁初建乾道六年监务范淮率乡人易木以石】
  流花桥【旧桥圯于水乾道六年监务范淮率乡人叠石爲之开封姜陈记名以抑洪】
  洞桥【二桥皆在林村】    沈店桥【县南七里元符三年建】
  望春桥【县西十里元符元年建绍兴中重建今改庆宝桥】
  高桥【县西二十里绍兴中重建】  夏家桥【县南五里元符三年建】
  周卖鱼桥     卖蓆桥
  大河桥      拗水桥【四桥皆在县东】
  宋招桥【县东十里】    朱家桥【县东十二里手界乡】
  横石桥【县东十二里手界乡】 鄮山桥【县东二十五里】
  盛店港石桥【县东二十里绍圣元年建】
  河渡
  桃花渡【即东渡】    西江渡【即西渡】
  铜盆畨石渡    俞公李家渡
  周苏渡












  宝庆四明志巻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宝庆四明志>
  钦定四库全书
  宝庆四明志巻十三
  宋 罗濬 撰
  鄞县志巻二
  叙赋
  乡村
  武康乡在府城下管小江里
  东安乡在府城下管白檀里
  清道乡在县西管里一村二
  横山里
  高桥村     沈店村
  万龄老界乡在县东管里一村二
  赤城里
  盛店村     尚书村
  万龄手界乡在县东南管里一村二
  赤城里
  张村      邓桥村
  光同乡在县南管里一村二
  清林里
  北渡村     栎社村
  桃源乡在县西管里一村二
  石马里
  黄姑林村    林村
  鄞塘乡在县南管里一村二
  姜山里
  姜山村     铜盆浦村
  阳堂乡在县东管里一村二
  太白里
  宝幢村     东呉村
  翔鳯乡在县东南管里一村一
  沧门里
  学村
  丰乐乡在县东南管里一村二
  石柱里
  干坑村     故干村
  通逺乡在县西南管里一村一
  李洪里
  环村【村名旧犯钦宗庙讳故改】
  句章乡在县南管里一村二
  夕阳里
  高桥村     市中村
  镇市
  小溪镇【句章乡唐曰光溪镇】      横溪市【丰乐乡】
  林村市【桃源乡】        甬东市【万龄乡】
  下庄市          东呉市
  小白市【并阳堂乡】        韩岭市
  下水市【并翔鳯乡】
  田亩
  田七十四万六千二十九亩二角二十九步
  地一十四万九千五亩五十七步
  山九十万二千六十四亩三角四十七步
  户口
  戸四万一千六百一十七口六万五千六百九十四坊郭两乡戸五千三百二十一口九千二百八十三外一十一乡戸三万六千二百九十六口五万六千四百一十一
  夏税
  绢二万四百四十二匹一丈九尺一寸七分
  正税一万六百二十五匹一丈九尺一寸七分和买九千八百一十七匹
  防六千二百八十六匹一丈三尺七寸一分
  正税二千七百六十三匹一丈三尺七寸一分和买三千五百二十三匹
  绵四万九千八百一十两一钱三分七厘
  折变
  折帛钱
  绢四千一百七十七匹计钱二万七千七百六十六贯五百文
  正税一千二百三十二匹计钱八千六百二十四贯文
  和买二千九百四十五匹计钱一万九千一百四十二贯五百文
  防三千九百六十匹计钱二万六千三百一十贯五百文
  正税一千一百四十一匹计钱七千九百八十七贯文
  和买二千八百一十九匹计钱一万八千三百二十三贯五百文
  绵二万五百五十五两计钱八千二百二十二
  贯文
  折麦
  绢二百六十匹一丈三尺
  防七十六匹二丈四尺五寸
  绵一千三百八十四两一钱九分
  通科麦一千四百八十六石七斗七升八合
  八勺一抄
  正一千三百五十一石六斗一升七合一勺
  义仓一百三十五石一斗六升一合七勺一抄
  亭戸折盐
  绢二十二匹
  防二尺八寸八分
  实催本色
  绢一万五千九百九十二匹二丈三尺五寸七分【比元额增九匹一丈七尺四寸系人户增产及填所亏防数】
  防二千二百四十九匹二丈四尺五寸【亏九尺八寸三分入绢内填纳】
  绵二万七千九百一十两四分四厘【比元额增三十九两一钱系人户增产添纳】
  秋税
  苗米四万三千一百二十一石八升二合八勺
  折变
  糯米四千六百四十一石九斗七升折苖四千七百二十一石九斗五升四合
  亭戸折盐五十八石九斗四升一合
  实催本色三万八千三百四十石一斗八升七合八勺
  酒【以宝庆三年爲准】
  小溪务系省场
  本柄钱三千六百一十一贯六百八十文
  糯米五百五十石每石三贯九百九十文计二千一百九十四贯五百文
  麯麦一百三十石三斗九升六合五勺每石三贯六百文计四百六十九贯四百二十七文
  夫食物料钱九百四十七贯七百五十三文造麯三十七贯六百六文
  造生煮酒四百七贯七百九十文
  袋防七匹四丈七尺每匹四贯文计三十一贯九百一十五文
  箍缸打灶一百五十一贯二百二十六文官吏巡脚夫食糜费轻空渗漏三百一十九贯二百一十六文
  收息钱四千二百四十七贯一百七十文
  诸司四千一百八贯三百三十八文
  经总制司二千六百四十三贯一百八十八文籴本司九百三十五贯四百七十四文
  移用司五百二十九贯六百七十六文
  本府一百三十八贯八百三十二文
  糟钱一百一十一贯八百八十八文
  诸司三十六贯七百九十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