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役于主簿郭舜臣,而视其成于学官董汝砺、钟维阳、曹鸾。于是戟门璧池,在列,登其
堂者如
入孔室,而闻金石丝竹之声;丹黻黼,俨而高居,挹其象者如见圣人,而睹申如夭如之
容。其与古之庠序亦几无以异矣。而午山公端轨物树风声,其于为师,又非徒以其位焉者。
泾之
俗古称和柔,而泾之士以余所知,其有闻先生长者之风,志于修身治心,而深病乎占毕声利
之为。陋者固且有人为,在乎庠序之间,自是濯磨砥砺,融习气之偏而归之浑化,破意见之
障以至乎精微,相嘘相染而成风俗。使人皆曰,先王道德礼乐经术之寄不在山泽,在庠序者
,泾之学则然,岂不盛欤!古者首善自京师,故司乐象胥之教尤详于闾胥族师。泾为甸服,
去南都三百里而近,是国家所首善也。泾之士相与务乎先王道德礼乐经术,而风流乎四方,
使人皆曰道德礼乐经术之兴于庠序者,自泾之学始,又岂不盛欤!于是午山公使学官维阳与
诸生张来请记,余乐为之记,以告于多士而勖其成云。午山公名天驭,字应房,蕲人。修
学始于嘉靖乙巳年十月,成于次年八月。
县令题名记范镐宁国知县
国家设立内外大小官职,故事辄得题名贞珉,以垂不朽。前此令于宁国者,志载虽备,未有
题名于石,世远遗亡。正德间,浚川王公以给舍左左,原作“在”,据《乾隆府志
》改。迁宁国令,尝图题名,会迁秩去
。及敬持钞君亦磨石仪门,未就而去。不肖承之兹邑,居岁余,考诸记载,复访诸长老,自
吴历唐、宋至今,得若干人,乃用前石命工勒之,以终二公之志。浚川公令之至贤者,文章
政
事,著于邦家,宁之民沐其泽,于今称之,将为后人之式。顾予所题,于吴得一人,于汉则
无,于唐得一人,世远莫考也。于宋详矣,得四十四人,元世志载未详,乃二守杨君嘉庆、
别驾胡君廷玉、大尹袁君泽。诸缙绅先生加意考订,宁邑自皇祖亲征驻跸,底定城垣,存神
过
化之后,山川争胜,精华相袭,文治聿兴,有司代出贤哲,良有以也。夫一命之士,苟存心
爱物,
于人必有所济。不肖仰惟前修,夙兴夜寐,图为寡过而未之能。但一念縻爵之戒,缁衣之好
,不敢忘也。令于前而贤者,从而师之,不贤者,从而戒之。蓍龟鉴衡若在左右,故兹勒石
,匪以厕名为荣。将凛凛焉恪谨官箴,不负所学,以行其志。凡后之为令者,可以我师,弗
以我戒,庶得附于贤令之列,斯不亦甚足惧哉!是举也,限于石,若丞、若簿、若幕均不能
及,然师贤戒不贤之责,未有不同。且以远望于继此而令、而丞、而簿、而幕者。又题首唐
令范传真,故邓州人,列诸名宦,韦称其肃廉和敏。柳子厚有《送范明府之宁国》文,且
言其季弟有为殿中侍御史者。子系出邓州,南渡家鄞,谱有传真公名,而官职莫考矣,今阅
志知其为宁令焉。数百年而镐复叨寄此域,固旷世相感者乎?然予师其德政,非有附会之私
,敬述以俟博洽君子云。此文与明嘉靖《宁国府志》有异。
河沥溪新建桥亭记
河沥溪在宁国县治东三里许,其源出杭之天目山,东北汇于宛陵诸溪,又东北会于采石,入
大
江。溪既广大,桥横九洞,跨溪数百步,高阜如垂虹,实一邑之伟观也。然宾使往来,商旅
乘载由舟楫者,必于桥侧舣棹焉。今岁客户汪缘、吕永昌、朱明、鲍岩等始捐资构亭三楹,
列石磴以便宾使商旅。亭成,乡进士吴子深、饶子、太学生陈子嘉模、袁子沛相与丐县官
南海范子纪其事。于时范子为书“画桥流水”匾其亭,而慨然曰:予观于溪而知治民之易易
也。夫治水以顺为道,治民以顺为方。亭以依桥,桥以济水,桥弗能违水以为形,亭弗能违
桥以为址,即兹桥构兹亭,而拭目于溪流,源泉混混,天下之顺也。宣父之川上,庄生之
濠梁非欤?虽以观大化可也,何有于宁民哉!且心为源委,仁为恩波,义为砥柱,曲折以尽其
变,周旋以沛其泽,风会以疏其流。观水有术,于兹尽之矣。宁之为邑,虽贤哲迭生,而小
民黠梗不习礼教,实称难治。然三代之民直道而行,何宁民之独不然耶?有司者顺以治之,
弗拂其性,陈以艺极,章以轨物,民自无拂于政,且揖逊以归于礼教矣。予故有感于水,以
知治民之易易焉。噫!为吾民者,使达于溪水之理,知夫顺治之说,亦古者十室忠信之邑矣
,有司司,原作“用”,据《乾隆府志》改。此文与明嘉靖《宁国
府志》多处有异文及删乙。者不可以免于过乎?故纪其事而申以兹言。
西津同人桥记罗汝芳知府
宛郡属宁邑,界在东南山间,岭岫丛盘,水泉迅激,至于其汇流深广而去邑切近者为西津。
津旧无梁,惟乱以艇筏,每春夏弥涨,往来阻绝,间或冯犯之者,多横溺焉。邑缙绅求吾杨
君,夙负才望,雅志修洁,三任名郡,俱树循绩。以直道不宜于时,遂勇退急流,徜徉白社
,目击是津之病涉者,欲易乱以桥。乃纠社中耆年悦义饶清、袁滚、袁朴、吴煜、杨桂辈白
于前郡守东流朱公。公方营度经如,寻以河南督学去宛。岁余山蛟发,初址复溃,邑人士遂
谓是津终不可桥。沮者交至,杨君毅然自矢,尽捐所资,蔬食露处,以倡同社。同社者翕然
应之,鸠匠于浙处善穴津底者,定基砥流,术合天巧,三载而桥柱屹立,几奏成功。然其弗
将逾万金,众力渐竭。予时奉命适至,且受檄于巡抚观所周公,督修境内津梁。邑令赖子以
是闻予,予谋诸郡寮,二守彭公、节推李公,各相协从,坚砥骤建,不逾时而工告成焉。中
高
四丈有奇,旁分三门,门广三丈有奇,高视中渐杀,抵岸亦不下一之二,六邑津梁莫是过。
呜呼!予观兹桥之成,乃知人道之胜也。夫临流望洋,川堑维险,蛟孽震发,时且告艰,量
力既难,其不堕成绩者盖鲜矣。杨君惟初志弗迁,贞盟益固,以致上下佥同,桥成。不日险
且履夷而艰复致顺。推此以及诸天下可也,而况于兹桥已耶!杨君讳嘉庆,由乡举历任河间
府同知,致仕,求吾其别号云。
重修文笔峰记崔涯太平
太平之有县,自唐始也。县必有学,学必庙孔子,崇文教也。然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则青
乌氏之术要,未可以尽訾者。太邑后枕碧云,前挹黄山三峰,龙门峙于左右,富溪、麻川汇
于
东南,而黄山之支迤逦而下,拱揖而朝于前者,旧名童子尖也。山川毓秀,贤才笃生,始于
唐,盛于宋,于元而反,缩于我明,议者谓朱雀之未明也。弘治间,教谕邹公阳者,因高筑
峰取名文笔,盖取离之文明而锐凌上台也。由是文学宾兴,然起矣,然裹土帖石,旋修
旋溃。前大尹洞皋易公道谈议易以石,为永固计。规画始工,而公即调去,至是学博士至公
佳
士、沈公寰、闵公旦续,又吴公光晦暨庠弟子胡子焕等佥议曰:“此邑庠之巨瞻也,学校之
隆
替,人才之登耗,胥此焉系,而顾惜一时之劳费,非也。”复请里中敦义者谭君、胡君
柱与
余男惟槐共董其役,费劝于义,石琢于山。先规其趾,拓之使广,凿之使深,于是表里皆石
,周匝四重,螺旋而上之,末不可石,戴之以土而峰成。端拱若人卓立,如圭摩星汉,耀日
月,巍然一大观也。虽然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诸士子游息常新,仰瞻具在,其徒炫外观而
已哉。吾顾其有思也,蹑其趾则思致其广大,陟其巅则思极其高明,而积翠中天,独立不倚
,则思履中正,坚树立,参造化,而侔天地,以柱石朝家者亦可自考矣。此外内交相赞者也
,如是乃为不负此峰之秀。凡从事于斯役者,皆与有光荣焉,故吾愿诸士子之终思之也,爰
不辞而并告之以此。
熙光楼记罗洪先吉水
《诗》有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缉之言熙何也?人心之明不能无间断,必缉
续而
后底于光明,是光明者由学以得之,固未易然也。而近世阳明王先生之教,若异于是其说,
曰良知之在人心,至虚而灵,至近而神,幽独有所不能败,细微有所不能掩。故虽夫妇之至
愚,亦可以与于圣人之成能。而所谓君子之中庸,卒莫逃于百姓之日用,不啻日月行天,万
古不息,非若烛火乍明乍灭,可彷佛其断续者。有以致之,而使不失则蕴之,而合神明廓
之
,而配天地放之,而被四表传之而垂后世,而又不假乎纤豪之力,故曰此天之所以与我也。
自是说出,凡与闻者,莫不爽然知吾心之良知,乃其固有,而无俟乎袭取义外之徒劳,亦莫
不
克,然即吾心之良知,可以泛应而不患于酬酢万变之无据。盖尝窃疑于《诗》之所云,又
何难易
相悬,而古今之不相侔也。则又自反于吾心,方其爽然克然于乍闻之际,吾亦自信良知之为
固有,足以泛应而不穷矣。及其倏忽而得之,顾且倏忽而失之,吾之得失相寻于倏忽,欲求
万古不息贞明之体,以为酬酢万变之用,胡可得哉?于是悟曰:《诗》之所云光明者,其即
先生良知之谓,《诗》之所云缉熙者,其即先生致知之谓欤?今夫日月之照临,人人之所仰
也。至
其所以生明,未有溯其然者,蕴爝火而厝之薪,可以燎原,否则曾不满乎飞烬。是故藏不密
者用不张,蓄不极者施不普。天地万物且不能违,而况人乎?悲夫,至性凿于七窍,正见转
于多岐,执识解为通微,任作用为生理,而良知所存亦已无几致之者,盍亦从事乎?收摄敛
聚
而无以爽然,充然者自画焉。是即《诗》所云缉熙光明之旨也,盖不辩于义外之袭取,而昧
良知
者,不可以语熙;不严于倏忽之得失,而谈良知者,不可以语缉;不原夫光明之所以断续。
而过信良知者,不可以语收摄敛聚。
初泉刘大夫学以致良知而有得也,作牧宁国,即水西
僧舍
之旁别为书院,群六邑之士于其中,既督教之,复延先生高第弟子绪山钱君、龙溪王君
更往来以主其事,且择亢爽据轩豁结楼若干楹,署以“熙光”,俾游息而登览者得以新乎其
耳目,如出屋纵大观,庶几倾污否而升之于高明也。至是遣诸生翟、俞堂、王汝舟不远
千里,委命为记。窃窥大夫之意,将以缉熙者启其端,不徒良知云尔矣。于是遂以收摄敛聚
之
言进,盖昔之支离于格物也。先生既不忍其迷瞀,直指所固有以为之说,然而玩弛于泛应者
,近亦多矣!使先生而在,有不易其说而娇其非乎?闻之先生尝比持志于心痛,闻者病焉。先
生笑曰:“姑识之,安知此非美剂也。”呜呼!今之闻收摄敛聚者有不相病者乎,其有视为
美剂
者乎?不肖神交大夫有年,无从受其切磋,兹为宁国平赋,以为民节用,以约己志行光矣
,
倘因言而发其蒙,固犹分席兹楼之上,日接其德辉也,岂非幸哉!楼高二丈有奇,广倍之,
深不及其广之一。其役在嘉靖三
十二年八月。大夫名起宗,字宗之,举戊戌进士,蜀之巴县人。翰林院修撰吉水罗洪先记。
水西精舍记邹守益江西
嘉靖初,益判广德,与诸生切磋斯文。宣州戚生衮、贡生安国首学于“复初”,嗣是周生恰
、梅生守德、沈生宠、戚生慎、董生景、孙生浚翕然学于金陵,日章有位矣。岁戊申,绪山
钱君、龙溪王君赴会青原,诸生追随于匡庐,复古之间,议借水西三寺以订六邑大会。延三
君送主讲席,益偕师泉刘君冲雪临之,每会逾三百人,僧房无所容,乃诸生敛金构居于宝胜
之左,而当道病隘也,拓于殿之右,义民童生欣然各助费焉。壬子之秋,初泉刘侯来
临郡政,益执讯以庆。曰宣州勤于学,而上鼓其机,良牧勤于教,而下濡其泽,今古所称不
肃而成,不戒以孚,其身见之矣。逾年而虚赋核,巨猾擒,冤狱雪,道揆法守,翕然相感,
而精舍焕然以成。刘侯遣俞生堂、翟生、王生汝舟以征言曰,是役也,翠崖黄公肇之,濯
溪闾公宏之,方泉赵公成之,三侍御古文之功为至崇也。扫石焚香,以祝圣天子作人之休,
而
泾邑邱尹时庸、蒋丞怀行、孙簿镆实督之。计财之费出于官十二,出于诸生十三,出于尚义
十五。田之膳出于官十四,出于诸生十二,出于嫠妇十六。古称直道三代,其果无二矩乎?
益也闻诸阳明先师曰,孔门志学,便是志不逾矩之学者哉。其言之也,上帝降表而民受之
,良知良能,虚明真纯,若耳提面命,嘘吸一体,无智愚贤不肖,举具是矩患在于逾之耳。
洙泗之兴,忘食忘忧,老至不知。亦曰祖述宪章,上律下袭,全生而全归之。故立者以言,
其
定也;不惑者以言,其纯也。不怨不允,知我其天,则与天为一,而帝则在我矣。帝之则其
神乎,明目不睹其形,倾耳不闻其声,而范围曲成,千变万化,充周不穷其用。故本诸身以
征庶民,则可质鬼神,俟百圣而所藏不恕,则州里妻子龃龉不可行,故曰闭门造车,出门合
辙,言至一也。二三子之切磋于师友,熟矣,其亦思精于一乎。孺子入井,怵然弗忍帝矩之
形
也,纳交要誉恶其声,三者一不焉,则逾矣。万钟不义,悚然不受帝
矩之形也,宫室妻子识贫乏,三者一不焉,则逾矣,自戒、自惧、自濯
、自暴。事上使下,从前先后,交左交右,三千三百无非瑟间之弥纶,是为下学。上达一以
贯之,之正脉一或逾,于是则闻斯行之犹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