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皇明稽古定制,凡三载,一开科取士。其举于乡者曰举人,贡于礼部而第于天子者曰进士。
黜于乡者不得升之部,黜于部者不得进之天子之廷。其立法虽试以文,而取人必根乎艺,实
殆与成周乡举里选之制,同一揆也,猗欤盛哉!泾自定学以来,百有余年,士之沐浴化泽,
自科第而出膺时用者,后先相望也,惜未有以碑其名氏者,学者往往歉焉。成化戊子春,监
察御史天台陈公选奉敕提督南畿学政,谓今国家取人,重在科目,俾府州县各立举人进士题
名碑于学,庶往者有所托,而来者有所激也。于是右沧强公珍适以进士出知县事,始至
以作兴士类为己任,宣涤滞秽,修举废坠,于是谋诸僚佐,酌之师儒。取石于山,考其志录
,自洪武己卯以迄天顺壬午,领乡荐者十有八人,其中登进士者五人。各疏其姓氏等第与其
出身之品秩于下,俾石工刻之,而俾昌记之。碑成树之学宫,以示久远。苟在列者,咸有荣
也,且便吾党之士有志科第者,弦诵之余,目其名耳。其人取其文之相乎艺实者,以为法,
而窃陈编以徼利达者深用为戒。将见继兹而起,登科及第列名于碑者日盛。一日率皆黜虚文
而根实艺,庶上不负圣朝设科取士之意,下不负侍御与县令题名劝励之勤,抑使后之人又激
后人也,然则是碑之立,其有阙于风教大矣。昌不肖,窃幸载名于后,方自喜复以自愧,不
知他日人将以我为何如也,于乎可不惧哉!成化五年己丑孟夏初吉。
强公修学记庄昶江浦
皇明成化四年,进士强公珍吏泾县知县。首以学校为风俗之本,而叹泾之庙学多卑陋倾圮,
所以劝士子者,犹有未备。喟然曰:“圣道之大,虽不与庙学为存废,士子有定见,知明道
为
己责。虽不与激扬为警懈,然尊道崇儒,吾令事也。”遂命工鸠材,伐石立棂星门二,构射
圃
亭,砌文庙台墀,建藏修书舍,皆因其旧,卑者高之,隘者宏之,倾圮者修葺之。立科第坊
碑一所,石碑一通,记本邑科第姓名,此则今所宜有以劝士子者。工成于成化六年十月,轮
奂翼,泾之士子翕然知向善而不怠者,强公之力也。逾年夏,洪水坏邑,前功半为漂覆。
强公复命工修治如前制,不吝。卒事之日,强公因语诸士子曰:“泾学两废,吾两修之,罔
怠
,所以为士子之明道,国家之得人计也。”盍观世之攻木者,有轮人、舆人、弓人、庐人、
车
人、梓人;攻金者有筑氏、冶氏、凫氏、桌氏、段氏、桃氏;攻皮者有函人、鲍人、人、
韦氏、裘氏。至若钟氏、筐人、慌氏之设色,玉人、雕人之刮摩,陶人、人之抟填,其受
于
师者在兹,学于己者在兹,某造作而应用于世者在此。是其所用未尝外于所学。士君子游于
学校,非若众工人之劳。国家设科取士子以资世者在是,士子取科目而发身者在是,及窥其
立身、行己、事君、治民则矣。呜呼!何众工人之不若耶,使其所用非其所学,而谓有益
于世道,则士子何必劳心六籍,而学校何必如是修葺之勤也欤!予与强公为同年友,嘉其知
学校之实用,而告言之有益于人也,遂为记其事如此。成化七年七月既望。
儒学重修记范吉知府
先帝以南畿诸辅郡军政繁且剧,匪得才猷通敏廉公有威者罔克有济,乃命监察御史王公理公
钦若明命,莅事惟严,发奸摘伏,一巡行间,吏畏民怀恪如也。所至问风俗,修学校,在在
焕新焉。夫人之才不足者,事一事欲其无缺且不可得,而况兼之他乎!纵有能兼之者,而又
不乐于为欲事之集难矣。公之才伟矣,又曰皆吾分内事也,乐然为之。使今之有才居要地者
,视天下事皆分内,亦何所不济哉!彼欲治理者,孰不曰学校为政首务,宜重而不宜轻。
至临政之际,亲为经画其财费而尽心焉者几人,此公所以高于人也远矣。或曰公宪臣也,军
政之是职,学校有司事宜无烦公。于戏!为是说者,何其不知务之甚也。军政者一时之急务
,学校者万化之本原,上而天子之所以治,下而民生之所以安,广而万物之所以育。前乎千
百世之已往,后乎千百世之方来,斯道之通赖之以有传而不绝者,皆学校之功也。学校兴,
则人材盛;人材盛,则风化淳;风化淳,则治道隆。唐虞三代之盛可及,而道统之传有在矣
。是则学校之在天地间,不可一日无,真犹日用饮食之不可一日缺焉者。我国朝法古为治,
纯用儒术,考业于学校,以故百余年间,贤才之盛,治化之隆,旷古莫及。公当风纪之
任,百度惟贞,而学校尤加重焉,可谓深知大体者与。
公名温,字景和,长清人,登戊戌进士,出知某县,著廉能迹,擢今官。成化末年,被命而
来,弘治改元春,修府学,庙庑饰之
,易棂星门,以石代木,改明伦堂二栋为一,皆可久而不坏者,至于斋舍垣壁一皆新之。气
象明丽,人心兴起,由是诸生业日以修,行日以饬,文风丕振焉。惟时专督学校则有司马公
相继,按治则有胡公、赵公,皆一时名臣,学校之兴,有自来矣。诸生恳述颠末,吉以始至
未及效力,仰睹成功,悚然而愧,遂不辞而为之记。
重修儒学记谢绶
邑初创,尝并建学宫于其西,一时人才漫不可考。至宋嘉中,孙先生觉以一代名人来知邑
事,乃徙其左而稍前之,背通衢,面秀岭,黄山三十六峰如列戟然。于时庙貌尊严,制度一
新,仕宦有焦炳炎、焕炎辈出焉,兹学遂为属邑冠。至正壬辰以兵燹荡尽,国朝混一六合,
渐次恢复,令尹李简,蒋忠尝留意于此,科第又有王槐、王良、程鹏辈五七人出焉。景泰以
来,日就圮坠。弘治壬子,进士博平张君来尹是邑,兴喟久之,曰:“此吾责也。”乃以义
倡邑民
有力者大修之。方度材庀工,而予邑邹君阳适来长学事,慨然有志于振举,遂听其胥地之宜
,去
污就隆,经始于癸丑十月,讫工于丁巳腊月。明伦之堂,分教之斋,肄业之所,皆甓墁周密
,绘藻彪炳。惟大成殿戟门仍旧,则亦撤两庑而新之。复易棂星门,谋为二牌坊以翼之,由
是规模气象倍蓰畴昔。弦诵之声,旦暮洋洋,过者称叹,以为前此所未有也。司铎王冀、何
镜俱先后协谋者,相率走书征言为记。予谓张君作兴庠校如是,不惟施教者得所,因而受教
者亦有所栖止,感发而变其故习,宜其掇科有人易易耳。虽然掇科常事也,佩服忠孝,砥砺
名节,实朝廷建学立师之意,亦张君始终振作之心。后之良有司尚其心,张君之心嗣而全之
,俾凡教于此者,亦得以等之心为心也。然则兹学之兴,其可量乎?
张君名瀚,字克容,惜财便民,量时度力,多美政云。
黄山纪行记姜绾同知
绾初至宁国郡,便闻太平县界有黄山,根盘几百里而新安以南皆其地也。最高而秀者三十六
峰,一峰一状,古今词人高士目为佳境,而方士道流又或以仙境称之。故苟得一造,则为胜
游。弘治丁巳春,阅公事太平,事毕当行,县令张瀚、庠正邹阳手新安旧编《黄山图经》请
曰:“是山之派,起自太平,唐李白曾游焉。寥寥数百载,未始有追芳躅者,盍往登眺,使
是山
之胜不终落莫。”绾亦欲偿夙愿,遂诺之。
明日,从二人骑,由县南行二十里至山麓。有一径隘
甚,上逼于山,下临峻流,乃下马易篮舆,逶迤二里许,有峰屹然为芙蓉峰。由峰下盘旋八
九里,适松谷庵,其间悬崖络青,断涧纡碧,奇禽怪兽出没于烟霞,佳木异卉芬芳于溪
涧,皆种种可爱。自庵上攀缘八百仞,始至天都峰,绝顶视芙蓉峰咫尺尔。芙蓉以外有仙
人上升仙都,又有圣泉、采石、松林,立者为人,翔者为青鸾,蹲者若狮子,起者若飞龙,
方若棋石,丘若钵盂,因其形而相类则有浮丘、轩辕、容成,以其色而为号则有朱砂、丹霞
、紫石,至于九龙、石门、紫云、桃花、石床,各有其象,叠嶂、青潭、翠微,云际云外,
皆有取义。然而前后左右相为高下 ,其下者六七百仞,高则未有过于天都峰焉。峰顶清明
秀爽
,却立四顾,直与天际九垓芒乎一家,沧海渺乎一勺,真东南之佳境也。须臾,金乌西坠,
暮
色逼人,乃下宿庵中。迟明雪花飞坠,第见山水改观,草树变色,缀琼削玉,荡目洗心,恍
然如脱尘寰而游方外。因笑曰:“是盖山灵重客,妆点仙境相留耶?”乃倡为律诗三章,张
令辈以次和毕,遂东归。于是纪其岁月云。
阮翁桥碑记刘廷瓒知府
宁国之为郡,阻山带水,四面皆大河,东有东溪,北有水阳、黄池,西有青弋江,南有夏家
渡
,宛之水皆南发万山,于夏家渡为湍急。水涨则浩漾无际,水涸则舟楫不通,平时架木覆土
为
桥,一遇水涨冲激震撼,顷刻而尽。故屡修屡坏,民甚苦之。予亲历其处,相度形势,非石
桥不可。方欲鸠工庀材经营其事,而新安之阮辉、阮杰奋然自任其责。不数日,木石兼运,
工
徒毕集,而蜂屯蚁聚,冲冲乎许许乎无虚日矣。始于己未之五月,毕于辛酉之四月,总会其
费
以两计二千五百有奇。桥长一十六丈,阔一丈九尺,高二丈,下空五洞,卷然虬龙之引而伸
,穹然之垂而饮也。既成,为上其事于巡抚彭公、巡按邱公,二公下令备礼奖劳,余奉
令
式辉杰之庐举行之,于时共事者:同知吴君、通判李君枚、宋君守约、推官郑君琼、宣城
知县王君,咸推让曰:“此太守之功也,盍记诸予?”惟人莫不爱其名,至有弃千乘之国
与人者
,千乘之国岂不重哉,诚有见名重于国,一朝举而与人不难耳。今阮氏肯捐千金以兴此役,
非出此以取偿也,予不归其功而与之名,是孤其用心矣。然则是役也,予岂得而专之耶!且
桥当四达之衢,往来乎此者,徘徊瞻顾,其君子必能发诸咏歌,而庶人亦必咨嗟叹美,盖将
播诸四方,显名于时矣。西汉卜式出粟助边,东都八厨以财救人,班班史册,考其言行,他
无所见,其所以得名者此耳。使辉、杰自此充而大之,见义勇为,无改今日,其显名后世,
不与古人媲美乎?予闻郡之士大夫,称辉父永昂、杰父永聪皆以忠厚世其家,他日新安之士
接迹而起者,必阮氏之后人也。夫工人掘石得古刻,漫灭不可认,隐然有“新安”二字。今
阮氏新安
歙县人也,其事若前定,遂更其渡之旧名,而名其桥曰“新安”,然里人言质或呼“阮翁桥
”云。于是乎记。
李公桥记贡汝成宣城
宣城虎节国也,右络以三溪,导滞而流恶,重开而累带纯曰宛溪;次东
十里而弱曰东溪;次东二里而强曰双溪。并自南经北,擘厚绝维,亘东陷道之不通,则是三
溪之故也。虽在昔
制,并建津吏主济事,然是为万夫孔道,庐候比焉,乘归焉,通闽粤,引苏湖,人繁而舟
特
,争济奔载,什九逮溺。时梅雨兼霖,怒涨湍悍如奔马响雷,甚至水高波溢,灭防泐,恍
惚谲变流不可,乱亟而昌焉,鲜不漂殒,渔人争来要需,阻厄酷于剽劫,夫人病焉。天顺二
年
,郡守袁公劝敛造石桥宛溪,名曰凤凰。弘治四年,县令方公劝敛造浮梁东溪。迄正德三年
,县簿李侯尝以事抵双溪,叹曰:备二而阙一,是推祸钟祟也。二公非惜而恶备,将不欲
专名擅美
,而以其余遗后人也。余次二公后,不能厥终是图,奚以厌二公府藏有主者,吾卑不敢犯,
取之民是复匮民,又弗忍顾己。先人微有遗积在骡车十余辆,岁徼值自殖亦长物可鬻克
费
。彼浮桥易成难久,笮断航破无岁不有,即不更,与无梁同,求永逸计,莫如石。乃构石桥
。凡
为窦穴五,伏兽十有二,碇基深渊,两端崖,凡庀工具材藏事,一切自已代之。董者则其
兄乎乎,《乾隆府志》作子,此亦应作子。杲也。经始于四年正月,讫工于
五年二月。宣民靡劳靡费,相顾愕曰:“谁之为也?”甫成遭内艰,吏请琢石命名不朽,侯
曰:“吾分也,何名为?”去夫为天下者,非设险无以防守,非达道无以同一,二者废一不
可,是故《周礼》设官司险一职也。既严阻固而藩塞之,复达道
路而津梁之,合方氏专其达于天下,野庐氏专其达于国畿,盖于防守一国之中,而妙同一九
州之术,是以过宾如归,虽越裳氏在数万里外,趋禁如家庭,不然譬之
人身,虽风邪莫奸
,而气血不周,不毙即病。此陈川不梁,而单襄公知其必亡也。况今天下一统,幅员广于周
疆,九州万里,岛商海贾靡不辐辏,而宣城既畿辅驿传,扉履历涉且剧,直秉一道尤其冲
要
,固有上督之,官给之,民供之,且以自利,而事莫之集。况无上命,委家为民,为国续绝
跨陷,无蹊以道,朝贡商旅,晓发夕驰,候无滞宾,途无露栖,如气血通贯四体,百姓利焉
,官府利
焉,朝廷利焉。吁!明德其不远乎,而且厚于为德,廉于取名,其视实不至,而心侈焉者为
何如。
侯,兖之峄阳人,名文,字载道,由国子生典宣城簿,莅官廉峻公敏。无良严之,亦既绥我
邦族;而克己勇义,出宏达规,又能利我子孙。虽古循吏何以先之。是以迄今,人嗟嗟谋嶷
诵曰:“李公桥抚爱何异甘棠!”予惧世达无征,名迹湮没也,扁名著辞,表之崖端,固
因民心,成善志也。铭曰:
洋洋双溪,东溪所厮。契我孔道,津斯乱斯。襟喉苏宛,总统杭粤。填候溢庐,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