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学校,简师儒,广生徒,厚廪饩,以要成功。岁拔其尤者,升之太学,曰岁贡。□

缺一字,《乾隆府志》作“三”。岁大比,上之春官,曰乡贡。进之大廷赐对,曰

进士,诚盛典也。列圣相承,五六十载之间,礼乐教化,彬彬成风。名卿大夫良有司恒由是

出,然人望所崇则惟进士,铨选之法亦惟进士不次用之,海内士子咸以是为荣也。

南陵古春谷,今宁国属邑,山水清胜,民俗敦朴。自昔多

秀民,若宋徐、镏拯诸君子,咸以进士至大宫,事业论议,载诸史册。逮夫国朝由学校而

扬历中外者亦多其人,然未有登进士第者。容城任伦秉彝来司教铎,严条约以振其颓靡,新

庙宇以启其瞻望,广学舍以资其游息。由是士君子咸知向方,力学待举。复砻石树之学宫,

考前代进士题名于其上,而乡贡亦附其名以俟后之学者,请余记之。人才之生秉山川清气,

未始以前后为丰啬也,顾学者自致如何耳。傅说开万世论学之端,曰惟学逊志,务时敏,易

象丽泽曰,君子以朋友讲习,然则为学之要,孰有加焉。学者于是以凝其道,以充其器,以

修其辞,出膺世用,以尧舜君民为心。为国名臣,又岂徒一第之荣而已哉。古者宾兴,贤能

歌鹿鸣以燕乐之至,于今犹然。余故申之曰,德音孔昭,视民不,嘉宾固有之矣。是则是

效,尚有望于后之君子焉。秉彝由进士起家,拜监察御史,以老母乞教职就养南陵,而

于后学,以求副朝廷建学育才之盛意,可尚也,故为之记。


重新府治记王直吏部尚书

宁国府在秦为鄣郡,汉改丹阳郡,后汉改宣城郡,隋、唐以来或因或否,至元为宁国路,



朝归附之初,改宁安府,后改宣城府,又改宣州府,吴元年始改宁国府。府治在城东南隅子

城内,宋绍兴中,知府汪绎所建。元为肃政廉访司,国初为枢密院,又为元帅府。洪武己酉

制令诸府置廨署,知府陈灌、鞠腾霄相继理旧署,未遑改作。历岁浸久,日即于弊,至宣德

中而益坏,旁支之木,视所立柱为多。正统丙辰,临川袁旭廷辅来治郡,大以覆压为忧,谋

之僚属,欲撤其旧而新之。工部左侍郎庐陵周公巡抚莅兹郡,亦以为宜。廷辅乃请于朝,许

焉。于是集群材,命众工作正堂、经历司、照磨所,东西六房及架阁库、仪门。公署之后,

旧皆凿垣为小门,往来者不禁。至是筑新垣四周,以杜私谒,又以外门临街喧哄,乃改辟于

前,作牌楼于外门,前作榜房于牌楼内之左右。鼓楼旧在府右偏,亦皆颓弊,重建于门外之

左,建阴阳学于鼓楼南,置日晷台于阴阳学南。堂后地稍洼,积羡土为冈,作楼其上,以为

燕休之所,匾曰“正心”。世传城肖龟形,作真武朝于仪门外之东以镇之。廨后东作叠嶂楼

,西作双溪亭,以复旧观。计度有方,程劝有道。经始于三年三月一日,而以四年十月望日

毕工,为屋一百七十有七间,深靓宏远,有加于昔,而农不知劳,于乎可谓能也已。宁国土

广人众,古称山水之郡,舟车繁会之乡,其所产多美材饮食诸物,所以利用厚生者,不他求

而足。故其秀民悦诗书而好礼义,闾巷田野之氓,悉有以自给而无慕乎外。中家以上皆务

营居,室丰广堂而飞鸟革之宏壮,所在皆有也。而郡之廨署,独苟且不治,因其敝陋而居

之,欲使下人然仰观而无慢易之心,予未见其必然也。上古穴居而野处

,后世圣人易之以

宫室,盖取诸大壮,此岂圣人意哉!且廨署非一人之私,将与后世为公也,奈何不治而以敝

陋遗之敝陋,不治将不遂颓废矣乎!故予深嘉廷辅之为此,而知其达于为政,政者正也,所

以正人之不正也。然心不正,未有能正人者也。廷辅作楼于堂后而以“正心”名之,盖出而

施政于堂,退而治心于此楼,必使“思无邪”而所行悉由于正,一郡之人出其财力以给公,

上者

皆惟正,是供而非道、非法不行,得以仰事俯育,循天理之常而无奇邪之习者。廷辅之政使

然也,世之为郡而能以正心为立政之本,若延辅者不多见之。廷辅其诚贤矣哉!请记为记之

,而以告后之人焉。凡诸僚属协谋同力而为此者则具载碑阴。吏部尚书泰和王直记。


科举题名记黄宗载南吏部

圣朝受天明命,统驭方夏,文教之治,此隆三代而超迈乎汉、唐者,皆由科举得贤而资其任



也。科举之制,内而京都,外而方面,三年大比,曰乡试。选其文之合成式者,登于礼闱,

曰会试。再考其文之纯粹者,上而对于大廷,题其名于榜而胪传之,曰进士。凡由科举而进

士者速而荣,士莫不励志而争趋焉。

宁国古宣城郡,山川秀丽,风气清淑,士生其间,环环,《乾隆府志》作,同瑰



奇雄伟,明经修行,习文艺于学校而名登科举者,接武继踵,他郡莫之及也。至若

郡侯辈注

意学校,代有其人。正统改元,临川袁旭来守兹郡,焉以作养士子为己任,殿堂门庑斋

舍垣墉卑隘者高广之,废敝者修举之,师生讲肄有其所,祭祀庖廪有其次,图书文籍庋藏

亦各有其处焉。规模制度视前有如焕然一新,既而虑夫宋、元以来科举登名小录者岁久日就



没,爰采辑之,书其乡贡廷试之等第,历任崇卑之品秩,用刻于石,以传永久,俾已往者有



,后来者有勉。求予记之。嗟夫!为政以得贤才为本,然贤才之得,必赖国家培养之深,

教育之

至,德义蕴于心胸,文艺见诸行事,可以尊主而庇民,可以修政而立事。若徒以文艺为科举

之资,心胸无德义之实,奚取为贤哉?斯石之刻,人将指其名而语曰,某为某家之祖,某为

某家之父,而为其子孙者,知其启于前为其祖父者,知有显于后,斯勃然相与感发兴起矣。

侯虽用心于一时,而人得流芳于永久而不泯。与人为善之盛心,侯其有之。于是请书以为记

。正统辛酉。


凤凰桥记陈敬宗浙江

宁国古宛陵郡,城之东有二桥,曰济川,曰凤凰。隋开皇中刺史王选所建,唐李白诗“双桥

落彩虹”者是也。宋初凤凰桥涨毁,乃联舟为梁,改名上浮桥,寻废以舟渡。郡当徽婺浙江

往来之交,渡者相踵,溪水泛溢,公私病沮。太守袁公悯焉,谋于众曰:“视民之病而弗加

之意非长民之道也,吾欲修旧址复旧名,架石以为桥可乎?”众皆曰良。又曰:“经费不赀

,计将安出?”众皆曰:“此吾民利也,吾等愿尽心焉。”于是富者倾,勇者宜力,知者

效谋,艺者呈技

。辇石于山,市铁于肆,百尔之需,刻期咸集。肇役于正统壬戌八月,讫工于明年二月。桥

广二十六尺,修三百尺,傍翼扶栏,下分七洞,坚壮雄伟,聿耸具瞻。是役也,因民之所利

而利之民,亦因己之所欲而欲之,是以官不烦而民不扰。桥既成,轮者,蹄者,负者,疲者

,耋者,艾者,舍风波不测之艰,就通达坦然之履,莫不赞曰,是皆太守仁恩之及也。桥之

固垂千百年,太守之寿宜与之,并人心颂祷如此,何其盛哉!惟太守职务众矣,笃彝伦,厚

风俗,务农重谷,尊贤养老,下至官府次舍,川梁道途,无所不当治者,亦先生〗

生,《乾隆府志》作王,此亦应作王。之遗政也。夫

祠庙所以祠神,公宇所以临民,学校所以养贤育才,厚风敦本之道胥此焉出。袁公经营缮治

,举能新一郡之耳目矣,又能推诚感动,使民不靳赀力,以成不世之功,其贤矣哉!昔子产

相郑,善政多矣,而以乘舆济人,孟子遂以不知为政讥之。夏令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斯桥

之作,信乎得夏令之时而异于不知为政者矣。郡人托宣城教谕钱如埙祈予言记于石。此盛事

也,君子乐道人善,奚可以辞?因书其颠末以示永久。正统八年夏四月上浣日,朝议大夫南

京国子祭酒四明陈敬宗撰。


济川桥记王英浙江

正统八年癸亥春正月,宁国府济川桥成。夏五月,知府袁旭廷辅考绩来京师,请记其桥曰:



东北有大溪,溪有桥,志载隋开皇中刺史王选创置。宋元符间,郡守刘更造,名曰“永安

”。绍兴中,郡守秦梓重修。元大德中坏,叠石架木以通行者,屡坏屡修。国朝洪武中,知



邵仁造浮桥。永乐间,知府朱献修之,霖潦复坏,涉者病焉。予至郡,作石桥,图维永久。

虑工力浩繁,乃白于巡抚侍郎周公,公力赞其事,遂为经画,率先出俸,募工伐石,僚佐皆

协力,而所赞不克。为文劝民庶,于是富者争出粟帛,小民争趋赴功。垒石于渊,起土为址

,洞门五空,上覆以石,傍翼以栏,凡用石皆钤以铁,坚固宏广,其上车马驰逐如履平地,

其下舟楫往来,如行巨川,郡中稚耋咸嘉而颂其成。肇工于壬戌夏六月,凡八阅月讫事,名

曰“济川桥”。请书其始末以贻后来。

予闻廷辅之言,窃叹曰,桥之作岂不利于人哉!为政之道,事无大小,凡可以利民者,必为

之。昔之贤者以乘舆济人,为君子所讥。廷辅力成兹

桥,人皆利之,亦何其贤哉!予闻廷辅之初至任也,剔奸蠹,革宿弊,吏服民安,其政大举

,盖郡守之杰然者。兹特一事耳,重

其请为记之,后之嗣守是邦者,尚无忘前功且有所视效焉。廷辅,抚州乐安人,永乐乙未进

士,为汪津县令,有清誉,用荐为守云。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太原王英记。


汪文节公祠记王恕兵部尚书

生不违时,死能全节,此人之所难;是人也,虽死犹生,令名无穷焉。贪生畏死,不顾名节

,此小人之所为;是人也,未闻终不死,不善之名无穷焉。公姓汪氏,讳泽民,字叔志,登

元戊午进士第,官至集贤直学士,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既归,筑室宛水之滨,读书

自娱。当红巾余党寇宣州之日,公为江东部使者画守城御寇之策十余事,寇再至击退。已而

,长枪叛师锁南班程述等挟兵渡江,欲犯宣城,或劝公去之。公曰:“昔江万里寓鄱阳,大

军逼城,骂骂,据文意,应为“众”之误。皆走散,犹坐守以为民望。况宣

民离合,视吾去留,夫何之。”后城陷,万户丁坚使前锋葛义执公,逼强,不屈,遂遇害,

将死骂犹不绝口。锁南班等雅服公名,为其衣冠以葬。事上于朝,赠资善大夫浙江等处行中

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谯国郡公,谥文节,葬在宁国郡东南

峄山之麓。历年滋久,鞠为茂草,土人平治之,艺麦其上。成化丙申,厥孙养能讼于官,同

知刘诚核实之,为封其域。未几,诚迁去。通判天台陈纪得公神道碑于宋太史景濂先生文集

中,谋诸知府涂劝,欲为治坟建祠,勒铭于石,慰答忠魂,以为天下万世臣子劝。遂经营作

石修茔域,勒宋太史所为神道碑铭,造石桥其前。复于郡城南三里许,市地建祠,巡按御史

江右孙弁出公帑五十金以助成之。首事于癸卯春,讫工于是年冬,驰书请予为记。

夫人臣之居其位,食其禄,任其事,一遇大变,临大节,或心无所主,苟安一时之生而忘厥

大义者,往往有之;
求其见道分明,视死如归者,几何人哉!公当谢事归田之日,无职守,无责任,

闻寇至而不去,以为民望,复为部使者画策以御之。及其被执逼降,至死不屈,此其所以难

能也,宜其膺显赠,获美谥,流芳百世,使人敬之慕之。至于如此,使公当寇至之时,奉身

以窜,被执之时,屈身以降,不过数年亦归于尽,人将唾骂之不暇,又何赠谥敬慕之,有纪

为此举,固可谓知所重弁复助成其事,可谓与人为善者矣。其所以为天下国家推忠节,励风

俗者,不在斯乎!因其请摭此与之,俾刻石以示来者。夫公之文章事业与家世履历之详,则

有宋太史所为碑铭在,兹不赘。兵部尚书三原王恕撰。


科贡题名记叶亨福建

宁国古扬州域,今属邑惟六,宣城附郡邑也。山水明秀,密迩京畿,士生是地,多俊特雄伟

。宋、元间,如吴潜以相业著,梅尧臣以文章著,而汪泽民又以节义显之。数君子皆其杰然

可观者。迨入我朝,养士于学,取士于科、贡两途,士之济济向进,绰有树立,由科目成名

者十有

九人,岁贡登名者四十有七人。岁久因循,题名未立,缺典也。夫学校风化之本,有司舍此

勿务,顾汲汲于簿书征敛,庸俗吏耳。予以户部尚书郎中奉天子命守宁郡,抵任未几,邑

博士诸生以题名碑久未有记,蕲请于予,同僚通守陈侯德廉亦以为言。余方有事于兴学作士

,以敦化本而立石题名,亦作士劝俗之一大机括也,因悦而不辞。夫名天下之公器,有其实

,据乎名,美器也,久愈著而不可掩;泯其实,得乎名,虚器也,久则破败缺露,虽得而亦

失之。

古之君子不患乎名之不得,患在乎道之未充,实之不继也。道之充焉,其于己所当修者,修

之无不至焉,则名得而实斯继矣。兹石之刻,特诸士登名之第一阶耳,修而继其实,在乎诸

土之自勉也。往者已矣,来而将仕与未登名而志于仕者,益以宏其志,定其心,含咀乎六经

,发乎文章事业,奋乎气节,虽进而古之圣贤无不可同,由是躐穹阶,勒之钟硎,传之太史



,讵不基于此欤!人才无古今,有为者亦若是。予记斯碑,深有望于诸士子,而亦诸士子之

所以自期望也。然则是石之立,其于作士之功亦大矣哉!知县李君瑞、教谕陈君轮、训导

雷君鸿协谋,而以是激劝诸士子宜也。成化二十年岁次甲辰秋七月。


科第题名记赵昌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