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宁国府志
宁国府志
《鼓缶集》焦煜著太平
《吏隐集》陈宣著太平
《濂溪文集》崔惟植重辑太平
《大成易旨》四卷、《龙山遗稿》二卷,并崔师训著太平
《天东集》李元调著太平
《皇华集》崔廷健著太平
《明儒经翼》杜质著太平
《燕台笔记》焦文臣著太平
《前史论略》、《世经轩集》,并胡泉著太平
《水火解》崔廷宏著太平
《历代帝王年谱》焦守文著太平
《十七史删补》梅元丰著旌德
《历代忠臣录》胡简文著宁国
《历代宦官传》梅超中著宣城
《史疑》张应奎著泾县
《阿麟语录》孙经著宣城
《庐中言》孙纬著宣城
《证学语录》张五权著宣城
《世道忠言》汪念显著宣城
《警心集要》、《醒世格言》,并赵不逸著泾县
《梅峰理学正宗》赵健著泾县
《就正言》杨逊著宁国
《家庭训言》仙汝泰著宁国
《省身日记》徐贡元著
《徐于轩诗草》、《续自警编》,胡笃卿著太平
《水西答问》翟台著泾县
《杜诗外传》郑汝荐著泾县
《郁离子注》、《忠经注》、《孙武子注》,并梅士生著宣城
《筹边奏议》、《近勇轩存稿》,许汝骥著宁国
《西曹奏议》徐鸿起著宣城
《保洮八议》、《翠云亭集》、《远霁草》,并高纬岳著宣城
《匡庐遗集》十卷,刘汝芳著宣城
《东江集》丁著南陵
《水云诗集》洪载著泾县
《苦海浮囊》僧如圭著宣城
《谈品余签》一卷,僧法通著宣城
《拟寒山诗》僧守讷著宣城
《崇勖斋拟古诗》、《山游咏》等集,徐日隆著宣城
《籁鸣集梦》真觉庵僧汪姓著
《古逸诗载》、《墨志》,并麻三衡著宣城
《留香草》屠金枢妻沈天孙著
《闲道录》十六卷、《姑山文集》,并沈寿民著宣城
《敬亭集》十卷、《补遗》一卷,姜著宣城
《芝园文集》、《塔影亭诗草》,赵玮著
国朝
《芳远亭稿》、《北游草》,并施誉著宣城
《栎园集》洪启权著宁国
《承露全集》梅以俊著宣城
《续宛雅》八卷,蔡蓁春、施闰章同编宣城
《宛雅》三编二十四卷,施念曾、张汝霖同编宣城
《天延阁诗》前集十六卷、后集十三卷、附《花果会唱和诗》一卷、《赠言集》四卷、《瞿
山诗略》三十三卷,并梅清著宣城
《学余堂文集》二十八卷、《诗集》五十卷、《外集》二卷,《蠖斋诗话》二卷,并施闰章
著宣城
《甓社斋稿》孙卓著宣城
《遗山诗集》、《若岩堂集》,并高咏著宣城
《梅溪文集》、《燕游草》,茆荐馨著宣城
《书溪草堂稿》王田年著宣城
《青原志略》十三卷,僧大然著,施闰章补辑宣城
《石语轩诗集》、《东渚草堂集》,并梅枝凤著宣城
《吴季野遗集》一卷,吴著宣城
《九十四家年月考》、《算数三式》,并王猷著宣城
《明诚录读礼问》一卷、《易问诗问》一卷、《广祀典议》一卷、《明语林》十四卷,并吴
肃公著宣城
《姑山事录》八卷,吴肃公、杜名齐同著宣城、旌德
《古大学释》、《易学待旦》、《孝经正义》、《仰幸录》、《千秋楼诗文集》,并姜安节
著宣城
《二十一史拨》、《竹隐清言》,并陈于宾著宣城
《钓谱》倪元琅著宣城
《鸣竹轩集》周光启著太平
《积学堂文钞》六卷、《诗钞》四卷、《历学骈枝》二卷、《元史历经补注》二卷、《古今
历法通考》、《春秋以来冬至考》一卷、《宁国府志分野稿》一卷、《宣城县志分野稿》一
卷、《历志赘言》一卷、《江南通志分野拟稿》一卷、《明史历志拟稿》三卷、《郭太
史历草补注》二卷、《庚午元历考》一卷、《大统历立成注》二卷、《写算步历式》一卷、
《授时步交食式》一卷、《步五星式》六卷、《答李祠部问历》一卷、《回回历补注》三卷
、《西域天文书补注》二卷、《三十杂星考》一卷、《四省表景立成》一卷、《周髀算经补
注》
一卷,《答刘文学问天象》一卷,《分天度里》图注各直省及蒙古各地南北东西
之差一卷、《
七政细草补注》三卷、《历学疑问》三卷、《交食蒙求订补》二卷、《交食蒙求附说》二卷
、《交食作图法订误》一卷、《求赤道宿度法》、原自为一卷,今收入《蒙求订
补》。《交食管见》
一卷、《日差原理》一卷、《火纬本法图说》一卷、《七政前均简法》一卷、《上三星轨
迹成绕
日圆象》一卷、《黄赤距纬图辨》一卷、《太阴表影辨》一卷、《浑盖通宪图说订补》一卷
、《西国月日考》一卷、《七十二候太阳纬度》一卷、《陆海针经》一卷、《帝星勾陈经纬
考异》一卷、
《星晷真度》一卷、《测器考》二卷、《自鸣钟说》一卷、《壶漏考》一卷、《日晷备考》
三卷、《赤道提晷说》一卷、《思问编》一卷、《勿庵揆日器》一卷、《诸方节气加时日轨
高
度表》一卷、《揆日浅说》一卷、《测景捷法》一卷、《璇玑尺解》一卷、《测星定时简法
》一卷、《勿庵侧望仪式》一卷、《勿庵仰观仪式》一卷、《勿庵混盖新式》一卷、《勿庵
月道仪式》一卷、《天步真原订注》、《天学会通订注》、《王寅旭书补注》、《平立定三
差详说》一卷、《写天新语钞存》一卷、《古历列星距度考》一卷、《中西算学通序例》一
卷、《勿庵筹算》七卷、《勿庵笔算》五卷、《勿庵度算》二卷、《比例数解》四卷、《三
角法举要》五卷、《方程论》六卷、《几何摘要》三卷、《勾股测量》二卷、《九数存古》
十卷、《少广拾遗》一卷、《方田通法》一卷、《几何补编》四卷、《西镜录订注》一卷、
《权度通几》一卷、《奇器补诠》二卷、《正弦简法补》一卷、《弧三角举要》五卷、《环
中黍尺》五卷、《堑堵测量》二卷、《用勾股解几何原本之根》一卷、《几何增解数则仰观
覆矩》一卷、《方圆幂积》二卷、《丽泽珠玑》一卷、《古算器考》一卷、《数学星槎》一
卷,并梅文鼎著宣城
《星图》、《中西经星同异考》一卷、《几何类求》一卷,并梅文鼐著宣城
《太极图补注》一编,胡柏龄著太平
《定穴立向开门放水坟宅便览要诀》梅自实著宣城
《随村遗稿》六卷,施著宣城
《周易义传大全》、《礼记经传通解续编集注》、《性理正蒙集注》,并吴士品著宣城
《槐庭酬笔》、《香尉据梧人物品》、《左传地名证今》、《钱谱》、《雉经疏》、《聋志
》、《鲤腹卮言》,并张延世著宣城
《自怡集》唐益著宣城
《声风集》梅靓著宣城
《浮筠轩集》吴著宣城
《西湖蘧啸集》孙竹著宣城
《瑟斋集》何一化著南陵
《雷斧剩书》、《小辋川诗》,并王震著南陵
《更上楼集》、《拾渖编》、《经史粹钞》,并方伸著南陵
《慕园集》、《俯察要览》、《使秦日记》,并刘楷著南陵
《僭国要览》、《拾史唾余》,并童升秀著南陵
《绿影草堂集》、《毛诗集略》、《读史纪年表》,并汪越著南陵
《史弋》汪桢著南陵
《澳门纪略》二卷,印光任、张汝霖同著宣城
《笑堂语录》僧笑堂著宣城
《三峰集》万应隆著泾县
《水西志》左士望著泾县
《梅雪园杂著》、《六六麟史编》,并叶令树著泾县
《陶古谣续集》万麟著泾县
《清阁诗选》翟赐履著泾县
《叔厚诗草》赵崇礼著泾县
《涧影诗文集》俞绶著宣城
《问庾楼集》、《南纪堂诗集》,并阮尔询著宣城
《草堂集》、《仕国吟》、《尊闻编》,并赵时可著泾县
《晓原诗留》蔡瑶著宣城
《还读斋文集》程绳武著太平
《南雅集》、《雪坪诗钞》、《漫与集》、《听山文集》,并梅庚著宣城
《十三经会解》夏骏扬著宣城
《性解易准》、《离骚经贯》,并汤伟著宣城
《寂寥草》、《周易指徵》,并梅骥著宣城
《琴学集成》刘南英著宣城
《耕余诗文略》沈廷璐著宣城
《春秋留传》张一鼐著宣城
《清华录》王可第著宣城
《萍庵集》孙于王著宣城
《中江纪年稿》袁启旭著宣城
《历算丛书》六十二卷,梅珏成著宣城
《见闻录》施彦恪著宣城
《石汀集》王佐著宣城
《闲道续编》万士襄著宣城
《彤史汇编》、《天柱集》、《嘉言录》,并刘庆观著宣城
《南云集》姜本俊著宣城
《平畴堂集》、《西粤草》,并秦仁管著南陵
《龙崖集》许允成著南陵
《凿余天集》、《辟释道二辨》,并翟士鳌著泾县
《易学管窥》,章芝著泾县
《壶中啸》叶沃若著泾县
《周易备要》程书著宁国
《五经人物志》、《铁立文起》,并王之绩著旌德
《掘得书》二卷,谭文昭著旌德
《东固草堂文集》杜名齐著旌德
《松华堂集》、《松台诗话》七十五卷、《黄山志》,并方学成著旌德
《太息斋文集》项淦著太平
《周易窃揆》杜应成著太平
《昭明诗选辑注》、《俪体文钞》,并程元愈著宣城
《灵岩集略》鲍著宁国
《野樵吟》阮士鹏著宣城
《云屋和尚集》、《衡山诗稿》,僧衡范著
按:《旧志》载《谢宣城集》。玄晖非宣州人,不应载入。今据《四库书目》、《宛雅》各
编
及各县志中,裒然成集者,补缀成编,余不备录。以各县自有
记载,故也。余如《读书论世
阐义》、《街南文集》、《洁身堂稿》、《响山诗集》、《中边图制考》诸书,俱奉查禁,
今删。
卷二十二·艺文志文中
◇宁国府志
卷二十二艺文志
文中
明
黄公祠碑记胡乾知府
昔先王建国,首重造士,而学校之兴替系焉。宛陵郡学旧建东郭外,诸生以时谒庙,必由溪
渡,遇山张暴发,每多覆舟之患,地处卑下,宫墙屡遭巨浸,其形制体势俭陋。元至正乙未
年,复被毁。我朝定鼎初,祀叠嶂西高斋,殊属非制,宫舍宇廨兵火灰烬,多未遑复。黄公
华峰先生以贤良方正膺简命来守是邦,周览黉序慨然,念祀圣于西斋之非宜,亟图兴创。癸
卯岁,卜府治东南地,爰立规模,恭建大成殿,设宣圣四国公十哲神像。作戟门五间、明伦
堂五间,斋廊次列后殿,置庖厨于堂之东偏,而缭以周垣,山水潆洄,景物增胜,公之
规画猗欤盛哉。其后礼门义路暨各祠宇,又杨公观、陈公灌、鞠腾霄诸君及予相继修葺而创
造之。功厥惟先生是赖,况鸠工木石诸钜费,不惜捐俸独任其艰。所谓阐圣道,敷王化,维
世
教,淑人心者,治莫隆于此。迄今天开其运,地发其灵,人文蔚起,视昔什倍,宁郡之士安
能一日忘先生哉?乃构祠学宫侧,专祠先生,请予为记。予以先生当海宇未靖之余,独能存
心惠爱,兴利除弊,广积贮,恤解户,定赋役,抚绥招徕,讼简刑清。如重建敏应庙,设
渔潭南湖河泊二所,官次诸政,亦其显然者也。而兴贤育才,俾有益于风化者,惟建学功称
最,特祠而祀,于法诚宜。
先生浙江仁和人,黄姓讳荣祖,字继先,别号华峰,知宁国府事,卒于官
。行谊宦迹,留备郡邑乘传。敕葬敬亭山广教寺左云。洪武九年岁丙辰,郡守胡乾撰。
县庙学记杨士奇泰和
古昔王者建国,君民也。里皆有学,民皆有教,其教之之法,自洒扫应对至穷理正心,与凡
修己治人之道,皆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传者,非此不以教不以学。是以其俗化隆而
人才盛也,后世不明先王王,原作“生”,据《乾隆府志》,改。之道,而
老佛妒θ澹闾出,昧者惑于所诱,而沉溺焉,率倍此而趋彼,
逾久逾甚。是以正道榛塞,而风俗人才不逮于古,盖积习非朝夕矣。我国家列圣在上拳拳焉
兴
学,饬教玺书靡岁不下,学宫之布遍于海隅矣。其或犹有未备,则吏于斯者之弗职也。宣城
,南京畿内之邑,山川秀丽,民俗淳质,名人君子忠义之纪代未尝乏。然余在禁林尝阅四方
所
上郡国之志,宣城为邑,民户三万有奇,而今为佛老之宫者六十余,儒学之宫一焉而已。夫
正学异端不两盛,在此者既寡,则吏于斯者宜力致,夫诱掖饬励之功,以仁其民,以称上之
德意,庶几其可。凡前之吏宣城者多矣,其学则自洪武二年,知县县,原作“孙,
据《乾隆府志》改。王文质建于泰和门内,九年知县邢知远以其庳陋改作于县治
之西。庙与学咸备,自后屡加修葺,岁久复敝。宣德二年,教谕张岩至谋于知县萧吉,改作
庙之外门,中门建明伦堂及师生会馔之舍,又广地作射圃。而萧去官,因及训导陆霖、汤辉
劝率邑之好义者,作大成殿及束西庑。郡推官尹崇高复用岩等议,作尊经阁于明伦堂后,未
半亦去官。逮逮,原作“建”据《乾隆府志》,改。郡守袁旭至,而凡庙学
之未备者悉备矣。是役也,虽有众力,然始终岩功居多,于是辉来请书其成。于戏!凡今老
释之宫圮者兴废者,复不必其有势位,率无过期月耳。若儒学之宫隳弛,欲葺即有势位者,
纲纪主持,犹必更十数岁而后成。何其难易之悬绝也,非由习俗之移人,而人不知有古道欤
!为政者以正风俗、淑人心为要务,而风俗人心之所由善,必在于兴学校者,明先王之法以
为教也。为学不明先王之法,不能善其道,为政不明先王之法,不能善其治。学校之关系于
世大矣,其成宜书,若学于斯,吏于斯者,其亦皆致夫力行之功而可乎!
进士题名记杨溥
我圣朝廓清寰宇,肇造国家,敦复民彝,丕隆治化,惟人才本之风教。自京都及郡邑,咸建